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的生活》的火爆回歸,一洗上半年國產綜藝的頹敗之勢,迅速佔據各大平臺的熱搜位置。有說它抄襲的、有說沙溢很適合這檔節目的、有說節目質量不如以前的、還有說節目廣告太多的。總之《嚮往的生活》每一期的播出都能吸引眾多網友的觀眾和討論。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嚮往的生活》中廣告的那些事。
一、當內容邏輯依附商業邏輯時,內容一定會向商業妥協
《嚮往的生活》已經走到了第四季,無論是節目的內容邏輯還是商業邏輯都越發成熟。通俗來講在固定的節目模式之下,廣告植入的方式和方法也越來越成熟,無論是蘑菇屋花式秀口播,還是節目潛移默化的引導,都到了一個得心應手的境界。
《嚮往的生活》第四季一共有14個贊助商品牌,堪稱四季之最,從目前播出的四期節目的反饋看,廣告太多佔了很大的槽點,而節目組插播廣告的方式也是讓觀眾接受無能,就連黃磊看到從天而降的廣告單都忍不住吐槽:「這種方式實在是太土了」。
《極限挑戰》的前導演嚴敏曾經在訪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內容邏輯依附商業邏輯、依附商業冠名存在時,節目內容一定會向商業妥協。而節目和廣告商的合作共贏,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在節目的最初始階段。到了一定時間節目與廣告必定會有一個臨界點。當廣告商的需求大於節目組與節目內容的需求時,這個臨界點一定會完蛋。」
一個廣告商對節目有一個億的投資,他只要求節目的一分鐘權益,這是公平的,如果你有5家,每家還是一分鐘,這也是公平的,廣告商沒有任何多餘的要求。但是對於一個節目來說他已經佔據了5分鐘的播出時間,如果再多那這個節目就塌了。
很明顯,14個廣告商對於《嚮往的生活》和它的忠實觀眾來說,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而這個臨界點一旦突破,就很難保證《嚮往的生活》還能繼續保持高收視和高口碑。
二、單一的盈利模式之下,固定MC的無奈
目前我國綜藝節目的主要盈利方式就是通過廣告商的贊助,廣告商越多就說明節目越火,觀眾的認可度越高。
一檔節目的製作需要好的內容,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這種單一的市場環境下,很難有節目組能夠抵擋廣告商的高額贊助的誘惑,畢竟他們也是要吃飯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模式,所以很多節目的內容不得不受制於廣告商的要求。
眾所周知《嚮往的生活》是黃磊和導演王徵宇聊天聊出來的,而黃磊作為節目的投資人對此也是無可奈何,畢竟節目的背後還有很多員工要養活,所以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的過去了。
可是這一季很明顯硬廣都是由彭昱暢來完成,前三季中幾位固定MC都會齊心協力把廣告玩出花樣,但很明顯這次何炅和黃磊都「帶」不動了。
當年無孔不入的猴姑米稀變成了特侖蘇,林內熱水器變成了萬和熱水器,小度簡直是蘑菇屋不可或缺的存在。
不過這些都沒有作業幫尷尬,彭彭的「直男式」口播方式也是讓人哭笑不得,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會落在彭彭的身上。
一、從嘉賓人設來說,彭彭一直扮演的「中二」少年,張子楓就是小妹妹,黃磊作為大家長很少管這些事,而何老師上上下下需要忙活很多事,多以也很難照顧周全,這樣看來似乎也只有彭彭是最合適的。
二、彭彭作為年輕的實力派演員,所以在植入廣告做得不好也沒有什麼影響,畢竟他走的是演技派路線。
三、彭昱暢本身自帶笑點,所以他無論是順利完成植入還是錯誤百出都可以很好地化解其中的尷尬。
雖然彭昱暢可以化解直接讀臺本的尷尬,但觀眾也不會覺得這有多麼的好笑,節目播出第一期,固定MC就編出廣告版本的《蝸牛與黃鸝鳥》。「喪心病狂」節目組甚至還做了植入視力表,不得不說這個吃香還是有點難看。
三、內容和廣告贊助哪個更重要?
我們看《嚮往的生活》看的就是那份嚮往,那份現實生活不太可能存在的場景,一群老友在院子裡生火做飯聊過往;小孩子們不怕冷躺在院子裡等待流星;所有人為了一頓晚餐瘋狂掰玉米,累得精疲力盡。
那份真實是可以打動觀眾的,那些跟老朋友喝茶回憶往事,不由自主留下的眼淚依然可以打動觀眾,可節目走到第四季,那份「嚮往」好像變味了,向現實妥協了,不再純粹了。豆瓣評分也從8.1分降到了7.4分,可見慢慢失望的觀眾也不再少數。
站在觀眾的角度很廣告多好事,但站在節目組的角度也很說廣告多不好。節目內容邏輯和商業邏輯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節目組去思考和權衡的事情,一旦節目組放任商業邏輯去影響內容邏輯,那麼這檔節目的壽命也就到頭了。
《極限挑戰》已經不是以前的《極限挑戰》了,希望《嚮往的生活》還能守得住這份「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