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辛丑條約籤訂後,慈禧對慶親王的態度為何前後不一?

2020-12-25 文史君曰

提起《走向共和》,大家一定不陌生,這部最近幾年才大火的歷史正劇,可謂是滿足了廣大近代史愛好者的胃口。這部電視劇無論是道具服裝還是臺詞,都高度還原了歷史,尤其在臺詞方面,每一句都要仔細琢磨,細細品味,方能理解其中之道理。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清政府與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後,慈禧對慶親王奕劻的前後態度對比,我們便能琢磨出很多道理來。

在《走向共和》第26集中,慈禧指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代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談判,最終的主要談判結果是列強在懲辦「禍首」的名單上去掉了慈禧的名字,清政府答應了列強提出的大部分要求,正如慈禧所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但是,在條約籤訂後,慈禧對負責此事的慶親王的態度卻前後不一,在西安的時候是一個態度,到了北京的時候,卻又是一個態度。

我們先來看慈禧在西安時對慶親王奕劻的態度。

在劇中,當《辛丑條約》籤訂的最後結果傳到西安時,慈禧,榮祿以及光緒皇帝正在討論事情,慈禧看了上面的條款之後說道:「李鴻章和奕劻這差事啊,辦得不錯……」任誰都看得出來,這句話是對李鴻章和奕劻的褒獎。

那麼,慈禧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其實,慈禧之所以會說出這句話,誇得不是李鴻章和奕劻在談判的過程中維護了國家利益,而是保住了她的命。

眾所周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過程中,清政府戰敗後,列強在與清政府談判的時候,提出了他們的一系列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懲辦各國公使提出的罪魁禍首」,這些所謂的「罪魁禍首」,八國聯軍給出的名單是包括慈禧在內的175名王公大臣。

當遠在西安的慈禧得知八國聯軍要懲治的名單中有她時,在與榮祿談話的過程中,第一時間便把責任推到了毅、徐桐、毓賢等人的身上,將自己撇得乾乾淨淨,又說出了「難道剛毅他們一百多人的命,都抵不上我的一條命嗎?」最後更是哭了起來。可見在慈禧眼中,只要洋人不懲辦自己,能讓自己活著,洋人殺多少人都無所謂。

但此時遠在西安的她,害怕歸害怕,卻沒有一點兒辦法,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前去與洋人談判的奕劻和李鴻章的身上。最終,慈禧等來了她想要的結果,洋人在懲治的名單中去掉了她,所以,慈禧才會誇奕劻和李鴻章這趟差事辦得不錯。

也就是說,在慈禧看來,只要能保住她的命,我就可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來滿足洋人的任何要求。

在劇中,慈禧與榮祿的又一次談話中,榮祿給慈禧說了洋人的要求,雖然洋人答應不予懲辦慈禧,但還是要懲辦其他禍首,才能在條約上簽字。而慈禧的做法是,既然洋人都不懲辦她了,那剩下的這174名大臣的生死就不足輕重了。假惺惺地難過一番後,便讓光緒擬旨,賜死了他們。

這就是慈禧,一個極為自私的統治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穩固,至於國家丟了多大的尊嚴,在她看來,都是無關緊要的。

因此,慈禧誇奕劻和李鴻章的本質是他們保住了自己的命。

而在回到北京後,慈禧給滿朝文武論功行賞時,輪到奕劻,慈禧卻將奕劻訓斥了一頓。從「誇」到「罵」,慈禧前後的轉變為何會如此之大呢?其實,這正是慈禧所謂的「高明之處」。

在28集中,慈禧和奕劻的對話如下:

慈禧:奕劻奕劻:奴才在慈禧:名字可以改,可大清的尊嚴改不得,你可聽明白了?奕劻:奴才明…明白了慈禧:你不明白,這次議和是你主持,你讓洋人逼著朝廷,殺了多少官員,賠了多少銀子,你說,你這差事辦得怎麼樣!奕劻:奴才該死,奴才該死…慈禧:你早就該死

訓斥完奕劻之後,慈禧卻又對他說道:「雖說你沒有功勞,可還是有點苦勞,這外務部,你就先管著吧。」

在西安時還誇獎奕劻議和的差事辦得不錯,回到北京卻又說奕劻這事辦得太差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慈禧還是為了推卸責任。注意慈禧說的這句話「這次議和是你主持,你讓洋人逼著朝廷,殺了多少官員,賠了多少銀子,你說,你這差事辦得怎麼樣!」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洋人之所以逼著朝廷殺了那麼多官員,賠了那麼多銀子,這一切都是因為你主持下的議和所致。一句話,將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撇得乾乾淨淨。畢竟對於慈禧來說,讓洋人在自家的土地上逼著自己殺了那麼多的官員,這對好面子的慈禧來說是極為不光彩的,所以她必須找一個替罪羊,而奕劻就是最好的選擇。

訓斥完奕劻後,慈禧也並沒有對奕劻大動幹戈,而是讓他繼續管著外務部,可見慈禧心裡跟明鏡似的。也就是說,訓斥奕劻是慈禧故意做給底下的大臣們看的,只是為了將殺大臣的責任推到奕劻身上,這就是為什麼慈禧只是罵了奕劻,卻並沒有真正處置奕劻的原因。

總之,從前後對奕劻的態度對比來看,慈禧能夠作為晚清的實際掌舵人,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智慧的,雖然她所做的這些事情很不光彩!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走向共和
    在這部電視劇裡,慈禧太后、李鴻章、康有為,甚至袁世凱的形象以及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的描述都與我們從官方的教科書和學術書籍或刊物中得來的印象相差極大。但如果要說歷史的真實,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部電視劇。
  • 《辛丑條約》中,八國聯軍令清朝處斬174位大臣,慈禧執行了麼?
    辛丑條約的籤訂在歷史中,《辛丑條約》可謂是我國最屈辱,最不平等的條約。對此,清朝不僅需向各國賠償本息合計9.8萬兩白銀,更將國家大門毫不設防地向列強敞開。讓人不齒的內容縱觀《辛丑條約》,共列出12條款及19個附件。12款條目大致分為四項,道歉、修約、外交改制及懲戒。在這其中,「懲戒」的內容最多,要求最狠。條約停止了全國範圍內的考試,還要求百姓面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時不得反抗。
  •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為何不籤全名僅籤1個字,專家:真是用心良苦!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為何不籤全名僅籤1個字,專家:真是用心良苦!1885年,李鴻章與法國籤訂《中法越南條款》;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1896年,李鴻章與俄國籤訂《中俄禦敵互助條約》;1898年,李鴻章再次與俄國籤訂《中俄旅大條約》,同年又與英國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與德國籤訂《膠澳租界條約》除了《馬關條約》之外,還有一條約最喪權辱國,就是《辛丑條約》。
  • 《辛丑條約》:萬劫不復的無底黑洞
    10月13日,慶親王奕劻也被授予「全權大臣」身份,「會同李鴻章妥商應議事宜」。二人搭檔,最終為列強所接受。 這中間可謂是一波三折,爭議的核心並不是誰最適合談,最會談,而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這裡面有清朝廷內部的平衡,也有列強之間的爭奪。
  •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一些細節
    走向共和之一。與蒼穹之昴相比,走向共和的歷史背景也設定在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但不再是清宮戲視角,敘事更宏大,跨度更長。反正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各色人物都悉數登場,還原度也很高。比如甲午戰爭前,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餐;慈禧太后用膳卻是118道菜……北洋水師無錢買炮彈,戶部卻忙著撥款給太后辦六十大壽……有這樣的統治者,甲午能不戰敗嗎……走向共和之二。原本對李鴻章無好感,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是他籤的字。但在與日本談判過程中,李鴻章遇刺,仍帶傷談判,賠款減少了一億兩。
  • 120年後 再談庚子亂局:世界潮流 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 逆之則亡.
    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前清政府被迫籤訂的《辛丑條約》,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庚子賠款」
  • 《走向共和》誰說貪官都沒有好下場?那都是騙人的,請看巨貪慶親王奕劻的幸福人生
    不說小貪,只說大老虎級別的巨貪中就有慶親王這樣貪空了國家還得了善終的貪官。只是這種和宣傳相違背的事,在過去統治階級是不會讓老百姓知道的。 今時不同往日,今天是資訊發達的年代,歷史的真相早已大白於天下。今天誰要是還相信貪官都沒有好下場,誰就是天真的小白。 慶親王奕劻是誰?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走向共和》秉承公正、寫實的態度,導演組篩選演員之良苦用心,演員演繹展現之一絲不苟,以及後期製作的精益求精,均堪稱嘔心瀝血,因而一經播出,即成為最無懈可擊的影視作品。由於種種原因,《走向共和》的播放量並不多,何況其首播年份特殊;然而,但凡用心看過這部劇的,一定會為止震撼,甚至些許引以為傲。
  • 走向共和:歷史進程中的真與假
    我將《走向共和》與同一導演製作的另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稱為中國電視劇的「雙子星」,這兩部劇在中國電視劇領域,可以說前無古人,甚至後無來者。均獲得高度評價,這些作品在豆瓣上評分均超過9.0,尤其是《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兩部評分更是高達9.7!一、走向共和講什麼《走向共和》基本內容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二三十年的中國歷史。這二三十年在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中,說長不長,但它卻是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中,最具風雲變化的幾十年。
  • 《辛丑條約》的賠款何去何從
    但是從後面晚清向各國列強割地賠款,並且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還說出那句極其無恥的話。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這句話的背景在於清政府籤訂了一項極其屈辱的《辛丑條約》。那麼《辛丑條約》最後的賠款究竟何去何從呢?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走向共和》影視海報國內有網友說,《走向共和》是拔高了李鴻章,甚至誇大李鴻章的北洋勢力說他貪功斂財,是大清第二大貪官,不僅賣國還私交外敵。《走向共和》中籤《馬關和約》的李鴻章劇照圖中這一幕,出自李鴻章籤訂賣國條約時,有時候我們不管當時歷史的環境,就把錯全歸咎於一人身上,是不是有失偏頗?說好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問題呢?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走向共和》故事背景集中在晚清慈禧還政於光緒直至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前後三十年間。該劇除了史詩般地展現了從推翻帝制到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外,還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鮮活地還原,塑造了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生動豐滿的人物群像。
  • 清朝滅亡後《辛丑條約》的錢還用賠麼?民國軟弱,新中國「霸氣」
    隨著改革失敗、變法失敗,清朝也即將成為歷史,而在其統治末期,因為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放八國聯軍入京,導致中國和西方列強籤訂了極為屈辱的《辛丑條約》,好在辛亥革命後,清朝的統治就此結束。那麼清朝對西方承諾的戰爭賠款還用賠麼?條約中的其他內容還需要執行麼?民國軟弱,新中國「霸氣」。
  • 走向共和:評分9.7的歷史劇,卻沒有拍出來觀眾想看到的內容
    豆瓣評分超過9.5分的國產電視劇一共有5部,其中有2部是歷史劇,分別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而且,這兩部電視劇的導演還是同一個人——張黎。要想拍好一部歷史劇最重要的三點是:1、服化道要符合歷史;2、劇情不要篡改歷史;3、演員演技在線。
  • 《走向共和》為什麼是中國電視劇的巔峰之作,豆瓣評分9.7分!
    2003年歷史神劇《走向共和》橫空出世,上映以來一直霸榜國產電視劇豆瓣評分第一的寶座!豆瓣評分9.7這部電視劇詳細描述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影響近代中國走向的大事件,該劇最成功之處便是對歷史人物的刻畫擺脫了以往傳統思想的束縛
  • 《走向共和》劇集記錄
    走向共和水師要建設頤和園要建設慈谿名義上還政,實際上還掌權有幾派:南洋張之洞, 北洋 李鴻章,滿族 大臣,皇帝翁同龢一派李鴻章圓滑又辦實事漢陽鐵廠 架設有問題李鴻章發起海防捐,賣朝廷的官籌錢。漢陽鐵廠,張之洞積極籌錢,李鴻章輔助。
  • 辛丑條約與庚子賠款
    【辛丑條約與庚子賠款】1900年也叫清光緒26年,是個庚子年。當時的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八個國家派遣聯合遠徵軍,肆無忌憚入侵中國引發的戰爭。清軍一路潰敗,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逃到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11國籤訂了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其中最氣人的一項條款是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要知道四億五千萬就是當時中國總人口,每人一兩,這不是羞辱中國人嗎?這個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 120年遠嚒?又是一個庚子年!
  • 《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
    《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走向共和》看了很多遍了,精彩程度確實非同一般,王冰的李鴻章、呂中的慈禧太后以及孫淳的袁世凱這三大主要角色光芒四射,足以幫助《走向共和》成為經典中的經典。當然,演藝這個東西,本身就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 《走向共和》王冰塑造了不朽的「李鴻章」
    「顛覆」李鴻章《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改革開放後,身體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沒有再演戲,因為這部《走向共和》,王老爺子重出江湖,跟著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 《辛丑條約》賠款分39年還清,但僅僅過了10年大清就亡了,剩下的債呢?
    西逃過程中,慈禧也認識到洋人的力量,一邊下令絞殺義和團,一邊又派駐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北京與洋人談判,乞求獲得列強的原諒。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也便是這時籤訂。 《辛丑條約》—庚子賠款 《辛丑條約》之內容: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加上年息4釐,分39年付清,本利共達9.8億多兩,各省地方賠款2000多萬兩,總數超過了10億兩。各國在北京東交民巷單獨設立使館區,可在使館區內駐兵,中國人不準在此區域內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