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做到可防可控?15日晚,央視《新聞1+1》節目主持人白巖松連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就近期的北京疫情給出權威解讀。
吳尊友介紹,第1例到79例只用了4天的時間,數據有兩方面含義,形勢十分嚴峻,尤其疫情是在全國基本阻斷國內傳播情況下出現的。另外,79例病例中有60%是衛生人員主動篩查發現的,說明疫情發現得及時,診斷得及時。如果這些病例等到8天或者16天再發現,那可能在更大範圍造成傳播擴散。
發現病例、出現感染的時間最早應該在5月底前後。診斷時間最早的是6月11日,發病時間報告到6月5日。我們認為,出現感染和暴露應該在5月底、6月初。
吳尊友介紹,北京新發地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一定的相似性,有沒有共同的規律,正在思考探索。這類市場都有潮溼、陰冷的地方,適合病毒生存。對於北京疫情,目前非常清楚不是原發於北京,而是由其他地方帶到北京,這點已經很明確了。
目前北京疫情處在哪個階段?吳尊友回應,北京市疫情應該是早期就被及時發現了。從幾個角度來看:
第一,所有病例都指向新發地市場,指向一個來源說明沒有造成廣泛傳播。
第二,病例特徵來看,此前武漢、全國其他地方都出現了家庭聚集性、醫院聚集性。北京的病例特徵沒有觀察到家庭聚集性,也沒有觀察到病人去醫院就診發生病人間的交叉傳播,引發醫院聚集性。
這幾個數據都提示,北京市在疫情第一時間就捕獲到疫情,精準地鎖定在了新發地市場。在疫情暴發的第一時間被發現,遏制疫情進一步擴散。
吳尊友提到了個人的擔心:第一,有些病例不典型,出現症狀後自己沒有感覺到,拖延了這些時間,到醫院就診的時候,不是明顯肺炎症狀,部分病人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診斷出來;第二,北京發生疫情的地點,會不會出現第三個、第四個類似的在市場暴發疫情的情況。
他還提到,值得慶幸的是,北京第一時間響應,最快速度鎖定了新發地市場源頭,後面調查進一步證實了鎖定源頭是正確的。一系列措施都證明了北京的響應搶在了疫情剛剛發生的早期,避免了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
北京市目前的疫情還是局部事件,範圍還是非常有限的,整個北京市沒有必要做應急響應級別的調整。目前對新發地的管控還是非常有力的,有信心不會造成大範圍擴散。暫時沒有必要全市應急響應級別做出調整,對個別區域進行調整是可以的。
吳尊友表示,未來三天,北京報告的病例數決定了這次疫情的走向。北京在6月11日出現疫情,12日、13日很快響應。對於已經感染的病人,要發病就在明天後天,報告數不大幅增長的話,基本就穩定在這個規模了。
北京疫情源頭不在北京,源頭究竟在哪兒?吳尊友介紹,北京兩個月沒有出現病例的情況下突然發現疫情,最大的可能就是從境外、北京以外的地方輸入的。
從病毒的毒株來看,研究人員從病人身體分離出病毒,又在新發地市場的物體表面採樣分離出病毒,兩類病毒完全一致。我們把病毒毒株與兩個月前中國流行的毒株以及世界各地的毒株進行比較發現,最有可能來自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並不一定代表來自歐洲國家,像美國流行的也主要以歐洲流行的毒株為主,包括俄羅斯。這些國家都有可能。
吳尊友分析稱,幾萬人核酸篩查只發現了50多例陽性。首先說明,這次感染的擴散範圍比較小。第二,50多個陽性中,病人多處在早期,相當多的人還沒有出現症狀。這說明北京還處在疫情早期。
他介紹,核酸檢測是發現病人非常有效的手段。如何科學開展核酸檢測,在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獲得防控收益,沒有必要對全市人民進行大規模篩查。這次疫情應該做到「應檢必檢」,主要是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到過新發地的人員以及到醫院就診的病人。這些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就能及時有效發現感染者。
吳尊友指出,北京出現疫情後,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反應。實際上,北京的疫情還是非常局限的,只局限在個別的小區,沒有蔓延到整個北京市。我們提倡科學防控,精準防控,準確界定出現的疫區,沒有必要把整個北京調到中風險級別。到北京出差旅行,也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從北京返回,只要沒有去中風險區、高風險區,沒有必要實施隔離。
吳尊友表示,首先,現在還沒有數據認定海產品、肉食品就是支持北京疫情的源頭。第二,各地只要產品產地沒有發生疫情,這些地方的產品都是安全的。比方說,產自廣州、青島的海產品,豬肉、禽類都是周邊地區養殖的,都是沒有問題。
提示一點,產地來自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如果生產環節中造成汙染,又是通過冷鏈運輸,汙染是有可能的。對於這種汙染,要加強檢疫,特別是進關檢疫,能夠減少風險。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供應市場上面,產品大部分來自非疫區,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尤其來自海外的產品要特別關注,一方面注意產地,另外處理食品的時候注意衛生,特別是生食熟食不能交叉混用,儘可能不要生食。
來源:北京日報、北京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