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黃,上海面點的皇帝

2021-02-16 More城讀

杜月笙說過,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人面,二是場面,三是情面。

但人生中沒有吃過這三碗面,就不算上海人,一是陽春麵,二是爛糊面,三是蓋澆面。

大家都喜歡吃麵,但吃法不一樣。特別是蓋澆面,澆頭也多得來了七葷八素,卻豐富了上海人的美食。

杜月笙肯定是喜歡吃麵的,否則他得不出三碗面的結論。但有這樣一碗麵,上海人吃過的也不多,那就是兩面黃,俗稱皇帝面。

兩面黃,是蘇州市傳統的麵食名吃,被稱為「麵條中的皇帝」,價格也不菲。現在,很少有店供應,消失已有幾十年,近年來,在一些上海老字號餐飲店才可吃到。

其實,我是不喜歡吃麵的,沒有辦法,很多事情是天生的,就如有人不喜歡吃帶刺的魚一樣,但我對兩面黃卻情有獨鍾,只要走過路過,看到有兩面黃吃的一定會走進店家,美滋滋的吃上一碗。

任何一樣東西的喜厭,都是有因素的。

這得從我住的弄堂講起。

弄堂裡有位舅媽,弄堂裡有很多舅媽,為了分別不同的舅媽,就有大舅媽、二舅媽,或是用名字來區別的。

這位舅媽叫菊仙舅媽,她長得非常漂亮,也是弄堂裡幾位舅媽中最年輕的一位,皮膚白裡透紅,五官精緻,身體豐滿,放到現在來說,菊仙舅媽渾身充滿了性感。

菊仙舅媽生了二個女兒,二個兒子,在一個工廠裡上三班倒。

有時候,早班回來,就會去看電影,然後在外頭吃夜飯。

菊仙舅媽是個想說啥就說啥的人,也是一個吃客。

第二天在弄堂裡乘風涼時,就會把自己看過的吃過一一講出來,特別是在講到吃兩面黃時,有聲有色,講得滿臉通紅,更增加了她性感的一面。

弄堂裡的幾位舅媽就嫉妒菊仙舅媽,說她是跟著姘頭去吃這碗面的,否則,憑她家的經濟條件,怎麼捨得去看電影和吃這樣一碗麵呢?

當然,說這些話時,是背著菊仙舅媽說的,但被我聽到了,也是我第一次掌握了姘頭這個詞彙,還有就是兩面黃。

其中一位叫阿蹺舅媽的最起勁,她說已經觀察了菊仙舅媽好幾次了,每次看好電影回來,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皺巴巴的,伊肯定和人家滾在一起了。

阿蹺舅媽說的時候,因為自己腳有點蹺,站不穩,就斜著身子模仿著和男人滾在一起時的動作。

於是,我也多了點心眼,每次看到菊仙舅媽時,就去看她身上的衣服有沒有皺巴巴,但每次觀察時,她總是在講兩面黃的事,講她在城隍廟的老松盛堂吃時,營業員端上來一碗兩面黃還在滋滋地響,上面澆著蝦仁,用筷子攪一下,吃在嘴裡又香又脆,價鈿是貴了點,但這樣好吃的東西值這點錢的。

菊仙舅媽講的時候,臉上大放光彩,那張性感的嘴巴露出雪白的牙齒,仿佛又吃了一盆似的。

人哦,可以忘記天天經歷的事情,但可以反覆講一生中碰到的一件事,也許,這盆面是菊仙舅媽一生中最難忘的面,她居然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夏天,聽了我心裡痒痒,也想嘗嘗兩面黃。

只是囊中羞澀,憑我家當時的經濟條件,是不容許去吃這樣一碗麵的。於是,我就和母親作天作地,說要吃麵。

大人覺得奇怪,這小娘「鬼」不喜歡吃麵的,怎麼一下子吵著要吃?我就說是要吃兩面黃。母親就按菊仙舅媽的說法,做了一碗類似的面,我覺得比那些清光光的麵條好吃多了。

但要吃一碗兩面黃,成了我的目標,甚至認為,菊仙舅媽自從吃了這碗面後,越來越年輕,每次從幾位舅媽面前走過時,神氣活現,那樣子就告訴她們:我就吃了怎麼樣?你們有本事去姘頭軋軋看。

後來,我工作了,每天和吃的打交道,但念念不忘的仍是兩面黃。

於是,在拿到一次加班費後,叫上師姐去了城隍廟。這是我第一次吃兩面黃,也是我生平吃過的最好吃的面。

此面有硬「兩面黃」和軟「兩面黃」之分,硬「兩面黃」是生面油炸,軟「兩面黃」是下的硬面濾幹再炸,要兩面都炸成金黃色,香味飄出,然後撈出放在盆子上,再將澆頭連滷澆在面上,讓麵條吸足滷汁,味道又香又可口。

那次,我吃的是硬兩面黃,唇齒留香。

還有一次,法國來的女朋友約我在南京東路上碰頭,我早到了,就去了位於浙江中路口的沈大成。

沈大成是家中華老字號店,以經營蘇式糕點和點心為主。

我走進店裡一看,招牌上赫然寫著兩面黃,還標出硬的和軟的,我就點了一盆硬的兩面黃,並要了炒三絲作澆頭。

「兩面黃」的吃法是有講究的,吃之前先要「翻個身」,這樣才能吃出「外脆裡嫩」的最佳狀態,一碗麵配一碗蛋絲湯,一碟油,上來之後,喝口湯,再撈口面,那味道是沒有話說了。

為了趕時間,我就快速地吃著,就在我吃得津津有味時,突然,嗄刺一聲,一股異樣的感覺告訴我:闖禍了,牙齒落下來了。

我忙把那塊落下來的半粒牙齒,從嘴裡掏出來,頓時,再也沒有興趣吃了,相比之下,我更愛惜自己的牙齒。

十多年來,我再沒有吃過兩面黃,就是路過沈大成,買了二隻糕團吃吃安慰自己一下。

但好了傷疤忘了疼,指的就是我這樣的人。我又懷念起兩面黃了。

上個月,趁南京路步行街拓寬之期,作家居平女士受黃浦區檔案館的委託,約我做一場石庫門訪談的錄像。任務完成後,我就對居平說:走,今天中午我請你去「沈大成」吃兩面黃。

居平是位年輕的作家,回上海生活工作也有二十年了,她就問我什麼是兩面黃?我說你跟我走就是了。

到了沈大成,已經是吃午飯的時候,大堂裡坐滿了人,我們只好在進口處找了一個位子,還是和人家拼桌子吃的。

我坐了一會,背上有火熱熱的太陽照著,頓時,臉上的汗出來了。

但為了要吃這盆面,我就克制著自己的情緒,並扭頭去看同桌吃的是什麼?這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吃的是餛飩,手裡還拿著一個菜包子。

為了向居平介紹什麼叫兩面黃,我就把附近桌子上在吃的快速掃了幾眼,正巧,我右手邊有一對夫妻在吃兩面黃,我就指給居平看了。

居平一看,就說,樣子老好的,肯定好吃。

於是,我點了兩盆,要了肉絲和蝦仁做澆頭,另外再點了兩碗鴨血湯。

居平一邊吃一說:我就住在步行街附近,經常來南京路的,還從來沒有吃過兩面黃,真好吃,下次帶我兒子來吃,這種又香又脆的面他肯定喜歡吃的。

這時,我突然發現,這面不硬也不軟,就像在嚼蘇北人的麻油贊子,是煮湯給產婦吃的那種,嘴裡沒有當年的那種嗄拉鬆脆的口感,更不用說香了。

難怪,我在點的時候,營業員根本沒有問我要硬還是軟。但我沒有說出來,不想掃居平的興。因為,她是第一次吃,肯定認為好吃。而我是有比較了,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很快我又安慰自己,也許,菊仙舅媽吃的那份兩面黃是真正的皇帝面,而我當年吃得說不定是二皇帝面,而那個讓我落掉牙齒的是不是皇帝的兒子?

但我肯定認為,這次居平吃的兩面黃,在她心目中就是皇帝面。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樣》《上海十八行》《上海十八戀》 《女貞樹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與陸偉合作)  長篇小說《藍寶》等著名圖書,被讀者稱為「石庫門女作家」。

別忘了設為「星標,我們就不會失聯啦)

(當然,喜歡的,一定要點右下角的「在看」和「點讚」

【版權聲明】

1. 本文為《More城讀》原創作品,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小編聯繫。2.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涉版權,請聯繫我們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110歲傳奇老字號,帶著消失30年的「兩面黃」正式回歸啦!
    回歸後的喬家柵找來了失傳已久的「兩面黃」除了傳統面點,還能吃到老上海本幫菜連環境都重現了當年的市井味兒!▲三絲兩面黃作為傳統麵食點心的兩面黃,因為製作起來相當複雜,改革開放後曾一度失傳!把煮好的麵條煎至兩面金黃、油光鋥亮後,再將澆頭澆在面上!脆,香,軟,鮮,混合在一起的兩面黃,簡直讓人慾罷不能!
  • 真正兩面黃
    江浙男人,尤其是上海的,喜歡吃麵。
  • 你們點名的【海鮮兩面黃】做法來了
    分享:海鮮兩面黃的做法第二屆拼廚藝大賽中呼聲最高的饕餮大餐---海鮮兩面黃,終於被安排了!
  • 刀切豆腐兩面光的學問——人物傳記電影《歲月風雲之上海皇帝》
    今天來看下這部黑幫梟雄史詩片——杜月笙傳記電影《上海皇帝》,英文翻譯「東海之主」。黃金榮被五花大綁的架到了法國領事面前,同陸雲生一樣,黃金榮也習得刀切豆腐兩面光之道,提出保證之前所有的利益並加碼,條件是以後鴉片由他們包銷包運,這樣法軍即遵守鴉片公約,並且比之前的利益還要多,就這樣,黃金榮等人獲得了獨家的鴉片總經銷許可。並把候飛被趕出了上海灘。至此,專做煙土生意的三鑫公司正式成立,給三人帶來了巨額利潤。
  • 淮揚面點
    前幾天參加江蘇省餐飲協會年會,遇見淮揚面點大師陳恩德先生,聽他介紹淮揚面點居然有284道之多,在他的著作《淮揚面點大觀》裡均有記載,因為這部書我沒讀過,所以沒辦法了解到這284道面點究竟有哪些,只能憑我自己的印象講一些耳熟能詳的。淮揚點心在餡心配製上,善於時令變化,皮餡相宜,春夏有薺菜、筍肉、乾菜;秋冬有蝦蟹、野鴨、雪筍。
  • 兩面黃:有「心」才對,真心可貴
    就比如今天動手做的雞絲兩面黃。「兩面黃」說的是麵條的狀態:先煮到半熟,然後煎成兩面金黃的麵餅。再澆上澆頭,就是既有賣相又有吃口的一道小吃。聽起來不難,但真上手時講究可多:澆頭不能久煮,否則失了鮮味和層次,變成一鍋糊裡糊塗的羹;而且必須是「玻璃芡」的質地,才能既美觀,又確保麵條吸到足夠的湯汁。最重要的是面要煎成兩面金黃中間白,才能吃出「兩面脆,中間軟」的口感對比。
  • 鍾意:這家的面點帶著一線卡通 IP 湊齊了孩子的整個動物園 | 創業
    呆萌的小黃鴨、可愛的企鵝、小熊貓、小豬仔、小小鳥、仙鶴等等,鍾意麵食的動物造型的面點快湊齊了整個動物園。這些動物造型的面點,不僅外形可愛多變吸引眼球,內在餡料也有豆沙餡、奶黃蜜豆、巧克力等多種選擇,這對於同時喜愛小動物又拒絕不了甜食的兒童來說,簡直是 「致命」 的吸引。
  • 上海皇帝1之歲月風雲​ 免費在線觀看
    上海皇帝1之歲月風雲導演: 潘文杰編劇: 麥當雄 / 蕭若元主演: 呂良偉 / 鄭則仕 / 徐錦江 / 劉嘉玲 /
  • 呂良偉版上海皇帝,賣梨小販的發跡史,上海三大亨的興衰和私生活
    特別是兩部上海皇帝,以39年的時間跨度講述了「上海三大亨」的傳奇經歷,既有傳記的意味,又有娛樂精神,值得一看上海皇帝》講述了「上海三大亨」的興衰故事,雖然電影符合大體的歷史軌跡,但導演還是採用了化名進行敘事。
  • 老片推薦:《歲月風雲之上海皇帝》杜月笙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
    海報在香港電影繁榮發展的八九十年代,各種題材的電影是百花齊放的上映,1992年在香港金像獎大放異彩的《跛豪》算是開了傳記片的好頭,之後像是《五億探長雷洛傳》、《上海皇帝劇照今天小編推薦大家的就是好看的傳記電影,但是沒有《坡豪》名氣大的一部《歲月風雲之上海皇帝》,這部劇可謂是群星璀璨
  • 「上海皇帝」杜月笙,墓地已殘破不堪
    杜月笙,上海的傳奇,有「上海皇帝」之稱,杜月笙是一個屌絲逆襲的典範,也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他與傳奇女子孟小冬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在那個動亂的年代,
  • 吃貨分享兩面黃的家常做法
    在我們四川有一道名菜,叫做「熊掌豆腐」,這道菜一聽起來感覺很高大上,實際上和回鍋肉一樣,是一道家常菜,在民間也有叫這道菜:兩面黃。也就是把豆腐切成片,然後煎至兩面金黃,看起來像熊掌一樣。做法簡單,外酥裡嫩,特別的下飯。
  • 賣梨小販的發家史——人物傳記電影《歲月風雲之上海皇帝》
    今天來看下這部黑幫梟雄史詩片——杜月笙傳記電影《上海皇帝》,英文翻譯「東海之主」。黃金榮被五花大綁的架到了法國領事面前,同陸雲生一樣,黃金榮也習得刀切豆腐兩面光之道,提出保證之前所有的利益並加碼,條件是以後鴉片由他們包銷包運,這樣法軍即遵守鴉片公約,並且比之前的利益還要多,就這樣,黃金榮等人獲得了獨家的鴉片總經銷許可。並把候飛被趕出了上海灘。至此,專做煙土生意的三鑫公司正式成立,給三人帶來了巨額利潤。
  • 歲月風雲之上海皇帝
    陸月生本人也因此變成了黑白兩道通吃的上海大亨,無論財務上的事兒,還是軍政上的事兒,他皆可插手,所以他也成了幫別人解決麻煩的「教父」了。可惜好景不長,1927年,上海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動蕩與政治巨變,當時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國共反目,工人造反,陸月生自己也逃不了於系,最終被國民黨利用,參與了反對鎮壓工人武裝的鬥爭與屠殺共產黨人的陰謀..
  • 「兩面人」韓羽
    左起:聞章、韓羽與本文作者蕭躍華合影,黃品賢攝——官場上的「兩面人」像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藝術上的「兩面人」卻像川劇變臉反倒顯出幾分有趣,韓羽先生就屬於後者。唐雲、米谷、黃苗子、鬱風、龔方之、韓羽諸先生歡聚一堂,推杯換盞,共話桑麻。酒足飯飽,紙墨登場。唐雲先生信筆畫蛙,大功告成之際,察覺尚欠火候,抓起張臂欲撕,黃苗子、龔之方先生趨步上前勸阻,可惜晚了半拍。韓羽先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待唐雲先生「重打鑼鼓另開張」,他搶前一步,迅速彎腰,笑嘻嘻將廢紙簍裡的碎紙片納入衣袋。龔之方先生戲曰:「可勿做手紙耶。」
  • 上海的面,就是上海的面子
    作為面點中的大宗,麵條給平民的生活以莫大的慰藉。但從烹飪學的角度看,無論是一介寒士的陽春麵還是小家碧玉的三蝦麵,甚至大家閨秀的鮑翅面,其實都是對中國飲食文化中「水如何與小麥粉魚水情深而又壁壘分明」這一哲學命題的完美詮釋。從操作層面說,將麵條扔進沸水鍋裡一煮,熟後撈起就成了,但要做得出色,絕非易事,因為身後是中國的哲學。
  • 「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正面和反面
    (想看的朋友請點擊「五原路」哦)今天,阿信要和大家講講這位「上海皇帝」。這是一個「流氓」的故事,當然,這不是個普通的「流氓」。多年來,關於這個流氓大亨的故事越來越多,出現了不少他的語錄,他也成了不少人崇拜的偶像。
  • 【廚藝】為孩子學做中式面點
    為了讓孩子愛吃的麵食品種豐富,更是為了讓兩丫丫吃得營養衛生,零基礎的奶奶決定學習中式面點的製作方法。半年前,奶奶踏上了學習之路,上網搜索中式面點的概念和技術特點。先從理論上了解中式面點的用料、餡心以及成形的方式,然後再加以實踐。
  • 消失的上海地標
    上海電視塔老一代的上海人一定不會忘記那個「票券」的時代,其中布票上印著的就是當時中國第一高塔——上海電視臺,
  • 營養早餐基本要求,一周粥品與面點
    要經常做些豆或棗粥、帶餡麵點、雞蛋、牛奶或豆奶等,這樣的食物組合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和學習的需要。按上述基本要求,推薦六款早餐粥品和帶餡面點,可學著製作,試用。3.放入鹹蛋黃,煮至蛋黃化開。轉中火,一邊倒入蛋清一邊攪煮至沸騰。4.加入菜心粒煮熟,加鹽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