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0
《東京上空三十秒》和1943年的奧斯卡最佳視效得主《緊急下潛》一樣,都是描述二戰期間美軍與法西斯陣營的戰鬥的軍事題材作品,但是「飛行員」這樣的題材,其實更像1941的最佳視效作品《金粉銀翼》甚至更早的1927年的《翼》。
本片大致講述了美軍秘密準備轟炸東京的計劃,幾名飛行員離開心愛的家人努力訓練,但是在任務結束去往中國機場降落的途中卻墜入日佔區,最後在好心的中國人和遊擊隊的幫助下來到重慶返回美國這樣的故事。
正如片名所言,「東京上空三十秒」,幾個月的訓練,任務後苦苦求生,其實最輝煌的仍然是那短暫的三十秒的時間,全片的高潮與視效最精華的部分也在那四次投彈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好在影片在轟炸之前之後都用比較精彩的劇情讓故事和人物都變得很豐滿,技術在短暫的尋賓奪主後,絕大部分時間很好地服務於劇情和中心的思想。
雖然本片肯定沒有《翼》那般充滿如此複雜的反戰思緒,但是本片在價值觀,道德觀還有劇情的取捨上都做出了很不錯的平衡,哪怕在近80年後的今天來看,也會覺得津津有味。
首先過一下劇情主幹和我覺得值得探討的劇情,之後我會花一些篇幅去講述本片的視覺效果,因為找到了一片國外關於這部作品的文章並看了一些幕後故事的討論,看得越多,越能理解這部電影在效果呈現上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
《東京上空三十秒》改編自1943年泰德·W·勞森上尉的同名作品,而勞森上尉參與了1942年一次美軍針對日本的空襲計劃,本片基本就是對於那次空襲計劃的描述,從招募飛行員,到在惡劣的條件下從大黃蜂號航母上駕駛B-25起飛(航母的起飛距離對於載滿彈藥和油的B-25轟炸機來說是相當惡劣的),到因為被日本炮艦發現而提前進行計劃,到轟炸日本多個城市,到來到中國日佔區,最終輾轉到重慶返回美國。
影片中的主角勞森正是作者勞森上尉對自己忠實的記錄,電影中因為他們提前出發,所以在轟炸任務結束後用光了燃料,被迫墜毀在中國海岸,機上除了一個飛行工程師外都受了重傷,勞森的腿部也因為骨折後缺乏有效的藥物而感染,最後被迫截肢。
現實中的勞森上尉的故事和電影中基本相同,他除了腿部的截肢之外,臉部也受了很重的傷,回到美國後他進行了第二次截肢手術並做了臉部手術,作為戰爭英雄,他之後的生活應該過得還不錯,寫的書被拍成了電影,他退役後也成為大公司與軍方的聯絡人,他直到1992年才去世。
電影中很感人的就是他和懷孕的妻子艾倫的感情,兩個人如膠似漆,但是戰爭的緊迫讓勞森不得不匆匆離開妻子奔赴戰場,但是哪怕在自己受了重傷,生死未卜的時刻,唯一能讓他堅持活下去希望的,便是妻子對妻子艾倫的思念。
而妻子艾倫也如此深愛著勞森,哪怕勞森截了肢也毫不嫌棄。
電影中兩個人有一段很有趣的情話,來回出現了三次:
勞森問:「告訴我,親愛的,你為什麼這麼可愛?」
艾倫答:「我遇到了這麼一個帥氣的小夥子,不可愛怎麼行呢。」
由於影片拍攝的時期,中美正好同仇敵愾對抗法西斯集團,所以影片中對於中國民眾的刻畫與描述都非常正面,在主角一行人受到重傷被村民收留後,雖然言語有障礙,無法方便地溝通,但是在知道美軍是幫助中國抗擊日本的事情後,民眾依舊給士兵們都點了煙緩解他們身體的苦痛。
後來送他們上船之前,名叫「查理」的遊擊隊隊員還和美軍士兵交換了子彈,作為友好的象徵。
還有一處很有意味的地方,便是有一個從村裡來的人想送給美軍士兵們一些禮物(手制的布鞋),但是看到勞森失去了一條腿後,感覺自己做錯了什麼,於是傷心地跑出了房間,這樣一種描繪其實賦予了中國民眾一種更有層次的情緒,我們並不僅僅感激這些幫助我們的士兵,我們同樣因為他們所遭受的苦難而傷心,這樣一種共情的思緒,恐怕只有在那個時代才能看到。
畢竟之後中美意識形態對立後,中國人的形象就在美國電影中一落千丈,哪怕到了今日沒有刻意的貶低,也不會過於美化了。
雖然對盟友大為讚揚,這片子卻也沒有將轟炸行為包裝成一種完全正義的舉動,影片裡不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擔負著「殺死無辜平民」的思想包袱,但是這是戰爭,過於憐憫的一方往往會錯失戰機,所以這場轟炸東京的計劃,是在這樣一種複雜的思緒下完成的。
好了,既然講的是視效電影,那我們就來看看本片在視覺效果的處理上有哪些過人之處。
《東京上空三十秒》是視覺效果的依舊使用了當時比較流行的三板斧-「投影」,「微縮模型+微縮效果」還有「matte painting」。
什麼是matte painting,我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翻譯(我猜想專門學習特效的人士可能對其有專門的稱呼,但是我只能勉強叫它「繪景」,意如其名,就是通過繪畫來完成巨大的,難以實際搭建的場景。
如若僅僅是繪製場景,那麼繪景手法倒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繪景的真正用途就是將景加在實際的場景之中,完成對空間的拓展,或者讓角色處於一個別樣的空間之中。
繪景技術在現在都是通過數字繪景來呈現了,《指環王》中將人物和壯闊場景結合的手法效果很好,又很省錢。
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戰》最早的那幾部電影中,展現殲星艦內部巨大的空間時就用到了繪景技術(那個時候肯定是純手繪的),下面的圖就是繪景,裡面黑色的部分就是用來疊加真實人物的地方。
本片中繪景的最絕妙的表現,就在下面的幾幅圖中。
首先是將軍向即將起飛的飛行員們致意的鏡頭。
你肯定以為前景是真實的,背景是畫的對不對?
其實,背景雖然有一部分是畫的,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是真實的場景,比如第一架飛機就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螺旋槳在動,飛機旁邊的人也都是真的,在這個畫面中也有動作。
很有幸看到了這個繪景的部分原圖。
所以上面的那個場景,其實是由兩部分拼接起來的。
那麼再來猜猜下面這個場景,真實與繪畫的拼接處在哪裡呢?
你說不定以為這條線是拼接線。
然而看一看右面那個機務人員跑到的地方。
不僅如此,海面也是動的,甚至飛機前面也有人在走。
要我說,這個鏡頭,優秀到讓我以為他們真的是在航母上拍的了。
在影片後半程飛行員迫降中國後,繪景技術依舊展現出了一些非常優美的中國景觀。
比如下面這個鏡頭,一行人在梯田上行走。
這也是通過繪景技術挖去部分空間填上真人的。
但是,絕不只是這麼簡單,如果你仔細看這個鏡頭,你會發現梯田中的水是有流動效果的,我猜測他們應該是用了二次曝光或者多疊了一層繪景的方式完成了這種水波瀲灩的效果。
接下來是投影和微縮模型的部分。投影的話,人物在前景,後景是投影,和繪景不同的是,投影的背景可以是動態的,但是因為近景人物與背景焦距的把控問題,所以投影的手段往往會讓電影顯得很假,而且同樣人物與背景會缺少互動。
之前在講《野風》的時候,我在最後就提到了裡面巧妙增加的背景與實景的互動,《東京上空三十秒》中,背景最出彩的地方是採用微縮模型放大而成的背景和真人表演的完美結合,下面兩張圖,你能看得出來航母和飛機其實都是微縮模型嗎?
注意上面第二張圖船上還有人,其實是不會動的微縮角色,但是在比較短暫的鏡頭中,觀眾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吊裝的飛機上,而不是船上的小人。
另一個投影+微縮模型的例子來自飛行員看到的飛機外的場景,影片中有在展現從內看向外的場景時大多都是用投影完成的,但是下面這個看到外面航母的鏡頭,其實航母是一個微縮模型,然而即便是微縮模型,據說這個航母的長度也達到了驚人的五米之長。
還有一個投影+微縮模型的例子來自於大黃蜂號上飛機起飛的鏡頭,前景的人趴下,讓背景其實是微縮模型的飛機通過,於是形成了很真實的互動。
但是還有幾個鏡頭,人物和飛機明顯是在一個場景的
仔細一看才發現,地上的人其實是假人,然而在一波波飛機起飛中的反覆切換鏡頭中,這樣巧妙的掩飾很難被觀眾注意到。
本片最為精彩的微縮模型,自然就是轟炸東京這一部分的幾次投彈與爆炸。
看到這些畫面,我當時有些瞠目結舌,一度以為這是他們真實記錄的轟炸東京的片段,但是根據幕後消息,這幾幕完全是通過「巨大」的微縮模型配合上微縮煙火而達成的驚人效果。
哪怕我用到了「微縮」二字,根據這些畫面,我們也可以推斷出這個微縮場景的規模絕對不小,我估計每個場面至少是3米乘3米的布置,而且每個場景除了爆炸之外,煙囪冒出的煙氣也為這些鏡頭增加了更多細節與真實感。
除了微縮模型之外,本片也有幾個真實的鏡頭,B25轟炸機飛行在海面和徜徉在天空中的鏡頭都拍得非常漂亮。
而裡面有一幕飛機飛過被轟炸的城市的鏡頭,這可真的有點厲害,飛機顯然是真的,轟炸又如我們剛才所說,是微縮城市,而這顯然又不是投影,其實呢,這個背景根本就不是電影中描述的爆炸或者是東京,而是美國的一場火災,拍攝時飛機經過了這裡,留下了寶貴的一幕,被非常契合地應用在了電影之中。
當我看到七八十年前的作品花費了無數精力,就為了一兩個鏡頭的盡善盡美之時,真的會感慨前人在技術還遠不發達之時通過奇思妙想與巨大工作量所完成的傑作,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作是一種工業奇蹟了。
這個奧斯卡最佳視效系列,與其說是一系列影評,不如說是我的觀影筆記,這些曾經閃耀在電影特效史的作品,很多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無人問津,甚至豆瓣上都因為評分人數過少而沒有評分,我寫這些觀影筆記,儘量不涉及知名作品,也就是80年代後的最佳特效獎得主基本無緣此系列,不過若是有對於特效史感興趣的人們能一起討論,也不妨為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