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3日 07:05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顧紹柏 編輯:陳麗婕
八桂文脈
顧紹柏
《瓶山全集》含《瓶山詩集》,另有《文集》《文集附編》(實為雜編)。清末民國年間曾鴻燊撰,曾氏門人黃朝桐纂。
曾鴻燊(1863年~1933年),原名文鴻,字子儀,別字此愚,自號瓶山道人、瓶山老僧、瓶山野人。廣西同正(今扶綏)人,壯族,詩人、教育家、書畫家、音樂家。幼學從於其父曾紹斌,少年時選調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所辦廣雅書院就讀,其官課文卷,累為張氏所讚賞。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曾鴻燊中舉人。後3次赴京會試,均鎩羽而歸。一生曾任書院講席、兩等小學堂教員、縣勸學所所長。其中,清末任省諮議局議員,三赴省城,多次提出關乎平民生計的建議。1925年、1932年兩次受聘任縣修志局總纂,書未竟而卒。自謂清末服膺張之洞,辛亥革命後崇拜孫中山。一生多才多藝,除創作大量詩篇外,書法、繪畫、音樂亦兼擅。
曾鴻燊今存詩逾千首,內容十分豐富,於國家大事均有直接或間接反映,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兩宮逃往陝西、日寇佔領遼東半島、民國建立、袁世凱竊國等等,均形諸詠嘆,且愛憎分明。尤其是去世那年所作《時事書憤》等,憤怒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恥侵略行徑,熱情讚揚十九路軍在淞滬的英勇抵抗,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時事書憤序》寫道:「倭奴以盜賊手段乘夜寇我,東省被其佔奪,復分兵焚殺淞滬,大肆兇暴,以牽制國軍,使不能出師赴援;不料十九路軍奮勇決鬥,竟將倭寇力為摧掃,死傷遍野。是役也,西人且為之讚嘆,亦可以雪病夫之恥矣!」於民瘼亦多所關懷,如《鬻女嘆》《農婦嘆》《貧女嘆》《苦熱行》《苦旱行》《喪亂》《書感》……對多災多難的貧苦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他還寫了《感事六首》,並有序,云:民國十年以來,「所謂軍閥、官僚、土豪、劣紳,權利之爭,混亂已極,以致兵禍盜患,四境騷然。嘗讀少陵之『三吏』『三別』,雖時勢異殊,而詩特沉痛。爰將所見聞效為六首。固未能敘述詳盡,然民生慘酷,亦可見其大略矣。」詩中描寫粵桂之戰粵軍取勝後在廣西大肆燒殺搶掠,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對軍閥混戰予以憤怒譴責和辛辣嘲諷。
在創作理論方面,他繼承了王維、司空圖、嚴羽、蘇軾等人的理論,對王士禛的「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沈德潛的「格律說」等也有揚棄。主張詩應講求神韻,要有味外味。但他更強調的是袁枚的「性靈說」,認為:就王士禛、沈德潛、袁枚三家而論,「性靈為宗,神韻為次,格律則又次之」。並進一步闡發道:「有性靈然後有神韻,有神韻然後有格律。以格律者,貌也;性靈者,神也。近時張香帥(之洞)則謂,神韻不如神味具有言盡而意不盡之妙。故漁洋(王士禛)之詩雖稱大家,而未免於薄,則以味少之故也。歸愚(沈德潛)之主格律,仍多襲貌而遺神。即倉山(袁枚)詩專以性靈為主,今之論者猶以為失之尖巧,其他可知矣。曾文正(國藩)之論文曰:『有氣而後有勢,有識而後有度,有情而後有韻,有趣而後有味。』愚嘗謂此四者亦可以移而論詩。誠以作古體不可無氣勢、識度,作今體不可無情韻、趣味。」
由於曾鴻燊多才多藝,通音律,精繪畫,故其詩歌主張又有特別之處,認為詩應與繪畫和音樂結合,做到「詩中有畫」,詩中有「金石聲」「宮商音」。對此他在《詩神說》中有全面表述,他說:「詩不離樂,樂不離詩;詩亦有畫,畫亦有詩。嚴滄浪所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是也……雖前人不以聲色為重,然樂之至者為聲容,畫之至者為氣韻,皆神之所流露也。詩而無神,則為死文字而已,又何足謂之詩?」
曾鴻燊保存下來的文章不多,除詩論《詩神說》置於詩集卷首外,另有《文集》和《文集附編》兩卷所收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