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長在城牆下走遍西北五省的西安人小王,不會理解一點飄雪就忙著堆雪人、打雪仗的南方同事小吳;同樣,習慣了海產品,初中就辦了港澳通行證的小吳,也不會理解為啥小王執著於在海邊玩沙子,還不抹防曬霜。
無他,一句「北方人喜歡看海,南方人喜歡看雪」即可。
往前數二十年,西安與陝西的形象牢牢綁定,小王他爹老王的苦惱是,如何向來西安玩的朋友解釋,西安是關中地區,窯洞在陝北。二十年後,老王他兒子小王的苦惱是,如何向同學解釋,盜墓犯法,家裡一鐵鍬下去,挖不出文物。
以及解釋自己在短視頻平臺上,為啥把西安拍的像馬爾地夫一樣。
馬爾地夫的神話,從碧海藍天,到一個因為全球變暖即將消失的,一個價格無比昂貴的,一個.海島。資本最喜歡做的就是講故事,只有一個個非得騙你幾滴眼淚的雞湯故事才能掩蓋資本既想要賺錢還要好名聲的……牌坊。
所以當那句「如果你還沒有去過馬爾地夫,那你一定要去一次;如果你去過馬爾地夫了,那你一定要再去一次。」被旅遊從業者當做聖經頌揚之後,馬爾地夫,已經成為一個符號。
可惜,咱老陝並不慣著資本,馬爾地夫到了西安,那奏是長安區樊川公園。
別相信西安只有歷史和文物那套老說辭,只要你打開抖音,點開同城,萬千群眾會用高漲的原創熱情告訴你,北上廣才會不相信眼淚,大西安只要你敢定位,哪裡都是馬爾地夫。
也許你在第一次刷到西安「看海」的短視頻時,看著被倒騰了幾手海邊視頻,配上「陝西的馬爾地夫,西安的小三亞」或者是「西安的馬爾地夫,長安區的小三亞」之類的話,你大概率會冷笑一聲,送上一句「瓜皮」,拇指滑向下一個視頻。
可當你第二次再看到海浪翻滾的視頻,倔強著定位了「樊川公園」,那股西安人玩世不恭的態度感染了你,於是,模仿著熱評第一,你留下了一句「這要是馬爾地夫,我把秦始皇陵挖了。」
還沒數夠三個數,一個ID為某某律師的留言給你,說,「人家吃地鐵,是真吹假吃,你挖秦始皇陵,敢動一鏟子就是找牢坐。」
熱評沒有那麼容易上,你無法想像,當刷到熱門視頻時,有多少人挖空心思留言,只為讓自己的手機響個不停。
上熱評失利的你,沒有垂頭喪氣,反而勾起了你創作的欲望。
正值西安陽光明媚,呼朋喚友,坐上二號線,韋曲南下車500米來到樊川公園。
好傢夥,幾公裡的「海岸線白沙灘」上,早已擠滿人,年輕人可能會有落差,但依然玩的自得其樂;孩子們哪管這是不是馬爾地夫,沙灘城堡的高度已經快追上「501」的進度了;中年人們舉著手機,正在向朋友們展示,看,西安的「小三亞」。
當然,你的創作熱情沒有被人海磨滅,打開錄像,為自己的堅持留下一段影像,傳到短視頻平臺。無論樊川公園的水域面積是否在視頻中露了陷,你還是堅持了那句」來西安,看海啦~」,順便在文案中留下一句「馬爾地夫就在西安」。
哦,還有那個展現西安人惡趣味的定位。
有人聲稱,要對這類視頻上綱上線,認為他們破壞了西安的形象。
嗐~,這已經是西安繼昆明池變身「海景」之後,西安人第二次自娛自樂的「看海」活動了。
時代的浪潮衝刷著西安留給他人的刻板印象,西安不只有鐘樓,不光有文物,歷史和文化澆灌著這片土地,但並不代表土地上,沒有娛樂的種子。
而一次次的「看海」活動,就像是西安人自發興起的宣傳活動,告訴大家,嘿,我們西安既是古都,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別拿刻板印象看我們了。
短視頻平臺上那一個個「看海」視頻,就像是冷笑話,雖然看著很尷尬,但真的很好玩。
另一方面,曾經被八水環繞,身處歷史上第一個「天府之國」關中平原的西安,這裡的人們對於水,對於生態環境的恢復,對於城市公園的不斷開闢,究竟抱有多麼深刻的執念。
就像南方人對雪的執念,猶如葉公好龍,一點點就好,大了就成雪災了;西安人對水的執念,除了因為歷史上的長安因為氣候、戰亂等變化,水土肥美之地變得西北化以外,幾十年前那段西安缺水的日子,始終讓西安人難以忘卻。
西安很缺水嗎?近些年似乎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但只要提起「西安缺水」這話題,家裡老人就會戴上眼睛,砌上一壺好茶,拉著你開始細細講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缺水荒。
老西安們還記得過去賣水的水夫,推著平板膠輪車,把水抬到家裡,那時候西安的水井水大多苦澀,只有甜水井一帶是『甜水』。
這「甜」也不是真的甜,只是相較於城裡其他地方相對苦澀的井水而言,比較乾淨清冽,其井曾供應半個西安城。
後來,又經歷了集體水龍頭,定時供水的時代。大家通過集體水龍頭取水,然後用水桶提到家裡,家家戶戶都有幾個蓄水的水缸。
聽人說,那個年代,曾經還因為缺水,出現過工廠停工停產、高校被迫放假、人畜飲水困難、地下水遭瘋狂採掘情況。
甚至因為長期地下水超採所引發的地面沉降,導致鐘樓下沉395mm,大雁塔出現傾斜,直到後來西安禁止抽採地下水,才慢慢的回正。
直到1998年,黑河水庫基本建成開始給西安供水之後,西安才逐漸擺脫了缺水城市的名號,西安人喝上了來自秦嶺北麓的山峪地表河流水。
吃水問題解決了,但西安人對「水景」的渴望,依舊炙熱。近日抖音上樊川公園的「海景」的火爆,跟2019年鹹陽湖二期開放時如出一轍。
猶記當年,在已蓄水的渭河邊建起休閒沙灘,陽光、沙灘、湖水,瞬間有了海濱城市的感覺。無獨有偶,灃河金灣的沙灘公園,也成了陝西的「馬爾地夫」「小三亞」。
越來越多擁有蓄水湖、蓄水河的公園建成開放,雖然是人造「沙灘」,但給大家提供了就近觀景遊玩、休閒娛樂的場所,也從側面印證了:西安曾經有多麼的缺水,現在就有多麼努力的想要改善水環境。
尤其是引漢濟渭工程提出之後,帶著解決西安水資源短缺的念頭,開啟了新一輪的引水治水。其中對西安至關重要的鬥門水庫(昆明池)項目,每一步進展都備受關注。
2017年昆明池·七夕公園盛大開園,為西安再添一池宏大水面;去年7月,鬥門水庫(昆明池)項目全面開工,根據規劃,預計2021年6月達到蓄水條件。
喝上漢江水的日子,並不遙遠。
全面開工的鬥門水庫(昆明池)項目,工程建成後每年將向西安提供生活、生產用水8773萬立方米,向西安生態水系補充生態水量1456萬立方米。
南池:為引漢濟渭注入式水庫、城市供水水源,庫區水域面積3.4平方千米,庫容2897萬立方米,主要功能是將引漢濟渭來水進行調蓄後輸送至灃東水廠,向灃東、灃西兩個新城提供生活生產用水。
北池:為灃河分洪注入式水庫。由北池庫區、灃河分洪渠、灃河退水渠、太平河退水渠、太平河補水管線等組成。北池庫區水域面積7平方千米,庫容2155萬立方米,主要功能是將灃河洪水和城市雨水蓄滯調節後,向西安生態水系進行補水。
通過蓄滯調節,灃河下遊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確保灃河下遊兩岸防洪安全。
西安城內的水域治理,也在2020年獲得巨大的收穫。在西安生活幾十年,見證了護城河從2005年往後的,十餘年的治理建設。
去年聽說「十一」護城河景區全線貫通後,就迫不及待的去打卡。比起之前,確實水清了,景觀越來越美,娛樂設施也變多了。雖然還剩火車站覆蓋段0.9km沒有改造,但從目前的治理質量來看,相信最後的0.9km也不會差。
2020年10月1日,全長14.6公裡、水域面積36.2萬平方米、綠地面積104.56萬平方米,集河、林、路等於一體的西安護城河景區全線貫通,免費開放,西安護城河「西門-北門-東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畫上了句號。
改造中採用退水、預留庫容、騰空庫容存儲的綜合方式科學管理入河雨水,防汛庫容從之前的80萬立方米提升到144萬立方米,滿足防汛需求。採取微生物投放、水生動物及植物措施進行水體淨化修復,達到保持水體清澈的效果,讓水質還從原來的五類變為地表水準三類標準。
2020年,西安不但完成了城內護城河的治理,而且還相繼發布了《全域治水碧水興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方案》《「三河一山」綠道建設實施方案》,滻灞、高新、長安、高陵……城南城北,城東城西,河道治理相繼開工。
不少人節假日閒來無事,喜歡沿河騎行,一是鍛鍊身體,二是順便看看西安河道治理的情況。
結果發現無論是在滻灞、高新,還是西鹹新區,開園了不少溼地公園,沿河鋪設的綠道道還建設了休憩驛站,像西鹹新區秦漢渭河湖泊溼地生態公園、灃河儀祉湖、灞河生態溼地公園,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據新聞報導,去年以來,西安全年開工建設全域治水重點項目219個,完工107個,累計完成投資182.6億元,是往年水利投資的3倍以上,完成任務數量和投資總額均創歷史新高。去年,西安新建堤防150公裡、栽植護堤林8144畝、新增生態水面1695畝,修復河道溼地2270畝。
全市33個「三河一山」綠道項目已經全面啟動,按照部署,今年4月底,「三河一山」205公裡環線綠道將全線貫通,重要節點慢行橋全部建成。
經歷這一輪的「長安八水」治理,我們期待中的西安重現詩詞中的長安美景的日子,似乎也並不遙遠。
「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滈澇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
多年以來,因為宣傳報導和影視劇的影響,給全國留下了不少刻板印象。對於西安來說,西安確實缺水,但通過生態恢復,這裡正在通過行動扭轉著曾經那些刻板形象。
近兩年來,西安的降水日漸增多,2019年新華社報導 「寒冷乾旱的中國西北正在變暖變溼」。來自官方媒體的蓋章,也引發了自媒體、大眾關於西安是否正在進入「類南方時代」的討論,當然氣候的改善動則以十年為單位計算。
如今西安大刀闊斧的引水、治水,已經能夠讓西安在生態環境變好的同時,曾經那「一波碧水繞城流」長安盛景,也在隨著西安人的行動重現於世。
當然,「陝西馬爾地夫,西安小三亞」之類的玩笑,大家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