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不出,她感覺不到,她正在釀造一種將把我和她自己都毀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滿懷欣喜的接過她遞過來置我於死地的酒杯,一飲而盡。」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式悲劇小說,也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記述了歌德青年時代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歌德曾說過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巨篇自白中的片段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仿佛變成了維特的傾訴對象——威廉,維特想將他所有關於綠蒂的感情與我訴說,是那麼懇切,那麼熱忱。
「我只是這塵世上的一個流浪者,一個進香的過客!你們難道就不是嗎?」
——少年維特
歌德美學思想的發展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狂飆突進文化運動時期、魏瑪古典文學時期和晚年時期。《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狂飆突進文化運動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少年維特的形象體現了歌德心目中對美的渴望,對自然和情感的追求,揭露了封建階層的腐朽和黑暗,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精神。維特的絕望與痛苦,不僅是因為綠蒂對於他難以抑制的愛情拒絕,另一方面來源於與社會傳統的矛盾衝突。通過維特在仕途上遭受到的各種排擠與非難,可以看出當時封建社會腐朽專制對維特這樣的「天才」的束縛才是導致維特選擇自殺離開人世的根本外在環境因素。
(歌德)
綠蒂沉迷兩個男人的守護,輾轉於兩個男人之間,結婚後的她依然與維特聯繫見面,因為她貪戀維特對她的好,同時阿爾貝特算得上完美好男人,綠蒂享受著阿爾貝特的忠誠。對綠蒂來說阿爾貝特是丈夫,維特是男友。她不想放棄兩份不同的愛。然而她的朝秦暮楚讓她與阿爾貝特處於貌合神離的狀態,也把維特逼到絕境。
維特渴望自由,張揚自我,享受清涼的泉水、濃蔭的大樹、蒸騰的山谷霧氣,像個孩子一樣享受自然的一切。「清晨太陽升起,晴朗的一天到來時,我總是忍不住大聲呼喊:又有了一份天賜的財富,人們又可以相互爭奪了。沒有一件東西他們不相互爭奪,健康啦,名聲啦,歡樂啦,休養啦,什麼都奪!多半是由於愚昧、淺見和狹隘。」當維特享受自然帶來的歡愉時,人們只是在無窮盡的爭奪眼前一切的東西。
自然,對維特而言還是知識的源泉,是一本包含萬物的書。「親愛的,你看在上帝的份上,別拿書籍來打擾我,今後一切都要聽大自然的安排。只有大自然是瑰麗多彩、永不枯竭的,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家」(五月十三日信)綠蒂的存在對於他來說,就是自然、質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避風港。而他又處在一個精神束縛與桎梏的社會,無力對這個社會做出實質性的反抗。
書中還有一個意象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連貫了維特從對愛情痴狂到最終以死亡來救贖自我——菩提樹。
(菩提樹)
少年維特在瓦爾海姆找到一處可心的住所,偶然來到小廣場,初遇這棵菩提樹。小廣場十分寂寥,只有一個大約四歲和一個半歲的孩子坐在地上,眼睛快活地東張西望。蓊鬱的濃蔭、農舍穀倉前後錯落,維特愛上了,愛上這一番風景秀麗的大自然。傍晚時分,一個年輕女人挎著籃子走來,她是孩子的母親,大點的孩子叫菲利普斯,另一個小傢伙是漢斯。夫人抱起孩子,懷著滿腔的母愛吻了他們。維特羨慕這樣的人,能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裡安享平平淡淡的幸福,日復一日的靠著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婦人的丈夫到瑞士要堂兄留下的遺產,可是至今沒有音信。維特心情沉重,給了每個孩子一枚克羅採。
這時是在遇見綠蒂前,維特沉醉於自然,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只得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維特再次看望菩提樹下那家的善良女人,得知半歲的小傢伙漢斯死了,她的丈夫在路上得了熱病,被好心人救回半條命。隨後維特落淚,離開這個令人悲傷的地方。
這時維特正是愁腸百轉,自從見到綠蒂第一眼起,他心中狂熱的愛慕就不能自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村裡的一個寡婦死了,兇手是那個愛慕寡婦主人的長工。維特曾與他友好地交談,當時的他愛得死去活來,而現在,那份愛情和忠誠竟變成了暴力和兇殺。維特受到極大震動,悲傷、抑鬱、自暴自棄籠罩著他,在他心中有著與長工對愛情的同感,他為兇犯辯護,好像是在為自己對綠蒂的感情辯解。他果然失敗了。
子彈已經裝好,鐘敲響了十二點。對綠蒂如洪水猛獸般難以抑制的情感在維特的心中激蕩,日日折磨他,將他的意志蠶食鯨吞。維特死了,那個青衣黃褲的少年,用一把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遺書中,他請求將他葬在菩提樹下,葬在可憐不幸的長工身旁。維特,他用一曲死亡的葬歌成全了所有人的解脫。
歌德以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去勾畫出維特,為的是宣洩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對愛情無果的痛苦,以維特之死來舒緩壓抑,解放自己。維特對藝術的追求、對感情的敏感、對社會階層的不滿以及各種思辨的觀點讓他成為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對象。我們同情他的無助,卻不能理解他以死亡了結。死亡會勾起同情,悲劇才能激發社會對維特的煩惱的重視,可以看出歌德除了想給自己的感情尋找一個釋放之處,還想通過維特的死讓世人警醒。維特之死換來更多世人的覺醒。
在維特看來,愛情不只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也是人類和諧與美的象徵,所以維特甘願為愛情獻身是為了捍衛愛情的真誠和美好。天真的維特是唯一活著的,他在離開的時候心中依舊是對夏蒂深沉的愛,因為他選擇了離去,所以這份愛永遠停留在那個瞬間而化成永恆。維特之死換來銘記於心的永恆的愛情。
維特全身心地投入對「自然」的追求之中。「自然」不僅指客觀存在的自然世界,也指人,或人與人之間純真的天性。維特熱戀綠蒂,把她視為自己所追求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化身。可是終究維特對綠蒂失望了,失去了活著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死後才能融入自然,才是對自然的真正皈依。維特之死換來對自然的回歸。
歌德的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對現代的影視、歌曲領域也有很深的影響。2013年,歌手楊丞琳發行同名歌曲《少年維特的煩惱》,由她和吳青峰合作完成。詞曲靈感正是源於1976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維特的煩惱》,再結合楊丞琳自身的愛情故事譜寫成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少年維特」,有著在愛情上、生活上的煩惱。也許是曾經的自己,也許正是現在的你。我們悲傷、絕望,這個過程是那樣漫長,伴隨著那麼多說不出的傷痛。終於有一天,時間戰勝了一切,我們忽然發現自己其實早已經放下。
(電影《少年維特的煩惱》)
圖片 | 來源網絡
小組成員| 成思嘉 鄭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