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0
1942年的奧斯卡最佳視效獎頒給了《野風》(Reap the wild wind),《野風》的導演是著名的塞西爾·B·戴米爾,拍攝過新老兩版《十誡》,非常有名的《日落大道》等電影,當然在1956年版本的《十誡》也拿到了當年的最佳視效獎,這個我們會在後面專門介紹。
本片的劇本改編自Thelma Strabel的一部小說,劇情主要還是圍繞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主之間的情感糾葛,其間有著一些華麗的內景場景還有庭審的故事,當然也有一些海上的場景(作為冒險片而言,海上的場景顯得有些少了),女主從一場海難之中救起了一名船長傑克並與他墜入愛河,之後又有一個男人託利弗愛上了女主,之後傑克策劃了一場陰謀,但是最終傑克還是以自己的性命救下了託利弗。
當然,既然是最佳視效的電影,我對其劇情也就不詳細去描述了,但是關於裡面的布景和服裝設計還是要提上一嘴,畢竟除去得獎的最佳視效,本片還提名了第15屆奧斯卡的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和室內布景,片中的聚會還有一場舞會的布景都是相當華麗的,色彩和服裝的設計也非常漂亮,對於故事發生年代(1840s)當時的還原也比較貼切。
全片最重要的一場戲份,就是臨近結尾的一場水下探險。
這個場景的水下攝影拍攝得還是非常不錯的,在前面幾期我們提到過老版《巴格達大盜》中主角有在水下的戲份,而在那個場景中我其實並不能看出他是真的在水下拍攝還是放慢動作來偽裝成是一個水下的世界。
上面兩部電影做對比,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區別了。事實上,有不少人認為,《野風》中的水下鏡頭或許對於一些海底探險題材的電影(比如1955年的《海底兩萬裡》)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而那個年代是如何完成這樣的水下攝影的呢?通過查閱一些資料,裡面提到水下攝影是在一個裝入活體海洋生物的巨大水箱中完成的,同時劇情後面出現的那個巨大的烏賊也是一個巨大的橡膠模型。而如果我們再考慮一下它製作的年代,也就是美國剛剛介入二戰不久的時間來看,在那個時間點上能夠花費如此巨額的開銷去完成最後那場精彩的水下攝影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電影拍攝結束後,這條大橡膠烏賊則是被捐贈給國家作為戰爭物資。
最後那段場景如此真實的原因除去這個栩栩如生的大烏賊外,自然也少不了整個劇組的努力,其中有一處纏繞的鏡頭,顯然是有一點定格攝影的成分,男主被章魚的觸手慢慢纏住,當然這一段因為纏繞的停頓性而並沒有那樣讓人驚豔。
除此之外,也有演員通過自身的表演來模擬被纏繞狀態的場景,比如演員攥住其中一隻觸鬚,在水中翻滾來達成纏繞的視覺效果。
還有一處則更加有趣,我們可以肉眼看到觸鬚伸過來並靈活地纏繞上了演員的潛水服,這一處我猜測是觸鬚前端有一根細線,通過控制細線來操作這根觸鬚的行為。
無論是採取哪種方式,烏賊這一段確乎非常優秀,以至於我都在猜想是否他們真的捉了一個烏賊過來表演。
除了這段最高光的劇情之外,攝影棚內的投影也被大量使用以營造海上的氛圍,而且這些投影往往考慮到了船身的顛簸,所以當我們看某些場景時,伴隨著背景的起伏,我們也會認為船身在隨波逐流。
還有一組有趣的鏡頭我想分享一下。
第一個鏡頭是壞人切斷繩子,重物下墜。
第二個鏡頭是男主翻過欄杆,試圖躲避。
第三個鏡頭是男主落到旁邊的草垛上,躲過了重物。
而我們注意到,前兩個鏡頭是實拍的,第三個鏡頭則是在背後投影了一個重物墜下的場景,不過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第三個鏡頭完成了一個「虛假的背景和實景前景」之間的互動,當投影的重物墜下後,一些被偽裝是重物的碎片在真實的場景中被拋起,這種設置無疑大大增加了這個橋段的真實性,那個時代的觀眾看到這一幕,應該會為男主的死裡逃生捏了一把汗吧。
這個奧斯卡最佳特效系列,與其說是一系列影評,不如說是我的觀影筆記,這些曾經閃耀在電影特效史的作品,很多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無人問津,甚至豆瓣上都因為評分人數過少而沒有評分,我寫這些觀影筆記,儘量不涉及知名作品,也就是80年代後的最佳特效獎得主基本無緣此系列,不過若是有對於特效史感興趣的人們能一起討論,也不妨為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