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個成語與螳螂有關,一個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自於《莊子 山木》,說的是在庭院中的樹上有一隻蟬在鳴叫,在蟬的旁邊有一隻飢餓的螳螂正悄悄地靠近想去捕食蟬,螳螂一點都不知道在它的身邊有一隻黃雀,正盯著它準備捕食它呢。以此諷刺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另一個成語是出自《莊子 人間世》的「螳臂擋車」,說的是齊莊公在出獵時,車行至路途,見一螳螂高舉其臂站在路中間,紋絲不動,似想與來車相搏之狀。用以比喻那些自不量力的人。從這兩個成語故事看,好像螳螂是一種妄自尊大的傻乎乎的小蟲。在中國還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武術叫「螳螂拳」,就是模仿螳螂的動作創造出來的一套拳法。騰躍收放自如,往往能出奇制勝,一招見乾坤。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螳螂又好像是一種聰明勇敢的動物。其實後者更接近事實,作為一種肉食性昆蟲,沒有兩刷子,早就餓死了。
世界已知2000多種螳螂,中國已知150餘種。常見的如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都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它們時時都處於高度警備狀態,總舉起它們那帶刺的捕捉足,活像一位少女在做禱告,有些地方又稱它們為禱告蟲。古希臘更是將螳螂視為先知。
有一種螳螂是乎不怎麼怕人,甚至跑到了我們用餐的杯盤中來了。其身長只有五、六釐米長,雌性比雄性略大一點點,雄蟲的前翅薄而透明,叫作「薄翅螳螂」,因為首次發現是在歐洲,所以又名「歐洲螳螂」,別看它個頭不大,卻是一種公認的兇猛螳螂。
有時候走在山野,可以看到在有些小樹枝上粘有大指頭大小的螳螂卵鞘,扁圓形,沙土色,一頭大一頭小。整體比較柔軟,像裹了一層棉襖。誰也不會去留意為什麼在卵的外面會裹上這層厚厚的「棉襖」,而正是這層棉襖讓卵粒足以得到保護,成功孵化成小螳螂。據老人們講,把卵鞘用火燒一下進食,可以治小兒尿床的毛病。中藥裡那味治療「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的「桑螵蛸」,其實就是螳螂的卵鞘。
蟲卵在卵鞘裡經歷一個冬天,第二年春夏季孵化出小螳螂,一個卵鞘裡孵出的小螳螂少則20多隻,多則100多隻,從爬出卵鞘那一分鐘起,就靠它們自己自立更生,獨立生活,開始新的一輪生命。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沒有幾人知道這些小生命的出現是需要它們的父母付出生命的代價!
成年螳螂的生命是短暫的,它們來到世界上好像就是為了那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以及它們愛情的結晶。在經歷最後一次蛻皮後羽化,薄翅螳螂到達了做父母的條件,雄螳螂便會一刻不停地去尋找心儀的戀人,在雙方少而又少地前奏後,進入了交媾時間。完成交媾後的螳螂都已經精疲力盡,此時雌螳螂會毫不猶豫地將雄螳螂殺死吃掉,然後揚長而去,獨自去找一處安靜的樹枝生育小寶寶。這就是人們傳說的螳螂的「吃夫」的現象,多麼壯烈,多麼悽美。
大家不要忙著詛咒雌螳螂的絕情,看似多麼殘忍的事實,其實正是這些行為讓這一物種得以繁榮昌盛。在生態系統中沒有那麼多的道德文章,一個物種維持自身正常的生態位,讓自己的種群得以永續流傳,就是大自然的道理。在長期的系統進化中,雌螳螂為了能讓它們的下一代更加強壯,讓生育過程更加順利,這是一種最佳的選擇。作為一種肉食性昆蟲,食物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充足的,飢餓會影響卵的發育,保證一夫一妻還能減少遺傳上近親的問題。有專家做過試驗,雌螳螂吃夫主要源於兩種情況,一是飢餓,另一是對環境的恐懼。他們事先將螳螂餵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用攝像機記錄下求偶和交媾的過程,沒有發現多少吃夫的情況。相反讓處於中度飢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進行交媾,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或試圖吃掉配偶。對於那些處於高度飢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媾。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飢餓,大約31%的雌螳螂發生了吃夫行為。正因為如此,在野外發現雄螳螂的難度比尋找雌螳螂要難很多。另一項研究發現,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其實雌螳螂的命運便不樂觀,在完成交配後,卵成熟時,雌蟲會產下螵蛸後,大多會在產卵後因精疲力盡而死去。
萬物皆有靈性,而雄螳螂的生死只為了那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您的讚賞是動力也是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