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走向共和》,大家一定不陌生,這部最近幾年才大火的歷史正劇,可謂是滿足了廣大近代史愛好者的胃口。這部電視劇無論是道具服裝還是臺詞,都高度還原了歷史,尤其在臺詞方面,每一句都要仔細琢磨,細細品味,方能理解其中之道理。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清政府與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後,慈禧對慶親王奕劻的前後態度對比,我們便能琢磨出很多道理來。
在《走向共和》第26集中,慈禧指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代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談判,最終的主要談判結果是列強在懲辦「禍首」的名單上去掉了慈禧的名字,清政府答應了列強提出的大部分要求,正如慈禧所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但是,在條約籤訂後,慈禧對負責此事的慶親王的態度卻前後不一,在西安的時候是一個態度,到了北京的時候,卻又是一個態度。
我們先來看慈禧在西安時對慶親王奕劻的態度。
在劇中,當《辛丑條約》籤訂的最後結果傳到西安時,慈禧,榮祿以及光緒皇帝正在討論事情,慈禧看了上面的條款之後說道:「李鴻章和奕劻這差事啊,辦得不錯……」任誰都看得出來,這句話是對李鴻章和奕劻的褒獎。
那麼,慈禧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其實,慈禧之所以會說出這句話,誇得不是李鴻章和奕劻在談判的過程中維護了國家利益,而是保住了她的命。
眾所周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過程中,清政府戰敗後,列強在與清政府談判的時候,提出了他們的一系列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懲辦各國公使提出的罪魁禍首」,這些所謂的「罪魁禍首」,八國聯軍給出的名單是包括慈禧在內的175名王公大臣。
當遠在西安的慈禧得知八國聯軍要懲治的名單中有她時,在與榮祿談話的過程中,第一時間便把責任推到了毅、徐桐、毓賢等人的身上,將自己撇得乾乾淨淨,又說出了「難道剛毅他們一百多人的命,都抵不上我的一條命嗎?」最後更是哭了起來。可見在慈禧眼中,只要洋人不懲辦自己,能讓自己活著,洋人殺多少人都無所謂。
但此時遠在西安的她,害怕歸害怕,卻沒有一點兒辦法,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前去與洋人談判的奕劻和李鴻章的身上。最終,慈禧等來了她想要的結果,洋人在懲治的名單中去掉了她,所以,慈禧才會誇奕劻和李鴻章這趟差事辦得不錯。
也就是說,在慈禧看來,只要能保住她的命,我就可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來滿足洋人的任何要求。
在劇中,慈禧與榮祿的又一次談話中,榮祿給慈禧說了洋人的要求,雖然洋人答應不予懲辦慈禧,但還是要懲辦其他禍首,才能在條約上簽字。而慈禧的做法是,既然洋人都不懲辦她了,那剩下的這174名大臣的生死就不足輕重了。假惺惺地難過一番後,便讓光緒擬旨,賜死了他們。
這就是慈禧,一個極為自私的統治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穩固,至於國家丟了多大的尊嚴,在她看來,都是無關緊要的。
因此,慈禧誇奕劻和李鴻章的本質是他們保住了自己的命。
而在回到北京後,慈禧給滿朝文武論功行賞時,輪到奕劻,慈禧卻將奕劻訓斥了一頓。從「誇」到「罵」,慈禧前後的轉變為何會如此之大呢?其實,這正是慈禧所謂的「高明之處」。
在28集中,慈禧和奕劻的對話如下:
慈禧:奕劻奕劻:奴才在慈禧:名字可以改,可大清的尊嚴改不得,你可聽明白了?奕劻:奴才明…明白了慈禧:你不明白,這次議和是你主持,你讓洋人逼著朝廷,殺了多少官員,賠了多少銀子,你說,你這差事辦得怎麼樣!奕劻:奴才該死,奴才該死…慈禧:你早就該死
訓斥完奕劻之後,慈禧卻又對他說道:「雖說你沒有功勞,可還是有點苦勞,這外務部,你就先管著吧。」
在西安時還誇獎奕劻議和的差事辦得不錯,回到北京卻又說奕劻這事辦得太差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慈禧還是為了推卸責任。注意慈禧說的這句話「這次議和是你主持,你讓洋人逼著朝廷,殺了多少官員,賠了多少銀子,你說,你這差事辦得怎麼樣!」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洋人之所以逼著朝廷殺了那麼多官員,賠了那麼多銀子,這一切都是因為你主持下的議和所致。一句話,將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撇得乾乾淨淨。畢竟對於慈禧來說,讓洋人在自家的土地上逼著自己殺了那麼多的官員,這對好面子的慈禧來說是極為不光彩的,所以她必須找一個替罪羊,而奕劻就是最好的選擇。
訓斥完奕劻後,慈禧也並沒有對奕劻大動幹戈,而是讓他繼續管著外務部,可見慈禧心裡跟明鏡似的。也就是說,訓斥奕劻是慈禧故意做給底下的大臣們看的,只是為了將殺大臣的責任推到奕劻身上,這就是為什麼慈禧只是罵了奕劻,卻並沒有真正處置奕劻的原因。
總之,從前後對奕劻的態度對比來看,慈禧能夠作為晚清的實際掌舵人,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智慧的,雖然她所做的這些事情很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