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大學,該不該鼓勵孩子談戀愛

2020-12-24 教師的枕邊書

近日,有一個名為「大學到底要不要談戀愛」的話題引發網友討論。

有人認為,進入大學就應該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否則學生時代的青春會有很大的遺憾。也有人認為,大學就應該努力學習專注於自己的學業,戀愛與否無所謂。

那麼,作為孩子的父母,老師以及長輩,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孩子在大學要不要談戀愛。

首先,作為孩子的父母,沒有必要在孩子一進入大學的校門,就給孩子說:「哎,你是大學生了,不是中學生,以前不允許你談戀愛是怕耽誤你的學習,現在不一樣了,你都上大學了,學習壓力沒有那麼重,可以談戀愛了」。

這些明示或暗示的話語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畢竟,談戀愛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最好不幹涉,不八卦的問這問那。如果孩子連自己的感情問題都需要父母長輩的推動才敢踏出第一步,那麼在後續的戀愛過程中,又怎能給對方足夠的安全感呢?

其次,如若孩子在大學裡,不能同時兼顧學習和戀愛,這種情況下,父母最好主動告訴孩子,要先以學習為主,把戀愛的部分往後挪。

畢竟,作為大學生,雖然學習的壓力看似不想中學時期那麼沉重。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利用好大學四年的學習時間,那麼你的任務還是相當重的。

因為,大學四年不僅需要將專業知識學得特別的紮實,還要學習更多更廣泛的知識,不能只將目光停留在自己所學的專業上。畢竟很多學科是相通的,只有當你學習了某一個學科的知識後,才能打通本專業的七筋八脈。

所以,當你不能兩者兼顧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先完成學業,提升能力,把戀愛往後挪一挪,才能為戀愛打下基礎。

再次,如若孩子能同時兼顧學業和愛情,那麼毫無疑問,父母應該鼓勵並支持孩子談戀愛。因為校園時期的愛情真的很純粹,不夾雜絲毫的雜質。從校服到婚紗的愛情故事,是每個人都會露出羨慕的眼神的。

當然,在孩子的戀愛過程中,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和包容、愛護對方。如果在戀愛時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傷害了另一半,那麼,這樣的戀愛是有遺憾和後悔的。

同時,要建議各位大學生去學習大學特別為大學生戀愛而開設的「情感課」,去聽一聽該如何談戀愛,戀愛中怎樣處理矛盾問題,怎樣控制戀愛中的情緒等等。這對以後在戀愛中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是很有幫助的。

最後,在戀愛中,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而不是將過錯都推到對方身上。

比如:男孩要有作為別人男朋友的責任和擔當,該照顧女朋友的時候,就不要找各種藉口推脫。女孩也一樣,找男朋友不是找了一張飯票、一個「垃圾桶」、一個試妝模特,男孩也需要呵護,只讓別人付出,從來不是戀愛的正確方式。

總之,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雙向的奔赴才是有意義的,畢竟,全靠一方主動和付出的感情遲早都得崩塌。

當然,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覺得你該談戀愛了,或者你覺得無聊了想找個人談個戀愛而談戀愛。也不要因為別人都在鼓勵你談戀愛你就想方設法的找女朋友。

愛情或許有一時的轟轟烈烈、波濤洶湧,但更多時候是平平淡淡、又有些許浪漫。

我們都希望很久之後,當別人看到我們攜手出現時,都會驚嘆一聲:「你們還在一起呀」。

愛情千萬不要將就,別因為某些因素,就急急忙忙地談戀愛,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耐心的等待吧,直到那個人的出現。

相關焦點

  • 該不該和孩子談愛情? | 當三歲的孩子說:我要和爸爸談戀愛…
    孩子正是從這樣一段一段的人際交往中,習得愛的正確表達,以及愛人的能力。▼ 老母親們,面對跟你說「我要跟修怡結婚」的孩子,該如何做呢? 1.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孩子所看胖軒上《爸爸去哪兒》的時候,很喜歡夏天,常常追著女孩子跑,還會偷親女孩子。
  • 「孩子都上大學了,月子仇也該忘了」「對不起,我忘不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自己和婆婆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緊張,相處得還挺好,但是從懷孕生孩子坐月子之後,就變得不那麼和諧了。的確是這樣,月子期就是婆媳關係的分水嶺,那段時間的仇恨通常是最難忘的,就比如下面這個例子,「孩子都上大學了,月子仇也該忘了」「對不起,我忘不了」。
  • 「手機奪走我的大學夢」火爆網絡,家長自省,手機該不該給孩子?
    「手機奪走我的大學夢」火爆網絡,家長應該自省,手機到底該不該給孩子?沒有網絡學生的學習將寸步難行由於今年疫情的原因,很多家長陷入了與手機的對抗之中,如果不給孩子配置手機,網上授課會無法進行,因為疫情的原因,所有的課上項目都得挪到線上來做,如果沒有網絡,那麼學生的學習將寸步難行,就無法跟得上老師的進度。
  •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建議家長看看這裡
    一直以來父母該不該打孩子是很多家長爭論的一個矛盾點,隨著現在教育水平的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為不該打孩子,可是如果面對闖禍不斷,不聽勸說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是好呢?作為家長的我們真的太難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關於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該不該打罵孩子這個問題。1 .打孩子不能帶情緒,因為你有情緒。
  • 該不該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今天分享的是《該不該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老師問我,這個課題需要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嗎?我想了好久,答案是:需要。之前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概念是「別人家的小孩」,這個詞非常火,延伸的有別人家的男(女)朋友、別人家的老公(婆)。
  •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家長別逞一時之快,讓孩子承擔後果
    一位爸爸在朋友圈曬出手掌淤青的圖片,配文:到底該不該打孩子,不打他,總鬧騰、闖禍,打了他,又心疼,兩歲半的孩子不聽話,我都打出內傷了!一位職場寶媽發視頻,說自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曾經打過孩子,打過之後很後悔,當詢問孩子被打時他是什麼感覺,孩子沉默良久說出一句話:「我當時真想打人!」孩子的這句話令她印象深刻,每次即將動怒時就會想起這句話。
  • 閨蜜女兒為男人生過孩子,現在談戀愛不敢說出實情,該怎麼辦
    閨蜜的女兒梁爽今年才19歲,正好是花一樣的年齡,不慎交了男友並且生過孩子,但因各種原因又分手,現在梁爽又和另一個男生談戀愛,可是她以前生過孩子的事情又不敢和現在的男朋友說,怕對方嫌棄不接受自己。為此,閨蜜作為母親很為女兒擔心,問我該怎麼辦。
  • 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不清楚這個年紀的還能不能稱之為孩子。但我反而覺得這個時候更有必要進行溝通,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虛榮心爆棚,來自身邊同輩的壓力巨大,對相對不富裕的生活容易有極端的感受。這種時候如有必要,可以跟他們溝通一些財富常識。我媽的一句話很受用,小富靠勤,大富靠運。好吧,誠實地說,並不受用,也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之後自己逐步琢磨明白才又想起我媽早就跟我說過。
  • 孩子有負面情緒家長該怎麼辦?
    丈夫鄧超帶著兩個孩子穿著盛裝去接她,更驚喜的是,兩個孩子還手寫了英文信給她。等等甚至還有plan A和 plan B,一封是得獎的祝賀,一封是未得獎的鼓勵,路上等等還心疼地哭了,因為怕媽媽會失落。在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經常會上演這樣的場景,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發脾氣時,很多父母都習慣或是苦口婆心、或是崩潰的質問:「道理都跟你講爛了,你怎麼還是不聽?」
  • 孩子長不高?家長該咋辦?
    睡不好覺的孩子,有可能會面臨長不高的風險,爸爸媽媽們一定要保證孩子們的充足睡眠,讓他們睡個好覺~飲食:根據不同階段適當安排孩子的飲食,保證孩子營養攝入均衡。對於孩子愛吃的零食,甜點,飲料等,一定要適量,不能任由孩子喜歡供給。另外,鈣的攝入也是需要注意的,過量攝入容易讓孩子產生消化和代謝問題,影響胃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 該不該給孩子裹襁褓,孩子吃手很厲害,該不該強加幹預
    夜間裹不裹襁褓的問題,應該看寶寶是否適應,如果一出生就使用了襁褓,那麼可以繼續用,因為裹襁褓會讓寶寶有安全感,如果一出生就沒有用過,那還是不要用了,因為寶寶會不習慣。
  • 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
    孩子完全聽不進去,感受著媽媽低沉、壓抑的語氣,哭得越來越厲害;正在開車的張一突然來了個急剎車,崩潰到大哭、聲嘶力竭地喊叫,不停用身體撞座椅靠背。孩子嚇到停止哭泣,渾身直哆嗦,默默扣著自己的雙手。等到張一緩過神來,才發現她把孩子嚇壞了;她立即解開安全帶,跟孩子道歉:「對不起,媽媽不是故意的……你別怕好嗎?
  • 孩子上課不專心該咋辦?
    先看看節目陣容:主持人:尹錚錚著名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廣東廣播電視臺「尹錚錚工作室」創始人嘉賓:常軍中科院心理研究中所碩士清華大學MBA課程研修班客座老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研究員>NLP國際執行師國家高級心理諮詢督導嘉賓:李穎就讀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主修課程:幼兒教育心理學、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等第一期節目說的就是大部分家長都頭疼的問題:孩子上課不專心該咋辦?
  • 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該怎麼辦……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的媽媽都有這樣的苦惱,,那該怎麼辦呢?接下來我們寶媽成員一起來探討探討吧!言教身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尋過您家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的原因?想糾其正,必尋其因。我家孩子總結一下,有這幾點原因:畏難,貪玩,枯燥,乏味,沒意思。
  • 該不該教孩子幫助陌生人,看完我就震驚了!
    可是,並不是每個父母都知道如何和孩子就此類話題進行交流,讓其了解真相卻不至於對社會心生恐懼,讓其學會保護自己但不至於自我封閉。狀況一: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時,和孩子安全密切相關。爸媽除擔心社會新聞的模仿效應,想提醒孩子保護自己,又怕年幼孩子產生過大恐懼。若選擇不溝通社會黑暗面,孩子到學校,不確定會從同學中聽到什麼訊息?家長該怎麼掌握分寸?
  • 孩子到底該不該追星?明星也追星,鹿晗得到偶像貝克漢姆的祝福
    那麼,孩子們到底該不該追星呢?第二,給孩子確定一個偶像,孩子的某一方面就不需要你再替他操心。給孩子們選擇一個正能量的偶像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通常把它定義為志向。比如說,孩子的志向是當一名科學家,他就會特別關注一些科學研究,從小喜歡讀科幻方面的書。如果有一個科學家偶像,比如愛迪生,那他就有可能會關注探索發明,他會開動腦筋,製作一些東西,動手能力肯定比一般同齡人要強。
  • 孩子厭倦練琴,該堅持還是放棄
    我們是該放棄,還是勸她堅持?專家解答:解答一:董麗燕兒童教育專家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嗎?這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他認為,在鋼琴等技能領域,想要完成從新手到大師的過渡,必須經過大約一萬小時的練習。
  • 孩子該幾歲開始「認字」?耶魯大學博士:「超前」教育是浪費時間
    別人都在感慨孩子的聰明時,我卻心疼孩子的不容易。因為住在同一個樓層,又有著年齡相仿的小朋友,所以彼此之間也算熟悉。小姑娘剛剛學會說話,鄰居便教她背誦一些晦澀拗口的古詩,別人家孩子開心地玩著玩具時,小姑娘只能乖乖地坐在媽媽的身邊學習毫無趣味的生字。
  • 耶魯大學潛力自查表:孩子潛能在哪裡?別埋沒了孩子的天賦
    在娃還小的時候,如果寶媽寶爸知道孩子擅長什麼、興趣愛好是什麼,對大人和小孩來說,是件非常幸運的事。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來自耶魯大學給家長做的孩子潛力自測表。通過這份自測表,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孩子的潛能在什麼地方,往哪個方向培養孩子。
  • 我們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她的問題,讓我想到上一期的《奇葩說》,裡面提到了一個跟他提出的問題很相似的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都是假的?」站在對立面的雙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應該告訴孩子,因為完全相信童話,會給孩子造成錯覺,童話的過度美好,會讓孩子難以面對現實註定的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