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庵》憤怒的哭泣

2020-10-26 弦音
關於這部影片 畫風很美 線條流暢 表現兩個孩子的天真無邪及可憐的身世,及一個五歲孩童的可悲結局。最後再來段自欺欺人的天堂,但是死了就是死了,我認為最後以這個寺庵來紀念這個可憐的孩子才是重點吧。有點諷刺。
我不明白本片的用意是什麼 是在宣揚一個孩子怎麼走到佛的身邊麼,還是步入死亡的命運呢。他的結局是偶然還是必然呢,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一個五歲孩子內心多純潔,意志力多麼堅定,最後在孤獨和絕望,飢餓與無助中幻想自己見到了渴望已久的母親,安詳地失去,片子的最後還出現了菩薩,我看來那是多可悲,有誰來保住這個孩子的性命了。大雪的冬天,沒有人能抵抗大自然突然的憤怒,意外無所不在,我們能做的真的是敲打木魚,祈求所謂的神明麼,不是的,的確在很多時候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只有祈求保佑,那沒錯,畢竟意志力再強大的人他務必有自己的信念和精神支柱,但那也許並不是佛祖,也許只是自己思念的曾經給自己真正帶來過溫暖和幫助的人,或是誰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經驗,絕對不一定是神佛。
看到片子的最後,還有菩薩出現,我覺得很憤怒,這就是所謂的修煉麼,難道孩子的死亡給我們帶來了美好和安詳麼,誰來拯救這個孩子的命,誰能真的讓他回復溫暖和歡笑,別自欺欺人了。所謂的修煉是什麼,就是把一個五歲的孩子帶到了無人煙的山頂上在寒冷的冬季看日出日落麼,有沒有科學地考慮過一個孩子的生活,如果在離開孩子以前不要整天念經誦佛,而是教教這個孩子如何獨立生存,告訴他即使沒有母親在身邊也要認真學習怎麼更好地生活,如何保暖,如何尋找食物,如何鍛鍊身體,只有堅強地活著,母親才會欣慰,而不是幻想會有觀世音菩薩來拯救自己,會有莫名其妙的奇蹟出現,行動勝過一切,自助者天助之。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也許人真的需要佛在某些時候做為精神支柱,但是那覺對不能指導生活和生存。
如果這是一個神話劇,或者最後孩子真的活下來了,我會覺得這是不錯的故事,就像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後化蝶了,即使知道那只是一個幻想,但是畢竟再弘揚一種美好的願望,而這部片子最終到底是要告訴人們什么正能量呢,我到最後都覺得它是個悲劇,不是因為孩子的死亡,而是看官根本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原因該是什麼,我只能說我們該好好的反省自己,到底給社會帶來了多少價值。

相關焦點

  • 《五歲庵》天堂沒有暴風雪
    <五歲庵>,一個讓人有點傷感的韓國傳說.Son-yi與Kam-yi,兩個讓人心疼的乖巧孩子.一雙孤兒姐弟.失明的姐姐在兒時的一場大火中永遠失去了她的母親和她的光明.但她善意的欺騙著可愛的弟弟,於是兩個人踏上所謂的尋親之路.他們被一家寺院收養.善良的姐姐溫柔大方,調皮的弟弟天真且頑劣,鬼精靈的他經常弄些惡作劇,但又讓那些和尚們恨不起來.
  • 補發:【佛教經典電影】《五歲庵》
    點擊本頁最下方左側[ 閱讀原文 ] 亦可在線觀看《五歲庵》由於騰訊視頻的版權限制,很多佛教電影視頻無法正常播放,為滿足同修們觀看佛教電影學習佛法的需要,對於不能正常播放的電影視頻連結其他網站,請將頁面拉倒最下面
  • 【視頻】五歲庵
    懂事的吉美已經雙目失明,經常因為想念媽媽而偷偷哭泣,因怕弟弟傷心,無法向他說出母親再不會回來的事實。冬天來臨,吉松跟隨僧人淨覺到山上觀音庵修行,但淨覺最後一次下山採購時恰逢大雪封山,令他無法返回,五歲的吉松隻身一人留在觀音庵裡,以他自己的方式終於見到了母親。
  • 《五歲庵》與情節無關
    忘了因為什麼就想起來五歲庵了 忽然想嘮叨幾句大部分小說和電影都指望著情節在生存但有些不是,比如紅樓夢,比如詩歌它們的牛叉閃閃和情節毫無關係比如五歲庵。
  • 《五歲庵》五歲庵
           在貓貓同學的提醒下,我看了《五歲庵》。這是好早好早前的動畫了,感覺上高中的時候在雜誌上就看見過。海報上,男孩透過荒蕪的枝條向畫面外揮手,掂起腳尖偷供奉用的水果,感覺,這是有關寂寞與小悲傷的故事。
  • 韓國動畫影片《五歲庵》
    這部動畫片獲得了「2004年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片競爭單元最高大獎。在電影節期間一直得到觀眾火爆反響,成為了最熱門的作品之一。電影根據韓國家喻戶曉的童書《五歲庵》改編,將韓國賞楓勝地「雪獄山」與名寺古剎「五歲庵」美景注入其中,在層層楓紅與莊嚴寺塔中,寓以生命循環的意境。
  • 韓國動畫片《五歲庵》
    這部動畫片2003年4月在韓國國內首映,被評價為影調獨特、令人印象深刻和打動人心的動畫片。獲得了「2004年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片競爭單元最高大獎。在電影節期間一直得到觀眾火爆反響,成為了最熱門的作品之一。電影根據韓國家喻戶曉的童書《五歲庵》改編,將韓國賞楓勝地「雪獄山」與名寺古剎「五歲庵」美景注入其中,在層層楓紅與莊嚴寺塔中,寓以生命循環的意境。
  • 電影推薦【五歲庵】這個五歲的小男孩,比任何人都明白佛的意義…
    《五歲庵》是由成百燁執導,崔民龍編劇的動畫電影,於2003年4月25日在韓國上映。
  • 《五歲庵》鈍痛感的動畫!
    為了紀念他,此庵改名為「五歲庵」!真假不知,但是也是個悲傷的故事! 吉順把觀音菩薩當成媽媽,最後他是在幸福中離開這個人世的,也算這個片子的溫暖之處吧!長大了不一定就是幸福!
  • 《五歲庵》心誠則靈
    因此此寺廟最後被名為五歲庵,來紀念這個男孩。
  • 《五歲庵》賺人眼淚的片子!!!
    -_-///後來看五歲庵的時候就默默的流淚擦淚,差點憋出來內傷。以至於現在有人推薦說,嗯很感人的片子,那好吧!堅決不看。
  • 《五歲庵》用愛填充孤獨
           第一次接觸《五歲庵》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會兒《麥兜響噹噹》的出現在國內引起了不小轟動,有一次和韓語專業的好朋友正好聊到這個話題,她就強烈向我推薦了《五歲庵》。
  • 《五歲庵》菩薩…媽媽
    如果你看懂了這部《五歲庵》…那麼你也就讀懂了我…也明白了和我一樣的孩子媽媽
  • 《五歲庵》孤獨的天使
    五歲庵,看到名字的時候,我想應該是個5歲就開始廟宇生活的孩童的故事,5歲,是個很潔白的開始。整個動畫一直給我歡快的感覺,吉順的小嘴總也合不攏,整篇故事幾乎全是他的臺詞。為什麼呢,這麼愛動愛玩愛說愛唱的小男孩?很多小孩都是這樣吧,可是吉順這樣的過分的活潑,讓我感覺到他沒有家教了。是的,他沒有父母了,只有雙目失明的姐姐,姐姐帶他去尋找媽媽,可是姐姐,也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
  • 《五歲庵》心火相傳
    五歲庵中讓我感動的是姐弟兩個。這部影評最後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是卻讓我感受到這是多麼幸福而圓滿的一個結局。說它是悲劇,是因為在世俗層面,姐弟倆的處境處處讓人心疼心酸,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這兩個失去母親的孤苦無依的孩子會湧起更多情感上的牽絆。
  • 信仰·回歸——《五歲庵》
    因此人們稱此庵為「五歲庵」,後世稱為「觀音廊」,重建後更名為「淨覺寺」。……    是佛祖的慈悲麼?    然而慈悲須以死亡考驗一份虔誠的麼?原來忘了,在那方世界,無所謂生歡死苦,只是——在一方純淨的天空,如星恆輝——而這本就不是生死的故事。
  • 《五歲庵》片子好不好看的是能否打動人心
    五歲庵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眼盲的姐姐帶著調皮但卻心地純潔善良的弟弟尋找母親,然後因緣際會寄居在一個寺廟裡,弟弟為了學得靈魂之眼讓姐姐能看見東西就跟著一個師傅到另一個寺廟學習了,但是由於師傅在茫茫大雪的歸途中不幸昏迷了很長一段時間,醒來後再找回寺廟發現弟弟坐化在佛前(饑寒交迫而死)。。。故事簡單,情節幾乎沒有起伏波瀾,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個故事卻打動了我們。
  • 《五歲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半世英名毀於一旦.五歲庵是韓國人03年的作品,至今才看到頗為慚愧.畫面很美,十分精緻,而且充滿溫情.情節上也勝過<美麗秘語> 04年獲得過「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片競爭單元最高獎.
  • 坐在廢墟中哭泣的嬰兒:激起世界對日本的憤怒,嬰兒後來怎麼樣了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這張照片名叫「血色星期六」,照片上有一個渾身是血的中國嬰兒一個人坐在廢墟裡哭泣,而這張照片正是日軍暴行的強有力證據。中國有一名叫黃志剛的攝影師在上海戰役中拍攝下了日本對中國平民進行空襲之後的場景。它是20世紀30年代最令人揪心和難忘的照片之一,這張照片直接引起了西方各國人民對日本在中國犯下的暴力行為的憤怒。很多新聞記者都稱這張圖片為:史上最成功「宣傳片」之一。
  • 女生一哭泣,男生就迷茫 | 深入解讀戀愛中女生的哭泣
    Nelson的研究發現,用哭泣表達情緒的能力,隨著成長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可能會退化。[2]所以,大部分女生只是更擅長用哭泣表達脆弱和需求,而男生由於社會規範、哭泣能力退化,很多不習慣哭,也就很難理解女生。但哭泣,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而已,沒有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