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來源,我的微信公眾號:吳曉芬。作者是一名心理工作者)
當我在看<惡行>第一季,更新到第五集左右時,就開始新聞出現北大才子吳謝宇被抓到這事.
都是弒母.
真實案件改編的一部美劇<惡行>第一季,母親和女兒的故事,還原度極高,演員的演技真好,記錄片<死了的媽媽才是好媽媽>裡面的女兒(吉普西本人),演得特別像.聲音都幾乎一樣.
兩個故事相同之處是,現實中女兒借男友之手殺了媽媽,男孩(疑似,因為未定罪)親手殺了媽媽. 女孩從小單親,跟隨母親生活.男孩經歷過父親去世.
女孩從小就被母親嚴重控制.男孩呢?
吳謝宇到底和母親生活中是如何相處的細節不可得知,但從行為上看,他從小就表現出強大的自我控制的能力.用心理學的話來說,他有個「極其強大的超我".其它孩子做不到的,他都做到了,因而,他的最大的特點是「完美」.
他的母親是個教師,而且自我要求極嚴格.
很難不讓人想到他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內化的嚴厲苛刻的內在父母.
而這樣的性格的人,一般來說,平日裡主要是由"內在父母"主導的.
男孩和女孩有相似之處:從來不會和媽媽吵架.(鄰居的觀察)
給別人的感覺是:相親相愛的母女(母子).
他們在殺死媽媽之後,都將媽媽的遺體留在家裡.吳謝宇用活性炭和塑膠布包了一層又一層,像個木乃伊.裝了攝像頭24小時可觀看.
吉普西把空調開到最低溫度.
作案後逃離家之後的第一天,她就很想念自己的家和媽媽了.
他們都是主動讓別人發現母親的遺體的.
吉普西擔心沒人發現媽媽的遺體「不想她一個人孤零零呆在那裡」,直接用推特發布,連定位都沒有取消,這智商......智商也跟社會經驗和知識結構有關係.她其實很聰明,但很多方面她確實是個小白.這不能怪她.這個施害者同時是一個二十多年的受害者.
警方馬上就找到她了.
吳也是用類似自我暴露的方式,讓舅舅去發現,不過這時已經三年過去了.
我想或許從吉普西的內心可以了解一部分吳謝宇的內心:他們是很衝突的.
因為他們對母親:深深愛著,同時也深深恨著.
其實我比較偏向於認為,深深恨著的部分是潛意識的,意識層面是幾乎沒有的,這才有了極端的行為.如若成長中意識層面有恨有憤怒,就並不需要有極端行為--極度的憤怒怨恨如果有個出口,就不需要通過行為來表達,不需要極端地爆發.
因而我更傾向於認為:他們的意識層面更多是只有對母親深深的愛.
那份深深的恨而產生出來的殺意,是因為被控制壓抑到了絕望窒息.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不存在其它人認為的:你離開就可以了,你從心裡殺死你的母親就可以了. 從家裡逃出去就可以了.
那種「母親與我是一體」,母親沒有我活不下去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感同身受?
能感同身受就不會站著說風涼話了.
她從來都不曾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活著.
一個孩子從小需要承載著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而活著,這個重量有多沉?
你不要想像一個小孩背負著一個大人前行的畫面,你可以想像一個小種子,從小被當作是一個容器,上面壓著一棵樹,這個小種子要長出來,可是沒有任何陽光,也吸收不到水份.它反而需要供給頭上的植物營養.它若勉強長出來了,這棵樹一定會保證它長不大,且只能依附著它纏繞著它.因為樹長在那種子的嫩芽的頭上.
而別的種子都是和大樹有一定的距離,能呼吸到空氣,享受到雨露,曬得到太陽,打雷時能得到大樹的保護,但枝葉可以伸展出去......
那些幸運得以後者的方式長大的人,自然是不能理解前者的命運和感受的.
對這個女孩來說,精神上的手腳已被折斷,而且身體已經和另一個人綁在了一起.這個人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的手和腳.
不,媽媽還是自己的嘴巴,幫自己說話,幫自己吃東西.媽媽是自己的大腦,自己不需要腦子,媽媽幫自己思考和決定了一切.
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天性.就算在監獄裡,就算在最後的最後,吉普西依然會認為:"媽媽是愛我的」,在這個世界上媽媽是最愛我的.
這讓我感到心酸,我寧願吉普西看清媽媽是如何毀了她的一生,寧願她是恨媽媽多過於愛媽媽的.
如果看清發生在之前,不需要真的殺了母親. 感受會有個出口.如果看清發生之後,她的自我會趨向於完整清晰.
但我又理解她,因為二十多年來她只有媽媽,她和媽媽共生共存,媽媽已經成為她的一部分,她也是媽媽的一部分.媽媽也內化成為她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
媽媽不允許吉普西做一個正常的孩子,從嬰兒時開始.
媽媽極度焦慮,因為媽媽在女兒出生之後就完全把「糟糕的不好的自己」投射到了女兒身上,而且極度需要在女兒那裡尋找到存在感和自戀的滿足--「我是好的,有價值的,我是有用的,我是被需要的,我是重要的,我是被愛著的」.
因而不允許女兒做一個正常的嬰兒,正常的小孩.所以孩子在嬰兒期開始就當作是個弱小有病的小孩被濫用藥物,吃奶吃不飽,媽媽表現得極度焦慮.不被允許像一般孩子一樣出去和別人一起玩耍. 媽媽會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感:就好像孩子不在她掌控的範圍內孩子就會死掉一樣.事實上她傳遞給孩子的一直是這樣的信息.
這裡提一下,焦慮的媽媽全部的注意力表面上是在關注孩子,但事實上,極度焦慮的媽媽只在自己情緒感受的世界中,完全看不見現實中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因為這個時候--焦慮的媽媽的世界只有自己.嬰兒是不被看見的.
嬰兒能體驗到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嬰兒會很焦慮.
正常媽媽會和嬰兒同頻.因而可以潛意識就能捕捉到孩子的需求並給予滿足.但焦慮的媽媽與嬰幼兒是不在同一頻道上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母親會無意識地傷害了孩子,傷害了嬰幼兒.致其身心的受傷或死亡.
因為母親的潛意識其實是排斥憎恨孩子的,或是把孩子進行自我的投射而無意識地攻擊孩子.
吉普西後來不被允許站立. 不被允許吃飯. 吃任何東西.不被允許看電視,看電腦,上學......
插著胃管「輸送藥物和食物」,只坐在輪椅上,永遠只能剃光頭,扮成一個可憐弱小的殘障兒童.
看電視只能看動畫片.
每天睡前永遠是一個洗腦的故事:這個世界上,媽媽愛女兒,女兒愛媽媽.
女兒的朋友只能有一個,媽媽.
母女以何為生?以販賣女兒的殘障來博取慈善款和援助為生.依靠扮可憐弱勢為生.依靠著母親精湛的演技和謊言,她們看起來過著挺不錯的生活.
賣慘為生. 開始的時候吉普西是相信媽媽所有的話的.長大之後的吉普西發現了真相之後--其實她沒有媽媽說的那些病,她可以行走可以吃東西,沒有糖過敏,她吃一口奶油不會死掉.了解真相之後她默默地配合著母親的謊言.因為她知道她媽媽需要她這樣.
從被迫共謀到有意識地共謀.
媽媽一邊剝奪吉普西的一切,一邊抱怨,和女兒抱怨和鄰居朋友抱怨:看,照顧這樣的一個孩子多苦多累啊.而且為了她我都拒絕了追求我的男人.我的生活都只有吉普西.我的一輩子都奉獻給孩子了.
是啊,因為孩子是永遠受自己控制的,弱小依賴的,不會反抗,永遠愛著自己而且不會離開不會背叛,也不會讓自己不高興的.
另一個成年人,任何一個「別人」,都無法替代.在那樣的關係中,無法感覺到自己是如此全能而且充滿力量.
關係中弱小的一方總在滋養著另一方的強大.而弱小的一方仍要因為被給予而充滿了愧疚和負罪感.
[媽媽為我犧牲付出如此之多,媽媽多不容易啊.我還能要求什麼呢?]
[媽媽的選擇是媽媽自己的選擇,媽媽的選擇不需要孩子來承擔.
媽媽有義務有責任養好孩子.孩子生來不欠媽媽的.你有權利要求自己像一個人一樣活著,像一個普通的孩子那樣生活和長大.]
如果女孩的母親是要求孩子"永遠弱小無能(永遠不夠好)"我猜想和女孩相反,男孩的母親對孩子的要求應該是「永遠不能不好」.
吉普西從小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殘缺有嚴重問題的孩子」,不能正常進食只能靠胃管,身體對糖不耐受(意味著吃點含糖的東西就會過敏死掉,但這是她媽媽編造的)智力只有七歲(當政府保護兒童的人來家訪的時候她就會先餵點鎮定藥給孩子,讓孩子顯得很遲鈍).一切為了證明她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
在2016年吳鎮宇案出來的時候,公號「沒藥花園」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其中有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刻:一個人的缺點就像是一個人的影子.而一個沒有影子的人,要麼頭頂烈日,要麼身處黑暗當中.
(現實中的吉普西本人)
因果輪迴,心靈被虐待有多嚴重,那股受傷的反彈力量就有多大.
吉普西不是沒有嘗試過離開,她18歲之後曾喜歡上一個男人,主動地跑過去,留下字條告訴媽媽自己要去過新生活,但是被母親巧言令色騙回來了,之後是嚴厲的懲罰.
砸電腦砸手機.她不被允許擁有這些.
吉普西心裡知道,媽媽寄生在自己的身上,媽媽沒有自己活不下去,媽媽死都不會放手的.如果她離開,媽媽會生不如死的.那樣她也會痛苦,因為她愛媽媽.
如果她再次逃跑,不論她在哪裡,媽媽都能把她找回來的,媽媽一定會這樣.
關鍵是,她並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母親從小用來控制她的愧疚感.
媽媽如此犧牲付出,怎可以讓媽媽痛苦傷心?
她沒有接觸外界,她沒有上學,她不能用電腦,她接觸到的東西是極有限的.
在她所有的認知裡,除非自己死,或者媽媽死,否則她們永遠都要生活在一起.
而成年之後的吉普西已經越來越無法忍受這一切了.
生而為人,生之本能,令她有要掙脫去自由呼吸的渴求,籠子就這麼大.可她已經長大到繼續呆著就窒息的年齡了.可是媽媽不允許她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不允許她行走,不允許她吃東西,不允許她談戀愛......
從小到大被藥物濫用,我很驚訝她生命力的頑強,她的身體是一個健康的成年女性的身體.
媽媽寄居在她身上.她深知這一點,她所成長的環境令她無法「掙脫母親而離開」,另外,她二十多年來積攢的對母親的恨和憤怒,在潛意識在伺機而發.
就像一條二十多年都被封住的河流,一旦有了裂縫,決堤其實也就是一小會兒的事情.
她的真實感受從來都不被允許出來的,從來不曾被母親接納的.只有母親死掉,才有可能自由.
她那麼多年受的虐待,她的母親對待她的方式,也會助長了「壞我」的形成.
被虐待嚴重的人,內部也有一個嚴酷的施虐者.但施虐者從來沒有機會出來.並不代表不存在.
她的鄰居也是單親母女,就是正常的母女的樣子.母女倆時不時會爭吵,會表達攻擊性和不滿,很真實,情緒是流動的,很憤怒的時候,上了大學的女兒會從家中搬走,母親也會難過生氣,心裡也會掛念女兒.
這是正常的母女.大家的情緒感受都可以自然地出來.活得真實.
但是吉普西的媽媽從來都不曾真實活著也不允許女兒真實活著.
片子後面是講吉普西的外婆是如何對待她媽媽的.揭示了前因後果.
吉普西的外婆對女兒就是2個字:嫌棄. 憎恨. 冷漠. 無情.
總之,就是看女兒哪哪都不好,哪哪都不順眼.
而令我吃驚的是,評論和彈幕很多人都在說:外婆很正常,媽媽不正常.
這讓我想到一點:觀眾中有不少人其實從小或多或少都有著像吉的外婆一樣的父母親.被嫌棄在不被愛中長大的.
長大之後又成為了自己的父母親那樣的人:這很正常.
這種對精神上的施虐者的認同多少有些斯德哥爾德症,如果說這個症有個0到10分來比喻的話,可能大家能患個5分左右或許,沒有到10分那麼極致.
畢竟我們有這個文化基礎的土壤,幾千年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孝順的傳統觀念,有可能製造了許許多多無意識地認同了掌握權力的施虐者的人.
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何我們的法律的偏向:由於過失令孩子死去的父母並不會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因為孩子本身,並不具有作為一個人的權利,也並不作為一個人來對其進行保護.
似乎孩子本身更多地被視作是父母的財產.
這樣的成人會淡化自己的痛苦經歷,而像蒂蒂一樣(吉普西的媽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這種感受轉嫁給自己的孩子或是身邊弱小的某個人.自己以精神上的施虐者自居.而且是無意識地.
只是蒂蒂是10分的話,可能他們只有五分,但不能說五分就不是施虐者了.蒂蒂會說「孩子我永遠愛你」,表達與行為是扭曲的,令孩子無法分清感受是真的,還是媽媽說的是真的.往往孩子會認同最愛的媽媽而壓抑及否定自己真實的感受.我們生活中更多會像蒂蒂的母親一樣,處處讓女兒感覺到自己非常無能,無用,無力,不配被愛.
心理上的被拋棄.
心理上被拋棄的蒂蒂也一直在暗暗地對抗和報復母親.
她作為一個受虐者仍然是無法脫離母親的,母女倆共同生活.這個家庭不需要男性參與.男性都被排除在外了.
外婆臨死之前還不忘給女兒扎一刀:
蒂蒂「媽媽,我愛你,我們都愛你.我也知道你一直在盡你所能地愛我.」
蒂蒂媽:「是你,一直讓我愛不起來.」
蒂蒂媽對女兒是心理上的拋棄.精神上的虐待.
而蒂蒂對吉普西就是:身體+精神的控制和虐待,但是一直在對女兒說:媽媽永遠愛你.
一邊女兒體驗到了蒂蒂內在受傷小孩的全部感受,加倍的感受,另一邊補償自己在母親這邊的缺失.
如果說外婆對蒂蒂的做法變態指數,滿分十分,有五分.那麼吉普西體驗到的就是十分.
完全地扭曲.
蒂蒂在母親那裡是自戀嚴重匱乏,沒有自信,沒有被愛.如同母親折斷了她的翅膀.
以愛的名義控制與剝奪.完全寄生在女兒身上.
所以升級了.
一代一代的問題不處理,後面自然會升級.
因為受傷害的感受在疊加.
(吉普西本人)
如是以愛的名義的控制,該如何反抗?
媽媽確實以生命在為自己付出,媽媽確實愛自己啊.這就是無數的吉普西所感受到的.
這是最可怕的.
我的媽媽為我付出了一生,如此沉重的「愛」,我要如何回報?我如何能夠遠走高飛與背棄?
很多患過抑鬱症的人有時會有這種想法:我如果死了,留著我愛的人在這世上受罪,死了就不受罪了.
[我最愛的媽媽,我不捨得你活受罪,活著已經如此痛苦.我不忍你看到這個真實的我,你無法接受的,令你生不如死的.我還想要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我還想要活一回.但是,我捨不得你如此痛苦,也面對不了你對我的指責,我無法承受這種愧疚感和沉重......]
不論內心的感受如何,
潛意識,會反抗.
能量守恆在情緒情感的能量中也是適用的,大約是我們都是來自大自然,本身心靈與肉體就承載著宇宙的秘密的緣故.
之前受過多少的傷害,壓抑了多少的情緒.
若不是指向自己,便需要指向外部.
每個孩子天性都深愛著自己的父母.若非有因,絕不會傷害自己的父母.一般是,如何被對待的,往往也就,長大之後會如何對待對方.
所以,不需要對孩子洗腦:父母(媽媽)有多愛你.
如何對孩子,孩子長大之後便會如何對你.
那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
不需要強迫自己的.
而強迫自己的人,往往可以做得到給錢,但是,見不到人.
潛意識的行為,在表達感受.
正如小的時候,感受被忽視,情感很受傷,但物質是被滿足的.
正如,有的人知道,我可以更多和父母表達愛,可是為何就是說不出來,為何就是不想說.因為,不願意啊.
心,在反抗你的腦子.
感受,在反抗理性.
而感受,總是來幫自己的.
能表達能反抗總是好的.因為如果不是,那股能量就只能指向自己,如此自己需要承擔更多的痛苦,比如說抑鬱,比如說強迫.
母親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大多數母親對孩子是很自私的.像吉普西的媽媽的這種母親,有一位來訪者曾如此形容其母:那是只吸血的蟲子,你生來只是被架在那裡,被吸血被吸乾.
有些人是看不見的,只能這樣一代一代的傳遞這種做法.轉嫁自己曾受到的傷害和痛苦.
若說什麼能夠拯救自己,那就是自己的感受.
與感受連結,感受會告訴自己,靈魂真實的模樣,並且指引出一條自我救贖的路.
這條路,我認識很多人,都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