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
一個出身名門的大小姐,在人生最瘋狂最青春的歲月裡,她會愛上誰?
一個全國人民都認識崇拜的第一播音員,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她會愛上誰?
一個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當紅女演員,在被世間男人仰慕的年代,她又會愛上誰?
這三個女人,分別是洪晃、倪萍和陳紅。
在她們最美的年紀,她們愛上了同樣一個人。
那個人,叫陳凱歌。
名媛這個詞,放在現在其實已經不值錢了。
可洪晃,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名媛之後。
外公是中國近代頗有名望的政治家、教育家章士釗。
母親是中國著名外交家、曾經擔任毛澤東英文老師的優秀女性章含之。
生父洪君彥,是北京大學教授、經濟學者。
繼父喬冠華,是中國外交部部長。
洪晃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
1974年,洪晃飛到紐約,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公派的小留學生,那一年她只有13歲。
之後,中學畢業,拿了美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讀國際政治。再後來,她工作、投資、創業……
1985年,24歲的洪晃拿到了8000美元的月薪。而那個時候,北京人均月工資只有70塊。
含著金湯匙長大,一路順風順水,如果按部就班地這樣生活下去,洪晃的人生裡根本不會體驗到什麼是酸澀和苦。
直到——她遇見了陳凱歌。
每個人的青春都會叛逆。或早或晚。
洪晃叛逆的原因是為了愛情。
和大多數名媛一樣,年輕的洪晃痴迷於文學和藝術,她嚮往一切與循規蹈矩相反的事物。
比如陳凱歌。
和洪晃成長經歷相似,陳凱歌成長在北京一個極具藝術氛圍的家庭。
繼承了導演父親陳懷皚的藝術基因,陳凱歌在後來成為了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中堅力量。
一個愛藝術,一個懂藝術。
一個久經西方嬉皮士文化的薰陶,一個迷戀於黃土地的深邃與厚重。
陳凱歌的才華、說話的優雅和浪漫,這一切都讓剛剛回國的洪晃迷亂沉迷。
「對於一個26歲的女孩子來說,陳凱歌可以說能夠滿足所有處在那個年齡段的女孩子所有關於愛的夢想。」
後來洪晃這樣回憶道。
相比於男人的理智,很多陷入愛情的女人是不計後果的。
尤其是崇尚浪漫的文藝女青年。
愛到最深處,洪晃決定和陳凱歌結婚。
而對陳凱歌來說,結婚對他也是利大於弊的。
那年陳凱歌在美國留學。錢快花光了,籤證也要到期了,想要留下繼續讀書,對於陳凱歌來說是困難的。
可是他的女朋友是當時已經拿到了美國身份的洪晃啊!
一個為了愛情,一個為了前途。
兩個年輕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愛情和婚姻是兩碼事。
愛情是衝動,婚姻卻要思考很多的現實。
婚後,洪晃發現,她愛那個多情浪漫的陳凱歌,可陳凱歌的多情並不能單單給予自己。
他能傾情於一個女人,也能和其他女人相談甚歡。
「怎麼會有這麼多女人都喜歡他?」洪晃不明白。
「那麼多女人要去搶一個男人。」
這不是洪晃想要的生活。
於是,在忍讓無果的時候,洪晃決定放棄了。
2005年,洪晃主演了一部電影《無窮動》。
在劇裡,她一段酣暢淋漓的臺詞被網友在十幾年後分享了很多次。
有人覺得,她是在諷刺陳凱歌。
你以為那些只和你侃侃而談的藝術,原來,他和每個女生都談過。
這段感情,的確給洪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外祖父章士釗有三個老婆。
父母在她小時候離了婚。
現在,破裂的婚姻又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說容易放下,不可能的。
可陳凱歌呢?轉身和倪萍走到了一起。
相比於洪晃對愛情的豪放,倪萍更有東方女性的傳統和保守。
父親很早離開了家,跟隨著母親長大,倪萍看上去似乎倔強又成熟。
女孩太成熟不是好事,成熟不過是脆弱內心的保護傘而已。
父親的缺失,加上第一次婚姻的破裂,獨自在北京闖蕩的倪萍是孤獨的。
那時候,她需要一個能保護她的人。
在這個時候,她遇到了陳凱歌。
有才華,有聲望,有眼界。這樣的男人是懂得怎樣和女人聊天的。
可同樣這種男人,可以去崇拜,可以去暗戀,但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不要去愛他,也不要去期待一個永遠的未來。
倪萍犯了這個大忌。
她想要的是婚姻和家庭。
明知陳凱歌給不了,也不願意給,她還想要去試一試。
工作之餘,被激發出母愛的倪萍扮演起陳凱歌「小媽媽」的角色。
他拍戲,她便給他洗衣做飯,照顧飲食起居。
其實,兩性關係中愛主動去「照顧」別人的一方,通常才是成長過程中缺乏被照顧的那一個。
與其說是照顧對方,不如說是潛意識想要彌補那個缺乏安全感的自己。
缺愛的倪萍,卻愈發把這份沉重的情感投射在了陳凱歌身上。
戀愛沒多久,倪萍力排眾議,和陳凱歌同居了。
同居不是錯。
錯的是倪萍想要婚姻,可陳凱歌不願意給她這個承諾。
陳凱歌父親想要孫子,倪萍努力備孕。
陳家大小事,倪萍都主動操持。
陳凱歌父親離世時,倪萍更是以未婚妻的身份出現在葬禮現場。
可是呢?
陳凱歌卻用一句對不起,結束了八年的同居生活和倪萍耗費掉的青春。
他說他愛上了陳紅。
陳紅太美了,美得就像從油畫中走出來的一樣。
為了這樣一個已經懷上自己孩子的美人,陳凱歌願意放下所有,也願意背上罵名。
在《日子》裡,倪萍寫道:「倘若現在有人問我,那樣的日子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我會說沒有一點尊嚴。」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陳凱歌和陳紅的婚姻走到了今天。
他無數次當著鏡頭的面與自己的妻子表白,他又一次把文藝中年的氣質發揮到了極致。
你說倪萍恨嗎?
怎麼會不恨呢。
可她又怎麼能說後悔呢?自己選擇要愛上「渣男」,那當然要自我承擔愛上渣男的後果。
之前我們寫過,愛上一個人有很多的原因,之所以想要邁入一段婚姻,也是因為對方身上有利所圖。
圖美色,圖金錢,圖才華,圖愛情。
陳凱歌論美色,比不過倪萍和陳紅。
論金錢和背景,他亦不一定比得過洪晃。
可陳凱歌式渣男之所以吸引到了她們,的確是因為他有著超於常人的才華和對藝術的鑑賞力。
其實這一點,在綜藝《演員請就位》裡就能看得出來。
說話溫吞優雅,每個鏡頭能分析地頭頭是道,從表面扯到內心,最後無論男女,很難不被陳凱歌獨特的聊天之術吸引走。
連嘲諷其他的評委和嘉賓,他也是保持著他一貫的姿態。
明褒暗諷。
嬉笑怒罵。
肚子裡墨水少那麼一點兒,就很難第一時間反應過來自己儼然成為了他攻擊的目標。
在節目中尚且如此。
私底下,陳凱歌更會把他文藝男的高傲、自信與逼格發揮地淋漓盡致。
相比著大多數追求者只會噓寒問暖、言之無物、枯燥呆板,當其他人費盡心思只擠出一句多喝熱水麼麼噠的時候,陳凱歌雲裡霧裡地說著情話,接近他的人很難不被「蠱惑」。
女神愛文青,似乎看來這是圈內人的一種標配。
畢竟誰沒有幻想過這輩子能遇到一個能與自己秉燭夜談,酣暢淋漓分享內心世界的靈魂伴侶呢?
連瓊瑤奶奶筆下的晴兒,一個圍繞著老佛爺長大、心無旁騖的乖乖女,都先愛上了和自己看星星看月亮的文藝御前大侍衛福爾康,又轉頭愛上了一簫一劍走江湖的浪子蕭劍呢。
所以,天后王菲曾經愛上了搖滾圈的男神竇唯。
因為崇拜和愛情,她願意與之住在沒有獨立衛生間的四合院。
她願意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甚至在遭受歌迷和媒體質疑的時候,保持高冷和緘默的她親自寫下了那首歌:
我不是你們想得如此完美,我承認有時也會辨不清真偽。
並非我不願意走出迷堆,只是這一次這次是自己而不是誰。
所以,周迅愛過羞澀內向的樸樹。
樸樹是另一種風格的文藝青年,他不善言辭,也不懂得所謂的人情世故。
可他擅長把自己的青澀、幼稚、幻想和未來寫進歌裡。
他是樂手,也是詩人。
面對這樣的樸樹,每個人都會變成周迅。
所以,徐靜蕾愛過作家、編劇王朔。
相比前兩者,徐靜蕾的這段感情是更有爭議和罵名的。
遇見王朔的時候,徐靜蕾19歲。
徐靜蕾愛王朔的才華,王朔愛徐靜蕾的叛逆。
為了徐靜蕾,王朔願意動用自己的一切人脈和關係。他把她介紹給了趙寶剛,然後她紅了。
這段戀情看上去瀟灑瘋狂,可它卻不能被世俗接受。因為王朔早已結婚,也有家庭。
他沒隱瞞,徐靜蕾第三者的身份也做得心甘情願。
「我已經在你家大搖大擺出出入入,你就把他讓給我吧。」徐靜蕾甚至曾直接衝入王朔的家門,這樣對他的妻子說。
有意思的是,這個八卦,還是洪晃在博客上寫出來的。
同樣的,愛上了有婦之夫文藝老男人陳昇的劉若英也曾哭著告白:
最後,王菲因為被插足結束了婚姻。
周迅和樸樹因為年輕分手。
徐靜蕾更是被貼上了娛樂圈著名小三的標籤。
不管徐靜蕾有多「不要臉」,不管王菲周迅的愛情被議論多少次,你會發現,她們永遠都做好了相愛與分手的準備的。
愛得瘋狂,放下得灑脫。
這似乎是愛上以自我感情為中心的文藝男,必備的一種勇敢。
現在看來,陳凱歌和陳紅的這段感情算是安穩。
家庭暫且和睦,兩個兒子也都長大成人。
陳凱歌曾這樣告白陳紅:
過去有首詩說,我與韶光共憔悴。時間什麼都能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是我們還依舊和從前一樣。
他說的好,陳紅流淚的模樣也動人漂亮。
才子配佳人,佳人恰好又是才子的靈魂伴侶。
也許這句話正是渣男能收心的唯一原因。
可普通的世界裡,陳紅太少了。
想要與陳凱歌型的另一半長長久久,這是需要冒很大的風險的。
若追尋的是瘋狂,這樣的愛情可以一試。
可若追尋結果和相守的承諾,還是遠離這樣的人為好。
與陳凱歌離婚時,洪晃日記裡這樣形容過,在心理醫生面前她使勁兒哭出了所有的眼淚。
離開辦公樓,她決定:這種自憐偶爾有一次就夠了。
後來,洪晃的確做到了。
她幾乎不再提起陳凱歌,也沒有再抱怨過。
如果愛一個「渣男」需要勇氣,放手又何嘗不是呢?
-完-
正經嬸兒,專欄作家,一支筆,兩隻貓,心比文字更熱些。長按二維碼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正經嬸兒(zjsh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