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冤記》:希區柯克圖解其電影為何能給人們提供精神支撐與慰藉

2020-12-23 文學私秘

《伸冤記》是希區柯克拍攝於1956年的一部電影。

希區柯克是一個風格多變的導演,他剛剛在之前的一部電影《怪屍案》中,以荒誕的形式,展現一群明顯智商不足的小鎮居民在應對一起突然死亡案時的種種古怪情態,隨即在接下來拍攝的《伸冤記》裡,又以一絲不苟的紀實風格,有條不紊地展現了一場現實生活中並不陌生的生存困境。

《伸冤記》裡,沒有什麼希區柯克式的死亡噱頭,沒有什麼誰是兇手的懸疑,更沒有俊男靚女的風情萬種,它完全是以一種現實主義的紀實手法,呈現了一場飛來橫禍式的冤情,以及在平淡生活中激起的危害性的漣漪。

作為觀眾,我們在鏡頭裡看多了太多的謀殺與兇殺,但是,總覺得這些黑色元素,離我們太遠,反而使我們可以坐山觀虎鬥,隔屏看驚險,絲毫不會被銀幕上的刀光劍影嚇破我們的魂,驚破我們的膽,包括希區柯克在內的大部分電影,都滿足了我們的這種與已無關的獵奇心理。

但是,希區柯克卻在《伸冤記》裡,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他通常電影裡的基本的黑色陰森元素,只要稍為蒙受到的一點冤屈,都會給生活帶來致命的傷害。

《伸冤記》可以稱著是希區柯克電影裡的一個寓言,述說著他營造的電影的常態化虛假中還有一個異數,那就是在《伸冤記》裡體現出來的真,才是生活真正的味道。

而同時,《伸冤記》也成了希區柯克對其電影的自我比況,他刻意營造的電影驚悚,恰恰來自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那麼一點挫折,而這種挫折一旦放大到電影裡,便要用放大器放大數億倍,才能達到讓觀眾感慨系之的吸引力的程度與高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這种放大生活中的陰影到電影裡的這種加工工程與流程。

一、《伸冤記》的故事模式:一個無辜者捲入到一場冤案中的懸疑歷程

懸疑有兩種表述方式:一種是觀眾知道答案,電影裡的角色不知道,這時候,觀眾因為人物的命運而提心弔膽,產生懸疑;另一種是觀眾與電影裡的角色都不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什麼,從而產生撲朔迷離之感,同樣會產生懸疑。偵破題材作品,大多是這一種架構設置。

希區柯克製造懸疑的秘訣,恰恰是與眾不同,他一般選擇第一種手法,把結果告訴觀眾,而讓劇中人物不知道真相,這樣,觀眾便會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糾結不已。實際上,希區柯克是通過這樣的懸疑設置,來展現他的人性與人心的揭秘。

而在《伸冤記》中,他採用的卻是第二種手法,就是讓觀眾與劇中人物一樣不知道真相,而是與劇中人物一起去感受不期而至的厄運。但是,有意思的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希區柯克也沒有給予擔負著破解厄運之謎的警察以更多的邏輯推理的機會,這也形成了希區柯克電影中,有懸疑,但卻沒有迷津的破解。

可以說,通過邏輯推理,尋找真相,恰恰不是希區柯克感興趣的所在。他往往直接讓人物自己道出真相,甚至,他會通過電影裡的上帝視角,把真相和盤託出,所以,筆者感到,希區柯克電影裡的警察與偵探是弱智的,無所作為的,包括著名的《後窗》,它也不是通過絲絲入扣的推理手法,釐清真兇,而完全是瞎貓撞上死老鼠,一樁本來應該被窗簾遮擋的兇案,卻如電影銀幕一般地亮相在前窗裡。《後窗》中的邏輯推理確實是一無所有,令人失望,它唯一的長處,就是希區柯克通過這部電影,展示了兇案激活的現實人生裡的眾生相。

《伸冤記》從頭到尾,都是平鋪直敘地介紹主人公克里斯多福突然遭遇到的命運逆轉。他在一次到保險公司辦理業務時,被業務員指認為持槍搶劫的兇手。

這樣,很快他被抓捕到警察局中,受到審查。希區柯克採用的是與以前他的電影不同的敘事手法。在往日希區柯克電影裡,他是高度提煉過、精簡過的,他電影裡攝取的內容,都是他蓄意與精心推給觀眾看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希區柯克的電影裡並不是一種純粹的真實,而是一種戲劇化了的演繹的真實,舞臺腔與虛擬味是希區柯克電影裡始終揮之不去的基調。

但在《伸冤記》裡,希區柯克徹底拋開了這種他以往電影裡的戲劇審美特徵,而是徹底地還原了原生態的紀實手法,冗贅而繁複地交待了主人公進入警察局受到審查、因家人保釋而被假釋、直到他自已去尋找證人等一系列現實經歷,這些經歷,電影都是以一種紀實性的不厭其詳的手法,全程性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正是在這裡,顯示出希區柯克現實主義表現人生的功底與趣味,所以,這裡不可忽視地可以看出,希區柯克受到歐洲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可以看出,希區柯克一直不斷地尋求自我的變化與突破,使他的電影既有統一的風格,更蘊含著迥異的內質元素。比如《伸冤記》與上一部電影《怪屍案》完全採取了不一樣的敘事手法,《怪屍案》是一點正經都沒有,而《伸冤記》則嚴肅認真到有一點陰森可怕的程度,希區柯克忠實地表現出生活的主調只能是沒有奇蹟、沒有意外、沒有超人的唯現實的一面。

當《伸冤記》主人公身陷死結,無法為自己尋找到脫罪的理由的時候,電影卻平空地宕開一筆,另起敘事由頭,交待了一起冒昧地闖進鏡頭裡的案件:一個與主人公衣著與容貌極其相似的竊賊,搶槍搶劫超市,被捉拿擒獲,從而使主人公蒙受的冤屈煙消雲散,得以澄清。

可以看出,電影裡的所有的懸念,都在這一剎那間崩潰瓦解,而真相也由此應運而生地跌入塵埃。電影完全摒棄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它的邏輯也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地步,那就是真兇抓到了,那麼受冤屈的受害者,也能一掃身上的陰霾,恢復常態了。整個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生活中的平常的人,卻因為偶然的原因,捲入到一起非常事件中,從而導致命運的改變。

希區柯克在《伸冤記》裡,非常明顯地是看到了一個生活中不起眼的凡夫俗子,卻陰錯陽差,卷涉進一個他不能承受其重的社會或時代的潮流,而他註定像一根飄蓬一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走向。這或許正是一個生命的悲劇性存在。在接下來希區柯克拍攝的《擒兇記》裡,我們看到希區柯克換了一種方式,來展演這種生命無常的典型性存在。

在《擒兇記》裡,一名醫生的三口之家成員,外出旅遊,卻鬼使神差般地捲入到一起跨國間諜案,這種模式,在好萊塢電影中有著非常龐大的共性構思家族,幾乎每年都有這樣模式的電影源源不斷地炮製出來。希區柯克肯定不是這種類型的始作俑者,但他顯然將這種模式打製得容光煥發,發人深省,這就是希區柯克總會在當代影壇裡頑強地顯示出他的啟迪性先驅意義,包括他的電影技法,如「一鏡到底」技法,到今天還能重煥生機,引來《1917》震驚影壇,同時,他的電影模式也會在當今影壇捲土重來,仿者無數,後繼者眾。

二、《伸冤記》的心靈透析:社會的重壓哪怕是一點都讓個人無力抵抗

《伸冤記》裡最大的震撼是:一場蒙冤,對男主人公的傷害還是能夠抵擋的,而他的妻子,卻無力承受這藉助於她的丈夫傳遞過來的強力的力道,從而產生了心理的強大波動,表現出難以入眠,茶飯不思,甚至嚴重到陷入自責的深淵,對丈夫的安慰,施以暴力的反擊,最後,她不得不去問診心理醫生,被認定為精神失常,送進了醫院。

直到丈夫的冤情洗雪,她依然在病房裡無動於衷,丈夫勸她回家,重歸正常的生活,但她已經毫無反應,認為丈夫的冤情雖解,但與已無關,她深深地陷入到固執的自我傷害陷阱中,難以原諒自己,認為是自己的緣故,導致了丈夫才走進了保險公司,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冤情。

實際上,從影片中交待的情況來看,男主人公蒙冤後,在警察局裡也沒有受到什麼非人的待遇,後來保釋之後,一直想盡辦法,為自己洗罪解脫,後來又找到律師,可以說是勝算在握,看起來,主人公經歷的不過是一件並無突兀波瀾的小事件,但是,正是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件,卻讓男主人公的妻子精神上難以承受,漸漸地開始陷入到失控的怪圈。

電影的真實性與深刻性也正在這裡。在通常情況下,希區柯克電影裡總會展演出匪夷所思的奇案、怪案,在那些劍拔弩張的人類搏殺中,帶給我們的是生活中難得一見的驚悚,但卻很少有心理不堅強的人,在這些奇詭的意外面前精神崩潰,好像經歷過那些天崩地裂的驚心動魄之後,人們可以做到皮肉安然無恙,同時也能讓心靈毫髮無損。

事實上是這樣嗎?希區柯克敏銳地看到,事實並非如此。電影中的那些嚴酷的事件,在現實上對人的殺傷力將是無以復加的。

這就是銀幕上的影像與現實隔著遙遠的距離,《伸冤記》正是用這樣的一個平淡的故事,告訴我們,別看希區柯克一直以來製造的那些驚險奇觀,在銀幕上有驚無險地花樣翻新,但只要有一點滲入到我們的真實的生活,都會如同不可承受之重,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如此看來,《伸冤記》就像希區柯克電影長軸中的一個過場,在希區柯克連續地製造那些層出不窮的謀殺、兇殺、追殺黑色元素時,他忙裡偷閒地用《伸冤記》這樣一部鬆散的沒有結構成型的電影,來向觀眾展覽出生活中的一角,仿佛告訴觀眾,任何一點險象環生的支微末節,一旦在生活中露出猙獰的時候,往往是最簡單的一種狀態,都能夠讓我們跌入萬劫不復的可怕深淵。

《伸冤記》也因此說明了傳奇中的批亢搗虛,在現實中就是泰山壓頂,誰都承受不了。

《伸冤記》由此而言,就像一個警醒,告訴我們,那些驚心動魄的銀幕壯劇與英雄驚險,都只能在銀幕這一個封閉的系統裡才能自我玩轉,一旦到現實生活中,哪怕有一點傳奇電影的操作,也足以讓人身心俱疲,形銷骨立,生不如死。

《伸冤記》中妻子的悲劇正因為平淡到真實,反而給人一種更強烈的印象。影片字幕最後告訴我們,主人公妻子兩年後,精神恢復了正常,走出了病院,但這一恢復的過程,並不是希區柯克想告訴人們的,他在《伸冤記》裡更以大聲吶喊著的聲調告訴人們的是,生活裡哪怕是一點波折與危難,都會給人的心靈帶來致命損傷與毒害。

因此,如果說《伸冤記》裡的丈夫傳遞了一種冤情的外壓,承擔的是一種故事的脈線,那麼,妻子的心理傷害,才是這個電影裡的真正的著墨點與落腳點,也是希區柯克的深刻意義所在。

可以說在所有的希區柯克電影裡,他一直關注的是人的心理的變化,透視的是人性的微妙之處,懸疑的目的,最終都導入與引向人的心靈秘境。這正是希區柯克電影長盛不衰的原因。

《伸冤記》可以更鮮明地看到這一點。一起案件,它無意於本身的離奇與最終的迎刃而解,它更為關注的是這一起事件在心靈上的後延影響。《伸冤記》敘事最小,但卻非常「希區柯克」。

三、《伸冤記》的抗衡途徑:人間真情才是抵禦壓力的最佳疏解選擇

《伸冤記》講述了一個陰森的案件,展現了一個心靈的傷害,按道理講,整個電影將會是陰雲密布,格調灰暗,令人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伸冤記》在所有的這些格調之下,恰恰充溢著一種人性的溫暖與光芒。在所有的希區柯克電影裡,我們都感受到過這種類似的人性的信心與暖意。

那麼,希區柯克是如何達到這一點的?

在《伸冤記》裡,作者在刻畫男主公家庭時,著意強調了他生活的和睦與溫馨,在鏡頭提供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年老的父母非常孝敬,而對兩個孩子也非常的關愛,電影用很多的細節,交待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礎上,展現了一名父親無微不至施予孩子的深厚親情。大量的生活化細節,刻畫了男主人公在家庭中身為一家之主的頂梁柱作用。

同時,《伸冤記》裡也對夫妻情深作了濃墨重彩的表現。電影裡一起冤案的緣起,正是丈夫對妻子的關愛。在影片提供的冤情的來龍去脈中,是妻子患了牙病,必須進行手術,這一起小小的診治費用,使得丈夫不得不走進保險公司,意圖抵押一筆救急資金。

正是因為他來到了保險公司,被經辦員認著是之前發生的一起搶劫案的主犯,從而使主人公被當成嫌疑人抓入警察局。

妻子生病與蒙受冤情這兩者之間本來沒有聯繫,但妻子卻自認為自己是丈夫蒙受牢獄之災的罪魁禍首,從而導致了心理失衡,精神損傷,住進了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一個家庭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丈夫也沒有失去對妻子的責任,一直想方設法,欲把妻子拉回到正常。一待有了洗清冤情的第一消息,他就首先來到住在病房裡的妻子身邊,意圖把妻子從精神失常的邊緣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他卻碰到了深陷在精神失衡狀態下的妻子的冷漠應對。我們從丈夫的失望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以及對妻子的掛念。這種平凡人生的真情表達在這裡得到了溢於言表的顯現。

而同樣,在丈夫被抓入牢獄之時,妻子也是焦急萬分,為丈夫的清白東奔西走,而她的精神失常,也正是她對丈夫之愛的一種偏激化表現,愛之愈深,傷之愈切,整個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希區柯克始終抓住人物的情感互動,真實地表現了一對夫妻在大難臨頭時共對面對的情真意切,但因為其中一員的精神崩裂,讓這一份真情更襯託出如金子一般質地純真。

妻子的精神病魔,恰恰是她的愛的純真的顯現,是出於愛的緣故,才導致了她的精神分裂。可以說,整個電影展現的是傷害,但表達的卻是愛的真摯頌詞。

希區柯克也通過這部電影圖說了社會的壓力、小人物無力回天的困境,會讓個體的生命面對著生存的艱難,但是抗衡這一切的,卻是人間的真情。電影裡表現的來自於三代人之間的真情互動是如此的完美,堪稱希區柯克電影裡稀見的一幕。

希區柯克如此大張旗鼓、不厭其煩地表現父母之愛、夫妻之愛、親情之愛,正是用來闡述這種愛的力量,足可以化解人生不期而至的巨大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希區柯克也借他的電影,自陳與比況了他的電影的力量,就是幫助人們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磨難與艱困。

這或許正是希區柯克電影時至今日還能夠給人以精神慰藉的原因所在吧。

相關焦點

  • 黑暗入侵:走進陰影裡的希區柯克
    特呂弗對心中大師的激情捍衛不但結束了一場長達18年的「希區柯克爭論」,也創造了「作者論」這樣一種新的電影話語。36年前,1980年的4月29日,希區柯克在家中平靜地離去。不同於其他大導演國葬般的葬禮,希區柯克的葬禮只允許受到邀請的人入場,更加與眾不同的是,現場連靈柩都沒有。充滿懸念的希區柯克,去世至今仍是人們談論最多的導演。
  • 懸疑片分兩種,一種是希區柯克,一種是其他電影
    通常懸疑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另一種是其它。為什麼會有這麼涇渭分明的分法呢?因為作為一個懸疑領域集大成者,希區柯克為我們貢獻了太多經典的教科書般的電影展現手法。而且這些手法對於後來的很多人以及很多作品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大都尊稱他為懸疑電影的集大成者。
  • 《家庭陰謀》:希區柯克的最後一部電影,講述騙子如何戰勝劫匪
    比如影片裡的通靈女與她的男友——計程車司機去赴約的時候,希區柯克在這一段表現中,像《西北偏北》裡主人公應約到公路上等待接頭人的段落一樣,希區柯克展現了無關主題的雞毛蒜皮小事。在男女角色坐在酒吧裡等待約會人出現的時候,鏡頭裡交待了一個帶著孩子的男人與女人約會的情節,電影平均用力地展現出來,但與劇情毫無關係,而這種詳細的鏡頭陳述,正是希區柯克電影裡最樂意於採用的一種標配手法。
  • 《家庭陰謀》:希區柯克的最後一部電影,講述騙子如何戰勝劫匪
    比如影片裡的通靈女與她的男友——計程車司機去赴約的時候,希區柯克在這一段表現中,像《西北偏北》裡主人公應約到公路上等待接頭人的段落一樣,希區柯克展現了無關主題的雞毛蒜皮小事。在男女角色坐在酒吧裡等待約會人出現的時候,鏡頭裡交待了一個帶著孩子的男人與女人約會的情節,電影平均用力地展現出來,但與劇情毫無關係,而這種詳細的鏡頭陳述,正是希區柯克電影裡最樂意於採用的一種標配手法。
  • 浪漫、謀殺、性,希區柯克十佳影片大賞
    7、《美人計》《美人計》雖然被許多 觀眾歸為一部懸疑驚悚片,希區柯克本人卻 曾經明確地說過這部電影實際上是講一個愛情故事。二戰的政治背景下,不敢輕易說出口的愛。男主是美國聯邦局的調查員,女主是被聯邦調查局相中,準備安插在男二身邊,探尋他的秘密,男主不得不親自把自己喜歡的女人,送到壞人身邊去。明明很愛對方,卻總是冷言冷語,親自把愛的人送走。
  • 《驚魂記》上映60周年,希區柯克依然偉大
    但當它上映尤其是獲得優異的票房成績以後,影評人們又重新審視它,連同奧斯卡也為其提名四項專業大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 後來,在電影史的不斷演變之下,希區柯克的這部作品不僅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且還引發了無數人的研究。該片不僅被視為是希區柯克的最佳作品之一,而且還被全球影評人和學者讚譽為體現電影藝術的傑作。
  • 希區柯克離世40年了,是他教會了大家什麼是真正的電影語言!
    上個世紀50年代是希區柯克的黃金時代,不過在那個時候評論界不怎麼喜歡他,因為那個時候評論界覺得他太過於商業,儘管希區柯克在上個世紀一共5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但是他從來沒有獲得過奧斯卡,一直到1979年,在他生命的倒數第2年,才迎來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不過儘管如此,希區柯克已經用他的視聽語言,他的審美,他的創作理念深刻地影響了一代電影人。
  • 致敬偉大導演,盤點希區柯克十大經典之作,一起了解他的電影世界
    1899年8月13日,希區柯克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小鎮上,他小的時候特別調皮,經常做一些讓大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一次因為闖禍被關進警察局,從此以後,他便對警察產生恐懼。少年時期,他便展現出一定的藝術天賦,16歲去倫敦大學進修藝術課程,19歲發表自己的短篇小說《麻醉劑》,這為他後來從事電影藝術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與女兒對話: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與福爾摩斯探案故事
    在同讀《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期間,我自己還抽空看了幾部希區柯克執導的懸疑電影,有時會把電影故事內容講給女兒聽。 有一天我們聊起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和福爾摩斯探案故事的不同來,母女能達成的共識有兩個:一是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重點在於「懸疑」本身,側重心理展示,而福爾摩斯探案故事的重點在於「推理」過程,側重邏輯分析;二是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裡罕有明顯的道德評價,往往呈現出複雜人性中的陰暗面,令人對這個世界不由不充滿懷疑與警惕,而在福爾摩斯探案故事裡則很容易看出主人公福爾摩斯的三觀很正
  • 懸疑片分兩種,一種是希區柯克,一種是其他電影——《奪魂索》
    通常懸疑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另一種是其它。為什麼會有這麼涇渭分明的分法呢?因為作為一個懸疑領域集大成者,希區柯克為我們貢獻了太多經典的教科書般的電影展現手法。而且這些手法對於後來的很多人以及很多作品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大都尊稱他為懸疑電影的集大成者。
  • 甜瓜牛排巧克力,希區柯克的兇案現場,其實是一頓美味大餐
    在此之前,希區柯克已經連續拍攝了兩部成本較高的彩色片,分別是1958年的《迷魂記》和1959年的《西北偏北》,他不得不考慮節省下一部影片的開支。於是,把《驚魂記》拍成黑白片成了最合適的選擇。不僅如此,為了節約成本,希區柯克僅僅用了一個電視攝製組,大部分時候都按照電視劇的拍攝進度來完成這部電影。希區柯克想順便做個實驗,看自己能不能用拍攝電視劇的苛刻條件,來拍攝一部大型電影,也想試試這樣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片,會不會受到觀眾的歡迎。
  • 早期的希區柯克,也能這麼青澀
    常看希區柯克電影的人都知道,有一種驚喜,叫做當你回顧一件事情的時候,原來這件事情就是你當初想的那樣。這是一種別樣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在早期的希區柯克電影裡尤為明顯。希區柯克作為一個以懸疑驚悚見長的導演,確切的說是作者導演。他的作品有著深入人心的烙印。
  •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電影合集(10部)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電影合集(10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920年希區柯克以字幕設計員的身份進入電影界,五年後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其生涯早期執導的驚悚片《訛詐》成為英國首部有聲電影。在之後,希區柯克陸續創作出了《後窗》《驚魂記》《迷魂記》《奪魄驚魂》等經典作品,並於1979年獲得奧斯卡獎終身成就獎。1980年,被英女王授爵士封號,同年4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因病逝世。
  • 剃刀的邊緣-希區柯克全53部電影推薦
    (希區柯克1926年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山鷹》,據稱其膠捲已經遺失,因而無法得見。1930年的《愛爾斯特的呼聲》,希區柯克只是四位導演之一,而且這部電影就像是個美國版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樣,個人就沒有把它算入希胖導演的長片之中。其1960年的《街角事件》,因其在80年代只有60分鐘的時長加上電視電影的屬性,本文亦不將其算作長片電影。
  • 希區柯克傳人佐米·希爾拉設計驚心危局
    佐米·希爾拉獲贊「希區柯克傳人」將懸念進行到底對於懸疑片影迷來說,希區柯克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他已成為懸疑驚悚電影的代名詞。《通勤營救》的懸疑、動作特質較前作全面升級在眾多學習致敬的導演中,佐米·希爾拉將「希區柯克式懸念」植入到動作懸疑影片《通勤營救》中,成功地在有限的空間內將觀眾帶上了一段激動人心又充滿懸念的旅程。
  • 剃刀的邊緣-希區柯克全53部電影推薦
    我從19年上半年開始慢慢補全希區柯克電影,到20年9月為止,陸續補齊希區柯克生涯中53部由其擔任導演的長片電影,從現存最早的一部《歡樂園》,到晚年最後一部電影《大巧局》;從其早年鍾情的三角戀狗血題材的《香檳》,到其黃金時期深刻探討內心世界的《愛德華大夫》;從其早期的喜劇題材《農家婦》,一直到他盛年重拾喜劇元素的《怪屍案》;從其「錯誤的人」理論第一次完美應用的《三十九級臺階》,到希胖另一個鍾愛的
  • 《黃玉》:希區柯克格局最大的諜戰片成了公認爛片,全因悖離時代
    《黃玉》裡展開的現實背景不可謂不宏大,但可以看出,希區柯克並沒有將這種宏大融為一體,形成渾然的一氣呵成的結合體。這關鍵的原因,是希區柯克習慣的敘事節奏,是他樂此不疲地注重每一個場景的完整性,所以,希區柯克電影裡,總是能分割成非常明顯的段塊,人物在這一個段塊裡,從容不迫地進行話劇式的表演。
  • 希區柯克《火車怪客》新解:更深的諷喻是人們為何喜歡謀殺題材?
    電影在這一點上,其實邏輯並不嚴謹,只能用怪客有精神病來解釋。怪客的精神不正常,但是他在執行計劃的行動中卻滴水不漏,絲絲入扣。他竟然能夠找到蓋伊的妻子,並且尾隨其妻,來到遊樂城,成功地掐死了蓋伊的妻子。這樣,在「交換謀殺」案中,怪客一廂情願地完成了他這一方的謀殺,而因為他並沒有與蓋伊達成協議,他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所以他拿出他的任務完成,來不斷地督促、催逼、施壓蓋伊完成他的履約。
  • 他被稱為電影界的「弗洛伊德」,一代緊張大師——希區柯克
    1925年希區柯克首次獨立執導影片《歡樂花園》和《山鷹》兩部電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爾卡製片廠完成。希區柯克在英國拍攝了大批默片和有聲片,之後,他前往好萊塢謀求發展,並與1956年加入美國國籍,並保留了英國國籍。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希區柯克共拍攝了超過五十部電影,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
  • 【試讀】《希區柯克電影製作大師班》你希望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男主角因為特工身份而強迫他所愛的女人投入反派懷抱當中,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戰略信息。反派則是更有魅力的角色,因為他對女主角的愛可能比男主角對她的愛還要深。這三個角色不僅落入間諜故事當中,同時也糾纏於愛情與責任之間形成的心理衝突中。其次,電影的主題必須引入一定數量的其他元素或者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