你們老家農村遇上紅白喜事,隨禮一般是多少錢?
在農村裡,紅白喜事自然是很常見的,所以這遇事隨禮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而農村和城市不同,在一個大集體下,只要村民們之間很熟悉,隨禮也是面面俱到的。那農村老家遇上紅白喜事,隨禮一般是多少錢呢?筆者認為這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不同,農村裡的富裕程度不同,還有農村人之間的遠近不同而決定的。具體的隨禮是多少錢,我來詳細的說一下。
首先來說一下我們這裡遇到「紅白喜事」時,一般的隨禮情況:
我們鄰縣有個村莊,而這個村莊也是很奇特,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升學搬家,村裡的禮金一律是1~10元。而這個村子專門成立紅白理事會,而且村委也把婚喪嫁娶的各種條款寫得清清楚楚,而這個30年的規矩,到現在沒有一人打破。
如果有人給100元禮金,就會被紅白理事會找回90~99元來。而這奇特的鄉情民俗,已經被當地的媒體報導過,堪稱一個傳奇,也是村裡人的驕傲。但是來說,這紅白喜事的禮金在1~10元,那麼這主家請客吃飯應該是賠了,那麼這紅白理事會如何才操作這件事呢,我來繼續往下說:
原來這村子裡有位能書記!在80年代後,村裡這位書記由於包幹到戶後,村裡也漸漸富裕,而村民的手中也有了錢。但是在有錢之後,村裡的紅白喜事也是越辦越大,吃飯喝酒也鋪張浪費起來。
而村支書看到這樣的情況後,就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而村裡的婚喪嫁娶都有紅白理事會來安排,並作了如下標準:白事方面來客人的時候,招待的一律是大鍋菜,而且只收客人1元的禮金。至於紅事要好一些,但是也是非常簡樸的,一桌菜不超過100元,而紅事的禮金在10元左右,僅僅能夠維持紅事的喜宴,而超過的錢有村委來支付。
所以在村裡這樣的操作下,村民們的鋪張浪費也少了很多,為村民們節約了大量的金錢,而村民們也為自己這樣1~10元的禮金而驕傲,就是隨禮錢花少了,而且這事情也圓滿的完成了任務,而各方面都省下了錢。
上面這1~10元禮金的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畢竟農村有這樣的禮金也屬於鳳毛麟角。可是現在大部分村莊裡的禮金卻是高的驚人,下面我來說一下我們村莊的禮金事情:
我們村是一個窮山村,由於路比較難走,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大姑娘也不願意進我們村,但是我們村裡的村民在操辦紅白喜事上還是與日俱進的。
在十幾年以前的時候,哪時候的工資在50元左右,但是那時候村裡的結婚禮金在100元,村裡的白事禮金在20元。而到了現在,村裡的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而村民的生活條件,也比以前好了許多。
但是現在的禮金也發生了變化,在紅事上村民們的禮金也漲到了200元,白事上也到了60元。至於親屬之間的禮金,也是從400~800元不等。
因此來說,現在的禮金變化還是很快的,但是這高禮金,對於村裡的農民來說,自然就吃不消了,光這些人情世故的禮金,一年加起來也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而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農村裡的高禮金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禮金壓力不僅在隨禮的那一邊,而收禮金的主家同樣也有壓力,這是因為人情總要還的。而在紅白喜事上,主家收到多少禮金,總是有帳可查的。如果現在主家受了200元的禮金,在未來的時候,自己隨禮也至少要隨200元,否則的話會被別人笑話的。
所以來說,這禮金之間不過是一場互換的行為,並不是發家致富的一條路,只是農村裡的這些禮金,大部分把錢花在飯店裡。因此來看,這禮金雖然是禮義,但是高價禮金並不是一件好事,不僅僅是一種互傳壓力互相傷害的陋俗,也增加著現代人的焦慮和壓力。所以我們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農村裡的高禮金並不是一件好事,除了鋪張浪費以外,也是別無它用的。
綜上所述:
在農村裡,一些高價的禮金雖然對主家來說比較誘人,但是仔細一想過後,這人情還是要還的。所以來看,這高價的禮金都給雙方帶來一定的壓力,而為了大家的幸福,在紅白喜事上,還是要少些禮金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