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請教我如何做麵包的人多了,一對一指導下來漸漸發現有些麵包機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也有少數新新手反映看不懂我寫的一些名詞,所以借這一篇詳細講一下麵團知識和製作麵包的過程,努力適用所有人,並試圖更細化一些步驟,讓更多人看懂。
一、名詞解釋
首先,為新新手作幾個名詞解釋,後文會用到(不要嫌我羅嗦,真的有好幾個人說看不懂這些名詞)。本人不是專業廚師,這些知識也是自己學做麵包過程中一點一滴學累積的,有寫錯的地方還請多指教和包含。
先介紹一下麵粉的種類和用途:高筋粉,蛋白質含量為11%以上,適用製作麵包。低筋粉,蛋白質含量為8%以下,適用製作蛋糕、餅乾、混酥類糕點。中筋粉,是介於高筋粉與低筋粉之間的一類麵粉,蛋白質含量為9-11%,大多數中式面點都是用它,所以超市裡買的一般的小麥粉都是中筋粉。初學者最好使用專業麵包粉(如金像風箏)。需要做造型的麵包會摻加部分低筋粉或中筋粉。
中式面點的麵團一般分為發麵、死面、燙麵,各有各的用途,發麵就是加了酵母的麵團,麵團多孔比較鬆軟,適用於包子、花卷、厚餅等,死面就是涼水和面,麵團筋道彈牙,適用於麵條、餃子皮、薄餅等,燙麵是用高溫水和面,破壞麵團筋度,可以說是比較柔軟的死面,適用部分糕餅。
醒面:又稱餳面,是指不加溫的靜置麵團,它可以使麵團更好地形成麵筋,並讓麵團更松馳,以便塑形。
發酵:是指放了酵母的麵團在30-40度左右的溫度以及一定的溼度下靜置,這樣的環境會使酵母分解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二氧化碳氣體被麵筋所包裹,形成均勻細小的氣孔,使麵團膨脹起來。一般來說,低於麵粉量6%的糖份是有利於酵母成長的,但高於6%就會對抑制發酵,尤其像甜麵包,糖量一般要達到12%-20%,所以這時就必須用耐高糖酵母
製作麵包的幾種基本方法:直接法,配方中所有酵母和麵粉一次性加入揉面,簡單方便,但含水量低、老化較快;湯種法,在製作麵包前,將原料中的15克麵粉+75克水混合,小火煮至粘稠,或微波爐叮十五秒三四次,每次間隔攪拌一下,涼至室溫溫度後加入其他材料攪拌,湯種會增加麵團的保水性,成品較直接法更加鬆軟;中種法,先將部分材料混合酵母發酵第一遍,再加入其他材料攪伴,是最麻煩也是成品的組織和風味最好的一種方法。
二、一個普通吐司的流程
要成為一個普通吐司要經過以下過程(列直接法):揉面(揉面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醒面),一次發酵(28-32度的環境溫度),排氣,醒面,塑形,二次發酵(35-40度環境溫度,80%溼度),烘烤。
一般來說,製作麵包的麵團,需要揉至出膜,這也是高筋麵粉才能形成的特點。要達到這個狀態,專業人士手工揉面需半小時,非專業人士需一小時以上,麵包機揉面需半小時以上,廚師機揉面需20分鐘左右。加一些摔打動作更快出膜。但也不能揉的時間過長,容易過頭,揉過頭的麵團像一團爛泥,非常粘手,一提就斷,也是發不起來的命運。
中式面點,如需要柔軟口感的包子、薄餅等只要揉成較光滑的麵團就可以了,否則嚼起來會稍嫌硬;需要筋道口感的麵條、餃子皮要揉出麵筋,但不必麵包的麵團揉這麼久。
這是一個揉好的表面非常光滑的麵包用麵團。
而為什麼要一次發酵後把氣排掉,再進行二次發酵呢?看上去第一次發酵像是無用功似的。其實是因為長時間的發酵會增加麵包的風味,而且排氣後的二次發酵令麵包組織更細膩。就好比直接法做出的麵包不會有中種法的好吃細膩一樣。
也有一些麵包品種不是走這個ISO流程的,比如法棍、司康等,先不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