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獨孤伊人
昨晚,在《歌手2018》總決賽「歌王之戰」,令人驚訝又是意料之中,冠軍由英國歌手Jessie J奪下。但值得關注的是,與她競爭到最後一刻的對手,年僅29歲的新生代歌手華晨宇,他聲音能清亮、能渾厚,更富有才華。雖然沒能奪得歌王寶座,卻也以《齊天》獲得了歌手舞臺的年度金曲大獎。
雖然沒能成為歌手上第一個90後歌王,但這個堅持「用生命做音樂」的歌手當之無愧是粉絲心目中的「無冕歌王」,尤其他的最後一首歌,借翻唱張韶涵的《吶喊》,嘶吼出90後的年輕奔放、熱情,也「吶喊」出自己的音樂理想:我從來不是音樂天才,只是在堅持著做音樂而已。
華晨宇開始走進公眾的視野,是在2013年《快樂男聲》舞臺上。那時候的他一副黑框眼鏡,喜歡穿白襯衫,肢體動作僵硬,像是死宅家裡的「書呆子」。
但他堅持要唱自己的原創,而且這個原創有點奇怪,「沒有歌名,也沒有歌詞,我可能要用一種火星文的形式來表達」。於是這個怪咖男孩自己彈奏鋼琴吟唱了一首無字的歌,因為「不會寫詞」。
評委尚雯婕看出了少年身體裡的音樂怪傑,她告訴旁邊的其他評委:「他是個天才,他天生會用音樂去表達情緒。但他有點自閉。」
華晨宇曾在接受採訪時,描述過他成長的境遇:
「從小父母離異,和父親生活。父親經常出門,常年一個人。」
「快男拿冠軍那天,是父親第一次誇自己。」
「上學見到老師第一句,說我能不能坐最後一排角落裡。」
「他喜歡在旁邊觀察別人的遊戲,自己卻從來不參與。」
「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我經常一個人在家裡坐一天,看著牆壁發呆。」
正如雨果在《巴黎聖母院》裡寫道, 「白天是屬於所有人的,為什麼只能給我黑暗」。
以怪咖形象在快男出道的華晨宇,在一年之後就完成了個人首張專輯《卡西莫多的禮物》。鐘樓怪人卡西莫多外在孤獨、內心熱烈的形象,在他看來,代表了他自己和專輯共同的氣質。然而在音樂上,他卻是幻變成那個至真至純的少年。
和這個時代大多數偶像差不多,華晨宇微博有千萬粉絲,發一條微博都有上萬條點讚量。
但似乎又有點不一樣,他在生活上的口頭禪一直都是「隨意點」,但在音樂上,他是從不隨便。
他多次提到自己6歲就開始學音樂,但真正愛上音樂,是15歲初三畢業暑假的一天,他在鋼琴上彈了很長時間,嘴巴裡一直在唱,雖然不知道在唱什麼,常年的負能量在音樂中得到了釋放。從那一刻,他從心底愛上了音樂。
「當我站在臺上的時候,很多人會奇怪哪裡冒出來一個小夥子,但其實我已經學了很多年的音樂。在我眼裡這個並不算是天才,只是我努力得很早而已。」
也許是從小到大,音樂給了他力量,所以對於音樂的態度,他比誰都嚴苛。
《明日之子》有一期,他要從此前挑選出的12名選手中淘汰8名,其中他可以直接淘汰4名。但那次他破例,超額直接淘汰了6名選手,沒給他們留任何機會,「年輕人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你與其今天忐忑地去等待票數結果,還不如花一年的時間解決問題,一年之後重新回來。」
《歌手》的一次彩排,需要場外觀眾的和聲,他聽到有不合適的聲音,就會主動停下來糾正,當旁邊人跟他說,他們不是專業的,不用這麼嚴苛時,他回答:我不是對他們嚴格,而是對自己的要求。
也是憑藉著對音樂的執著,成為快男的全國總冠軍半年他就拿到直通春晚的入場券,出道就被邀請至格萊美頒獎典禮下場,但凡他改編的每一首歌,都會榮登微博熱搜前列以及各大音樂網站排行榜頭位。
我是偶然聽了華晨宇的歌,初聽時能入耳的,甚少,不是不好,而是不討喜。他喜歡唱的歌不是大眾熱愛的小情歌,歌名又抽象得有些無釐頭,但每一首傳遞的情緒都讓我們深深共鳴。
在歌手的舞臺上,有人說,華晨宇演唱的每一首歌曲像是連續的故事述說:全都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探討。
《齊天》,我的孤勇;《孩子》,我的成長;《雙截棍》,我的桀驁;《易燃易爆炸》,要我怎樣;《山海》,自我對話;《假行僧》,我的內心矛盾;《平凡之路》,我的超脫;《吶喊》,我的夢想,我就是我。
而他從始至終就沒有一首歌是在討好觀眾,相比那些70後、80後前輩歌手,他更像是大多數追求自我的90後,注重對自己內心的探索,對於外界的判斷也是相對獨立的、持質疑精神的。
記得在2016年一次頒獎典禮上,華晨宇被問到,「如果你的音樂不被市場認可,你還會堅持嗎?」
他很認真地回答,「我覺得不要跟隨市場,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什麼我不能直接去引領市場呢?」
初聽這話有些許「狂妄」,但他在用90後的特立獨行告訴我們,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大膽做自己,別人所的任由去說,只要我們自己走的路是對的,就足夠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從不主動迎合大眾,只做屬於自己的音樂。過去他的音樂裡有孤獨有桀驁,有悲傷有絕望,現在他的音樂越來越開闊,意境更空靈。每一次當他站在舞臺上,仿佛能感應到整個世界的靈魂。此時此刻,一切言語都顯得蒼白無力,他忘情地唱,你安靜地聽,便構成了一場最華麗的演出。
祝福你,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