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跆拳道作為一種傳統武術,在韓國國內有著相對較高的地位,但韓國本土對跆拳道的認識卻與競技跆拳道不同!在韓國,有許多習練傳統跆拳道的人鄙視競技跆拳道的所謂習練方式和技巧,儘管跆拳道在走向競技體育的過程中,其推廣形式是成功的,但它對傳統跆拳道的某些技擊方式和規則卻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閹割作用,而我們中國人習練的大多數跆拳道,都是從競技體育的習練方式和形式開始,其真正的戰鬥力大大下降,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跆拳道的實戰性很差的原因。
第二,對於幼兒來說,散打、泰拳、拳擊等技擊技術都不具備練習條件,因此對抗性差,門檻低,動作相對簡單的跆拳道才有市場。因此當我問一位教練什麼時候孩子能學散打這樣的對抗運動時,教練通常會說六、七歲就可以了,但如果孩子三、四歲,就能學跆拳道了,但實際上此時的跆拳道倒更像是運動啟蒙,他與真正的跆拳道也有很大的差距!
與其他格鬥門類相比,跆拳道的發展與等級制度更加完善,能夠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不斷進步與成長,就像鋼琴考級一樣,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走向黑帶,但這種考級對於真正的實用主義能力的要求並不明顯,因為國內市場上的幼兒數量太多,開展以對抗為主的考級也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大多數家長的期望,還會引起家長的擔憂。由於根本就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擂臺上真刀真槍的搏鬥,畢竟文化課是王道,學跆拳道,只不過活動筋骨而已!
然後,當孩子長大一些後進入小學,此時再去系統地進行搏擊訓練的孩子就會更少,因為此時學業負擔已經比較重,父母也不會本末倒置,有時間寧可讓孩子去其他興趣班,比如課外補習班和音樂美術!由此導致了社會上練過跆拳道的孩子,大大多於練過真搏擊的孩子,其實這與崇洋媚外沒什麼關係!
對父母來說就是想找個地方讓家裡那個調皮搗蛋的人放電,消耗掉體力,如果離家近價格便宜的話就更好了。
搏擊館數量多,惡性競爭價格便宜,多開在居民區附近,離家近,對抗性低,不容易讓孩子受傷,還能壓腿,促進抬高,自然是父母的首選。
學拳時,拳館少不說平時訓練還容易受傷,斷手斷腳耽誤學習還要去醫院看醫生,萬一自己真的回到學校又被打了呢?暴亂帶來的是問題!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我認為,對一件事的認識遲早會發生變化,導致我們對某件事的引用不同。以我居住的城市為例。搏擊運動是第一個進入人們視野的,他的動作花哨,很吸引人,當時我們學校的很多活動,都會有搏擊比賽,所以搏擊運動的孩子很多。
另一個原因是社會對搏擊的認知水平太低了!想練搏擊一定要有對抗,對抗是很暴力的!說到底,沒有幾個父母願意把孩子作為自己的職業,作為自己的事業!因此大多數的孩子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有一點防身能力!!!但練搏擊其實並不一定要實打實地去對抗,可以做出反應,輕接觸,甚至連職業拳手這也是必須練的!這對小孩和業餘訓練就足夠了!接著又帶上護具,安全係數不敢說百分之百之前也是99.9999!事實上,講心裡話的教練比害怕安全問題的父母更害怕!即使擦破了點皮,教練也怕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溝通!
對此跆拳道就做了很好的宣傳,首先提倡安全運動,其次有固定升級考段的內容,比如黃升黃綠這個階段他的內容就是固定的,說白了就是某一階段的教材讓你學習某些內容,學完之後再進入下一階段,就像學校考試一樣!這讓孩子有了學習的目標,而父母看起來更像是在上課!事實上,看過社會道館跆拳道課的人都知道,他們的訓練強度太低!但一看就很正規,這種正規不是訓練多正規,而是學員板正,更像是一種課堂氣氛!如今我覺得跆拳道已經是體育課程的代名詞了,至少我覺得很多父母的想法都是如此!
如今是和平社會,哪來那麼多的實戰經驗,讓孩子們學這些東西,不過是給將來的道路增添了一點樂趣,現在的孩子們更多的是增長見識,提高認識,促進孩子們的成長,一些潛移默化的東西,現在不一定管用,將來也許會管用,所以現在只是單純培養孩子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