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影像時,我們得像繪畫大師對待畫布般,考慮其效果和表達方式——導演馬塞爾 ·卡內
《陽臺》劇照
在第二章節"場面調度"開始時引用了導演馬塞爾 ·卡內的這句話,一副畫布擺在我們面前,作為導演要給上面畫什麼,然後怎麼放置呢,也許這就是"場面調度"這個專業名詞給我們初始的印象。
"場面調度" 一名詞借自法國劇場,原意是"舞臺上的布位",在劇場裡泛指在固定舞臺上一切視覺元素的安排,這個部分包括圍繞舞臺的前方,或表演區延伸到觀眾席中。
正巧上周末去欣賞了陳佩斯老師導演和編劇的戲劇《陽臺》。開場便是包工頭與小工子因為兩年沒討到工錢而想要上演一出"跳樓秀"。幕布沒拉開,包工頭和小工子還在樓底,底下面對的是觀眾席,包工頭不願意演這齣戲,小工子便與觀眾互動(觀眾此刻扮演了其他工人),與觀眾一起慫恿必須包工頭上樓跳樓,拉橫幅條,而且就在自己蓋的這棟樓上。
這齣小戲使得演員和觀眾不論從外在形式和內在關係上,都置於了同一空間。
舞臺上的演員與布景陳設、走位,均以三維空間觀念設計,而不論舞臺導演強調舞臺與觀眾是多麼不同的世界,舞臺與觀眾實際是處於同一空間。
我覺得舞臺劇這門藝術的魅力正在於此,你可以親眼看到演員的動作表演,可以親耳聽到一句句有亢奮有悲傷的臺詞,可以親身感受到笑點與淚點,甚至參席表演。
電影的場面調度觀念頗為複雜,混合了劇場與平面藝術的視覺傳統。
在拍攝過程中,電影導演也是將人與物依三維空間觀念安排,但經過攝影機後,即將實物轉換成二維空間的影像。電影內的空間已與觀眾成了兩個世界,只有影像仍與觀眾存在於同一空間,有如畫廊中的畫一樣般。
電影藝術在我們欣賞時,它已經是完成時了,作為觀眾被動的在接受最終成片的所有看到的內容,而沒有參與到原始的創作過程中,更多回去感受看到的視覺效果,而並不會去過多想像在之前的情景。
因此,電影的場面調度在形式與形狀上,和繪畫藝術一樣,是在景框中的平面影像。但是,電影也有保留戲劇傳統。
電影的場面調度是一種視覺元素的流動韻律,可象徵構想的戲劇性或複雜性
百科"視覺元素"得到視覺要素由信息要素和形式要素構成。信息要素由圖形、文字、形狀、形體等內容組成;形式要素由點、線、面、色彩、空間等內容組成. 視覺溝通只需要少量的視覺元素就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形式元素在畫面上的組織、排列包括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等要素的安排,目的是通過確定各種視覺要素來構成元素之間的關係和秩序,以此來構建畫面的視覺效果。
通過視覺要素來達到視覺效果,以此來表達戲劇性與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