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暴風陷「風暴」,昔日影音霸主窮途末路?
記者:謝藝觀
業績巨虧、實控人馮鑫被捕,高管離職,員工大量流失,主要業務陷入停頓狀態,這兩年,暴風集團演繹了一部悲慘的「滑坡」史。暴風集團到底怎麼了?下一步是否就走到盡頭?
圖片來自暴風集團官方微博。
窮途末路的暴風集團
3日,暴風集團發布關於股票存在被暫停上市風險的提示性公告,稱近期公司主要業務陷入停頓狀態,面臨無業務收入來源的風險。公司的辦公場地租金支付到2020年2月底,屆時如果無法及時繳納租金,將面臨無辦公場地的風險。公司員工持續大量流失,目前僅剩10餘人,同時存在拖欠部分員工工資的情形。
公告的內容透露出一個信息,暴風集團已窮途末路。這兩年,暴風集團如同一個被拆解的玩具,慢慢地分崩離析。
——馮鑫被捕 高管紛紛出走
9月2日,上海市靜安區檢察院以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職務侵佔罪對暴風集團法定代表人馮鑫批准逮捕。其擔任著暴風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的職務。
馮鑫被捕後,據暴風集團10月30日公告披露,暴風集團董事會收到公司副總經理張鵬宇、財務長張麗娜和公司證券事務代表於兆輝的辭職報告。
圖片來自深交所官網。
10月31日,深交所緊急向暴風集團下發關注函,稱暴風集團除已被批准逮捕的總經理馮鑫外,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已全部辭職,協助信息披露事務的證券事務代表也已辭職。
值得注意的是,暴風集團公司董事趙軍、董秘王婧、副總經理呂寧、監事會主席李永強等人均已在2018年辭職。高管紛紛離去,與暴風集團急劇惡化的經營狀況不無相關。
——業績巨虧 或暫停股票上市
在發布張鵬宇等高管離職公告的同日,暴風集團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9360.05萬元,較上年下滑90.9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5億元,同比下滑184.5%。
暴風集團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
其實,業績虧損的「鐘聲」自去年起就已敲響。2018年暴風集團營收11.3億元,同比下降41.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9億元,同比下跌2077.65%。
這或許是暴風集團披露的最後一個年報。由於人員流失嚴重和暫無合作的審計機構,暴風集團存在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19年年度報告的風險。
財務風險顯著惡化下,暴風集團還面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截至2019年9月30日,暴風集團資產總計約為3.6億元,負債合計約為10.17億元,若暴風集團經審計的2019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顯示2019年年末的淨資產為負,深交所可能暫停其股票上市。
由於頻頻「爆雷」,截至12月4日收盤,暴風集團的股價已跌至3.22元/股,市值僅剩10.6億元。
曾經行業老大,為何走到這步田地?
2015年3月,暴風集團正式上市時,曾憑藉124個交易日55天強勢漲停的表現,被稱為「妖股之王」,市值一度逾400億元。當時廣大股民絕不會預料到,曾經的「妖股」會陷入如此局面。
梳理暴風集團的發展歷程,這個曾被阿里看中的企業,「前半生」走得頗為順利。
2005年,馮鑫創辦了主打視頻播放器的酷熱影音。2007年,馮鑫1200萬元收購暴風影音,成立了北京暴風網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暴風科技推出的暴風影音可以支持680種格式。得益於這一優勢,暴風迅速獲得行業領先地位,曾佔據70%的市場份額。那時候優酷才剛剛起步,愛奇藝還沒「出生」。
數據顯示,2009年,暴風影音用戶總數達2.8億,每天上線用戶達到2500萬,僅次於當時的QQ和迅雷。
本來前途一片光明,但在馮鑫領導下,暴風先在版權戰場上「繳械投降」,後在戰略上頻頻失誤,又在資本場上一敗塗地,導致暴風如今落到這般境地。
第一個失誤:放棄版權爭奪
隨著國家對版權保護的重視,自2010年開始,國內各家視頻網站進入爭奪版權的燒錢階段。「頭部內容決定流量」成為多家視頻網站的共識,優酷、愛奇藝等為了擴張用戶寧可承受大額虧損。
當時還是行業龍頭的暴風影音則選擇保守戰略,放棄版權爭奪,在內容採購上儘量不燒錢,而是專注到產品體驗上。
圖片來自暴風集團CEO馮鑫官方微博。
「生買版權,生把錢消耗掉,這個不是我們(暴風影音)能熟悉的戰場。」馮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這或許是暴風作出的第一個錯誤決定。
雖然在短期內,暴風憑藉不燒錢戰略,加上廣告收入,實現了連續幾年的盈利,成功在A股上市。但這一選擇也給暴風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不燒錢買版權的第一個後果就是讓暴風頻頻因內容侵權被告。樂視、優酷、搜狐、騰訊等視頻網站訴紙無一落下。
還有一個更深遠的後果是廣告收入大幅縮水。
一直以來,暴風都是靠視頻廣告「發家致富」。招股說明書顯示,暴風的廣告收入佔了主營業務收入的一大部分。2012年-2014 年,公司廣告信息發布與推廣業務收入(含廣告收入及軟體推廣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 99.95%、99.82%、98.28%。
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各個視頻網站都有了App,並因為海量的正版內容擁有了自己的忠實客戶。暴風由於視頻內容缺乏,體驗度不好,導致用戶被分流,進而廣告收入持續下降。
數據顯示,2017年,暴風廣告收入為4.28億元,下降26.13%;2018年,廣告收入暴跌66.74%,至1.42億元。
第二個失誤:讓暴風成為了「第二個樂視」
如果說放棄版權爭奪是馮鑫下的第一步錯棋,第二步錯棋就是把暴風變成了「第二個樂視」。
這些年,馮鑫先後布局「鐵三角」(暴風電視、暴風影音、暴風魔鏡)、發布「DT大娛樂」、「N421戰略」和「All for TV」戰略,在追逐風口的同時,也讓暴風負債纍纍。
2014年9月,暴風發布第一代VR產品暴風魔鏡,後又推出多款VR產品,其創辦的暴風魔鏡也成為國內最早進入VR領域的公司之一。
圖片來自暴風魔鏡官方旗艦店。
但由於市場判斷失誤,後來暴風魔鏡經營陷入困境,中信資本提前撤資,由於馮鑫與其籤署對賭協議,導致股權被凍結。
2015年,暴風提出DT大娛樂戰略,稱將通過大數據關聯暴風的各項服務,包括視頻、音樂、遊戲等業務;2016年,暴風將其升級為「N421戰略」,即依託4塊屏幕(PC、手機、VR、TV),打造2塊核心的內容再生平臺(影業、體育),以DT這1項核心技術打通平臺與服務。
2016年3月,暴風宣布以31億元收購影視公司稻草熊影業、遊戲公司立動科技、遊戲發行公司甘普科技。結果因監管風向改變,收購申請未獲批准。
同年3月,暴風集團向體育領域發力,與光大資本、光大浸輝共同發起收購英國體育版權公司MPS 65%股權,後來MPS破產清算並引發一連串的訴訟。此舉也為馮鑫被採取強制措施埋下伏筆。
外界推斷,馮鑫可能涉及在收購事項中行賄,甚至可能涉及職務侵佔、挪用單位資金等。
2018年年初,馮鑫又提出「All for TV」的集團策略,並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們以後不談鐵三角。2018年到2020年,我們內部和對外只說一件事情,就是暴風電視。」
圖片來自暴風集團CEO馮鑫官方微博。
但暴風TV2018年銷量只有約70萬臺。財報顯示,2018年暴風集團陷入巨額虧損,主要是受電視業務的拖累。
「出道即巔峰」的暴風集團這幾年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其高管和股東也紛紛減持股份。據媒體報導,暴風集團上市三年時間內,所有高管均不斷減持公司股份且未見一次增持,共減持35次,套現金額超過1億元。
馮鑫去年曾表示,暴風上市3年,面臨著3個問題:上市公司沒有融資和併購,對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的認識不對,以及我們在業務布局上也有貪婪。「暴風走到今天這個地步,99.999%還是要怪自己。」
「成也馮鑫,敗也馮鑫」。不管怎樣,曲未終,人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