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時,巴菲特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名為《賺到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的書,看完後心潮澎湃的他宣布:我一定要在35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於是為了自己這個遠大目標,他開始做生意,賣口香糖、可樂、報紙、爆米花,一點一點積攢自己的財富。
11歲時,巴菲特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隻股票,14歲買了一個40英畝的農場,並請了一名耕種的僱農,16歲和同學一起開了一家遊戲機公司。沉迷做生意的巴菲特引起了父親的不滿,不得不去考大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就讀兩年後,他就轉學進入內布拉斯加大學,僅用一年時間,就以全A的成績修完課程,拿到了本科學位。畢業時,年僅19歲的巴菲特已經擁有了9800美元的存款。
之後,巴菲特想繼續深造,在遭到哈佛拒絕後,他向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提出了碩士申請。師從於有著「證券分析之父」、「投資大師」、「華爾街教父」之稱的班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從他那裡學到了「價值投資」的理念,並終身秉持這一理念。
26歲時,巴菲特就已經實現了自己在7歲時放下的豪言壯語。77歲,沃倫·巴菲特這個名字,以620億美元登上福布斯世界首富的寶座。
巴菲特認為世界上有兩項穩賺不賠的投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但他一直在堅持。
一、投資自己
巴菲特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沒有人能拿走你自身學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投資潛力,只是他們不知道去做罷了。」因此他表示,一個人所能做的最佳投資就是投資他自己。
巴菲特是個書蟲,在別人看童話書的年紀,他卻在看賺錢的書,甚至在10歲之前就已經讀完了奧馬哈圖書館內所有與經濟投資相關的書籍。事業有成後,也仍然保證每天閱讀5個小時。在他的辦公室裡,一臺電腦都沒有,卻塞滿了書籍。
他把閱讀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因為有大量的閱讀,他有著超出一般投資者的理論基礎,能非常審慎地作出投資判斷和決定。這也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所在:「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信息——然後正確地分析,合理地運用。」
巴菲特的合作者和一生摯友查理·芒格曾經形容巴菲特是「學習機器」。
二、投資子女
巴菲特從不對孩子的選擇過多幹涉,他認為自己只是子女人生的引導者。因此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
巴菲特獨特的教育理念,使他的三個孩子都獲得了各自的美好人生。大兒子霍華德獻身農業,熱心慈善,長女蘇茜是基金管理人,小兒子彼得是一位獲得了艾美獎的音樂家,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你可以照顧孩子一時,卻不能照顧他一世,孩子們的人生只能是他們自己的,不要讓溺愛嬌慣毀了他們的一生。正如巴菲特傳遞給子女的:人生的意義在於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身的價值。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和教育理念,可以讀一讀《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這本書涵蓋了社交、生活、學識、成長、修身、處事、財富的內容。
仔細閱讀便能學到巴菲特的思維、理念,能夠吸收到「股神」的智慧,獲取更多知識,或許能夠窺探出巴菲特財富的秘密,讓自己變得更有錢。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巴菲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養優秀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