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那會,我上小學,經常淋雨。所以現在當我聽到別人說:好想扔掉傘痛痛快快淋一會雨的時候。……內心沒有一絲波瀾,偶爾想想又覺得這些人應該很幸福吧。
淋雨淋到什麼境界呢?那個8歲小孩磨鍊出自己一套應付方法。如果雨下在放學之後,就故作無奈地淋著跑回家,如果遇到人,邊跑還要邊做作的姿態以顯示:這雨,好不巧。但是沒辦法下雨嘛,很多同學也只能跑回家。如果上學前就下雨那比較麻煩,我得站在家裡的雨傘旁邊糾結一下要不要淋去上學。
對的,其實家裡有傘,有三五把壞傘吧。以前有人修破鞋破傘的,但我家的傘應該是修不好了,我的記憶停留在那些傘各有各的破上面。黑色的老爺傘癟了一半、花色年輕點的傘生鏽到打不開或者已經壞了沒扔……為什麼現在還記得,因為每次下雨我都會從這些雨傘中挑選一下,而廣東的特產就是下雨、颱風、洪水、水淹xxx。
我不確定當時我有沒有抱怨過,可能小孩子比較能接受現實的原因是因為愛幻想。我時常想像這老爺傘如果沒壞了一半,我也會開開心心的用地,雖然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比較大比較笨重。我時常想像那些花色的傘就算傘扣壞了、能打開合不上、不能完全打開……我也就開開心心的用了。我時常想像要是有把世界上最醜的傘,但是它是好的,我也會開開心心的用。
沒辦法,很多時候我還是淋去上學,偶爾還得裝模作樣在家帶把打不開的傘,裝模作樣的說我帶傘出門再走。其實農村也不大,學校也不遠。偶爾會被同學問,為什麼沒帶傘?我糊弄一下也就沒人再問。7、8歲的時候,你看我朝氣蓬勃的身軀就可以了,如果我帶著一把黑色的老爺傘,傘骨還爆出來,打開了也只剩一半……那我的朝氣蓬勃也許會被打個骨折吧。小孩子難道不要面子嗎?
我家應該不算窮,不至於連傘都買不起,我不太清楚為什麼每次新傘都會那麼快壞掉。不是沒買過新傘,但總是壞得只剩下那把黑色老爺破傘,壞得只剩下一半,只有在家裡的雨傘全部壞光了才會去用它。
我記得有一次家裡帶我去買傘,那時候心情很美麗的選了一把當時班裡很流行的小花傘。家裡也配了一把新的大傘,家人也很高興。那段時間我沒下雨也願意帶著傘上學,下雨沒帶傘也樂呵樂呵跑回家。
但是美麗的日子才過了幾天,傘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親戚借走了。我焦急的等著親人還傘,可是拿到手的傘卻是壞的。唉,說來痛苦。我也不太清楚我家的傘為什麼質量比別人家差很多,後來新的大傘也壞了。
總而言之,我的童年是在幾乎沒有傘的情況下度過的。以至於我初中開始,書包裡總有一把傘,管他下雨還是晴天呢。奇怪的是,只要把書包裡的雨傘拿出去,不知怎麼的就失蹤了、損壞了。很快就又得重新買一把了。在無法保護自己東西的痛苦中,慢慢發展到很討厭別人動我東西。漸漸有了孤僻的名聲,而我的某雨傘也漸漸用了兩年。
再後來到現在,家裡有三把完整能用的雨傘。可是下雨的天氣已經無所謂淋不淋雨了,需不需要在乎別人目光了。這傘愛帶不帶,下雨天沒有傘就隨便找個地方買一把。
一開始我也曾羨慕別人的花雨傘、透明小白傘、摺疊傘……用傘也要講究漂亮。可真到了自己有條件買傘的時候卻沒有了期待,最普通耐用的款式就可。物質匱乏的年代教會我看本質,雨傘不就是避雨防風啊。
也許是小時候得不到的花裡胡哨,長大已經不想要了。而我也沒想到成長路上第一個實現的物質自由是雨傘。一把小小雨傘帶給我太多,比如從小淋到大的雨,一把好傘就能溫暖的心。
想開點的話,這挺幸福了。用發展的眼光看的話,這娃子至少好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