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9月7日,清廷談判代表,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外交使節,在北京籤訂《辛丑條約》,這也成為了晚清政府外交失敗的縮影。
從如今來看,《辛丑條約》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失權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無論是索要賠償費用之巨,又或者是餘下條款之苛刻,都可謂是近代史之最。最終外國使團提出的賠款費用,是一個多少有些侮辱的數字,共計4.5億兩白銀,正好象徵著當時中國的人口,平均每人分攤一兩。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得益於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在1899年,清政府的收入首次突破一億大關,然而想要一口氣還清賠款,拿出整個國庫也無法做到,因此清廷只能和國外商議,賠償的4.5億兩白銀,以年息4釐作為標準,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達到了9.8億兩。
1912年2月,溥儀發布遜位詔書,標誌著清廷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後面的錢,究竟是怎麼算的呢?就讓我們好好看看。
首先要說明的是,作為清廷的接替者,後續的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為了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自然也得接著還錢,不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各國分攤的賠款則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動。
美國
1908年,經過中國駐美公使梁誠的不懈勸說,最終美國國會通過了時任總統羅斯福的諮文,為了對華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在同年7月11日,駐美公使柔克義發表聲明,決定中止庚子賠款賠償,而美國已經獲得的賠款,退還一半,用於資助留美學生。
在此之後,兩國隨即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第一年的公派留美學生就已經超過了100人,不少留學生都成為了國內近現代化發展的中流砥柱,比如胡適,正是第二批留美的學生。除此之外,還有趙元任、竺可楨等等,這筆基金,美國人還建立了包括燕京大學在內的12所教會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
德國、奧地利。匈牙利
1918年,一戰結束,德國戰敗,奧匈帝國解體,而北洋政府作為戰勝國代表,也中止了對上述國家履行賠款的義務。
蘇俄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蘇俄成立,此時的蘇俄政府,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都十分不容樂觀,因此蘇俄宣布,放棄俄羅斯帝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並且退還庚子賠款當中尚未付給的部分。而條件也很簡單:北洋政府必須承認其合法地位。1924年,兩國正式籤訂《中俄協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餘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
但必須要說明的是,在這個協定當中,「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指的是中蘇雙方用剩下的賠款進行交易,用來購買蘇俄生產的農產品或者工業產品。換而言之,北洋政府還是得繼續出錢,蘇俄則轉換為等價的商品進口,或者用於中國學生的教育基金。
除去美國退還一部分之外,後續的國家,對庚子賠款的態度,都是採用這個辦法,「退還」說白了,還是要北洋政府或者後續的南京政府繼續按照賠款數額,買他家的東西或者上他家的學,目的則是為了加強本國的對華聯繫以及影響力。
法國
從1924年開始,法國同樣宣布中止賠款,餘下賠款,共計39158萬法郎,也就是7555萬美元,用於籌辦中法實業銀行,辦理教育還有慈善事業,而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用款項建立了中法大學。
但是在此期間,法國也幹了一件不地道的事情,那就是金佛朗案,一戰期間法國因為物價膨脹,導致佛朗貶值,而按照法國要求,中方使用銀幣付款,這也就意味著要以高出市場4倍的價錢承擔這筆款項,因此名義上法國雖然向中方退還賠款,實際上法方同樣將貨幣貶值的危機,轉嫁給中國,為此中方損失6500萬元之巨。
日本
1923年,日方提出退還賠款,然而日本並沒有太多誠意可言,除去一些日本留學生得到補助外,他們堅持要用這筆賠款,在華進行所謂的「文化事業」,實際上是為了宣傳和擴大影響力,對此民國政府卻是吃了一個啞巴虧,另外並沒有中國團體從這筆賠款當中得到任何補助。
隨著全面抗戰爆發,兩國進入戰爭狀態,庚子賠款的實行也到此結束。
英國
1926年,英國國會通過了退還庚子賠款議案的提議,剩餘資金用於留學生教育項目,兩國組建「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值得一提的是,擔任委員會顧問的,正是留學歸來的胡適。
比利時
1925年,中比兩國籤訂條約,退還庚款
荷蘭
1926年,荷蘭同意退還庚款,但是必須要求中方,必須有65%的投資用在水利事業上
義大利
1933年,中意籤署《中意協定》,退還庚款
根據統計,中國實際上支付給各國列強的賠款數額為5.76億白銀,約佔賠款總數的58%,1939年,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出通告,按照相關協議,正式終止庚子賠款的支付,此時距離中日戰爭全面開戰,已經是過去兩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