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辛丑條約》是我國晚清政府籤訂的一款喪權辱國條約。這款條約,不僅讓清政府背負上了巨大的債務,還讓清朝為此付了高達10億兩的總利息。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籤訂了許多附加條約,其中有一條,便是嚴懲禍首。
這個禍首,指的就是當年義和團事件中,對洋人衝擊較大的一群人物。這一些人中,不僅有清朝皇室載漪、載勳等人,還有一些身兼重職的文武大臣,共計有174位。
01
八國聯軍攻入京城
在1900年6月20日,端郡王載漪擊斃了德國公使克林德,這給了八國聯軍一個開戰的藉口。
藉此機會,八國聯軍以義和團出了問題為由,對清朝宣戰,並派兵迅速入侵中華。
面對來勢洶洶的聯軍,清政府步步敗退。
等到1900年8月16日,八國聯軍攻入京城之後,慈禧更是手忙腳亂。
為了不讓清朝徹底滅亡,已經到了西安的慈禧,派李鴻章入京和談。
歲數已經不小的李鴻章,不得不擔負起重任,頂著危險,回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見到了列強國家,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和這些人糾纏。這些洋人可不好糊弄,任李鴻章說破了嘴,他們堅持自己的要求:想要議和,必須先嚴懲禍首。
最初,這些列強國家給出的懲辦名單中,包括了許多重臣,就連手握兵權的董福祥也在其中。另外,這群洋人最想嚴懲的人,其實是慈禧,因為他們覺得慈禧才是幕後真正主使者。
不過他們這個提議,遭到了李鴻章、張洞之等人的堅決反對。張之洞表示:我國自古以來講究孝道,天下百姓都共尊兩宮太后,若要懲辦慈禧太后,恐怕引起天下臣民的不服,屆時混亂一起,各國利益都將受到損失。
這些大臣的堅決態度,再加上他們所說的各種後果,最終才使得洋人們對慈禧網開一面,不過,對其他人,他們卻沒有退讓,堅持要求清政府嚴懲。
事實上,在嚴懲清政府各大官員這件問題上,各國持有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像日本、俄國,他們是希望能夠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從而幫助他們擴大東北勢力,讓他們能獲得更大利益。因此這些國家,還是願意和清政府和談,主張對清朝從輕處置。
但德國則不一樣,他們是希望能夠加大在清朝的駐兵人數,故而他們需要拖延和談,便在此事上不鬆口。
02
想出計策
不管列強國家在打什麼算盤?反正慈禧拿到這個名單的時候,心裡是火冒三丈。
要知道,這上面的人,都是清政府的頂梁柱,無論除掉誰,都能讓清朝傷筋動骨。可是,慈禧再憤怒,她也無可奈何,又不能上去咬洋人兩口。
辦法都是由人想出來的,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慈禧集中眾位大臣商討,最後這些人冥思苦想,想出了一條應對之策:先應對洋人,將嚴懲名單上的人全部革職處置,等過一段時間,洋人的注意力沒在這上面了,再將這些人官復原職。
這邊好不容易想出了這個"好法子",沒想到洋人這邊輕而易舉就給破了。
這些洋人可不好忽悠,他們雖然沒有長期生活在清朝,但對清政府當權者的一些手段還是有所耳聞。
因此,一聽清政府這邊想要以革職之法來處置這些大臣,他們瞬間就明白了慈禧等人打的是什麼主意。
對此,他們當然不幹。
所以清政府的這一計劃,還沒實施,就失敗了。
為避免清政府再出"鬼主意",洋人這邊提出了意見:在義和團這件事情上佔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人物,如董福祥、毓賢等人,必須處死。
要殺這麼多手握重權的大臣,這在慈禧看來,無疑是自斷左膀右臂,不管殺誰,她都不忍心下手。
所以清朝這邊絞盡腦汁,想要儘可能的保下名單上的人物。
之後李鴻章又以"懿親不加刑"為理由,和洋人們再一次談判,他表示:如果處決了載漪,這對清朝皇室是一種很大的打擊,也會影響天下百姓對清政府的看法。經過了一番和談之後,聯軍特許載漪免除死刑,以流放作為處罰。
但此後,洋人不再退步。
03
徹底淪為"傀儡"
1901年2月8日,列強國家步步緊逼,要求清政府儘快處理禍首,並在這些人執行死刑時,各國會派使臣監斬。
聽聞這一個消息,慈禧勃然大怒,覺得這些洋人得寸進尺,故意為難她,她要求李鴻章和洋人再和談,可是各國表示,不會再退步了,必須嚴懲!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慈禧縱使心中千萬個不甘,她最終也只能向洋人低頭,按照洋人的要求辦事。
為了讓這些人走得體面一點,清政府這邊表示:希望給這些人留個全屍,讓他們選擇自盡。對此,各國使臣同意了,對他們來說,只要這些人死了就行,至於怎麼死的,他們並不在意。
最終,142名在列強名單中的"禍首",有3人被處以死刑,有11人斬監候,有8人終身流放,有33人革職並永不錄用,其餘的人,革職、撤差等從輕處罰。
這些人的死亡、流放、革職等,意味著清政府徹底淪為了洋人的"代言人",成了洋人操控的"傀儡"。
清政府在和洋人的這場交鋒中,以失敗的結局告終,這其實也寓意著清朝真的開始走向末路了,清朝統治的時代即將結束。
當然,從這一場和洋人的紛爭中,我們也能深刻的明白一個道理,要想不被外人欺負,要想國家掌握自主權,不由別的國家操控、指手畫腳,那麼,我們就要牢記:落後要挨打!這句話。
身處在和平時期的我們,不能夠忘記先輩們為此付出的努力,要時刻保持警惕心,努力積極向上,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一份微薄之力。不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做"錢學森",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是"雷鋒"。
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
我都會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些人不願意看歷史,覺得太枯燥乏味。
我會說:很多的歷史書確實很枯燥,那你覺得看三國演義枯燥?你看水滸傳枯燥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歷史史實上,加之以「演義」,即可了解歷史,又可以欣賞故事,可謂兩全其美。
有人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寫作方法,對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來說,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我推薦大家一本歷史好書《資治通鑑》。
歷史遠比小說讀起來更有趣,常有人問我有什麼好的歷史書可以推薦推薦?我常推薦他讀讀《資治通鑑》。
為什麼呢?因為在《資治通鑑》裡有很多值得思考借鑑的歷史故事。《資治通鑑》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1300多年的國家民生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普通人看個一兩遍,在職場、商場、官場、情場等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景,都更不容易走彎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取其精華,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精裝禮盒版,鎏金封面,內容完整!一套分為6本,原價298,現在#百度超級好物節# 領券只每本10多塊,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擊上方連結參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