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因為兩件事成了全民焦點: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雷霆戰將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湖南衛視緊急停播下架。
大家都說,湖南衛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因為芒果TV而頻頻進入國民視線的湖南,長久以來便一邊娛樂著人們的生活,一邊承受著某種程度的汙名——「只會娛樂」。
但其實,湖南對中國的貢獻,從來都不只有芒果TV。
就在前兩天,全國工業App和信息消費大賽總決賽在湖南株洲悄然舉行,騰訊、百度、工業富聯、科大訊飛的企業代表和數位工程院院士悉數到場。
幾個月前,一場大會在湖南嶽麓山下悄悄舉辦,坊間稱之為「嶽麓峰會」。
這場會的規格更高,其中20餘位院士和央企代表、近300名網際網路及IT業界大咖、50多位投行大拿、50餘名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家……
峰會召開當天,雅虎新聞、美國WFMZ-TV、西班牙bolsamania、德國FinanzNachrichten.de、韓聯社等各種國外媒體爭相報導,好評不斷。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場會議卻無聲無息。如今,4個月過去,更像是從未發生過。
有人做過統計,發現中國工程機械「四巨頭」來自於湖南: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鐵建重工、山河智能;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精英和企業家近1/3都是湖南籍:微信張小龍、陌陌唐巖、快手宿華、58姚勁波.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煙花廠、株洲中車.湖南無一例外都稱得上是中國的排頭兵。
那麼,在湖南這片土地上,在湘商和國內領頭產業背後,究竟有哪些震驚世界、不為人知的一面?
01
湖南當起領頭羊,絕不是從現代才開始的。
早在清朝,湖南人就對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貢獻。
嘉道年間,有著「晚清第一人才」之稱的陶澍(shù),就以縝密的經濟頭腦和嫻熟的商業運作,對清王朝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被譽為近代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一人。
後期陶澍還發掘了同為湖南人的左宗棠等人,為大清所用。
陶澍去世後,左宗棠延續其經世思想,實施市場化改革。在兩江總督任上創辦糖廠、開辦煤礦。並且在洋務運動中以獨到的市場化眼光,培養出了當時的中國首富胡雪巖,開了中國政府商借外債的先例。
而左宗棠也因此助力,一舉收復了新疆。
士人與商人合作,在民族大義上有此壯舉,左胡是有史以來第一例。
朝廷因此賞賜胡雪巖一件黃馬褂,官帽上帶二品紅色頂戴,胡雪巖就此成為了著名的「紅頂商人」。
而由陶澍扶植、培養、薦舉的魏源、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大批人才,也都在更廣闊、深入的層面上,推動和開拓了他的經世改革思想,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
湖南人,也因此成為愛國與民族大義的典範,這種情懷也從古代延續到了現代。
2019年,央視《對話》欄目邀請到了四位大佬:詹純新、梁穩根、劉飛香和何清華。
他們都是湖南人,而他們的手中分別執掌著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的四家「巨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鐵建重工、山河智能。
這四家企業均入選了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其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皆位居前10名。
湖南的工程機械能有今天,和上世紀50年代政治環境動蕩、重工業西遷有關,和長沙林立的高校有關,更和長沙政府的布局有關。
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讓科技與市場對接,讓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湖南開始了工程機械領域的布局。
詹純新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已經工作了40餘年,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老院長、老書記支持詹純新,讓他和七個同事借款50萬元,創立了今天的中聯重科。
中聯重科生產的第一臺產品,是一臺混凝土輸送泵。
當時國內只有兩家合資企業,完全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
是這臺泵,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
也為中聯重科今後的混凝土機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聯重科創辦3年後,從兵器工業部辭職創辦三一重工的梁穩根,帶著他奮鬥了9年的企業,從湖南漣源搬遷到了長沙,三一工業城正式投產。
令所有三一重工人員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生產出了國產第一臺37米長的泵車。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泵車生產出來的半年時間內,都無人問津。
只有西寧市政局伸出了援手,當時青海的省委書記、省長都在場,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代表三一3萬多名員工,90度鞠了一個躬。
直到現在,談及此事,梁穩根仍然感謝西寧人民。
當時國內的混凝土機械前景並不樂觀,然而現在,長沙在此領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老大。
全世界80%的混凝土製造、生產、運輸和泵送,都是湖南人的辛勤傑作。
再也不用求別人關注,原地不動就能吸引世界的目光。
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在成為一名湘商之前,還是中南大學的一位教授。
1999年,何清華有一個發明專利,叫做液壓靜力壓樁機。
那個時候,一些國有企業都在生產液壓靜力壓樁機,但卻總是做不好,產品頻頻出現問題。
而何清華自己當過工人,對於任何工種都有所了解。因此產生了想自己辦個企業的念頭,把研發的成果好好變成一個產品、商品。
也是基於這個目的,何清華創辦了山河智能。在長沙市河西區,也就是現在的嶽麓區觀沙嶺租賃了一個廠房,上面寫著八個大字:
修身治業、興企強國。
2000年,《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記敘了這樣一段話:
「我國首臺隧道鑿巖機器人,日前在長沙通過國家863計劃智慧機器人主題專家組驗收。專家組認為,這臺我國自行研製的隧道鑿巖機器人,主要性能已經達到國內外產品先進水平」。
我國首臺隧道鑿巖機器人,就誕生於這間租賃廠房。
而山河智能在創業初期就完成這項大工程,背後付出的艱辛,無可言說。
2008年,對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非常重視的湖南,把鐵建重工引到了長沙,並給予了眾多支持與優惠政策。
同年,鐵建重工開始進行盾構機研發設計。
當時盾構機的技術,還全部掌握在國外公司的手中。
而鐵建重工剛剛來到長沙,辦公樓沒有建好,工廠也沒有建好。
每個人都在有限的條件下,加班加點、玩命工作。
設計出第一臺盾構機的設計總裝圖——001號圖紙,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盾構機研製成功。
從此,這項始於英國,發展於日本、德國的技術,終於被中國人掌握了。
他們不僅在追趕,也在超越。
就在這四家企業裡,誕生了世界上「最長的鋼製臂架泵車」、世界上「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世界上首臺「全智能型混凝土噴射機」、世界上「最長的101碳纖維臂架泵車」、世界上首臺「煤礦斜井TBM」.
哪裡有超級工程,哪裡就有機械湘軍。
而另一邊,中國高鐵也已經成為一張拿得出手的國家名片。
在這張名片的背後,是湖南軌道交通產業的快速崛起。同時,也讓位於湘江下遊的老工業基地湖南株洲,成為了全球產業界的明星。
從1936年打下第一根樁基、與火車機車製造結緣起,到韶山系列機車型普化生產,世界最大功率的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問世,再到2014年7月4日李克強總理親臨考察。
株洲中車,這個「中國動力谷」,終於以「中國高速電動車組發祥地」之稱,被世界所關注。
如今,全國百分之八十的火車地鐵軌道裝備的生產地來自湖南株洲。
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幾乎覆蓋了行業所有領域,也聚集了一萬多名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技術人才。
甚至不誇張地說,全國的軌道交通製造行業裡,僅有的工程院院士都在株洲。
02
如果說,二十世紀是湖南重工業的天下,那麼二十一世紀,湖南衛視的崛起,無疑帶動了湖南的整個文娛產業,並使國內電視行業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還珠格格》、《一起來看流星雨》、《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無數個膾炙人口的螢屏作品和綜藝,讓湖南衛視一舉拿下國內收視冠軍的桂冠。
但是,湖南衛視這個「收視冠軍」的稱號來得可並不容易。為了收視率,它不停地做出嘗試與改變。而它的每一次變化,都代表著湖南的突破和創新。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湖南衛視最開始並不是靠娛樂節目起家的。
真正讓湖南衛視抬起頭、立住腳的,其實是湖南衛視的新聞節目。
八十年代,在湖南衛視還是一個節目沒有、一個廣告接不到的小透明的時候,當時湖南臺新聞部主任魏文彬勇挑重擔,成為了湖南臺的臺長。
魏文彬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自己最熟悉的新聞領域入手。
為了提高收視率,魏文彬開創了一個新的新聞節目《晚間新聞》。把那種只播報領導人,枯燥乏味、一潭死水的播新聞方式,轉變成為接地氣、對準普通老百姓的創新形式。
別的臺的新聞都是坐著播,魏文彬偏偏要讓主持人站著。
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晚間新聞》把新聞做成了故事,在屏幕前講給老百姓聽。
這次創新,整個新聞界聞所未聞。一時間,收視率節節攀升。
同時段的新聞,湖南衛視從看不見身影、排不上榜的小透明,一躍成為全國前五。
《晚間新聞》,為湖南臺打出了名堂,也讓魏文彬嘗到了甜頭。
不久之後,魏文彬又為湖南衛視想出了一個獨立製作人制度,決定用內容來決定成敗。
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你是什麼出身,之前擔任什麼樣的職務,只要你創作內容的能力足夠優秀,就可以擔任湖南衛視的製作人。
因此制度,魏文彬挖掘了不少新人,更為湖南臺培養了一批行業翹楚,其中就有天娛傳媒創始人張華立,和湖南臺的下一任臺長呂煥斌。
但是,一個衛視要想做得全面不能只有新聞,文娛和影視方面也要同步提升。
於是又一次的,二十一世紀初,在各大電視臺還為電視劇的黃金時段互相爭搶時,湖南衛視已經開始做起站內優化。這在當時來說,敢捨棄眼前流量,承受投資方的質疑和壓力,的確是冒了相當大的風險。
當時,綜藝還不是國內各大衛視的主流,對收視率的貢獻也遠遠不如一部熱播電視劇。
但熱播電視劇也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它同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
觀眾看的是劇,並不是某個衛視。劇結束了,流量也就結束了。所以不管多火的電視劇,播完收視率都會回到起點,之後要想重新奪回收視爆點,就會陷入爭奪新劇集的無限循環之中。
可綜藝就不一樣了,綜藝節目大多是電視臺的自製節目,只要保證質量,長期做下去,便會擁有持續流量。這樣收視率也等同於有了保障。
這一點,別人沒想到,湖南衛視想到了。
此前,湖南衛視已經積累了快樂家族、天天兄弟等一眾綜藝節目和主持人,這下便更一心往綜藝方向偏移。
但若僅僅止步於此,湖南衛視也不過只是和浙江衛視、江蘇衛視一樣,僅僅打造了一兩個還不錯的綜藝招牌。可要想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湖南衛視就必須得想到一個最好的創新方式:
「不同的綜藝節目之間是毫無關聯的,想要改變現狀,就要找一條主線把它們都串聯起來,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突破點。」
轉機發生在2004年。
這一年,湖南衛視提出了打造「中國最具活力的娛樂電視品牌」的目標。
想活力,想變得年輕化,想讓年輕人感受到參與感。
但是該怎麼打造?先嘗試再說。
湖南衛視在藍海裡大膽試水,舉辦了當時國內影響力最大的草根選秀節目——超級女聲。
沒想到開始即火爆,一舉成名。並持續舉辦快男快女多年,打造了李宇春、張靚穎、張杰、華晨宇等N多一夜爆火的實力藝人。
趁著這股熱潮,湖南衛視終於找到了可以串聯各個綜藝的那條線——選秀藝人。
選秀的火爆,讓選秀藝人一夜飛上枝頭,流量和名氣不輸老牌明星。他們可以在湖南衛視一眾自製綜藝中持續曝光,在娛樂圈徹底站住腳。
「選秀藝人」+「原創綜藝」,是湖南衛視日後創造收視高峰的法寶,也是湖南衛視的競爭核心所在。
不得不說,同樣處於電視轉型期,但湖南衛視的突破創新可謂更加高人一籌——用綜藝節目打造口碑、培養藝人,並為藝人提供曝光機會,用藝人當素材打造自製劇。既保證收視率又持續穩固衛視地位。這一套流程環環相扣,缺了哪個都成不了如今的湖南衛視。
如果說,芒果TV是湖南電視領域的老大。那麼芒果TV的老大,便是芒果超媒。
說起芒果超媒,光是綜藝自製團隊就有十六個,像我們眾所周知的許多綜藝,都出自他們之手。
把國內小眾歌劇、音樂劇搬上檯面,一經播出就榮登2019豆瓣綜藝榜單第一的《聲入人心》;將不同舞种放在一起battle、引入立體視覺效果的《舞蹈風暴》;讓已經成名的30+姐姐成團、擺脫年齡危機、再次綻放光芒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不得不說,湖南衛視的每次綜藝都來得出其不意。每一次其他省臺想嘗試卻又不敢做的,湖南臺都做了。
而正因為芒果超媒數十年堅持自製綜藝,才構築了芒果臺的獨特性,也是湖南臺幾十年領先的秘訣。
但湖南並不止有芒果超媒,它和中廣天澤和銀河酷娛一起,撐起了整個電視行業的半壁江山。
中廣天擇和芒果超媒一樣,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像大家熟知的《朗讀者》(第一季),《倩女幽魂》、《鬼吹燈之怒晴湘西》等皆由它家出品。
銀河酷娛就是《火星情報局》的製作公司,雖沒有上市,但2020年,阿里旗下子公司看中了它,收購了銀河酷娛60%的股份,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當然,文娛產業並不僅僅只有電視行業。如今,大屏幕轉向小螢屏,智慧型手機、電競、短視頻成為了年輕人的主流。
但不管時代怎麼變,潮流怎麼發展。湖南,什麼都沒有落下。
在全國知名職業電競選手中,湖南籍選手佔到了30%。
2019年11月,湖南開展了IEF國際數字娛樂嘉年華,確立了第一個全國電競行業協會年會、第一個全民電競日,第一個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學科和專業.
湖南的MCN公司也緊跟潮流,吃到了一波短視頻紅利——打造了大量主播,實現推貨、帶貨、賣貨的一條龍服務。做到不用一年時間,就把一個個素人打造成KOL的網紅經濟,快速佔領市場跑道。
從電視綜藝到年輕潮流,如今,湖南早已成為了「娛樂之都」。
大批年輕人想去長沙見一次自己喜歡的藝人,當一回綜藝節目的觀眾,體驗湖南獨一無二的風土人情。
無湘不成軍,不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整個文娛產業的共識。
03
科技再迭代,又一個10年過去,人們的目光已經從電視屏幕,轉向了電腦和手機。
湖南人再次出手,創造出了一系列大眾廣為人知的APP,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社交需求。且這一次,是佔據了中國社交網絡的半邊天。
2011年,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
對於湖南人來說,也是。
因為,3個日後佔據中國人網際網路社交大半壁江山的軟體,都在這一年誕生,而他們日後的崛起,與3個湖南人息息相關。
這3個軟體是:微信、陌陌和快手。
沒錯,與大部分人所感知到的不同,後來崛起的陌陌和快手,竟然和微信是同一年誕生的。
微信和張小龍的故事,知道的人不算少。
來自湖南邵陽市邵東縣魏家橋鎮的「社交教父」張小龍,94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他,因為感到束縛和窒息,放棄了電信部門的鐵飯碗工作。
開啟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創立了曾經轟動一時的Foxmail。
1998年, Foxmail的用戶量已突破200萬。
而那時,騰訊不過只有10萬用戶。
張小龍本不是一個玩轉資本的大佬,即使Foxmail的用戶數突破百萬,他也從未想過向用戶收取費用。
身邊的朋友都覺得Foxmail缺少商業模式,每次有人勸說張小龍,應該給產品加些廣告盈利。朋友中,包括後來創辦360的周鴻禕。
對於朋友的建議,張小龍都會反問一句:「為什麼要這樣?只要有用戶,有情懷就好了。」
一年後,迫於資金壓力,張小龍還是將Foxmail出售給了網際網路公司博大。
但因錯過第一波網際網路衝擊納斯達克的高潮,2005年,博大走向了落寞。
接著,深圳騰訊公司宣布,成功收購Foxmail軟體和有關智慧財產權。
Foxmail的創始人張小龍,及其研發團隊的20餘人,全部併入騰訊。
馬化騰知道張小龍能力突出,便重用他,讓他接手QQ郵箱。
而張小龍也挑起了重擔,在2010年,帶領QQ郵箱一舉超越網易,成為中國最大的郵件服務商,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與此同時,騰訊內部有包括張小龍在內的三個團隊,正在開發類微信產品。
但其他兩個團隊,都因怕這一行為會破壞和運營商之間的利益關係,而選擇了放棄。
只有張小龍頂住了壓力,在其他人將項目暫緩的時候,繼續迎頭向前推進。
2011年,移動網際網路變革。
雷軍的「米聊」上線後,很快搶走了部分QQ的用戶。
張小龍團隊臨危受命,用一個月時間,上線了微信的最初版本。並在多次升級後,最終打敗「米聊」,稱霸社交網絡。
且在微信紅利的刺激下,讓騰訊市值一度在6年內增長近7倍。
而張小龍,也成了騰訊當之無愧的大功臣,成為了大眾眼中的「社交教父」。
同年,比張小龍小十歲的,來自湖南婁底的小鎮青年唐巖,也打造了自己的社交帝國——陌陌。
相比較張小龍出身名校,唐巖的出身要接地氣地多。
在湖南婁底破舊的廠礦區裡,地質隊子弟唐巖,混成了幫派中層。
他此生最大的夢想,其實是當個古惑仔。
但在一個叫做「神童灣」的文學聊天室,他認識了前網易新聞副總監黃章晉,並在他的鼓動下,帶著一個姑娘、一捲鋪蓋和2000塊錢,果斷入了京,一路從小編,慢慢做成了主編。
要不是兄弟的離開,或許唐巖會一直過著少年般的日子。
但2011年,兄弟方三文突然從網易辭職,自己創業開創雪球網後。
唐巖忽然意識到,自己最重視的兄弟,也早晚有一天逃不過天各一方的命運。
離別的時候,他想起了那個當初改變他命運的文學聊天室,想起了遇見他們的契機。
那一剎那,唐巖喚起了自己最初的交友目的。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離不開交友,而這個隱形需求,便是陌陌最初的設立初衷。
看準機會就果斷出擊,是湘西人典型的性格特點。
2011年3月,唐巖算算身家,加上股票,總共有一百來萬人民幣,便在霄雲中心一間100平米的辦公室內,創立了陌陌科技。
前網易產品經理雷曉亮,與高級技術人員李志威,選擇跟隨唐巖,成了陌陌最開始的兩名員工。
就這樣,在所有人都沒開發過手機軟體,什麼也不懂的情況下。
他們買來《iOS30天速成》這樣的教材,邊看邊寫代碼。
在QQ群貼小廣告,招來了團隊的第一名技術工程師。
這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得想一想, 然而唐巖想也沒想,就這麼做了。
並且誰也不會相信,這麼一個完全零基礎開啟的公司,竟在三年後12月11日的晚上,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鐘聲。
這個被人戲稱為「約P神器」的APP,正式在美國掛牌上市。
《華爾街日報》當時這樣評價唐巖:
「這個35歲的年輕人敢想敢做,最終用一個手機小軟體,改變了超過1億人的社交選擇。」
陌陌,就這樣從虎視眈眈的騰訊帝國中突圍,達到了14億次的驚人下載量。
至於快手,準確地說,它的誕生和湘西青年宿華無關,但它的崛起卻離不開宿華。
快手是因為短視頻而崛起的,但2011年的快手還是一個gif分享軟體,那時它的名字還叫GIF快手。
2013年,產品經理程一笑帶著GIF快手已經走了整整2年,磕磕絆絆,卻遲遲沒有起色。
就在這時,投資人給他介紹了研究短視頻的宿華。
宿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靠著聰明和努力靠上了清華大學。
讀書時,他已經能夠帶領一波兄弟,靠寫代碼來賺取外快。
畢業後,他先是在矽谷工作了兩年半,又隨著谷歌退出中國,回國到百度擔任架構師。
或許是幾年來兜兜轉轉,並未過上想要的生活。
宿華咬了咬牙,決定開始創業。
可沒想到,創業過程一路坎坷,接連失敗。
快手是宿華的第三次創業。
他和程一笑兩人都愛寫代碼,一個喜歡研究短視頻,一個喜歡研究社交。
在投資人晨興資本的牽線下,他倆一拍即合,決定在2013年一起創業,將二者做一融合。
就這樣,快手變成了一個短視頻軟體。
也許和宿華的出身有關,快手從一開始,就吸引了一批和他同樣的人——來自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的青少年。
他們發現快手,就仿佛發現了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也是國人第一次知道,短視頻領域可以不再只是光鮮亮麗的明星和帥哥美女,也可以是小城市和來自農村的青年。
此後,這類用戶在快手迅速聚集,註冊用戶突飛猛進。
到了2016年,快手甚至超越了微信,霸佔應用下載榜的第一名。
2017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在由京東CEO劉強東和美團CEO王興組織的「東興局」中。
宿華與馬化騰、雷軍、沈南鵬等優秀企業家同坐,和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一起,成為了湖南網際網路創業者的代表。
不難看出,2011年,是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轉折點。
此後,微信、快手、58同城、陌陌、世紀佳緣.讓湖南精英佔據了中國社交領域的半壁江山。
在湘江這片土地上,無數的網際網路大咖,不斷用網際網路突破人與人、人與物的邊界,讓自己成為了網際網路界的一個又一個傳奇。
尾聲
時代在變化,科技在發展,但湖南從來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
「不辣不革命,無湘不成軍」,足以詮釋湖南人的性格。
從重工到文娛再到網際網路,湖南人在各個領域勇敢創新,並拔得頭籌。
其實,又何止是他們。
醴陵的新華聯集團董事長傅軍,橫跨陶瓷、化工、酒業、地產、汽車、城市燃氣等多個行業,回到家鄉後,完成了設計的第一個項目銅官窯古鎮;
藍思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人周群飛,湘鄉人。在2015胡潤女富豪榜中,以500億元財富,成為新一屆內地「女首富」。
來自郴州的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是國內乃至世界空調界直燃機的領先者。
.
在繼晉商、徽商、浙商、閩商等之後,曾經不起眼的湘商,已經悄然崛起,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們在各個領域,一點一滴地滲透進國人的生活,並且代表中國走向世界。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歷史對湘人的讚譽。
而今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湘江土地也已然蓄勢待發,隨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