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鄧州在線"↑免費訂閱本刊
來源:鄧州市人民法院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但是現實生活中,勞燕分飛後,不少的離婚夫妻在探視孩子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有的甚至直接「剝奪」另一方的探視權。近日,鄧州市人民法院剛剛審結一起因前妻不讓探視孩子,前夫拒絕支付撫養費糾紛案件。
2010年王某與李某結婚,2011年生育一女。2014年雙方因為感情不合經民政部門協議離婚,雙方離婚協議約定:女兒撫養權歸母親王某,李某每月按800元標準支付撫養費,每半年支付一次。誰知離婚後,雙方因探視問題發生分歧,李某一氣之下就拒絕向前妻支付孩子撫養費。2016年10月,王某訴至法院要求李某按照協議約定支付撫養費。
鄧州市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的離婚協議合法有效,雙方應自覺履行。探視權是李某的合法權益,王某應積極配合協助。但李某不能因未獲得探視權利就拒絕履行給付撫養費的義務,李某的探視權也可另案依法通過訴訟途徑解決。故李某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法院依法判決李某按照協議支付雙方女兒撫養費2萬餘元。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針對河南鄧州市都司鎮不少村民反映「問題種子」導致玉米大幅減產一事,當地農業局執法隊官員稱,這類種子流入市場是暗箱操作的結果。而鄧州市種子公司負責人也表示,他們從未銷售過這類種子,是有人私下操作導致問題種子流入農民手中。
近日,鄧州市都司鎮魯姓村民向記者反映,今年麥收後他們家總共種有20多畝玉米,用的是「沈玉17」種子。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品種的種子表現特別差,每畝僅收三四百斤,比往年減產60%左右。「這肯定是種子的問題,其他沒用『沈玉17』的收成都不錯,惟獨播種『沈玉17』的出現大幅度減產。」
記者在魯家村了解到,類似魯姓村民遇到的問題非常普遍。
該村臧姓村民說,「沈玉17」生長階段的長勢還不錯,但結出的玉米棒顆粒稀疏,品相差,按照這樣的收成,種一畝地淨賠。臧姓村民算了一筆帳,1畝地需玉米種子1斤,即「沈玉17」一袋,價格43元,化肥120元,機耕40元,收割50元,農藥30元,合計為283元。按照今年的產量和玉米品質,以每畝產量400斤玉米,每斤0.7元計算,1畝地僅收入280元,不算人工費,每畝淨賠3元。
在村民王振鳳家,幾位村民為驗證「沈玉17」與其他品種玉米之間存在的差異,隨機拿出一個不同品種的玉米棒與「沈玉17」玉米棒進行稱重。兩隻幾乎同樣長短、同樣粗細的玉米棒在電子秤上稱重顯示,「沈玉17」玉米棒為0.14千克,另外一個品種的玉米棒顯示為0.23千克,「沈玉17」結出的玉米棒比其他品種玉米棒少了0.09千克。
記者注意到,「沈玉17」玉米和其他品種的玉米棒相比顆粒明顯稀少,且瘦小乾癟色澤暗淡,而其他品種的玉米棒則顏色黃亮,顆粒飽滿,顆粒之間相靠緊密。
據魯家村村委主任魯應戰介紹,僅魯家村一個村「沈玉17」種植面積就達1700畝之多,每畝產量大多只有300至400斤,畝產不及去的一半,去年畝產最高的可達到千餘斤。按照今年玉米每斤0.8元,整個魯家村村民因種「沈玉17」直接損失在90萬元左右。
更讓村民惱火的是,「沈玉17」結出的玉米還不好賣。這種說法得到了都司鎮收糧大戶魯克雨(音)的證實。魯克雨(音)明確告訴記者,像「沈玉17」這樣品相的玉米,他是不會收的。
那麼「沈玉17」是如何流通村民手中的,魯家村村主任魯應戰告訴記者,該種子是由鎮種子站直接提供種子給各個村,然後有村委再發放到村民手中。「沈玉17」每袋價格為43元,凡購買者每袋可享受10元錢的財政補貼。具體操作則由村會計統計後將種子發放到戶,並辦理補貼款返還事宜。
記者在都司鎮了解到,「沈玉17」涉及都寺鎮轄區19個村莊,從8月份開始便不斷有村民代表向都司鎮政府及鄧州市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不久前,凡購買了「沈玉17」的農民都獲得了每畝30元的補償,但這並不能平息村民的不滿。
「每畝地平均減產四五百斤,現在每畝僅給30元錢肯定說不過去。」有村民對記者說。
針對都司鎮出現的「問題種子」,鄧州市農業局執法大隊方隊長對記者說,執法隊對假劣種子監管是非常嚴格的,尤其是耕種季節,執法隊會經常到市場檢查,防止假劣種子坑農害農。正常情況下,凡在鄧州市場銷售的各類種子在執法大隊都會有詳實備案,但像都寺鎮大面積流通種植的「沈玉17」,竟然即沒有在執法隊備案,也沒有在執法隊例行檢查中被發現,這種情況很少見。「這肯定是有人暗箱操作。」
方隊長指出,鄧州市地域面積大,市場流通各類種子品種有100多個,加之市場中種子銷售處於放開經營模式,市場監管難度大。而執法隊屬於鄧州市農業局的一個科室,總共8個人,難免有疏漏之處。
鄧州市種子公司馮俊龍經理則強調,市種子公司從來沒有銷售過「沈玉17」。馮稱,設在各鄉鎮的種子站直屬市種子公司管理,按照規定,市種子公司沒有推薦的種子各鄉鎮種子站也不允許銷售,因此「沈玉17」應該不是種子站推廣的。
對於「沈玉17」是如何流通到農民手中的,馮經理和方隊長的觀點一致,「這是有人私下操作的結果」。
記者多次前往都司鎮種子站了解情況,始終未見到相關工作人員。
據悉,官方正在就上述問題展開調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