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優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只有懂得好好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媽媽賠償之後,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結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衝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脖子。這下,媽媽也徹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來。
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
這時,他們已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落他,最後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
一個不被允許憤怒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處理憤怒的母親,註定難以共建和諧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樂說: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歷。
沒有哪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就有的。
在節目《育兒大師》中,有一期來了個讓父母特別頭疼的暴躁男孩小花。
在節目裡,小花把他愛發怒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和媽媽一起出門買菜做任務,回來的路上因為又累又無聊,就發火哭鬧。
或者,飯前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地砸枕頭,跑到角落裡大哭大鬧。
憤怒作為一種原始的情緒,本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存在。如果父母忽視或壓制孩子的憤怒,就會讓孩子內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親子聯結,也就開始慢慢斷裂。
使得孩子要麼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要麼變得過分乖巧懂事,未來形成討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友心酸的分享。
該網友小時候,花了很長時間折了一罐紙鶴,打算送給外婆當生日禮物。
可有一天,家裡來了個親戚家的熊孩子,嚷嚷著要拿走那罐紙鶴。
於是,她平靜地說:
「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的確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
「我非常愛你,決不願意傷害你。」
她邊說邊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從你出生那天你對於我就非常寶貴。」
「在我眼裡,你那時是美麗的,現在你依然是完美的。」
聽到這,弟弟開始哭了,他們擁抱在了一起。
媽媽接著說:「你想再多知道一點兒你小時候我有多愛你嗎?」
弟弟點點頭。
於是他們一起躺下來,互相依偎著,開始回憶往日的幸福。
就這樣,在媽媽無條件的愛和認真的傾聽下,弟弟徹底平靜了下來,並高興地接受了生日禮物。
心理學家李雪說,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當孩子憤怒時,我們要把它看成一種暗示,並問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憤怒的背後,定有所求。
然後,我們只需平靜的,溫和的,不斷給予孩子愛和幫助,孩子就能慢慢變得平靜。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跟憤怒中的孩子講道理,更不要斥責批評他。
這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在意的是對錯,並不是他,進而導致親子聯結再次斷裂。
孩子憤怒時,接納的效果遠比說教要大得多。
在美劇《小謝爾頓》裡,有這麼一幕。
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發脾氣,並憤怒離座。
可他爸爸找到他時,並沒有責怪他,而是認真地聽他說狠話。
直到小謝爾頓發洩完,爸爸才走上去,坐在他身邊,跟他分享他同樣糟糕的一天。
並跟他說:「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
爸爸的接納,讓小謝爾頓很快平靜了下來。
所以,最後小謝爾頓對於爸爸提的建議,都欣然接受了。
一場怒火,就此徹底熄滅。
所以,面對孩子的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納憤怒,看見需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會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懷,才會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才能學會更合適的表達憤怒的方法。
寫在最後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心態、好情緒、好未來。
然而,再優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
只有懂得好好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愛,能穿越憤怒,聯結孩子的內心,使孩子和我們越走越近。
海子的詩《活在珍貴的人間》裡寫著: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這太陽,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來,這水波,恰似父母慈愛的溫柔。
人間珍貴,愛更珍貴。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自信陽光,所向披靡。
文章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圖文、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基督是兒女惟一的產業
神的經綸是兒女最高的事業
新耶路撒冷是兒女終極的目標
作初熟的果子是兒女至終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