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毓明侵害養女的案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引發了不少關注,很多女明星也紛紛站出來幫助這個小女孩發聲。把這個案件推向了風口浪尖,最近這個案件終於迎來了大結局。這個侵害案並不成立,相關部門已經發布了通知,決定將鮑毓明驅逐出境。
這個案件經過跌宕起伏的反轉,變得撲朔迷離。但不管事件怎麼發展,事情的進展一直牽動著大眾的心。這件事情之所以能讓大眾關注。是因為大眾能對這件事情產生共鳴,它引發了大眾的共鳴。
這件事情的發展有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點,為什麼這個小女孩會捲入這件事情?為什麼年幼的她會離開母親的身邊?為什麼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個單身男人身邊當養女?
把女兒送給單身男人???
在事情剛開始被大眾關注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幫受害人發聲,全力在幫助受害人爭取最大的利益。但是這件事情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
網絡上譁然一片,不知實情的網友開始覺得母親有問題。可能母親並不知道孩子的養父是這樣一個魔鬼。是一個戀童癖。後來又有消息說這個女孩的年齡是假的,作為母親的她非常不稱職。是他親手把女兒送到惡魔身邊! 在事情己經翻轉後,有很多網友對女孩失望了,覺得自己的同情心錯付了。有很多網友在感嘆天上的「星星」不亮了。
不可否認,有時候同情心會化作受害人的盾牌。但是同情心被當做物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消費之後,它還能兼顧如初嗎?
鮑毓明案一再轉折不斷引發輿論風潮,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情緒經常出現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的反轉,不長的時間內,憤怒,同情,信任,質疑,譴責整多種。情緒共同發酵,同樣的現象在類似公共事件中多有出現,也許我們應該更加冷靜的思考新媒體時代的社會情緒和社會情感。新媒體時代的社會更容易情緒化了嗎?背後是否存在某些深層原因?
拿了美國戶口的華裔人渣被驅逐出境,真可謂喜大普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