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活久見。
一向沒有什麼花邊新聞,平均四年發專輯的陳綺貞陳老師,沒想到在這個2019年,連續出了三個大新聞。
一是為了紀念出道20周年,「漫漫長夜」演唱會從年頭開到了年尾;
不知不覺之間,陳老師出道20年啦(圖片來自網絡)
二是今年五月,她與相戀18年的御用吉他手鍾成虎分手,以雙籤名的形式,親手為這段故事劃上句號,並罕有地登上了熱搜這種仿佛不會跟她沾邊的low東西;
果然不愧是陳老師,分手也分得這麼有性格
三是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的親嘴事件,港媒以一貫惡毒的標題大法稱,「陳綺貞慾火街頭,食錯人夫」。
(就不放圖了)
不過我想除了為自媒體們提供了談資飼料之外,對於陳老師的歌迷來說,除了愕然,估計就是尷尬了。
不至於坍塌,但陳老師特立獨行、另類偶像的形象,與新聞裡的形象實在相差太大。
聽陳老師的第一批80後,已經陸續步入中年了。在給孩子輔導功課忙得滿頭大汗之餘,相信這條新聞也能在他們心裡蕩起一絲漣漪吧。
它提醒著你,原來你也曾經有過瘋狂迷戀陳綺貞的時刻。
「少女標本」時期的陳老師
1998年,經過滾石訓練營的精心挑選,四位優秀學員吳佩慈、徐懷鈺、李心潔、陳綺貞被捆綁銷售,發行了《少女標本》的單曲集。
許多人最早知道陳綺貞應該是從那時開始的。
時隔多年之後,這四位標本各有際遇,也是讓人感慨不已。
九頭少女吳佩慈嫁入豪門,被傳媒形容成了生崽機器,多年來一直未能扶正,卑躬屈膝的樣子與當年美豔少女的形象大相逕庭。
徐懷鈺更讓人惋惜,她一直沒適應貴圈的規則,最早以多首神曲爆紅的她,卻沒能紅到最後,多年來浮浮沉沉半紅不黑,傳說也背負著家庭債務喘不過氣來。
李心潔以張震嶽給她寫的《自由》出道,但中途被張艾嘉賞識繼而果斷轉換跑道,專注電影事業,小有所成。但她那不聽話的導演老公前兩年被拍到出軌,直接讓她的演藝事業受阻。
想當年
陳綺貞是「少女標本」裡走得最順風順水的一位了。
她幾乎毫無瑕疵。
98年夏天的首張專輯《讓我想一想》一鳴驚人,充分顯示了她的才氣。
臺灣樂評人也愛她,2009年馬世芳牽頭評選1993年-2005年的臺灣百佳專輯,陳綺貞幾乎所有唱片都上了榜單。
不過那些年,臺灣最紅的是周杰倫、五月天,陳綺貞一直被視為小眾樂手。
這跟她的「人設」和歌曲風格有關,用當年流行的話來說,她是最早的「森女系」代表,仿佛不食人間煙火,她的歌曲寫的都是小女孩、小心思。
旅行、孩子、天使、花朵、九份、咖啡……是她永恆而唱之不倦的話題,離普通人的油鹽醬醋太遠了,每一樣都透著錢的味道。
非主流的陳老師,就成為那些年大家秘而不宣的「偶像」。
在中華大地的井水處、髮廊裡都流傳的「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裡」「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的時候,有那麼一批人躲在被窩裡偷偷地聽《小步舞曲》。
這些人的畫像是這樣的:80後,多為獨生子女,成長多半順利,受過高等教育,高中開始看黑格爾、拉康,功課一般不用太操心都能考得不錯。
滿臉的與世隔絕,喜歡在下雨天戴上耳機,耳邊傳來陳老師少女一般有點羞澀有點稚嫩的聲音。
那些歌,成為了他們的心靈密碼:《溫室花朵》《我的驕傲無可救藥》《我親愛的偏執狂》《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我也能《躺在你的衣櫃》。
他們有太多《華麗的冒險》,在《80%完美的日子》裡貪圖《表面的和平》,他們只想《靜靜的生活》,思考《旅行的意義》。
你瞧,這些歌詞不事張揚,但每一個字,都準確無誤擊中了80後柔軟的內心。
陳老師,當年是一個交友密碼般的存在。沒有多少人知道她,而少數人以知道她的存在而感覺驕傲。偶然碰上有人聲稱喜歡陳綺貞,那就是特工對上了暗號。
以致於曾經有人抱怨,說陳老師太紅了,我不希望她紅,希望她繼續安安靜靜地或在主流之外。
完全無視了陳老師也是要恰飯這個事實。
事實上,陳老師靠著這種秘而不宣的隱秘傳播,成為了隱形的偶像,再加上那些年豆瓣才剛剛成立,最早只是一個類似IMDb的資料庫網站,還沒有小組,沒有動態,沒有人討論。
陳老師就越發神秘了。
陳老師第一次大規模出圈,是2002年電影《藍色大門》,孟克柔與張士豪的故事,打動了許多個心有秘密的內心,打開了他們的藍色大門。
主題曲是陳老師的《小步舞曲》,隨著電影、隨著DVD的廣泛傳播,一發不可收拾,紅到現在。去年海南電影節還特意做了一場沙灘放映,據說,版權持有人某女士叫了高價的版權費,但為了紀念青春,也就在所不辭了,此為後話。
《藍色大門》是多少人的青春
許多人因此知道了陳老師,初步建立起了一個穿著棉布裙子、屋簷下躲雨、踩著小步舞曲碎步的女生形象。
而這個形象,也契合著當年出成長的80後自我期許的形象:經濟獨立,生活獨立,人格獨立,活得就像那些小清新電影一樣。
直到今天,這種秘藏的偶像效應,也一直在豆瓣上是隱秘的暗流。
許多人以標記那些觀看不足兩位數的神秘電影為榮,在時間線上說著密碼一般的「黑話」,別問,不解釋,愛誰誰。
比如著名的德語字幕組小某甫,在《外出偷馬》的短評裡,他讓那些給這部電影打差評的華語媒體們都趕緊滾蛋。
字幕界的暴躁哥,經常在微博偽造別人發言而引起公憤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平行宇宙的一端,另一端,每天有幾億的無聊人士刷著抖音,刷著微博,熱評第一條都要求被送去Xin疆的火車。
在我看來,這兩類人其實都是同一類人。
最近大家都在盤點新世紀20年的最佳電影最佳音樂,其實我們忘記了,20年時間太短了。在大爆炸一般資訊裂變的時代,我們走得太快了。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早就了如此大的經濟奇蹟。而文化,寄生於經濟之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和審查,但總體,我們可能也是全世界接觸資訊最多的人。
這麼短的時間,這麼擁擠的電影、音樂,目不暇給。一個潮流還沒來得及細品,另一個浪潮又打了過來。
於是,「文化」不再那麼神聖,仿佛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有權去打碎那些本該供奉在殿堂裡的神像。
資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公平的。以前我們總以坐擁一個少數派偶像而產生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今已不復存在。
話語權被釋放之後,自然話語便產生了混亂,誰也不服誰。
所以像小某甫這種把自己供奉上神壇的小夥子,自然心生落差。他在微博最惹起公憤的一件事,就是不讓人光點讚而不轉發。
因為點讚是近乎匿名的,只有轉發才能讓他的偶像虛榮心得到滿足。
我們似乎還沒想好猝不及防被塞到嘴邊的麥克風該說些什麼,而眾聲喧譁已經蓋過了我們喉嚨裡微弱的聲量。
這兩天陳老師「被小三」的事情出來之後,許多人感到愕然之餘又感到尷尬,畢竟,她是陪伴我們成長的女神。
從前,出版單一、單向的時代,偶像能輕易被建立。
那個時代,出唱片、出書,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因為資源有限,從中脫穎而出的必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
這兩天還發生了一件事,就是七歲出書的天才少女蔣方舟同學在微博又受到了一番質疑。
這種事,恐怕會越來越多。從前媒體建立起來的偶像,到了這個自媒體發達的時代,也勢必會受到各種質疑。
只是感嘆,真是一個年代過去了。2020,圍繞著他們的各種聲音、我們熟悉的那些偶像,也會一遍一遍地會在熱搜裡被鞭。
那其實對於聽他們歌、看他們的書長大的我們來說,沒有太大的關係。
就是沒有這些新聞,我還能想像,陳老師還能繼續抱著吉他,輕彈淺唱。
正如過去20年以來,陳老師依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寫歌、旅行、戀愛。
所以對於陳老師結束上一段戀情,要不要繼續談戀愛、那麼快投入新一段戀情的問題,諸位大可不必操心。
正如今年5月,陳老師在她著名的分手宣言裡說的:「懂得愛人,才是大人」。
聽她的歌成長的我們,也早不是小孩。學會愛自己才是成長課程,而不是愛偶像。是偶像,就有走下神壇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