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末期的武士,戰國時期刀劍需求量非常大,致使質量不能保證,很多數打物(粗略鍛打幾下就完工的產品)出現。
日本古刀的五傳當中,備前傳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為備前盛產鐵砂、木炭,水資源豐富,是做刀的理想場所。並且遠離各時代的政治中心,不像其他幾個傳那樣受王朝興衰的影響。銘鑑記載的古刀工數有1200人以上,相當於相州的16倍、山城的12倍、美濃的5倍,成就輝煌。
日本古刀裡「傳」這個概念,可以按「傳統」來理解。實際上主要是按地域劃分的,由於古代交通不便,聚集於同一地區的刀匠容易形成相近的風格,這是五傳所形成的基礎。
在平安後期到鎌倉前期,還只有三個傳:山城、備前、大和。這時候各地的做刀風格還差別不大,都是小沸本位、小丁子、小亂為主。這三傳的風格分化,是從鎌倉中期開始的,備前刀工從這時才發展出了區別於山城及大和的匂本位、異彩紛呈的丁子刃紋、以及「映」這種特殊效果。可以說,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備前風格」,就是鎌倉中期的備前風格。
鎌倉中期的備前,一文字派和長船派可算是雙峰對峙,各有千秋。實際上福岡一文字派也在長船這個地方,和長船派只是兩個做刀的家族或師徒傳承系統。但一文字派在別的地方發展出了好幾個分支,如吉岡一文字、片山一文字、鎌倉一文字等,而長船派始終守在原地。因此鎌倉之後,備前就只有長船派,而沒有一文字派了。這一時期備前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光忠、長光、景光祖孫三代。
鎌倉後期正宗出現,開創了相州傳,對整個的鍛刀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備前的刀工兼光、長義都向正宗學習,都成為「正宗十哲」中的重要人物。因此到了南北朝,以兼光、長義為代表的備前風格已經大為不同,受到了相州傳的影響。兼光在鍛造和淬火上還堅持備前的技法,但提高了淬火溫度,刀上出現了原來備前所沒有的金筋、稻妻、地景等特效;而長義受相州傳影響更大,他的刀是典型相州的荒沸本位、刃紋多為大互目亂。已經沒有多少備前自己的東西了。這一時期的備前稱為「相傳備前」。
重文 太刀 備前國長船住長義
室町前期的代表人物有盛光、則光等,這時的刀很多是單手使用的片手打。相州的影響漸少,刃紋仍是備前的匂本位,腰開亂刃、丁子相交互的比較多,但即使刃是亂刃,映也是棒映,不怎麼有特殊形態的映。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備前出現了直刃紋,二戰時期的靖國刀,就是以這種匂本位直刃紋的風格為主。由於「應永」這個年號在這一時期用的時間最長,室町前期的備前傳稱為「應永備前」。
室町後期,就是古刀期的最後階段,稱為「末古刀」,在備前就是「末備前」。這段時間日本的大名之間內戰頻繁,又稱為「戰國」時代,刀劍需求量非常大,這時中國處於明朝時期,兩國之間的貿易興盛起來,大明對日本刀需求量更大。需求量太大,有些刀就不得不簡化工藝,這就是所謂「數打物」,備前出產的數打物的特徵主要有:刀身收窄較多,刀姿千刀一律,大部分是匂本位直刃,幾乎沒有什麼沸,也沒有什麼特效,銘一般都是「備州長船**」,其中大多數是「備州長船祐定」。
當時那些數打物大多已經被歷史所淘汰,因為質量一般,所有者也不太愛惜,隨便打個仗就拿去用,用廢就扔掉了。因此我們也不用過於耽心會買到數打物。
末備前並不是沒有好刀,在大量的數打物當中,也有特別訂製、精心鍛造的作品,稱為「注文打」。注文打的刀身一般收窄不多,刀姿多為先反,地肌為板目肌,可以看到地沸;刃紋可以是匂本位的直刃、蟹爪、皆燒(受末相州影響)等。另外,長期以來作為備前關鍵詞的「映」,到末備前已經看不到了,也就是,失傳了。(後來又有人重新做出來)
備前最有影響的刀工是清光和祐定,被稱為是代表末備前的刀工雙璧,祐定的亂刃和清光的直刃特別為人所稱道。清光的刀有一點古青江派的作風,長船派正系的刀工一般都帶有「光」字,祐定實際上是一個多人、多代共用的刀銘,祐定這個刀銘背後的刀工可能有60至上百人,水平自然是良莠不齊。有些高水平的祐定為了使自己不因此而被埋沒,在精心鍛造的作品中特別註上自己的原名或官職名。有人認為這種注有原名或官職名的祐定才叫作「注文打」。也正因為有這些帶有原名或官職名的刀銘,我們才得以識別這些同以祐定為刀銘的刀工。
「備州長船祐定"這個刀銘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明德年間(1390),但只見於雄山閣《日本刀銘鑑》,沒有見過實物。最早的俗名」彥兵衛祐定「出現於明應(1492年)。
在末備前所有以祐定為銘的刀工中,公認水平最高的,是與三左衛門尉祐定,「與三」就是他的原名,「左衛門尉」是官職。古代日本的刀匠社會地位較高,很多都有官銜。
這把刀銘為「備前國信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 為慄山與九郎作之 永正十八年二月吉日」,指定為重要文化財,上半段亂刃,下半段灣刃,是祐定中首屈一指的名刀。
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作 山中鹿介脅指劍也 鯰江右京亮所持之。此刀是戰國時期猛將山中鹿介的愛刀。指定為重要美術品。
聲望僅次於與三左衛門尉祐定的,一個是他的父親,銘為「彥兵衛祐定」,他的作品風格非常多樣,擅長腰開互目、互目丁子、直刃、灣刃、皆燒,幾乎可以做歷代備前的風格。值得注意的是永正8年(1511年)之前的祐定即使是水平很高的作品,刻原名的也很少,稱為「永正祐定」。
另外一位,就是與三左衛門尉祐定的兒子,銘為「備前國住長船源兵衛尉祐定」,也有的銘就只是「備前國住長船祐定作」,擅長互目丁子、足入直刃等。他們祖孫三代,都是為備前天神山城主浦上家做刀。
此刀銘為「備前國住長船祐定」,有人認為以「備前國」而不是「備州為銘,就不是數打物,而是認真做的刀。這把刀被評為「特別保存刀劍」,似乎也證明這一點。它做於永祿十一年(1568),和源兵衛尉祐定年代相近。
有一把短刀銘為「備前國住中川與三左衛門祐定 大永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六十一歳」,由此我們知道這一系祐定的姓是「中川」。而備前正系的勝光、忠光、則光等,都姓「滕原」,因此祐定應該是長船派的支系。
上面說的只是最重要的一個祐定家族系統,除此之外同時期還有很多其他的系統。主要有:
·天文(1532-1555)次郎九郎、神三郎、中川七郎右衛門、重 兵衛、福岡八郎。
·永祿(1558-1570)源五兵衛、又兵衛。
·天正(1573-1593)新十郎、藤四郎、中川七郎右衛門尉、高木七兵衛。
重要文化財 備前國住長船次郎九郎祐定作
古刀期還有很多沒有留下俗名的祐定,也難以辨別清楚。
天正19年(1591),備前的吉井川泛濫,發生了一場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大量的刀匠死於非命,活下來也大都去了別處。美濃刀本來是沸本位,後來為何轉變成了匂本位呢?可能和備前刀匠遷移到此有關。古刀備前傳到此也就基本終結了,幾年以後就算是新刀期(1596~1763),之後的大部分刀劍市場,被美濃傳所佔據。
而源兵衛祐定就經歷了這場大洪水。因此他現存的作品比較少。
2018年吉井川暴雨的情況,水確實很多,可以想像當年那場水災的嚴重性。
新刀期以後,繼承祐定名號的是橫山滕四郎祐定,他的刀不怎麼見得到。很多人把他當作源兵衛祐定的兒子,從滕四郎祐定姓「橫山」來看應該不是,日本刀匠在認祖宗這件事上有攀附名人的習慣,說的都不能盡信。滕四郎應該是另一個祐定家族的傳人。在此之後的祐定就主要只剩下橫山這一系了。之前中川系的祐定的後代,以及其他很多家的祐定,可能就是被洪水淹死了。
滕四郎祐定有三個兒子比較有名,長子為「七兵衛尉祐定」,第三子「源左衛門尉祐定」,第四子「宗左衛門尉祐定」。其中七兵衛尉祐定被認為是新刀長船祐定的中興代表刀工。七兵衛尉祐定之子銘為「橫山上野大掾祐定」,做刀有與三左衛門尉祐定之風。
宗左衛門尉祐定的兒子銘為」河內守祐定「。和上野大掾祐定是堂兄弟,也被視為一時瑜亮。河內守祐定還獲準使用菊紋和」一「字,意思是他可視作鎌倉時「菊一文字」的繼承者。
到了新新刀期,有一個叫橫山祐平的刀匠,原名橫山覺治,最初的刀銘也是祐定,一般認為他是河內守祐定的後人。天明八年(1788)跟薩摩的奧元平學習了相州傳的技術,之後改銘為祐平,但他做的刀還是堅持備前特色的匂本位,刃紋以丁子為主,小杢目肌,都體現出備前的正宗風格。但刃緣的小沸、金筋、砂流,還是能看出相州的影響。祐平於1790年領伊勢守,自稱友成第五十五代孫,拉開了新新刀備前序幕。此人於1829年死去,享年75歲。
從祐平開始,祐定系的刀工結束了共用「祐定」這個刀銘的歷史。而是各自取一個帶祐字的刀銘。祐平之子銘祐盛,回到備前工作,成為後七兵衛祐定的養子,也成了幾百年來長船祐定的繼承人。天保4年(1833),祐盛授「加賀介」的官銜,並準許使用菊紋和「一」字銘,自稱「友成五十六代孫」,嘉永4年死去,享年57歲。
祐盛之子刀銘祐永,另有養子刀銘祐包,按說祐永和祐包是一代,但現在所見的刀銘中,祐永自稱「友成五十七代孫」,祐包卻是「友成五十八代孫」,也許這些刀都是二代祐包所做。
祐包有弟子宮本包則,是新新刀祐定系成就最高的一個。包則為伯耆國大柿人,本名宮本志賀彥,父親是一個釀酒師,自幼非常仰慕平安末期做刀名家伯耆守安綱,立志學習做刀。宮本志賀彥22歲來到備前長船,本來想拜橫山祐永為師,但祐永拒絕了他,而祐包卻慧眼識人,收他做了弟子,刀銘包則。
包則不但做刀技藝非常精湛,而且頗具政治抱負,他1863年來到京都,此時維新思潮正盛,包則積極響應「因幡二十士」為勤王上京的諸藩士的訂單,為他們加緊做刀,因此受到了皇族的重視。1866年,包則為孝明天皇鍛造御用刀劍,第二年授「能登守」,在以搗幕為目的的戊辰戰爭中甚至親自從軍。明治三十九年(1906),宮本包則與月山貞一被聘為「帝室技藝員」。
現代刀期還有一位「潛龍士祐定」,被稱為是最後的祐定。他所在的時期正趕上廢刀令,留下的作品很少。
備前長船橫山潛龍士祐定 大正七年(1918)
備州國住長船彥兵衛祐定(初代)
刃長:65.1 cm
反:2.6 cm
元幅:2.74 cm
先幅:1.85 cm
重 :0.72 cm
刃紋:直刃小足
地肌:小板目肌 棒映。
短刀 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作 享祿二年二月吉日
刃長:20.1釐米
脅差 備前國住長船七兵衛尉祐定小板目肌,地沸;刃紋為大灣刃,局部互目丁子亂
備前長船住橫山祐包作 添銘友成58代孫
刃長:71.5釐米
反:2.4釐米
元幅:3.08釐米
先幅:2.12釐米
重:0.65釐米
地肌:極細的小板目肌,接近無地風
刃紋:祐包獨具特色的重花丁子
宮本包則九十三歲作 此刀刃紋為逆足丁子,但屬於荒沸本位,是備前與相州相結合的風格。
日本刀的「流派」,和近代中國武術、武俠小說裡的「門派」略有相似,主要就是存在師承關係的一些工匠的統稱,其中父傳子、子傳孫的非常多。流派的風格上的區別,一是有些技術是保密的,第二就是一些人為的習慣,師傅怎麼做,徒弟也就跟著怎麼做了。古刀的流派一般都是這樣自然形成的。新刀、新新刀反而有些人刻意追求某種流派風格。這是一種藝術發展到爛熟階段就會發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