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螢火蟲之墓》,此文送給每個負重前行的成年人!

2021-02-08 幾米漫畫社


♬ 音樂已備,請享用


4月5日,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因肺癌在東京去世,享年82歲。


剛確認這一消息時,有些懵,心裡「突」地跳了一下,眼眶有些酸澀,卻沒有眼淚掉下來。


也許是因為那個用一生,讓每個孩子有夢可以做,讓每個成年人都能在童話中找到共鳴的人離開了,所以就連像小時候那樣放肆大哭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只是感慨:也許是天意吧,竟然選擇在清明節這一天和世人告別。



村上春樹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曾經也一直如此要求自己,但這一刻忽然覺得厭倦,做大人太累,就讓我做回一天的孩子吧,一天就好。


關掉手機,拉上窗簾,打開電腦,抱著捲紙,點開那個名為「高桑の夢」的文件夾,放下紛雜的思緒,在影片中追尋高畑勳漸行漸遠的腳步。



其實,吉卜力(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不只有宮崎駿。


可能很多人對高畑勳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你應該或多或少看過或者知道他的作品——《螢火蟲之墓》。


其實經他手製作的經典作品還有很多,不過大多數都被淹沒在那名為「宮崎駿」的光環之下。



實在是宮崎駿的光環過於閃耀,但凡德間書店和吉卜力出品的動畫多少會被他的名望所波及。


米林宏昌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艾蒂》、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近藤喜文的《側耳傾聽》、望月智充的《聽到浪濤》,以及宮老之子宮崎吾郎的《地海戰記》和《虞美人盛開的山坡》……


宮崎駿未必是日本動畫業的開源巨頭,也未必是最洶湧的浪潮,但由於他所處的位置,他所輸出的價值觀,天降大任似的賦予他主流的使命。這使得「宮崎駿」三個字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而是日本動畫業自黎明時期就噴湧的一股清流,一個文化符號。


也正因如此,處在宮崎駿時代的動畫大師似乎都成了支流點綴,但最終他們都各自以傲人的姿態,卷裹著不同的流派,奔向世界的大海。


而高畑勳,無疑是眾多流派中最能與之爭輝的巨匠。


▲吉卜力三巨頭:高畑勳、宮崎駿、鈴木敏夫

Tips


高畑勳(Isao Takahata,1935年10月29日--2018年4月5日),動畫電影導演、製作人,出生於日本的三重縣伊勢市,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畢業。


1985年,和6958宮崎駿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從此開啟了日本動畫電影的巔峰時代。


他是宮崎駿最信賴的製作人,《風之谷》、《天空之城》都是由他來擔當製作人。同時,他也是和宮崎駿、鈴木敏夫齊名的吉卜力三巨頭之一。



也許在世人的眼中,宮崎駿名聲大得多,但宮崎駿卻在高畑勳最後一部作品《輝夜姬物語》上映時,第一時間跑去了電影院觀看,然後留下了一句,「這才是會改變日本動畫界的作品」後,又匆匆離去。


高畑勳不像宮崎駿,善於用絢爛的魔法來建造自己的天空之城,在雲端向人們播撒美好的希望。



他更擅長將所有平凡卻不平淡的星星點點連綴成美麗的星河。向我們娓娓道來本就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以世間最淳樸的一份溫暖和感動。


其實我本人也是宮崎駿的死忠粉,但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高桑,是一個比宮桑更會講故事的男人。


而現在高畑勳走了,宮崎駿老爺子,需要獨自面對世界了。


「宮崎駿,再見。我在這個世界沒講完的童話,就交給你了……」




小孩子一直都懂得簡單的快樂,是成年人才需要從動畫中找回獲取快樂的能力。


這份「高桑の夢」,送給每個負重前行的成年人。


1988年,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在日本上映。同時上映的,還有宮崎駿的《龍貓》。


看完《龍貓》的人,內心溫暖明媚;而看完《螢火蟲之墓》的人,卻是滿臉悲愴。



反戰,一直是「吉卜力」作品中比較核心的思想,但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像《螢火蟲之墓》這樣直戳心窩,不忍回看。


影片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二戰前後一對兄妹艱難求生的故事,哥哥清太,妹妹節子。



他們的父親已經戰死沙場,媽媽也在一次轟炸中悲慘死去。為了躲避戰亂,哥哥帶著妹妹投靠遠房親戚,但嬸嬸對他們百般苛刻。


嬸嬸一家吃的是大米和肉食,卻只給兄妹倆喝點不要的剩;母親的遺物被換成了大米,但兄妹倆沒有資格享用分毫;妹妹思念母親半夜哭鬧,會換來嬸嬸的辱罵不休……



受夠了寄人籬下的日子,兄妹倆毅然搬走。在一處廢棄山洞,兩人從此相依為命。夜間山洞裡沒有燈光,哥哥和妹妹捉來了很多螢火蟲照明。


然而,就像戰爭中的爸爸、媽媽和無數的老百姓一樣,螢火蟲很快便死去了。


在那個食物匱乏的戰亂年代,妹妹最終死在了飢餓和疾病之中,而哥哥也沒能倖免,餓死街頭,被人發現時,已經瘦的只剩下皮包骨。



電影劇情並不新奇,沒有跌宕起伏的轉折,更沒有任何奇幻色彩。但那份濃濃的哀傷情緒,卻貫穿片子始終。


影片通過小人物的故事,來折射戰爭的殘酷;通過孩子的眼睛,讓世人看到戰爭之下的無助、絕望和人性泯滅。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晚,我死了。」 少年的靈魂冷冷地宣布著自己的死亡,語調平常而簡單,仿佛那只是睡著了而已。


可愛的少女,堅強的少年,最終沒能抵抗殘酷的命運,都死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戰亂之下,每個普通人都像是黑夜中的螢火蟲,憎惡黑暗,害怕黑暗,努力發光抵擋黑暗。只是,螢火蟲的微光,終究擋不住殘酷的黑夜。



人一生中記憶最深刻的,應該就是那段離現在雖然很遙遠但卻真摯而純真的童年。


這部影片講述的就是妙子(主人公)請假到鄉下休假,期間不斷回憶起童年,漸漸了解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真諦的故事。



27歲的妙子,工作,生活,感情,都有些稀裡糊塗,像臨近末梢的青春,總是讓人抓不住。於是在一切都愈發迷茫和煩悶的夏天,妙子請了一次長假,回到鄉下外婆家散心,想要調整自己的狀態,理清自己的思緒……



影片沒什麼驚心動魄的「大風大浪」,不過是一個迷茫的都市女孩回憶童年、找回自我的故事。但是正因為這樣的平凡、普通,所以像你、像我、又像她。


妙子的狀態可能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鋼筋水泥的繁忙都市人的生活寫照。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童年,因為曾經的單純與現在的歷練變化,變得更加彌足珍貴。對童年的緬懷,就是對曾經出現在我們記憶裡的人的緬懷,對曾經的自己的追憶。



據說,一個人不停地追憶童年,是很可疑的。而這一切仿佛預示著人生到了一個轉折點,一個需要蛻變的轉折點。蛻變,或許就是《歲月的童話》最初所想要表達的罷。


就像這部電影,讓人感動之餘,回想片中那細細的筆觸,不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不得不佩服高畑勳的深厚功力,雖然是27年前的作品,卻能成為幾代人生活的縮影:

滿是紅叉叉的不及格考卷;

第一次上臺緊張到講不出話的演出;

班裡的調皮男生惡作劇撩女生的裙子;

在放學的路上,和愛慕已久的男生狹路相逢……



每到暑假,總是在鄉下外婆家度過;

第一次吃鳳梨時,根本不知道怎麼切開;

因為不聽話而被爸爸媽媽揍時,賭氣說著再也不原諒他……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長大了,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能根本無人關心,但歲月的流逝總是留有痕跡的,因為它實實在在的刻在了我們的身體裡。


如果真的有一天。某個回不來的人消失了。某個離不開的人離開了。也沒關係。時間會帶你去最正確的人身邊。請你先好好愛著自己。然後那個還不知道在哪裡的人。會來接你。——《歲月的童話》



徹底愛上高畑勳,就是因為這部作品。和他之前寫實風的作品不同,1994年,他擔任編劇和導演的《平成狸合戰》橫空出世,讓人們看到了其不輸於宮崎駿的強大想像力。



《平成狸合戰》一經推出,就廣獲好評,成為當年的日本票房冠軍,總票房為44.7億日元,一舉打敗了當年大氣磅礴的《獅子王》。而這也是高畑勳少有的以動物視角講述的影片。


當山野密林的鄉村逐步被鋼筋水泥的城市慢慢吞噬,擁有幻術的狸子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決定發出反擊。於是他們策劃了一場幻術遊行來嚇唬人類,企圖使工程擱置。



然而這一切並不奏效,最終他們中的主戰派不得以暴露出狸的身份,與人類發出正面的挑戰,其結果全軍覆沒。


顯然最終的勝利似乎永遠屬於人類。轟鳴的機器將一顆顆大樹推倒了,將一座座山巒剷平了,在上面蓋起一座座象徵人類文明的建築。


有一部分人類暫時擁有了新家,而有一部分動物則永遠的失去了故鄉。那些勉強保全性命的狸只能學著狐狸變幻成人類隱藏在都市當中苟活。



「昨日所見之人今日都已死去,今日所見之人明日將赴黃泉。」


當最後一批狸子唱起這首哀歌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竟會為了一種見都沒見過的生物熱淚盈眶。


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是「狸貓」吧。被現實世界教做人之後,穿上大人衣裳,偽裝成成人模樣,心裡最喜歡的,還是那個無憂無慮的自己。



2013年,高畑勳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輝夜姬物語》。創作耗時長達8年的作品,經費高達50億日元。


《輝夜姬物語》,提名日本奧斯卡最佳動畫;提名安妮獎最佳動畫、導演、音樂;電影旬報年度十佳位居第四(《起風了》第七);提名了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儘管宮崎駿嘴硬說著「只有外行人看了才會哭」,工作人員卻在私下透露「都知道誰看過之後最感動」(暗指宮崎駿)。


鈴木敏夫同時也表示影片所採用的水彩畫風不只是高畑勳的希望,連宮桑本人也說想嘗試這樣的形式,同時也指出「這部作品是動畫的未來」。


而這部電影也是高畑勳和久石讓的第一次合作。



輝夜姬原本是月宮的公主,因其嚮往人間,投胎到凡世的竹子之中,被貧窮的樵夫收養。樵夫靠著從竹子中冒出的絲綢珍寶將女孩養大。



小女孩慢慢長大,變成了一位容貌傾城的女子。夫妻倆決定移居京城,為女兒覓一個好人家,並讓女兒琴棋書畫以及貴族的生活禮儀。


輝夜姬的美貌在京城傳開,迎來王孫貴族的垂涎,然而,原本在鄉下開心的輝夜姬從此再也沒有開心的笑過……



在鄉下,輝夜姬擁有草木、花鳥、蟲獸,擁有青梅竹馬的舍丸哥哥,擁有這世間的一切。這是她一生中最自然美好的時光,也是她在月宮時對「生而為人」的切實追求。



而在京城,她卻失去了這種自由的快樂。於是輝夜姬再也不嚮往人間的生活,夜夜祈求神明帶她回月宮。


故事的結局是神明出現將輝夜姬接回月之都,披上紗衣從此忘卻她在人間所發生過的一切。



有人說,這不就是女人的一生嗎?


從出生到結婚,從結婚到生子,不斷的被催促,在條條框框中、在匆匆忙忙中、在追追趕趕中,甚至在別人口中,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現實中的女性,就像被神明發配到人間的輝夜姬一樣,只是到最後,卻沒有神明會來拯救這些凡塵中的女子。



也有人質疑高畑勳:是在表達對地球的否定嗎?高畑勳說:這正是對地球的肯定。


其實,這也是對人生的肯定。人之一生如同電影,有序幕,也有尾聲。


漫天神明前來迎接輝夜姬,終結她的人間旅行。本應該是高興事,但直到神明為她披上紗衣的那一刻,輝夜姬的眼角還溢著屬於人類世界的淚水。這說明輝夜姬對人間還有著留戀不舍。


在這一段,久石讓為其創作了無比歡快、極樂的配樂。而觀眾卻無論如何也開心不起來,甚至被莫名沉重的哀傷深深籠罩。


也許,人往往在最後時刻,才知道「生而為人」的可貴。


▲在彌留之際,輝夜姬逃出鳥籠,找到舍丸哥哥,和他自由自在的翱翔在天際


然而至於《輝夜姬物語》到底想表達什麼呢?這一切恐怕只有兩個人知道,一個是高畑勳,一個是歲月。



總感覺2018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告別年,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創始人)、紀梵希、霍金、李敖、高畑勳……越來越多的大師離開了我們。


有人說,在這個大師稀缺的年代,留給宮崎駿和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但我總認為,死亡並非是終結,更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或許,這些大師們只在火星上有個約會呢?


詩裡曾說:你來人間一趟 / 你要看看太陽 / 和你的心上人 / 一起走在街上 / 了解她 / 也要了解太陽


聚散總是無常,人生別來無恙。當曾經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大人一個個老去、離開。


我們所能做的,是不遺忘,經營好自己童心和快樂,過好這一生。




再見

高畑勳先生

感謝你那些

溫暖了歲月的童話



♬BGM:再見一面-iw ix


— E N D —


更多精彩內容

請長按下方圖片

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電影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
    螢火蟲之墓 火垂るの墓 (2005)導演: 佐藤東彌編劇: 野坂昭如(原作) / 井上由美子主演: 松島菜菜子 / 石田法嗣 / 佐佐木麻緒
  • 《螢火蟲之墓》
    這是《螢火蟲之墓》的第一句臺詞也為這部作品定下了悲傷的基調。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氣息奄奄地躺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正慢慢走向他那14歲短暫生命的終點,這是在戰敗月餘後的日本。空襲開始了,媽媽在轟炸中不幸離世。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面前,哥哥能做的只是將媽媽死去的消息瞞過年幼的妹妹。
  • 《螢火蟲之墓》:緩緩死亡
    在讀日本作家野坂昭如的短篇小說集《螢火蟲之墓》,第一篇就是同名中篇小說。
  • 電影推薦|《螢火蟲之墓》
    影名:螢火蟲之墓首播:1988年國家/地區: 日本評分:9.3類型: 治癒 / 教育
  • 《螢火蟲之墓》幕後的故事
    其中許多經典情節相信各位至今想起都忍不住為之動容。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螢火蟲之墓》幕後的故事。《螢火蟲之墓》的創作目標高畑在製作《螢火蟲之墓》時,首先寫了一篇總結電影創作目標的文章。這篇文章不僅成為了《螢火蟲之墓》的企劃書和製作發表會的發表資料,劇場用的小冊子上也使用了這篇文章。高畑先生在文中這樣寫道:「螢火蟲之墓中的清太就像是現代的少年穿越到那個不幸的時代一樣。戰後已經過了四十年,再沒有比現代更能對清太的活法和死狀產生共鳴的時代了。就是因為處於現在這個時代,我才想把它做成電影。
  • 《螢火蟲之墓》:螢火蟲之光照耀下的哀傷
    戰爭之於人類的影響不僅僅在於物質的毀滅和文明的崩塌,而更多的則是人們對人性最深層次的鞭撻和災難過後對於如何創造幸福的反思。    日本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就是這樣一部折射戰爭中人性的泯滅與救贖的作品。它出自日本動畫電影導演和製作人高畑勳之手。
  • 治癒系列電影推薦——《螢火蟲之墓》
    《螢火蟲之墓》是由高畑勳執導,Tsutomu Tatsumi、Ayano Shiraishi、志乃原良子、山口明美等主演的電影,於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
  • 羅傑·伊伯特評《螢火蟲之墓》
    影片最初的鏡頭就已經告訴我們,清太死於一個地鐵站,所以我們很容易想到節子的命運;伴隨著清太的旁白,故事開始倒敘。後來的長片如《獅子王》、《幽靈公主》和《鋼鐵巨人》已然觸及了更為嚴肅的主題,而《玩具總動員》系列以及經典作品《小鹿斑比》更是有能令觀眾感動落淚的片段。但這些電影的主題都嚴格控制在一個保守安全的範圍內:儘管催淚,卻不可悲。
  • 【丘北故事】螢火蟲之墓
    我的記憶裡,母親既是母親,也是父親。而其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我們無力為父母付出什麼的時候,只能低頭做好自己,安居樂業,讓父母欣慰寬心。《螢火蟲之墓》,是一部以「死」為主題的作品,它沒有政治說教,而是對「死」進行了正面進攻,認真地正視它。這使作品帶來了一種新鮮感。它和同時上映的另一部動畫片《龍貓》各自完成了對「生」與「死」的抽象主題極富挑戰意義的創作。
  • 《螢火蟲之墓》曾看哭多少人
    《螢火蟲之墓》被譽為每看必哭的動畫,上映至今已經滿30年。《螢火蟲之墓》於1988年上映,其中一款視覺海報中,哥哥「清太」和妹妹「節子」在夜晚的草叢中,滿滿黃色亮光,呼應螢火蟲像星星一樣飛舞,哥哥望著張嘴大笑的妹妹,畫面溫馨。
  • 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電影及日文版臺詞整理
    想起來之前看過的動漫《螢火蟲之墓》,很多人以為是宮崎駿導演作品,但實際上,這部動漫是由另一位日本動漫導演創作的,他就是高畑勳。高畑勳將自己對戰爭的理解融入到動漫中。《螢火蟲之墓》講的就是日本在即將戰敗時,生活在日本小鎮上的一對兄妹苟且偷生,但最後妹妹還是死去的故事。
  • 現實版「螢火蟲之墓」——為何我們越來越難見到螢火蟲?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螢火蟲常常作為一種「秋蟲」被歌詠,如唐代詩人杜牧這首著名的《秋夕》所描寫的這般浪漫,靜謐,閒暇的光景,也成了留存於人們心中螢火蟲的氣質印象。宋代詩人陸遊對螢火蟲更是直到晚年還保持著一份童心:「老翁也學痴兒女,撲得流螢露溼衣。」關於螢火蟲的故事、電影、小說等文學作品如茫茫螢火之多。
  • 《螢火蟲之墓》除了飽受爭議的「反戰思想」,人性的刻畫才是亮點
    螢火蟲之墓開頭的這句話,決定了這個故事最後必定是個悲劇。這是吉卜力工作室最具爭議的一部動畫作品《螢火蟲之墓》裡面的一句話,該部作品的導演是高畑勳,老爺子兩年前去世之後,他的動畫生涯也隨之結束。高畑勳很多人是從《螢火蟲之墓》開始認識高畑勳導演的,炮火紛飛的二戰中,一對代表戰爭中的日本普通人兄妹,人生為何走向了悲劇?有的人覺得他的方式簡單明確,也有人覺得他沒有將故事背景完整的表述出來。
  • 螢火蟲之墓不是宮崎駿執導的?原來日本優秀動畫導演還有這些!
    當然如果你去看他的第一部作品《星之聲》的話可以當我這句話是在放屁~(偷偷溜走)下面這些日本優秀的動漫導演,在看完他們的作品後你可能會驚嘆:哦~原來這部作品是他執導的啊!細田守代表作:《夏日大作戰》(該片獲得第3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電影獎)、《怪物之子》、《狼的孩子雨和雪》、《穿越時空的少女》(該片獲得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電影)等。
  • 恐怖又哀傷《螢火蟲之墓》海報藏30年秘密
    82歲的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勲」已於4月6日因肺癌離世,讓影迷相當不舍,他所執導的經典名作《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1988年上映以後造成社會震撼
  • 《螢火蟲之墓》 完整版在線觀看
    《螢火蟲之墓接著妹妹便枕在哥哥的腿上安然入睡,空蕩蕩的夜幕下,只留下這對兄妹依偎著的那模糊又微小身影,還有縈繞夜空中的螢火蟲。電影 《螢火蟲之墓》 完整版觀賞☞片段1+片段2+片段3
  • 《螢火蟲之墓》-你不知道的背後故事
    《螢火蟲之墓》是一部描寫戰爭受害者孤兒的故事。影片對飢餓的描寫非常生動,可以說與吃人肉的事件有相似之處。這是戰敗的日本才能得到的稀有的挫折和教訓。作品出色地再現了由飢餓萌生的各樣的愛憎感情和對人的不信任。
  • 《螢火蟲之墓》真的值得你流淚嗎?
    高道生最著名的作品是《螢火蟲之墓》,豆瓣得分高達8.7!男人不值得流淚《螢火蟲之墓》一直是稀飯飯想看的電影,但他的影評都是感情用事,催人淚下,我不敢看他的情感。這次,我終於鼓起勇氣看了這部「催淚瓦斯式」的高分巨作,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太多想哭的衝動,反而更多的是沮喪和不理解。
  • 林奕匡《一雙手》:送給正在頑強拼搏,負重前行的你們!
    頑強拼搏,負重前行每天都在拼搏的我們!林奕匡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願望,為了實現,大家都願意為夢想拼搏奮鬥。即時過程中經歷了很多艱辛和挫折,我相信很多人都永不言敗,會堅持下來的。頑強拼搏,負重前行負重前行的時候不妨給自己鼓勵我知/一雙手/只要握成拳頭/能挨下去……(《一雙手》歌詞)
  • 《螢火蟲之墓》為什麼會感動這麼多人?
    《螢火蟲之墓》是高畑旭指導,辰巳努、白石綾乃等人主演的動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