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植物肉可能是虛假繁榮且踩錯了方向?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陳敘傑 筷玩思維

溫馨提示:本文約4099字,閱讀時間13分鐘,筷玩思維記者陳敘傑發於北京。

植物肉是當代科學孵化的新概念/新產物,它的起源與人造肉概念有著同根的關係,從發展方向來看,人造肉有兩條路:一是動物細胞培養肉(真肉類),二是植物蛋白加工調味肉(植物素肉類)。

前者屬於真正的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在當下還困於技術和成本優化的發展初期,這也自然難談商業化。後者是人造肉的分支之一植物肉,如其名,它是一種植物蛋白調理肉,如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小麥蛋白等植物蛋白向肉類體驗改良優化的新產品。

PS:更為小眾的還有不以對標肉類的藻類蛋白改良的非肉類,如麵條等,但這個方向不在本篇文章的探討範疇。

由於植物肉相對細胞培養肉成本更低、技術也較為成熟,再加上人造肉第一股已於201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有了資本和市場的加持,人造肉概念下的植物肉在當下似乎已到了風口期。

對於我國餐飲業來說,植物肉自梁武帝信佛起源以來有將近1600年的歷史,皇帝信仰佛教的吃素理念,在這期間,各種以素仿葷的食物就有了雛形,如素雞、素鵝等產品,再比如說從近代到當代人幾乎都吃過的火腿腸,它也是植物蛋白化的產品。

如果縱觀整個植物肉品類的市場實際,不僅在我國,更是從世界各大發達國家來看,似乎植物肉的發展也即將到了增長期,那麼,對於餐飲人來說,當看到植物肉的風起時,這陣風是應該追還是讓它吹一會兒為好?對於植物肉企業來說,植物肉真到發展期了嗎?其發展路徑是否有問題?這類問題都值得深思。

✔各方企業急於入局,植物肉在企業端和消費端似乎都已網紅化

真材實料的人造肉還躺在科學實驗室裡,當代以素仿葷的植物肉卻早已在江湖廟堂上下闖出了名堂,眼下看來,植物肉似乎得到了資本、消費者、品牌這三方的投資及消費式認可。

植物肉品類市場最近的事兒來自於雀巢推出了名為嘉植餚的植物肉新品牌,而業內關注嘉植餚並不是因為它對標了中國市場,也不是因為背後的雀巢資本,確切的說應該是雀巢對於植物肉行業的資本積累。

1999年,雀巢收購了植物肉品牌Tivall的51%股份,之後又相繼控股、收購了植物肉品牌Hälsans Kök、Veggie Patch,可以說植物肉品類的市場經驗、工廠、專利等都是雀巢入局植物肉的先天優勢。

目前,嘉植餚在餐飲端發布了四款產品:植物漢堡牛肉餅、植物雞塊、植物牛肉糜、植物豬肉糜,與此同時,雀巢嘉植餚的天津工廠也投入了運營。

在市場推廣方面,嘉植餚聯合避風塘用植物漢堡牛肉餅發布了香煎黑松露植物牛柳新品,在失重餐廳則用植物牛肉糜和植物肉漢堡牛肉餅發布了植物意面和植物肉漢堡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嘉植餚還對標家庭市場發布了素麻辣香鍋、素香酥雞塊、素紅燒獅子頭、素香腸、素宮保雞丁、素紅燒肉,這六款產品主要銷售渠道為天貓等,據說後續也將進入盒馬線下門店。

外來品牌來勢洶洶,本土植物肉品牌和其它植物肉品牌們更是耕耘已久,同樣是2C產品,金鑼早前就推出了素肉派植物肉火腿腸,其原料採用的是非轉基因大豆。

與金鑼同期,雙匯的植物肉產品更多元,其推出了蛋白肉餅、植物肉火腿腸、蛋白肉素香腸、手撕蛋白肉,雙匯的產品渠道主要還是在線上。

雙塔食品走的是轉型發展的路子,11月26日,雙塔食品發布了黃金蛋白雞排、植物蛋白牛肉餅、植物蛋白香腸等九大豌豆蛋白植物肉產品,促使雙塔食品從2B原料供應商走向2C品牌商的原因在於:其認為植物肉的市場足夠大且已經到了發展期。

2C品牌「百草味」也入局了植物肉零食零售,今年5月,百草味植物肉產品作為伴手禮亮相浙江省冰雪運動嘉年華,並於7月9日摘取Wow Food Awards(全球食品飲料創新評鑑大賽)評選的最佳植物肉獎。

提起植物肉品牌,星期零更是一個被媒體廣泛報導的案例,它是一個輕企業,創始人還是素食愛好者與踐行者。從其官網可見,星期零的產品分為西式、亞洲、中式三種風味,產品涵蓋植物肉餅、植物漢堡肉醬、黑椒植物肉丸、植物雞胸肉、植物肉鬆絲、植物肉鬆粉、植物雞肉酥排……其產品曾與喜茶、奈雪夢工廠、文和友、棒約翰等品牌聯名。

整體而言,從2019年到2020年,植物肉品類終於實現了真正的發展多元化與市場化。

✔表面的繁榮或許是假象,植物肉品類離發展期還有些距離?

上文並未全部提及植物肉品類的方方面面,但從其熱鬧程度卻很容易給市場造就植物肉品類的火爆假象。

那麼,植物肉品類的火爆是錯覺還是事實?

星期零和喜茶、奈雪夢工廠、桂滿隴等品牌都聯名發布過植物肉產品,從門店來看,喜茶、桂滿隴等的植物肉新品基本已下線,其中唯獨奈雪夢工廠還有植物肉三文治在售。這些網紅品牌聯名植物肉產品的市場熱度究竟如何呢?

我們在喜茶、奈雪夢工廠門店以「植物肉」為關鍵詞檢索出來的內容不過才寥寥數條而已,再看桂滿隴上海一門店總共2萬多條評價,其中包含植物肉菜品的評價也不過十條。

從商超來看,家樂福、永輝線上均無植物肉產品,盒馬線上有售的僅一款植物漢堡肉餅,從天貓、京東搜索出來的產品大概有百來款,大多的月銷在兩位數和三位數之間,且該詞條的產品還與「多肉植物」混在一起,似乎商家與平臺在植物肉品類的內容維護方面還處於粗放狀態。

筷玩思維(www.kwthink.cn)調研發現,對於植物肉,餐飲品牌們也偶有入手,此前肯德基有推過2元一份的植物肉雞塊,在一些素食火鍋店,我們也看到了寥寥幾款植物肉產品,但事實很殘酷,其銷量基本平平。

今年5月份左右,植物肉的熱度確實頗高,而從當下看來,星巴克、肯德基、漢堡王等早已將植物肉產品下線,現產品中還有植物肉的連鎖品牌也只能從奈雪夢工廠、德克士可見了,所幸其售價並不高,德克士綠仙雞肉堡售價為23元,奈雪夢工廠植物肉三文治售價為16元,對比同一價位的漢堡、三文治,植物肉產品的月銷均被擠到了末端。

Beyond Meat(別樣肉客) 植物蛋白漢堡肉餅在盒馬的售價為59.9元/盒(226克),此款產品在盒馬大多門店半年的銷量還不到三位數。對比2019年以及之前,植物肉的價格確實降下來了,但其銷量、體驗依然不得人意。

植物肉品類的玩家頗多、市場廣闊,Beyond Meat的股票還在漲,資本、科研以億元為單位往裡面投進去了大把資源,或許植物肉品類在未來會大放光明,但要說2020年及2021年是植物肉品類的爆發年,這話說的還確實有些過早了。

✔背負肉類替代品標籤卻又與真肉有著極大差距,植物肉品類何故前途堪憂?

從品類本身看,我國以素仿葷的餐飲技巧和餐飲文化早有淵源,植物肉是對過去(以素仿葷)技術和呈現的優化,兩者確實有一定的同一性,比如都注重對肉類的看齊且基本都是通過調味解決質和味的升級。

而同一之外也必然有差異,以素仿葷在當下屬於常規菜、廉價菜,以素雞為例,我們在中高端或者新餐飲門店大多難以看到這個產品,從素雞到植物肉,其差異性有二:一是植物肉打破了以素仿葷過於傳統、死板、廉價的印象;二是從素雞到植物肉是從味變(汁水吃起來像肉)升級為形變(看起來像肉)和質變(整體吃起來像肉)。

從2018年到2020年也可見植物肉品類發展實際的升級,其一是產量和技術的升級,以星期零為例,其年產量最低可以萬噸為計,加上植物肉品類玩家持續入局,近期植物肉產品質量提升、技術優化、價格降低等基本不是大問題;其二是技術升級影響到的餐飲升級,過去的植物肉產品基本只能做西式的素肉餡,當下已有素肉餅改素牛柳等產品的中餐化迭代。

除了網紅標籤之外,餐企們更在意的是植物肉供應鏈在後續將比真肉更為穩定,奈何緣於技術等原因,植物肉品類還處於微弱的萌芽階段,對於餐飲產品來說,顧客看重的是價格、味道,基於技術的迭代,植物肉產品的價格在當下並不算高,但如果不考慮價格,植物肉產品依然成不了剛需,這就可見市場對其的猶豫。

在宣傳方面,大多植物肉企業都會表明自己「100%植物配方、0膽固醇、0反式脂肪」,在仿肉技術上,星期零和雀巢嘉植餚等是通過添加植物油來模擬生肉油脂成分,包括以凍椰油、甜菜汁等來呈現仿優質肉質的大理石紋理和質地。

PS:膽固醇是人體需要的營養要素之一,每日50mg~300mg是標準攝入量,膽固醇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引發病變,所以,0膽固醇並非最佳飲食標準;天然反式脂肪多存於牛羊肉和牛奶中,人工反式脂肪存於油炸小吃、奶油、零食等產品中(或作為添加劑以增加零食風味和穩定性),與膽固醇不同,反式脂肪對人體無益且會誘發一定的疾病。

總體而言,我們看到植物肉品類的發展路徑似乎不能擺脫淪為肉類替代品、肉類仿製品的標籤,這也意味著,如果消費者還有肉吃,對於植物肉在嘗鮮過後,客群們基本不會花更多的、或者同等的價錢去消費植物肉,這或許才是植物肉品類本身最大的痛點。

此外,浙大生物系統工程/食品科學學院教授沈立榮指出,與動物肉相比,植物肉缺乏鐵、鋅、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另一方面,植物肉的豆腥味、過於注重調味及產品國標未定等可能都是品類本身潛藏著的發展問題。

✔結語

之前很多餐飲品牌確實熱衷於和植物肉品牌發布聯名新品,但這種合作關係要麼是短期的,要麼是單一產品的邊緣化,顧客近期的消費投票也很現實,可見其市場還處於前網紅觀望模式而非後網紅時代的追捧消費。

在筷玩思維看來,這不是市場的問題,而可能是植物肉品類本身的發展方向錯了,通過技術的賦能,植物肉本身是一個新品類,它理應有一定的專屬市場、專屬空間、專屬概念,而非在弱勢的情況下對標肉類作為替代品。

在宣傳的過程中,植物肉企業也多喜歡用道德等做亮點,比如不造殺業、為地球做貢獻等,這一來,植物肉就被推到極為小眾的境地。任何一個市場品類,其發展都要對標的是大市場而非小眾化。

對於植物肉企業們來說,與其盯著吃素的市場,不如讓植物肉成為吃肉群體們的新選擇,去掉偽肉類的迷茫標籤,或許植物肉市場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剛需的消費方向。

原標題:《市場的追捧是真是假?為何說植物肉可能是虛假繁榮且踩錯了方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德雲社相聲是虛假繁榮嗎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虛假繁榮」。。這也是相聲「虛假繁榮」的鐵證,好多人說這些人都是看熱鬧的,根本就不懂相聲。我覺得這些人並不全是來看「閒白」的。同樣因為這些相聲場,和別人演的最不一樣。我印象最深的相聲場次是尚九熙和周九良搭檔的《黃鶴樓》。我不懂相聲所講究的包袱結構和節奏到底是怎樣的。
  • 植物肉未來洞察:一路「披荊斬棘」後,植物肉將成為誰的生活方式?
    如果說2019年底,漢堡王在第二屆進博會上首次亮相的植物肉漢堡、奈雪的茶推出3款與星期零合作的植物肉產品是它在中國的初探,那麼今年各大品牌推出的聯名產品,真正把植物肉送上了C位,成功出圈。2019年,被很多人稱為「植物肉元年」。一年過後,這個「資本新寵」毫無疑問成為了真正的明日之星。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在購買植物肉?
  • 植物肉向消費市場滲透,德克士2600家門店推出植物肉漢堡
    植物肉概念在國外此起彼伏,能否也在國內市場牆內開花?近日,德克士宣布在全國2600多家門店同時上線其最新款植物雞漢堡——綠仙仙植物肉漢堡,這是西式快餐連鎖店動作最大的一次「植物肉」合作。此前國際快餐品牌推出的植物肉漢堡價格都比普通肉漢堡貴,德克士此次推出的「綠仙仙植物肉漢堡」零售價僅售20元,會員價更是僅需15元,這基本是一個比較大眾的漢堡價格。為何德克士能將價格控制在普通肉漢堡的價格?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聊到這次德克士選擇的植物肉夥伴——中國本土植物蛋白肉企業「星期零」。星期零可以說是近兩年的中國植物肉明星。
  • 源森生物:關於植物肉在中國發展的一些思考
    如果在這兩個本質問題上沒有突破,消費者始終會認為植物肉仍是一種升級版的豆乾製品。   再次就是消費者對風味的要求,現在國內植物肉風味都在走肉味模仿的路線,比如牛肉,中國人對肉的風味印象是停留在烹飪後的層面上,比如火鍋涮肉,紅燒牛肉,醬滷牛肉等。不像國外的牛肉產品比較單一,且更多偏向食材,比如煎牛排,牛肉漢堡肉等等。大家對肉的風味判斷依據的不同導致了對產品要求的不同。
  • 高曉攀:相聲現在是虛假繁榮,和觀眾互動太多是背離藝術
    其中有些觀點可能比較得罪人,比如高曉攀說「現在的相聲如果不跟觀眾有接觸,有互動,那就沒法說下去了,其實是背離藝術」。高曉攀還說現在的相聲是虛假繁榮,有一半的人並不是真的熱愛這個行業。即使坐擁千萬級粉絲。其實只是故事講得好,後來他幹的這些事和相聲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身為局中人的高曉攀,可謂語出驚人。
  • 醜聞頻出,優勝教育事件撕開在線教育虛假繁榮「外衣」
    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跟誰學頻遭機構做空股價大幅下跌,在線教育企業為了搶佔份額快速燒錢擴張和大手筆投入營銷活動的虛假繁榮泡沫正在逐步被戳破,國內在線教育行業的光鮮外表下其實還有更殘酷的一面。優勝教育資金問題出現已久背景資料顯示,優勝教育成立於1999年,公司的創始人和實控人均為陳昊。
  • 直播帶貨背後的虛假繁榮,割韭菜的也可能是韭菜,商家賠本無處哭
    然而在這個所謂直播帶貨的元年盛世背後,卻是一地粘著血的雞毛,直播數據越來越繁榮,仿佛沒有一個億就拿不出手。為了如此造勢,便有人開始在幕後操縱刷單,造假便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現在甚至出現了專業刷單的第三方公司,機刷、人工明碼標價。在線人數包你滿意,如果錢到位還能互動點讚評論,請來的託和真實消費者完全無益。想要銷售額好看也沒有問題,買了再退。
  • 對話杜邦李永敬:中國植物肉產業的最大風險是什麼
    首先是消費者層面對於「植物肉」的陌生感仍在,真正了解植物肉產品的消費者非常少、且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再者,中餐的烹飪方式能否繼續適用於植物肉,也值得觀察。而對於投資者和創業者,植物肉的技術、成本和供應鏈等問題,似乎仍需不斷調整、迭代,以適應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 即便是技術,對於產業鏈的影響也不同。
  • 植物肉「風口」吹向中式正餐,金鼎軒18家北京門店植物肉上菜單
    火了大半年的植物肉賽道終於迎來中餐正餐企業的入局。2021年1月8日,南北菜連鎖餐廳金鼎軒宣布上線8道植物肉為主配料的新菜品,這是繼2020年植物肉產品相繼登陸肯德基、星巴克、漢堡王等頭部連鎖快餐店之後,業內首次有中餐頭部連鎖品牌「試水」。
  • 電影市楊虛假繁榮,廣大平民望而生畏,何時才能回歸大眾化
    但是值得關注一個現象,只有票房收金額沒有觀眾人數,其實只是表面現象,背後是虛假繁榮。能看到電影的是少數人,完全沒有大眾化,根本原因就票價太高。電影的生產發展問題不大,文藝人才豐富,演技水平也高,只要掌握好方向就可以。
  • 雀巢以全新品牌深入植物肉領域,這會是肉類的未來嗎?
    如果說,以前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感知更多是在概念層面,今年各大品牌、線上線下零售渠道植物肉的頻頻現身,讓消費者真正接觸到了植物肉,加上疫情讓消費者對健康問題的關注,植物肉市場似乎迎來爆發。近日雀巢發布植物肉品牌嘉植餚,更讓我們不禁猜測,植物肉在未來是否真的會成為部分食用肉類的替代。
  • 「植物肉」值得一嘗嗎?
    小陳說,「所以,11月底一上市,我就想趕緊來嘗嘗。」  「網紅」植物肉,好吃嗎?  記者隨小陳來到位於北京西紅門薈聚商場的宜家餐廳。餐廳門口,植物肉海報格外醒目。  在周末就餐高峰期,記者觀察的30分鐘內,有四五人購買了植物肉。
  • 餐飲巨頭加速布局植物肉賽道 漢堡王在中國推出植物肉漢堡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餐飲巨頭加速布局植物肉賽道,漢堡王在中國推出植物肉漢堡站在「植物肉」風口上,又一快餐業巨頭加入賽道。同行業對手都已推出植物肉產品,漢堡王晚到了嗎?事實上,從去年起漢堡王已經在美國和歐洲陸續推出過植物肉產品。
  • 又一巨頭入局,植物肉大戰在即?
    這也是植物肉產品首先在西方興起的原因。不過,中國也被海外頭部品牌視為是推廣植物肉產品的最佳潛力市場。今年,頭部品牌和新興品牌搶佔市場,引領潮流。資本給予了植物肉品牌在國內市場發展的信心,使得植物肉產品在國內市場不斷被熟知。
  • 餐飲巨頭加速布局植物肉賽道,漢堡王在中國推出植物肉漢堡
    近兩年,植物肉產品在全球引發熱潮,也吸引了餐飲巨頭們的注意。就中國市場而言,從今年年初以來,就有肯德基、星巴克、德克士分別牽手國內外知名植物肉供應商,出售植物肉產品。就此次漢堡王的「真香植物基皇堡」來說,其基本配方和拳頭產品「皇堡」一致,保留了火烤特色,並且售價也與普通「皇堡」相同。
  • Nature子刊|植物肉和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方法綜述……
    因此,在發達國家,肉相對便宜且容易獲得。 密集的肉類生產雖然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但是卻對公共衛生,環境和動物福利造成不利的外部影響。作為響應,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小組正在努力改善植物性肉的感官特性,並通過細胞農業方法(即基於細胞的肉)追求新生方法。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David L.
  • 盒馬二次進軍植物肉,這次的合作方選了一個中國品牌
    這兩天有不少朋友都發現,盒馬 APP 在部分區域上線了兩款速凍植物肉水餃。這兩款產品來自正大集團旗下,主打年輕群體的水餃子品牌「暴走斑馬」,有香辣三鮮和鮮香薺菜兩種口味。  盒馬的選品一直被業內關注,甚至是食品飲料界風向標一樣的存在。可以說,盒馬不僅僅是一個超市,而是一個自帶背書的新渠道。
  • 上線植物肉產品,肯德基、星巴克圖什麼?
    並不新鮮的植物肉概念事實上,植物肉產品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早從去年開始,「植物肉」便頻繁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淘寶造物節上的植物肉漢堡,奈雪夢工廠打造的Starfield-未來漢堡、Starfield-綠星漢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天貓國際的GreenCommon旗艦店,以及植物肉月餅等,均有植物肉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肉帶來的風潮只增不減。
  • 又一肉製品巨頭殺入植物肉市場,金鑼「素肉派」不簡單!
    據了解,目前人造肉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是將動物細胞培育成肉,但這種方式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安全性及規模化量產的問題沒有解決;二是運用現代食品科技,從各類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並將其製作成具備與真實動物肉外形、口感、口味相似的「植物肉」,而這一方案已經相對成熟,並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推廣開來。
  • 韓國虛假繁榮?izone演唱會預售?金請夏完全康復?李惠利新戲?宣美新專輯?
    韓國最近有一個帖子,說是在韓國當愛豆越來越難了,數據指標越來越高了,不要說粉絲吃力,當愛豆也太累了。音源要突破24hit,MV點擊得分分鐘破億,專輯買到50萬才行,YOUTUBE得行程比上綜藝還要多。底下很多得評論,說確實感覺非常難了,還有人說這是KPOP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