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而生,失之而死

2021-02-21 青年絮語

「她看不出,她感覺不到,她正在釀造一種將把我和她自己都毀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滿懷欣喜的接過她遞過來置我於死地的酒杯,一飲而盡。」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式悲劇小說,也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記述了歌德青年時代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歌德曾說過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巨篇自白中的片段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仿佛變成了維特的傾訴對象——威廉,維特想將他所有關於綠蒂的感情與我訴說,是那麼懇切,那麼熱忱。

       

「我只是這塵世上的一個流浪者,一個進香的過客!你們難道就不是嗎?」

——少年維特

       

歌德美學思想的發展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狂飆突進文化運動時期、魏瑪古典文學時期和晚年時期。《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狂飆突進文化運動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少年維特的形象體現了歌德心目中對美的渴望,對自然和情感的追求,揭露了封建階層的腐朽和黑暗,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精神。維特的絕望與痛苦,不僅是因為綠蒂對於他難以抑制的愛情拒絕,另一方面來源於與社會傳統的矛盾衝突。通過維特在仕途上遭受到的各種排擠與非難,可以看出當時封建社會腐朽專制對維特這樣的「天才」的束縛才是導致維特選擇自殺離開人世的根本外在環境因素。

(歌德)

綠蒂沉迷兩個男人的守護,輾轉於兩個男人之間,結婚後的她依然與維特聯繫見面,因為她貪戀維特對她的好,同時阿爾貝特算得上完美好男人,綠蒂享受著阿爾貝特的忠誠。對綠蒂來說阿爾貝特是丈夫,維特是男友。她不想放棄兩份不同的愛。然而她的朝秦暮楚讓她與阿爾貝特處於貌合神離的狀態,也把維特逼到絕境。

維特渴望自由,張揚自我,享受清涼的泉水、濃蔭的大樹、蒸騰的山谷霧氣,像個孩子一樣享受自然的一切。「清晨太陽升起,晴朗的一天到來時,我總是忍不住大聲呼喊:又有了一份天賜的財富,人們又可以相互爭奪了。沒有一件東西他們不相互爭奪,健康啦,名聲啦,歡樂啦,休養啦,什麼都奪!多半是由於愚昧、淺見和狹隘。」當維特享受自然帶來的歡愉時,人們只是在無窮盡的爭奪眼前一切的東西。

自然,對維特而言還是知識的源泉,是一本包含萬物的書。「親愛的,你看在上帝的份上,別拿書籍來打擾我,今後一切都要聽大自然的安排。只有大自然是瑰麗多彩、永不枯竭的,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家」(五月十三日信)綠蒂的存在對於他來說,就是自然、質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避風港。而他又處在一個精神束縛與桎梏的社會,無力對這個社會做出實質性的反抗。

       書中還有一個意象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連貫了維特從對愛情痴狂到最終以死亡來救贖自我——菩提樹。

(菩提樹)

     

少年維特在瓦爾海姆找到一處可心的住所,偶然來到小廣場,初遇這棵菩提樹。小廣場十分寂寥,只有一個大約四歲和一個半歲的孩子坐在地上,眼睛快活地東張西望。蓊鬱的濃蔭、農舍穀倉前後錯落,維特愛上了,愛上這一番風景秀麗的大自然。傍晚時分,一個年輕女人挎著籃子走來,她是孩子的母親,大點的孩子叫菲利普斯,另一個小傢伙是漢斯。夫人抱起孩子,懷著滿腔的母愛吻了他們。維特羨慕這樣的人,能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裡安享平平淡淡的幸福,日復一日的靠著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婦人的丈夫到瑞士要堂兄留下的遺產,可是至今沒有音信。維特心情沉重,給了每個孩子一枚克羅採。

這時是在遇見綠蒂前,維特沉醉於自然,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只得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維特再次看望菩提樹下那家的善良女人,得知半歲的小傢伙漢斯死了,她的丈夫在路上得了熱病,被好心人救回半條命。隨後維特落淚,離開這個令人悲傷的地方。

這時維特正是愁腸百轉,自從見到綠蒂第一眼起,他心中狂熱的愛慕就不能自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村裡的一個寡婦死了,兇手是那個愛慕寡婦主人的長工。維特曾與他友好地交談,當時的他愛得死去活來,而現在,那份愛情和忠誠竟變成了暴力和兇殺。維特受到極大震動,悲傷、抑鬱、自暴自棄籠罩著他,在他心中有著與長工對愛情的同感,他為兇犯辯護,好像是在為自己對綠蒂的感情辯解。他果然失敗了。

子彈已經裝好,鐘敲響了十二點。對綠蒂如洪水猛獸般難以抑制的情感在維特的心中激蕩,日日折磨他,將他的意志蠶食鯨吞。維特死了,那個青衣黃褲的少年,用一把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遺書中,他請求將他葬在菩提樹下,葬在可憐不幸的長工身旁。維特,他用一曲死亡的葬歌成全了所有人的解脫。

歌德以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去勾畫出維特,為的是宣洩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對愛情無果的痛苦,以維特之死來舒緩壓抑,解放自己。維特對藝術的追求、對感情的敏感、對社會階層的不滿以及各種思辨的觀點讓他成為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對象。我們同情他的無助,卻不能理解他以死亡了結。死亡會勾起同情,悲劇才能激發社會對維特的煩惱的重視,可以看出歌德除了想給自己的感情尋找一個釋放之處,還想通過維特的死讓世人警醒。維特之死換來更多世人的覺醒。

在維特看來,愛情不只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也是人類和諧與美的象徵,所以維特甘願為愛情獻身是為了捍衛愛情的真誠和美好。天真的維特是唯一活著的,他在離開的時候心中依舊是對夏蒂深沉的愛,因為他選擇了離去,所以這份愛永遠停留在那個瞬間而化成永恆。維特之死換來銘記於心的永恆的愛情。

維特全身心地投入對「自然」的追求之中。「自然」不僅指客觀存在的自然世界,也指人,或人與人之間純真的天性。維特熱戀綠蒂,把她視為自己所追求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化身。可是終究維特對綠蒂失望了,失去了活著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死後才能融入自然,才是對自然的真正皈依。維特之死換來對自然的回歸。

歌德的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對現代的影視、歌曲領域也有很深的影響。2013年,歌手楊丞琳發行同名歌曲《少年維特的煩惱》,由她和吳青峰合作完成。詞曲靈感正是源於1976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維特的煩惱》,再結合楊丞琳自身的愛情故事譜寫成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少年維特」,有著在愛情上、生活上的煩惱。也許是曾經的自己,也許正是現在的你。我們悲傷、絕望,這個過程是那樣漫長,伴隨著那麼多說不出的傷痛。終於有一天,時間戰勝了一切,我們忽然發現自己其實早已經放下。

(電影《少年維特的煩惱》)

圖片 | 來源網絡

小組成員| 成思嘉 鄭賢瑩

相關焦點

  • 《入殮師》——點燃你的生之渴望與死之敬畏
    類型:劇情導演:瀧田洋二郎主演: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上映時間:2008年9月13日(日本)獎項: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201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人這輩子最後買的東西,是由別人替你挑選的
  • 感情事,剪不斷,理還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誠不以富,亦祗(zhī)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悶悶不樂情緒。想跟丈夫離婚,但丈夫又沒休她,導致心中猶疑不決。子張問怎樣才算遵從於道德和明辨是非迷惑的能力。
  • 【重生言情】之衍,我愛你,我愛你,你別死好嗎?我求你了,不要死.
    「不要……之衍,我求求你了,你不準死,不準死,你死了我怎麼辦?不要……」秦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像斷了線的珍珠,大滴大滴滾落下來。秦萱的懷中,抱著一個滿身是血的男人,這個男人,是她的丈夫陸之衍。面前,瀰漫著一股腥濃的血腥味。秦萱的心,一抽一抽的疼,像是正在被誰用刀剜一樣,痛得她快要窒息。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電影《生之欲》海報影片來源於黑澤明的思索:「有時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他撂給橋本忍一句話:「一個關於不久人世之人的故事」,於是,橋本忍寫出了劇本《活下去》,也即本片《生之欲》。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和人性的集大成之作。片中對於生死的界定、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對於人性的深剖、對於人生的徹底反思,深入人心又淋漓盡致。主演志村喬的表演無關技巧,走心又深沉。這部電影第一次看便撼動我心、以及之後的生活。
  • 生 死 事 大
    鑑班院長慈訓生 死 事  大知道生死二字,非是空洞洞之說詞,生死二字,乃是活生生的大 事,弟妹可聽懂拿起筆各在左手心寫上『生』字,寫成否,弟妹呀換手筆, 在右手心上寫上『死』一字,寫成否『弟妹雙手合什』為兄再示『弟妹同時張手一看』再一遍『弟妹雙手合什』乾坤同時張手一看,賢弟妹,賢弟妹,生死就在自個掌握之中呀。
  • 延禧攻略大結局:純妃死法太奇葩,傅恆戰死,袁春望生不如死
    時隔多年,富察皇后又生下龍子,本被給予厚望,然而不幸被純妃等人陷害,被火燒死,富察皇后再次痛失兒子。於此同時,致命一擊再次來臨,自己曾經的貼身宮女爾晴雖嫁給傅恆,但是傅恆三年未近其身,反而還愛著魏瓔珞,這讓爾晴產生報復心理,趁皇上喝醉酒,上演溼身誘惑,皇后再次痛失兒子之夜,爾晴告訴了富察皇后懷了皇帝的兒子,富察皇后深感背叛。
  • 《論語》|相愛相殺,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一個惑字而已
    0 1 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就是惑常言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當愛一個人的時候,看他什麼都是順眼的,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他罵你都覺得對,打你也會原諒他,還會說打是親罵是愛,當他生病、受傷,恨不得替他生病、受傷,甚至替他去死,對他是一味地縱容。
  • 夜半歌聲丨港樂之光,向死而生
    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著」,可以打開播放器。今晚介紹麥浚龍的《問世》。《Evil Is A Point Of View 問世》專輯封面致鬱又勸世,麥浚龍的新專輯《Evil Is A Point Of View 問世》向死而生,活現一場慘烈輪迴。
  • 生命之光|生有時,死有時
    歡迎收聽全球見證福音電臺|生命之光欄目,我是主播慕溪。今天的節目為您介紹計文的著作《跨越死亡》。  生有時,死有時孔子的學生季路有一次向學問淵博的老師請教有關「死是怎麼回事」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還搞不清楚,怎麼知道死的道理呢?」)
  • 《永生之酒》生、死、愛。我喜歡這個大人的故事!
    啊啊,我最愛的Baccano,今天突然聊起來永生這個話題,就想到了永生之酒,必須要來說說感想!這是我最喜歡的Anime之一!記得看之前就聽說是30年代美國背景加上爵士風味的作品,哇,實際看了這個調調真是讓人喜歡的受不了。我本身是不太喜歡黑手黨性質的題材,但是Baccano裡面體現的自由和冒險精神卻讓我欲罷不能。
  • 黃家駒之死
    那時候讀《史記》,讀《孟子》,讀《東周列國志》,認為人最高級的死法就是為信仰而死。後來慢慢變得不那麼單純,因為現實總是荒誕的,反常識的,袁崇煥為他崇高的信仰死了,卻人人恨其入骨,生啖其肉。或許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才明白音樂的淨土根本不可能存在於人間,有的人天生不適合活在骯髒的人間。或許在他跌落的瞬間他潛意識裡已潛藏了求死之心,或許更早,在他寫下那句「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絕唱時心中已有了潛在的求死之心,否則,和他一同跌倒的日本主持人為何毫髮無損。
  • 生之欲:一個公務員之死
    1美國著名的影評家羅傑·伊伯特在《偉大的電影》裡這樣評論《生之欲》:我覺得,只有為數不多的電影能夠實際上啟發某人去改變生活,而《生之欲》就是其中之一。這麼多年來,我大概每五年就會重看一次《生之欲》,每一次它都令我感動,引我深思。」這段話於我心有戚戚焉。
  • 銅爐 【巧生說爐】之六,皇天不負苦心人,巧生重現失蠟法!
    傳統來說,宣德爐的仿製有一粗一精兩種工藝。一類由黃雜銅翻砂模鑄造而成,手感較輕;另一類則是傳統的失蠟法澆鑄技術。所鑄器物,玲瓏剔透,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還可達到鏤空飄逸的效,是眾所追隨的對象。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其他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失蠟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失蠟法也稱「熔模法」。 其後,明宣德年間製造的宣爐,亦是採用這種古法。
  • 失路之人,王者之心
    本期文章比較特別-僅以此文獻給處在迷途中的你!    《滕王閣序》中有言:「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 《聖殤》罪惡,由愛而生,由愛而死
    這時候,李康道已經有「媽媽」在身邊,他已經有所體會愛帶來的溫暖。最後還有遠景的運用,李康道在影片結尾處用鐵鏈把拴在汽車底部,車子緩緩啟動,行駛在夜幕中,俯視夜色中的公路,車子後面拖出長長的血跡,他選擇讓自己死在曾被自己欺壓過的人車下,這是李康道的自我救贖。母愛的缺失讓李康道冷漠消極,母愛的重獲又讓李康道變得可愛並尋回人性。
  • 治癒系 《當鴨子遇見死神》原來,生與死,都是愛!
    如果我是鴨子,你是池塘,無論你是我的愛人我的孩子還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我的房子我的世界,當我死時,我會帶著你的愛,帶著和你在一起的全部記憶離開,你是我永遠的池塘。我也將留下我全部的愛給我的池塘,我的池塘也會帶著我的愛,帶著和我在一起的全部記憶留在這個世界上。想起繪本《跳舞》,父親說:「不管你在哪裡跳舞,我都會一直看著你。」即使父親去世了,他依然可以看著女兒跳舞。不是嗎?
  • 你如何看待生與死的問題?
    她問:「你如何看待生與死的問題?」我說:「一念之間。」2.你以為年齡的增長,帶來的是對生活的絕對掌控力,卻在風浪之中,逐漸認清:你自始至終,都是一隻流浪的海船,風浪所到之處,便是你的埋葬之地。人們都愛指點江山,卻從不願意分擔那些可怕的後果,比起有可能的美好,你更願意抓住此刻的安全。8.
  • 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01人生在世,轟轟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罷,每個人的終點都相同,你我在意的便是過程。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一生一死,兩種不同的狀態,兩種不同的方式。青春充滿著朝氣,很多人在步入社會之前,面對著眼花繚亂的世界,不斷地追逐,習慣用地位和經濟實力等宣誓自己的成就。
  •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隨筆)
    標題語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向死而生的詠嘆
    是的,舅奶奶那張臉,以及她那一曲歌哭,使一場喪事具備了儀式感,傳遞的,也不再是簡單的拒絕死亡的願望,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生命與世界之間種種愛與不愛的關係。求索「生」,懼怕「死」,這是一種本能,它屬於任何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異乎動物的是,人類追求「生」的目的,已超脫於「繁衍」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