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厄利垂亞舉行全民公決,投票決定與衣索比亞決裂,除了另一個主權國家的誕生,衣索比亞從那時起也變成了一個完全的內陸國家。
衣索比亞是非洲的文明古國,建國歷史悠久,特別是1270年,衣索比亞帝國建立在衣索比亞的土地上,覆蓋了沿海地區。
然而,由於自身實力的衰落和周邊強國的崛起,衣索比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對沿海地區進行有效控制。
大航海時代到來後,衣索比亞成為歐洲列強侵略的對象,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英、法、意等歐洲列強不斷滲透、蠶食衣索比亞,特別是義大利,對這一地區有著特殊的喜愛,並且一直非常活躍。
19世紀上半葉,衣索比亞帝國雖然表面上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但已經崩潰為一系列獨立或半獨立的王國,中央控制有限。
義大利也利用這一機會佔領了衣索比亞的大部分沿海領土,並將其命名為「厄利垂亞」,當然,義大利也給衣索比亞象徵性的經濟補償,有點像美國,並為自己建了一座拱門。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義大利失去了一些領土,但它並沒有完全吞併衣索比亞,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義大利成功地吞併了衣索比亞,但在盟軍的幫助下,衣索比亞在短短幾年內獲得了解放,被義大利佔領的地方,特別是厄利垂亞,並沒有歸還,而是成為英國的託管地。
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最終在聯合國的調解下組成了衣索比亞聯邦,這樣,衣索比亞再次成為沿海國家。
但厄利垂亞不同於長期被外敵入侵和佔領、長期被奧斯曼帝國伊斯蘭國、然後又被義大利佔領的衣索比亞內部,厄利垂亞已不再與衣索比亞相容。
衣索比亞不但沒有消除他們之間的隔閡,反而廢除了厄利垂亞的自治權,並將其併入衣索比亞作為一個省。
這激起了與衣索比亞不和的厄利垂亞人的憤怒,並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從那時起,厄利垂亞人開始以武力對抗衣索比亞的統治。
經過30多年的持續戰爭和攻擊,衣索比亞政府一直在逃亡,最後,衣索比亞同意了厄利垂亞的全民公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