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人物:上田文人 二十年和兩部半遊戲

2021-02-15 遊戲時光VGtime


今年是PS2名作《汪達與巨像》誕生10周年,也是其製作人上田文人加入遊戲業的第20個年頭,雖然這期間他只參與了4部遊戲的製作,但每一部都給玩家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年貨」遊戲和速食手遊橫流的今天,上田文人用他的堅持和天賦守護著遊戲藝術的一方淨土。

 在日本遊戲業界,充滿個性的製作人可謂不在少數,但能夠做到有個性而不張揚、堅持慢工出細活而不惜跳票、將藝術風格融入到遊戲的各方各面的遊戲人屈指可數,上田文人是其中之一。

從畫家到遊戲製作人

  上田文人是一個動靜相宜的「創作者」: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很好的繪畫天賦。在整個幼年和少年時代,到河邊釣魚是他除畫畫以外最大的樂趣;後來他喜歡上了做各種道具和機關,從自製的捕魚網到和父親一起製作的竹蜻蜓、陀螺、吹箭,讓他感到無盡的樂趣之餘,也對他後來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藝術家的文化課成績大多是慘不忍睹,同時個性和選擇也十分獨特,上田文人也是這個「定律」的踐行者,於是他順理成章選擇了兵庫縣唯一能夠修讀美術專業的藝術職高。三年之後,展現出藝術天分的他本有機會輕鬆考入「東京五美」,最終卻選擇了離家較近的大阪藝術大學,在選擇專業主攻方向時因為「覺得比較容易」而選擇了「抽象畫」。

  在上田文人大學時代的最後,正是日本遊戲業起飛的階段,上田文人玩了大量的遊戲,通過書籍和電影獲取靈感,然後從別人的遊戲中貪婪地從中汲取精華,並形成自己的想法。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1993年,上田文人順利拿到畢業證之後,卻發現比起逛美術館欣賞蒙德裡安和畢卡索的抽象名畫,自己更加喜歡對著顯示器,一邊玩遊戲一邊欣賞遊戲動畫。從那個時候開始藝術世界少了一個出色的抽象派畫家,多了一個帶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第九藝術」沉迷者。

  上田文人的興趣從抽象畫轉移到CG動畫設計上,兩年後通過參加「索尼藝術美術家選秀」,上田文人發現CG動畫還能用在更多的地方,於是他進入了日本遊戲界「鬼才」飯野賢治新開設的工作室WARP,充滿個性的飯野賢治對於遊戲的要求和控制度極高,在研發《異靈》的時候常常令包括上田文人在內的研發人員吃盡苦頭,自己的想法難以實現也讓他感覺難以施展拳腳。《異靈》項目結束後,上田文人選擇了離開。一邊研究CG技術一邊等待新機會。

  1997年,上田文人從一位在當時在SCEJ(索尼電腦娛樂日本,現SCEJA)工作的朋友口中得知,索尼正在招募能使用Power Animato製作CG的人才。這仿佛是為上田文人度身定做一般。於是他投上簡歷,然後順利地通過各種面試,但是到了最後關頭,藝術家性格的上田文人卻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可是我現在正在做自己的作品,不能馬上來上班……」

  當時索尼的遊戲事業正處於上升階段,急需各種人才來支撐其遊戲陣營。求賢如渴的索尼招聘官提出了極大的讓步:「那就把這裡的地方借給你,就在索尼製作如何?」

  面對如此坦誠以待,上田文人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由此正式開始他在索尼十五年和兩部半遊戲的製作生涯。

  上田文人對遊戲開發提出了三大要點:一是要做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類型作品,二是要將唯美的風格貫徹始終,三是要在虛擬中找到現實,也就是「非真實的真實性」。這種對遊戲藝術的追求一直貫穿著上田文人的遊戲開發者旅程。

「減法原則」下的ICO

  索尼對上田文人的器重,讓他很快就有了擔綱製作的機會,製作自己的第一款遊戲——《ICO》。

  在研發的最初,上田文人和海道賢仁從這時開始結成了合作夥伴,在接下來的十多年的歲月裡,他們互相扶持,成就了上田文人的赫赫名聲。上田還為部門帶來了一票新人,包括兩個程式設計師,四個美工和一個設計師,他們完全沒有遊戲開發經驗,卻是上田文人看上他們的「優點」。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用與其他遊戲製作人不同的視覺製作遊戲。著名的「Team ICO」團隊就此成型。

  儘管要求研發人員是遊戲設計菜鳥,上田文人卻擅長使用他山之石結合來製作自己風格的作品。在《ICO》的構思過程中,育碧的鬼才製作人Eric Chahi在1991年發布的作品《另一個世界之謎》給予了上田文人極大的靈感——電影化的鏡頭和沒有任何屏顯映射提示(如血量、地圖等等),大量減少對話框等等元素都為《ICO》提供很好的借鑑。上田文人同樣借鑑了《旅鼠總動員》、《閃回》和《波斯王子》等遊戲引人入勝的長處,架設出一個「男孩邂逅女孩」為主題的故事舞臺。

  上田文人還導演了一段三分鐘的動畫短片:長角少女站在城堡臺階的陰影中,機器人在空中用能量波對著城堡狂轟濫炸。少女把手伸出廢墟,輕輕撫摸著少年的臉。這正是上田文人的願景和理念的詮釋。

  在上田文人的創作理念中,遊戲的背景以及劇情設計上採用極簡的設計思路,這有助於令更多的玩家產生共鳴。沒有必要用大量文字敘述的龐大世界觀,沒有複雜而拗口的對白所呈現的語言藝術。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在遊戲開發中使用了「減法原則」,去除了幹擾現實呈現的元素:諸如屏顯要素和敵人種類都被減去,玩家只需專注於城堡中的複雜的機關設計和身臨其境的氛圍的體驗。

  但無論是加法還是減法,都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去修改。上田文人為其藝術追求和慢工出細活付出了代價,讓遊戲錯過了在PS上面世的最好機會。是終止項目,還是降低他們的期望以符合硬體要求,還是繼續探索更多的選項,是擺在Team ICO面前的難題。在索尼的支持下,上田文人選擇迎難而上。這是他的遊戲第一次跳票。

  Team ICO利用PS2的EE引擎,使用Bloom光照渲染技術,以及採用關鍵幀動畫取代了動作捕捉技術,使畫面更具有鏡頭和藝術感。為此上田文人贏得了「導演總監」( 「『auteur『video game director」,auteur專指電影導演,而director在遊戲中指設計總監)的美稱。上田對藝術的追求更是細緻到遊戲的每一個方面,他以超現實主義大師喬治·德·基裡科的作品為靈感,親自繪製了日版遊戲獨有的封面。

  幾經波折,《ICO》終於在2001年第四季度上市便獲得了媒體和玩家的大量好評,美中不足的是,與一片叫好之聲相反,遊戲並未能邁過百萬銷量的大關,成為「叫好不叫座」的典型。

  時任索尼副總裁的小林康英,後來在評論此事時表示,《ICO》歐美版本缺乏良好的封面設計和明確的遊戲名稱,讓人不明所以;加上當時媒體並不如今天發達,無法將獎項和評論轉化為銷量的助推器,是遊戲不算成功的主因。

汪達與巨像:孤單而不孤獨的旅人

  「ICO」贏的的口碑促使索尼支持上田文人,讓他繼續在藝術遊戲領域探險。

  上田文人希望遊戲可以變革傳統動作冒險中探索隱藏地圖和打怪升級的舊有模式,讓玩家和開發者都嘗試一種新的BOSS戰模式。在減法原則的理念驅使下,我們看到了遠古之地上沒有任何需要探索的洞穴和寶物,沒有可供練級和送裝備的小怪,沒有觸發支線任務的村莊和NPC。只有16個(原本設計了48個,也被刪減)行動方式各異、在無縫連接的地圖上活動的巨像,以及懷著復活戀人的強烈願望,與愛馬Agro相依為命的汪達。汪達與Agro的關係是遊戲除了愛情主題之外,上田文人所有突顯和傳承的主題精神。Agro就像一匹真馬一樣,有著自己的脾氣。「一匹真的馬,不會永遠服從命令,不會像汽車一樣隨時等待著命令。」上田文人如是說到,在遊戲中玩家將在冒險過程中與Agro結下真實的感情。

  遊戲的戰鬥也沒有複雜的攻擊組合和武器系統,上田文人兒時喜愛的弓箭和劍成了唯二的武器,開發者還是玩家只要全副心思對待每個巨像即可。

  海道賢仁在物理引擎方面設計方面下了大功夫,遊戲的動作細節在ICO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巨像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對汪達的動作產生互動影響,這稱為「玩家反應和動力學」以及「有機碰撞變形」的機制,這大大增強了遊戲的互動感,更好地呈現出上田文人精心塑造「汪達」這個「孤獨英雄」的形象:玩家需要騎著Agro在蒼茫且被薄霧微暝籠罩獨行,「僅靠視界尋找前進的方向」,孤身仗劍殺向那比自己龐大不知多少倍的巨像,一次次被巨像甩落地面險死還生,又一次掙扎著艱難爬到巨像之上,將劍刺入巨像的要害。最後巨像被封印了,愛人回來了,摔下懸崖的Agro也爬回來了,而汪達卻永遠地長眠了。

  沉重的畫面與氣勢磅礴的音樂相得益彰。上田文人的主題和「藝術遊戲」概念從中得到完美的演繹。即便如今整整十周年過去了,相信每一個曾經跟隨汪達腳步走遍遺忘大陸的玩家,都依舊能夠在其中感受到至深的情感和人文思考。

  《汪達與巨像》後來收穫了許多獎項:2006年GDC遊戲開發者選擇獎的「最佳角色設計」、「最佳遊戲設計」、「最佳視覺藝術」和「年度最佳遊戲」,IGN將其選為2005年最佳遊戲,PS2時代最佳遊戲第二名,僅次於「半條命」成為過去二十年最佳遊戲第二名,其餘各大評分機構的獎項不勝枚舉。遊戲的銷量到達了百萬級別,算是躋身成功遊戲的行列,也讓上田文人躋身著名製作人行列。這讓他的下一部作品成功立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的守護者》竟然如此難產。


最後的守護者:一波三折的命運

  在開發《汪達與巨像》的時候,上田文人從汪達和自己的馬Agro之間的羈絆中受到啟發,萌生了要在下個遊戲中加強體現同伴間互動和羈絆的想法。這正是《最後的守護者》誕生的契機。

  上田文人希望創造一隻近乎真實的虛擬生物,幼年的上田文人家裡就像是動物園。動物的動作和行為早就融入他的腦海,這使他在設計「大鷲」的時候從外形到動作都能輕易地取得神髓,無論耳朵受到刺激時不經意的晃動,還是跳躍時偶爾出現的失衡動作,都是設計者有意為之的舉動,避免過度「萌化」大鷲,令這隻看起來像是貓和鷹結合而成的虛擬生物有「動物該有的樣子」。同樣的細節也用在主角——男孩身上,在撞牆時他會伸手抵擋,靠近大鷲時會伸手撫摸,這些都是真實生活中常有的細節。

  在實現大鷲真實性的同時,上田文人也用開放性的設計為不斷成長的大鷲加添幽默和動作元素,令玩家和大鷲之間的互動更加多樣和細緻。為了實現這點,上田文人照例使用關鍵幀動畫代替動態捕捉技術,儘可能地給予大鷲特裡科更多的自由度和細節。而在畫面方面,上田文人的遊戲第一次使用了完整的物理引擎,每一個動作所引起的連鎖反應都在引擎的計算之內,苛刻的上田文人要求,要令大鷲的每一根羽毛都在隨風晃動。

  這種操作有利有弊,利在是大鷲與玩家的互動更加真實,使人眼前一亮;弊端是這樣的設計佔用了PS3過多的運行資源。導致其他功能難以實現。

  和當年「ICO」的處境頗為相像的是,《最後的守護者》也遭遇了緩慢的開發進度,錯過了它登陸PS3的最佳時機,令幀數不足和許多問題浮出水面。但由於保密協議,索尼對此諱莫如深,也讓遊戲被腰斬之聲四起。隨著上田文人2011年12月從索尼離職,留守海道賢仁也在2012年8月宣布離開索尼,兩大靈魂人物相繼離開使得遊戲的前景如履薄冰。2012年,索尼在《最後的守護者》商標過期前三天才勉強續期成功。2015年3月《最後的守護者》再一次面臨商標過期,索尼並沒有像之前及時延期,甚至令外界一度猜測索尼已經徹底放棄《最後的守護者》項目。

  幸運的是,上田文人並沒有徹底與《最後的守護者》劃清界線,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Gen Design,帶著Team ICO成員以獨立承包商的身份重返製作團隊,完成了遊戲的最後架設。一向不主張外包的索尼全球工作室總裁吉田修平也協調多方資源協助,甚至動用了包括聖莫妮卡工作室在內的不少核心團隊來為《最後的守護者》進行改進。此時主機平臺已經走到了世代交替的當口,作為第一方遊戲的《最後的守護者》必須登陸新平臺才有轉機。在上田文人確保了遊戲的完成度之後,索尼將移植工作交給「PS4之父」馬克·賽爾尼(Mark Cerny)接手,遊戲終得以在E3上以炸裂形式亮相,宣告項目進入最後開發階段。

  上田文人如今作為《最後的守護者》的代言人出席各種活動接受採訪,為這款2016年發售的遊戲做最後的宣傳,或許這次,終於不用跳票了吧。

二十年和兩部半遊戲

  上田文人的遊戲製作者生涯已經邁入了第20個年頭,上一部正式發售的作品《汪達與巨像》也已經有十周年的歷史。作為一個活躍在一線的遊戲製作人這20年,上田文人只參與4部遊戲的製作,其中還包括一部沒有最終完成的半成品,但是每一部作品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年貨」遊戲和「速食」手遊橫流的今天,上田文人用他的堅持和天賦守護著遊戲藝術的一方淨土。或許這正是他的「第九藝術」能夠跨越時代、感人至深的力量源泉吧。


相關焦點

  • 念念不忘:上田文人和他的藝術遊戲
    這兩款作品都是由電影改編的動作解謎冒險遊戲,由法國Delphine Software公司開發,正是這兩款遊戲給了上田文人極大的靈感,後來他製作的那款《古堡迷蹤》,簡直就是這兩款遊戲的3D版本。 1995年,上田文人加入了鬼才遊戲製作人飯野賢治的公司Warp,並參與到世嘉土星恐怖遊戲《D之食卓導演剪輯版》和《異靈》(Enemy Zero)的CG動畫製作當中。在這兩款遊戲完成之後,上田文人於1997年就跳槽到了索尼,那年,他27歲。 古堡迷蹤
  • 上田文人丨把遊戲變成藝術的稀世天才
    1997 年, 27 歲的上田文人來到索尼,開始創作第一款屬於自己的遊戲《古堡迷蹤》(ICO)。古堡迷蹤劇情很簡單, 14 歲的主角作為祭品被送到魔女的城堡,遇到一個少女,主角必須牽著女孩的手,躲開魔女的追殺然後逃離出去。
  • 遊戲名人傳:他是遊戲界公認的藝術家——上田文人
    隱晦的敘事風格是他鮮明的標籤,優秀遊戲性下的包裹的宏偉世界觀則引來無數人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可在玩家對他追捧之時,卻殊不知,這種留給玩家想像空間的敘事方式源自於另一位大師的影響。說是大師級人物,其實這位遊戲製作人親力親為的作品卻極為有限。
  • 從後會無期到十年一約:上田文人談《最後的守護者》
    《最後的守護者》從2007年開始研發,2009年正式對外公布。作為接續備受讚譽的PS2遊戲《古堡迷蹤》(ICO)和《旺達與巨像》(Shadow of the Colossus)的一款作品,《最後的守護者》原定2011年登陸PS3,但隨後經歷數次跳票,開發團隊最終決定面向PS4平臺推出。事實上,《最後的守護者》在今年12月份才會發售。
  • 7年等待!《最後的守護者》製作人上田文人專訪
    首先被問到歷經 8 年開發後、如今終於要真正迎接遊戲上市的感想,上田表示,其實自己現在對上市這件事覺得沒什麼真實感,經過這麼多年終於要正式上市了
  • 上田文人的《旺達與巨像》世界
    作為一款動作遊戲,《旺達與巨像》摒棄了華麗的連招和酷炫的武器,連敵人都只有寥寥數十隻巨像,捨棄了雜兵戰而只留十六場華麗的BOSS戰演出。在偌大的地圖中尋找巨像並擊敗他們,每一次擊敗巨像少年又會在神殿中醒來,少女的復活也近了幾分,少年的魔化也多了幾分,直到最後完全被黑霧覆蓋。
  • 【一可說遊戲】為了我所愛的人《汪達與巨像》
    優秀的畫質,新增的系統,系列的續作,這兩部作品宣傳片播放時的歡呼聲證明了人們對於它們的期待。緊接著在怪物獵人宣傳片播放後出現的作品,是一盆三手冷飯,沒有新增內容,這部遊戲的名字現在很多玩家都沒聽說過,卻迎來了全場最多的掌聲,這就是咱們今天的主角《汪達與巨像》(以下簡稱汪達)。
  • 【E3 2015】《最後守護者》總監爆料:遊戲核心概念與製作挑戰
    ,主導本作開發的遊戲總監上田文人也在展中向媒體進行實機遊玩示範,同時回答媒體的提問。上田文人  《食人巨鷹 TRICO》是一手打造《迷霧古城》、《汪達與巨像》等獨特風格遊戲而廣受全球好評的遊戲創作者上田文人領軍製作的第 3 款作品,類型是與前兩作相同的動作冒險。遊戲中玩家將扮演被神秘勢力綁架到古老遺蹟的小男孩,在遺蹟中他遇到了神秘的巨大生物 TRICO(遊戲中小男孩呼喊 TRICO 的發音近似 「土裡庫」),一人一獸將合作闖蕩遺蹟對抗敵人。
  • 遊民評測|《汪達與巨像》重製版評測 日本遊戲黃金時代的巨人
    如此宏大的對決即便在今天看來,都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在遙遠的PS2時代(2005年),上田文人已經完成了它,每一個接觸過本作的人無不被震驚到啞口無言,這TMD簡直太瘋狂了!上田文人的遊戲雖然惜字如金,但有中文總比沒有強一點  上田文人的遊戲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比如那自成一體的世界觀,留白甚多的敘事方式,含蓄內斂的情感傳達等,喜歡的人大讚意境幽遠,厭惡的人也會抱怨空洞無物
  • 為何這款13年前的遊戲,在2018年看起來一點都不過時?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還真不是這個遊戲,2018年截至目前最高分的大作,《汪達與巨像》重製版以Metacritic總評分92的成績,壓了猛漢一頭。 有些人可能說了,這可是情懷作品,在高端玩家裡傳唱至今的神作。沒錯,重製遊戲總有那麼幾分是感情分。但是,一般來說,重製遊戲的分不會高於原作。比如當年《戰爭機器》作為引領時代的作品,曾斬獲了94的高分。
  • 上田——與真田幸村密不可分的一座城
    無論你是喜歡日本戰國史的,還是喜歡戰國遊戲動漫的,還是喜歡雅人叔的。 相信對此劇的主人公——真田幸村應該並不陌生。出典http://www.nhk.or.jp/sanadamaru/about/index.html#title攝影 正田真弘這名驍勇善戰的戰國武將也與長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免費電腦遊戲下載分享三十九
    遊戲簡介  《Forager》是一款2D開放世界遊戲,它的靈感來自於眾多探索類,農場類和建造類遊戲,比如《星露谷》,《泰拉瑞亞》以及《塞爾達》系列。遊戲簡介  進入一個神秘、危險,充滿古代恐龍與神話般怪獸和立體方塊世界!你可以獨立探險或與朋友組成部落,收集材料、製作工具與對象、馴服野生生物,並建立龐大的基地,在《方塊方舟》中生存下去!
  • 電子遊戲能達到多高的藝術成就?看過這遊戲你就明了
    老樹新芽這款由上田文人主導製作的遊戲,其之所以能廣獲業界與玩家的好評,在遊戲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僅在於它對傳統遊戲機制的顛覆早在PS2時代,上田文人就在有限的機能上模擬實現了HDR的視覺效果,而且最讓當年玩家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是PS2上最早真正採用真實物理引擎的遊戲之一,因此無論是主角旺達的衣服,還是旺達在巨像身上被來回甩動,均有著模擬真實物理的視覺效果。
  • 文人畫的特點、發展和代表人物、作品
    浠河文學|軍事科技|旅遊文化|教育成長|新聞熱點    文人畫的特點、發展和代表人物、作品1、 中國文人畫的特點文人畫,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他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的一個交集。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 「 不在畫裡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 。「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 」 。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繪畫裡它特有的 「 雅 」 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 PSN港服2020年3月會免內容 2020.3月有哪些會免遊戲
    索尼公布了PSN港服3月份的會員免費遊戲,其中包含了非常值得玩家一玩的兩款大作,時間截止到4月6日,下面帶來PSN3月會免遊戲的介紹。
  • 《死魂曲》《沉默之丘》製作人外山圭一郎談新作仍將製作恐怖遊戲
    雖然過去除了有《死魂曲》、《沉默之丘》等恐怖遊戲以外,也有動畫可愛風格的《重力異想世界》,但外山表示為了長期支持的粉絲,第一部作品會是恐怖遊戲,但不會太硬核,而是有更多元的要素。不過現在還在開發初期,預估需要3年的時間開發。
  • 二十不惑演員名單 演員人物介紹
    二十不惑演員名單二十不惑這部劇以四個女生的視角展開,分別展現了她們如何在初入社會時不停地「衝鴨」,在充滿未知的職場橫衝直撞地尋找自己的定位。預告片尾的「後浪」宣言也為觀眾展現了當下年輕人的青春態度:「二十歲,怎麼樣都好,怎麼樣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