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一個說法,說你千萬不要在一個湖南人面前誇湖南衛視。
因為你大概率會在對方臉上看到一絲得意之後,滿臉嫌棄的表情,然後懷疑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
湖南衛視在全國風頭出盡,湖南人卻看不上?
這一情況似乎有點奇怪,難以理解,又好像是謙虛,但你總可以在某個湖南人歪起的嘴角裡得到驗證。
「電視湘軍」在自家人這裡老被批評,的確有湖南衛視自己的問題,因為芒果臺最近幾年節目質量確實有嚴重的下滑,而且屢屢被人批評。
這種變化,不僅是因為臺前揮之不去的「娛樂至死」路線,更有幕後在資本市場的捨命狂奔。
1993年,長沙東北郊區一個沒有路牌的荒涼農場,湖南廣電廳長、湖南電視臺臺長魏文彬環顧了四周,看了又看。
一個多月裡,這位湖南最年輕的廳級幹部跑遍郊區,終於找到了這風水寶地。隨行有人打開了地圖,找到了土裡土氣的三個字地名:
馬欄山。
那一年的湖南電視臺還沒有上星,只是個地方土味「飼料化肥臺」。
以至於長沙市民除了看央視,就是看當時處於鼎盛期的山東衛視,自己人都不看自己的電視臺。
湖南電視臺破舊的辦公樓裡有3000多職工,但一年收入就5000萬,帳面常年不足幾百萬。
有些下屬單位為了給職工發獎金,乾脆自己辦起餐館、磚廠甚至養殖場搞副業。
彼時的中國企業界,正以韓國大宇集團為榜樣,掀起衝擊「世界500強」的浪潮。
對比美國電視產業的規模後,年輕氣盛的魏文彬也要幹票大的,要搞一個「東方好萊塢」、「長沙比弗利山莊」出來。
只可惜,天馬行空的設想遭遇太多反對,魏文彬要到了政策,卻沒什麼錢。
沒錢,想法再好也啟動不了呀。
魏文彬想了很久,決定「霸起蠻來」,玩了一把地產老闆非常熟悉的資本大冒險。
(魏文彬)
魏文彬首先跑北京找到建行總行,用振興中國廣電事業的豪言壯語,說服管事領導,獲得了一億的貸款,全部用在馬欄山,徵了1700畝土地。
其中,700畝用來建廣電中心,剩下大部分的進行資本運作,滾動開發。
世界之窗和海底世界兩個大項目以及大量意向投資,使得馬欄山地價大幅升值。接下來,魏文彬又推動一輪貸款、徵地、引資、漲價,用中間土地差價來維持廣電中心建設。
然而,1997年,亞太金融危機,大宇集團造假案發宣布破產,國內企業的資金鍊也遽然緊繃。
此時,湖南廣電債務雪球也已經超過10億,越滾越大,魏文彬進退兩難,眼看要崩了。
恰好,A股進行傳媒產業上市試點,湖南廣電再次進京爭取到了名額,把幾家小公司剝離出來,組成電廣傳媒,以「中國傳媒第一股」的名號成功登陸深交所,一舉募資26億,總算解決了資金危機。
從幾百萬玩變魔術般的撬動40多億資產,魏文彬的湖南廣電險中求勝,打造了一個2900畝的超大電視、影視、藝術、娛樂產業基地——「馬欄山傳媒帝國」初具雛形。
錢有了,接下來的問題是節目,收視率要高,這電視臺才能活過來。
早在馬欄山破土動工的同時,魏文彬就決定組建一個新電視臺,從記者到臺長全部社會招聘,搞出一個「特區」推動內部變革,解決人才培養和創作機制問題。
1994年12月,湖南廣電下屬電視合作公司負責人歐陽常林在各路精英中脫穎而出,受命從一片空白開始組建「湖南經濟電視臺」(簡稱湖南經視)。
為什麼選歐陽常林呢?這與瓊瑤有關。
瓊瑤老家是湖南衡陽,1988年,瓊瑤到大陸探親,對各路媒體高掛「免見牌」,跑了多個省市,卻跳過了老家湖南。
當時還是記者的歐陽常林對此極為不滿,他找到機會在酒店攔住了瓊瑤,劈頭蓋臉對瓊瑤開了一頓連珠炮,說她不念自己家鄉。
歐陽常林的話當場刺痛了瓊瑤,但也意外結下了兩人的友情。
第二年,瓊瑤來大陸找影視劇合作夥伴,歐陽常林積極聯繫配合,因此成為了最早一批熟悉臺灣電視產業的人,思路非常開闊。
從魏文彬這裡看,歐陽常林是最有可能在節目內容上突破的人了,他決定讓歐陽常林放手一搏。
「一,給你個頻率,二給你擔保,三,給你權力,你怎麼去做,什麼權力都給。」
「兩百萬給你做啟動資金,但你是要還給我!」
「辦公桌你都別搬我的!」
魏文彬對於歐陽常林只有一個要求:效益我要管,你上繳多少我要管。
壓力與動力同在的歐陽常林,上任就找了幾個負責人,把能國內外弄到的電視節目拿來,研究人家是什麼規律,結合湖南本土娛樂資源,徹底拋棄了」老八股」的欄目規則。
九十年代,長沙興起大歌廳、酒吧的演藝文化,也是當時湖南人茶餘飯後快樂的源泉。
很多早期的湖南本土電視明星,都是從本地劇場的演藝舞臺中走出來的。
(發達的長沙歌廳文化培養了長沙人挑剔了娛樂審美)
(相聲組合奇志大兵也是從歌廳走出)
經過半年的精心策劃,靠著新潮的視覺效果、明星化的主持人、接地氣的搞笑娛樂節目,1996年1月1日開播的湖南經視,頭一個禮拜收視率就暴漲,在既土又缺乏審美的電視頻道中殺了出來。
其中有不少節目,都極有創造性,收視率很高:
《幸運3721(1997)》在省內拿下50%收視率,是後來《快樂大本營》的母版;
《經視新聞》在其他電視臺還習慣報導領導視察時,首次租用直升機航拍抗洪搶險新聞;
《明星學院》開始了第一次在湖南進行平民選秀,啟發了後來的超男超女;
《真情對對碰》首開普通人的電視真人秀,汪涵因此從跑腿、搬桌子、搞氣氛的場務一舉成名,此後又主持內地最早的脫口秀節目《越策越開心》(《天天向上》母版),一步步登上「芒果一哥」的位置。
1998年,瓊瑤再次與歐陽常林合作,製作了《還珠格格》。
湖南經視出品的《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捧紅了趙薇、林心如、蘇有朋、周杰等演員,直接影響了好幾年的觀眾口味,成為二十年來暑期重播套餐之一。
(後排左二 歐陽常林)
各類節目全面開花,湖南經視連續四年省內收視率超過30%,常年打得湖南衛視抬不起頭。
不少湖南人不看湖南衛視的真相還有一部分是——他們更喜歡看湖南經視。
湖南經視節目的火爆,帶來的是利潤滾滾。
第一年,經濟電視臺貸款2800萬起家,創收3000萬,第二年創收6000萬,三年創收1個億。
就連當時普遍虧損的新聞節目,在湖南經視也能實現盈利,這誰看了都眼饞,吸引了全國兩百多家電視臺紛紛來長沙找他們取經。
1997年,作為大哥的湖南衛視上星,成為輻射全國的電視臺。
湖南衛視一上來,就順理成章地以小弟們為樣板,甚至直接吸收創意與人才,走上了逆襲之路。
(選秀教母:龍丹妮,作品《幸運3721》《越策越開心》《超級女聲》《創造101》)
2013年,創意來自韓綜的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火得一塌糊塗,創下收視新高,「村長」李銳用機智的反應和風趣的語言,逗得萌娃們嘎嘎大笑,隨之走紅全國。
因為這個節目,李銳今天的頭銜裡,永遠有「村長」兩個字。
但對於很多湖南觀眾而言,他們在這個綜藝之前,就很熟悉李銳了。
當他們看到沉寂已久的李銳用這樣的方式走紅時,固然替他感到開心,但多少也有點遺憾。
因為李銳之前的沉寂,完全不是能力問題,是因為整個湖南臺的節目路線發生了重大改變。
1998年11月,湖南衛視改版上線了一檔新聞欄目《晚間新聞》,主持人是李銳與張丹丹——「兩個不算最帥和最漂亮的主持人」。
此外,還有一個外景主持人李兵,另一個身份是《快樂大本營》李湘的第一個搭檔,那會何炅還是金龜子身邊的毛毛蟲。
(快樂大本營開播)
這些人打破了新聞「八股腔」一統天下的格局,以輕鬆自然,妙語連珠的口語,將正襟危坐的新聞播報變得平易近人,玩味無窮,開創了國內「說新聞」的節目風格。
製作上,《晚間新聞》當起了標題黨,大膽比喻、諧音、押韻、調侃,獨具一格。
比如:「偷雞摸狗,通通帶走」、「清清小河邊,殺人不眨眼」、「故事裡的事,我們都想試」......
《晚間新聞》當時幾乎影響了同時期各地電視臺的播報風格,成為了北京廣播學院的新聞改革案例。
最風光的時候,連朱鎔基總理都曾經打電話來表揚。
一檔本來無聊的《晚間新聞》便與《快樂大本營》、相親節目《玫瑰之約》兩檔王牌節目,並立為湖南衛視三大臺柱。
如果說李湘何炅是湖南電視臺的綜藝王牌主持,那麼李銳、張丹丹就是臺裡新聞主播的一哥一姐。
然而,隨著湖南衛視決定轉而走上娛樂這條路,以報導老百姓家長裡短、體恤民生民情為主要內容的《晚間新聞》,和新定位嚴重不符,經歷多次動蕩調整後,在2008年4月正式停播。
《魯豫有約》填補了空檔。
至此,李銳和張丹丹從事業巔峰滑落,後者更是自此消失於大眾視野。
一檔電視節目,往往都是到了完全沒人看的時候才會下線。
但《晚間新聞》被砍的時候,收視率並不難看,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更被幕後製作人潘禮平稱為一樁「歷史懸案」。
其實,當時被砍的遠遠不只有《晚間新聞》,而是鐵了心要走「娛樂化」的湖南衛視,對「新聞立臺」這一基礎理念的徹底拋棄。
早在1989年,湖南電視臺就開播深度新聞節目《焦點》,曾鍛鍊出了一大批臺裡中高層領導,是湖南電視臺「新聞立臺」的源頭。
這個節目影響之大,連央視後來的《焦點訪談》,也是跟隨了《焦點》帶出的風潮。
別看今天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紅紅火火,其實背後的製作人很多都是新聞出身。比如失意的潘禮平後來也做出了天真派經典系列,《爸爸去哪兒》製作人謝滌葵同樣是《晚間新聞》製作人。
無論如何,湖南衛視骨子裡是帶著「新聞基因」的,而且在崛起的最初幾年,「新聞立臺」也的確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除了輕鬆化口語化的《晚間新聞》,馬東主持的《有話好說》,一度可以和《實話實說》叫板;
司馬南領銜的《今日談》打造出了最早的時評員團隊,此外還有後來越走越偏的柴靜主持的《新青年》、綜合資訊《瀟湘晨光》等一系列時政人文節目。
儘管這些節目看起來既有新意又有逼格,但卻屢屢被廣電總局點名批評,更致命的問題是——經濟效益太差,貼錢賺吆喝。
2000年後,魏文彬的「中國好萊塢之夢」還沒收回投資就進入內容創造與市場增長瓶頸。
到了2003年,一番豬突猛進的湖南衛視的廣告創收持續下滑,一大半節目虧損,甚至牽連到紅火的綜藝節目,導致綜藝一姐李湘出走。
(更搞笑的謝娜彌補了李湘的缺位)
若不是《還珠格格》第二部還在支撐著收視率和建設銀行給貸的3.2億,恐怕連湖南臺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長期以來,有人說,湖南衛視不做深度新聞、高品質內容,是因為當初被刻意打壓過,但其實還有一部分是被錢給逼的。
自從馬欄山工地上的資本運作一開始,滾雪球一般的資本體量,就不允許湖南衛視一直圈地自萌,陽春白雪了。
2003年8月,一檔大型無門檻音樂選秀《超級男聲》在湖南衛視娛樂頻道上線,兩周內省內報名人數從幾百人增加到兩千多人,從此徹底改變了湖南臺的調性。
2004年,第一屆《超級女聲》推出,並由娛樂頻道轉到湖南衛視,增加了武漢、成都、南京三個賽區,成為暑假期的全國性活動。
2005年,《超級女聲》參賽人數超過15萬,決賽收視率超過了新聞聯播,掀起一場全民大狂歡,甚至直接讓贊助商蒙牛的早餐奶銷售額翻了十倍。
《超級女聲》現象級爆紅,湖南衛視趁機成立負責明星包裝、品牌宣傳的天娛傳媒,全面進軍娛樂業。
那個夏天,年輕人拿著小靈通紛紛給自己的偶像簡訊投票,湖南衛視盆滿缽滿,也相信終於找到了中國電視產業的「財富密碼」。
司馬南在回憶文章《湖南衛視是怎樣瘋掉的》裡,總結湖南「新聞立臺」理念的崩塌:
「 整個湖南衛視明確角色定位,堅定複製快樂,一舉變成全國娛樂急先鋒,且天天向上,收視率急劇上揚,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 此時,嚴肅的新聞時事評論放在娛樂衛視頻道裡顯得不倫不類。」
在湖南衛視發家的時候,將負責廣告業務營銷的電廣傳媒打包上市,關鍵時刻解決了最大的資金問題。
但在後續的發展中,電廣傳媒慢慢化身成了投資狂魔,也因此遭遇了嚴重的危機。
2000年4月,電廣傳媒剛剛上市不久,負責過IPO的劉晝就帶著一個億來到深圳,成立達晨創投,開始為電廣傳媒進入風險投資行業做準備。
期間由於創業板難產,達晨創投險些被裁掉,但這一步棋在十年之後發揮威力。
2009年,創業板開閘,達晨創投迎來豐收,推動母公司電廣傳媒扣非淨利潤突飛猛進,始終保持在3億元以上。劉晝也成了中國創投行業的元老級人物之一。
由於網際網路對電視產業的衝擊越來越大,電廣傳媒的主營業務利潤只有幾千萬,子公司達晨創投帶來的投資收益反而成了主要利潤來源。
電廣傳媒一看,這麼賺錢?於是自己親自上手了。
2014年到2015年,A股牛市,電廣傳媒開始了在新媒體產業的買買買之路。
短短一年多時間,電廣傳媒便花費近30億元取得7家不同領域公司的控制權,還炒起了藝術品,從「傳媒第一股」變身成投資狂魔。
可惜,電廣傳媒的投資眼光很差,2016年,只有一家公司達到了業績承諾,其中大多公司沒有度過對賭期就開始業績變臉。
2016年的股災風雲突變,徹底戳破了資本市場泡沫,將瘋狂併購的電廣傳媒拖入虧損深淵,此後兩年連續虧損6億,以至於到了要靠變賣字畫來避免退市風險,股價已經從500億巔峰掉到了不足百億。
2018年1月,湖南廣電系統老將、電廣傳媒董事長龍秋雲因受賄3370萬被捕,大批高管被調整。
儘管電廣傳媒對外併購失利、內部管理混亂,但並沒有阻礙湖南衛視資本化運作的步伐。
從馬欄山新廣電的建設、湖南經視「特區」成立,湖南衛視依靠土地開發、資本運作打開了一潭死水,隨後卻陷入了盈利困難的陷阱,便乾脆閹割了原本的"新聞基因」,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選擇了「娛樂至死」一路走到黑。
電廣傳媒這條船破了,他們就換一條。
2018年7月,包括芒果TV、天娛傳媒在內的5家湖南衛視核心經營性資產打包115億注入湖南廣電系另一家上市公司快樂購(主營電視購物),籤下業績承諾借殼上市,更名為芒果超媒,成為了湖南衛視的新資本航母。
時至今日,肯定沒人會質疑湖南衛視的「娛樂」江湖地位與賺錢能力。
即便曾經遭遇浙江、江蘇等地衛視的衝擊,但雄厚的產業布局與熟練的資本運作,足以使芒果臺立於常勝不敗之地。
「電視湘軍」,「綜藝黃埔軍校」的名頭在媒體行業如雷貫耳。
但由於長期模仿臺灣、韓國綜藝套路,輸出大批量流水線綜藝產品與無腦偶像劇,芒果臺的口碑這些年跌得很可怕。
「雷劇臺」、「電視劇剪刀手」、「綜藝抄襲」、「無底線炒作」、「被學校公開抵制」等等等等。
湖南衛視當初開行業之先河、激起一池死水的榮耀與口碑一路崩潰,連寓意魚米之鄉的臺標,也被人拿來惡搞成了「馬桶臺」。
簡單來說,觀眾的口味升級了,他們卻沒跟上這個腳步。
曾經作為試驗田的湖南經視,也失去了探索創新的活力,泯然眾人,連當初與汪涵搭檔的當家主持人也只能去演網紅搞笑劇。
(王大錘左邊,是《越策越開心》另一個主持人馬可)
2020年6月12日,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全新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一反常規突然開播,播放量迅速飆升,十小時播放破億。
兩天後,《天天向上》也出了一個特別企劃《追逐夢想的哥哥》,呼應姐姐們的熱浪,添油加火。
開播當天,芒果超媒大漲,盤中觸及漲停,總市值突破千億,市場歡呼「湖南衛視概念股」歸來。
這一情況讓很多股民措手不及,很多人都是看了朋友圈才發現開播了。
更反常的是,連芒果TV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當天會上線。
這麼一個精心準備的王牌綜藝,連工作人員都不告訴?湖南衛視就不怕哪個環節出什麼么蛾子?
這恐怕是故意的。
靠著疊加女星們自帶的人氣與話題炒作,《乘風破浪的姐姐》實現了開門紅。
但隨著賽程繼續,一個個選手被淘汰,直播改成了經過精心剪輯的錄播,依舊被觀眾發現對口型假唱,整個節目的收視和口碑高開低走。
任何歌舞選秀節目,越到最後,觀眾看的越是選手真正的實力,本就不是歌舞專業的「姐姐們」,無法帶來持久觀感刺激是必然結局,市場反應自然高開低走,這並不奇怪。
浸淫娛樂多年的湖南衛視不可能沒有預見到這種局面,卻一反常規,壓住開播消息,讓資本提前悄悄進場布局,從而在人氣、熱度、股價最高點獲得最高收益,收割一波韭菜。
這只能說明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想把這個節目當做自己的翻身仗,而是撈一波就走。
(又瘋了一個)
這麼一檔打一開始就赤裸裸配合資本運作的節目,映射出背後的湖南衛視在資本化、娛樂化這條路上,把自己擠得越來越窄了。
早在2007年,湖南衛視買斷《大明王朝1566》的版權,作為開年大作,希望能複製《康熙王朝》的盛況。
但現實是,0.5%的收視率卻將湖南衛視的滿滿期待打入谷底,最終慘遭十年雪藏。
可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劇,尤其是對政治的解讀極為深刻,豆瓣評分高達9.7,雄踞豆瓣電視劇排行榜第一。
成也蕭何敗蕭何,湖南衛視早已在資本運作中,給自己,也給觀眾打上了「娛樂化」的鋼印,你放一點別的東西都顯得格格不入,觀眾不看。
湖南衛視體量雖大,但再難有深度、品質內容的一絲立足之地了。
過去幾十年裡,很多被體制禁錮的產業,在利用市場打開了局面之後,很容易拐向兩個極端:
要麼就是完全不適應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沒有找到把自己的好內容高效盈利,再反過來投入到創作的辦法,逐漸衰落,被浪潮拍了下去,比如出過《大鬧天宮》和《寶蓮燈》的上美影。
要麼就是找到路線之後,一味深信資本化的良藥,總忘了「是藥三分毒」的古訓,特別是電影、電視文化產業,總認為只要有錢就無所不能,最後忘了初心,想回也回不來了。
最近,遊戲《黑神話:悟空》刷爆全網之後,很多資本就找上了門,但製作方創始人說:
「我們拒絕了除技術合作外,所有實地來訪的資本、發行,甚至是一些如雷貫耳的大公司。因為我們心裡清楚,我們到底是什麼階段。」
是啊,資本是一條毒蛇猛獸,不利用它的力量無法擴張發展,但過於依賴它又容易被反噬自身,怎麼駕馭資本而不是被資本駕馭,很考驗人的智慧。
湖南衛視現在已經走得太遠,太成熟了,就算對這點心知肚明,又有什麼辦法調整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