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的大炮敲開了清朝的國門,一時間各方列強「紛至沓來」,中國開啟了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歷史。隨著改革失敗、變法失敗,清朝也即將成為歷史,而在其統治末期,因為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放八國聯軍入京,導致中國和西方列強籤訂了極為屈辱的《辛丑條約》,好在辛亥革命後,清朝的統治就此結束。那麼清朝對西方承諾的戰爭賠款還用賠麼?條約中的其他內容還需要執行麼?民國軟弱,新中國「霸氣」。
《辛丑條約》條約籤訂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窺視中國這塊「肥肉」由來已久,隨意一點風吹草動就可以讓他們傾巢而出。早在《辛丑條約》籤訂之前西方國家就用各種各樣的藉口,逼迫清政府籤訂了大量的不平等的條約,清朝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這一次西方列強的藉口是,清政府抗擊義和團運動不利,八國列強齊聚天津塘沽,直逼清朝首都北京。慈禧太后看大事不妙,頭腦一熱宣布向八國同時宣戰,但是幾乎沒看見什麼抵抗,八國聯軍就殺到了北京。最後沒辦法,派人籤條約、議和。
《親醜條約》的籤訂對中國的影響甚遠,使得本就跌在低谷的中國,又戴上了一具厚重的枷鎖。令中國日後幾十年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限制。民間資本嚴重流失,人民民族自信嚴重缺失,社會結構嚴重失調,整個國家已經完全喪失了對抗西方列強的決心。清政府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都已經失去對國家的主導地位,民間反封建主義的思想四處攢動。《辛丑條約》也在客觀上推進了民間組織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辛丑條約》條約在籤訂之前,西方列強各個都怕自己在中國分到的利益不夠多,於是在他們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沙皇俄國、美國和日本、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為代表,三種勢力要求一個比一個過分,都怕自己吃了虧。俄羅斯想要的是中國東北的土地和旅順、大連的港口。日本人想要的是錢財,用於繼續完成自己的工業化。美國人看的就「遠」多了,他們要的是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的認同。「從今天來看美國人依舊在為此而做打算」。
清朝政府對待各國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李鴻章在籤訂條約之前,單獨會見各國代表的時候,就懷揣著這方勢力去的。就好比,慈禧太后明顯有親俄意向,其他國家就想廢了慈禧,抓了李鴻章(慈禧指派去籤訂條約的)。光緒皇帝有明顯的親美想法,其餘國家又想廢了皇帝。總而言之,此時的西方列強已經完全無視清政府了。清政府也是誰的條件可以接受就跟著誰走,李鴻章也為了保命和繼續談判,不得不口頭承諾沙皇俄國,會在協議中給俄國更多的利益,這樣才在俄國的保護和主持之下,李鴻章才可以做到談判桌子上面去。本就是去籤訂一條,必定是喪權辱國的條約,竟然連去籤訂條約的路上都是這樣坎坷。可見清政府完全淪為西方列強的玩物,已經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的代言人。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賠款9.8億兩白銀,拆除塘沽軍事設施,允許八國駐軍,放棄部分鐵路使用和經營權力,放棄海關稅收定價權力,並要求列強使館中國人不許進入,後來大家熟知的中國人和夠不得進入,就是從這裡來的。此時的清政府也幾乎就剩下剝削農民的「權力」了。直到清朝滅亡的10年間,清朝政府一直在履行條約中的內容。
自清朝覆滅之後,由於列強勢力一直對中國大地有所影響和控制,導致即使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和各地愛國商人也要進行償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後,情況有所好轉,中國由於以戰勝國身份參戰,最後可以免於德、奧兩國的賠償,但是也發生了一件更讓中國人惱火的事情,那就是把中國山東的主權讓給了日本,隨後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在1920年的時候沙皇俄國被列寧所主導的蘇維埃政權所取代,蘇聯主動放棄《辛丑條約》賠款和大部分在華特權。
美國索要了一些賠款,他們幫助了中國建立了許多大學,但這不是美國人良心發現,而是想要控制人的思想,不得不說美國人的做法更讓人惱火。
中國民國政府對其餘國家的賠款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中國和英、美等國家分屬同一陣營,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全部放棄庚子賠款,只剩下義大利和日本。其中,日本不僅在此前就對中國賠款悉數接納,而且還藉機敲詐,收取大量利息。在進入第二次大戰之後,日本的野心豈止於《辛丑條約》的內容,他們要的是整個中國。好在最後中國在二戰中取勝。之後建立的新中國也不接受清政府所籤下的條約。
細數整個《辛丑條約》,中國喪失商業、鐵路、資源的權力幾十載,賠償條約中款項百分之七十,其中只有日本人幾乎獲得所有在條約中約定的全部款項。新中國建立後,所有《辛丑條約》中的內容都被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