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2020-12-26 科學網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Campbell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染色體碎裂可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對產生化學治療抗性的克隆細胞分離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通過依賴於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cs)催化亞基的機制,染色體碎裂是環狀染色體外DNA(ecDNA)擴增的主要驅動力 。

縱向分析顯示,通過另外幾輪染色體碎裂,ecDNA的結構進化進一步提高了藥物耐受性。原位Hi-C測序表明,ecDNA優先束縛在染色體末端附近,當存在DNA損傷時它們會重新整合。最初在低水平藥物選擇下形成的染色體內擴增經歷了連續的斷裂-融合-橋接循環,從而產生了長度超過100兆鹼基的擴增子,並被夾在間期橋接中,然後碎裂,從而產生了微核,其微囊化的ecDNA是染色質碎裂的底物。

研究人員確定了與獲得性抗藥性或癌基因擴增相關的人類癌症中與局部基因擴增相關的相似基因組重排圖譜。研究人員認為,染色質碎裂是加速基因組DNA重排以及擴增為ecDNA的主要機制,並能夠快速獲得對變化生長條件的耐受性。

研究人員介紹,局部染色體擴增通過介導癌基因的過表達來促進癌症的發生,並通過增加其作用會降低抗癌藥功效的基因表達來促進癌症治療耐藥性的產生。

附:英文原文

Title: 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

Author: Ofer Shoshani, Simon F. Brunner, Rona Yaeger, Peter Ly, Yael Nechemia-Arbely, Dong Hyun Kim, Rongxin Fang, Guillaume A. Castillon, Miao Yu, Julia S. Z. Li, Ying Sun, Mark H. Ellisman, Bing Ren, Peter J. Campbell, Don W. Cleveland

Issue&Volume: 2020-12-23

Abstract: Focal chromosomal amplific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itiation of cancer by mediating overexpression of oncogenes1,2,3,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ncer therapy resistance b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whose action diminishes the efficacy of anti-cancer drugs. Here we use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clonal cell isolates that developed chemotherapeutic resistance to show that chromothripsis is a major driver of circular extrachromosomal DNA (ecDNA) amplification (also known as double minutes)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depend on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s (PARP) and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cs). Longitudin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 further increase in drug tolerance is achieved by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ecDNAs through additional rounds of chromothripsis. In situ Hi-C sequencing showed that ecDNAs preferentially tether near chromosome ends, where they re-integrate when DNA damage is present. Intrachromosomal amplifications that formed initially under low-level drug selection underwent continuing 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s, generating amplicons more than 100 megabases in length that became trapped within interphase bridges and then shattered, thereby producing micronuclei whose encapsulated ecDNAs are substrates for chromothripsis. We identified similar genome rearrangement profiles linked to localized gene amplification in human cancers with acquired drug resistance or oncogene amplifications. We propose that chromothripsis is a primary mechanism that accelerates genomic DNA rearrangement and amplification into ecDNA and enables rapid acquisition of tolerance to altered growth conditions.

DOI: 10.1038/s41586-020-03064-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64-z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如何導致癌症基因組複雜性
    研究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如何導致癌症基因組複雜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0 13:02:36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Pellman、Neil T.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00期:FDA首次批准轉基因豬上市,可用於...
    同時,OSA基因簇變異也是重症患者的特點之一,該基因有助於遏制病毒複製。IFNAR2和OSA的異常使患者的先天免疫能力較差。同時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TYK2和CCR2基因表達水平更高。這5大關鍵基因導致重症的潛在作用機制就是抑制人體防禦能力、促進炎症反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上。
  •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6:20:07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harles Swanton研究小組,揭示了腫瘤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 費城染色體是如何形成的?
    於是他嘗試用X射線治療乳腺癌,埃米爾·格拉比成為放射治療癌症的先驅者。然而,放射線治療癌症的機理一直不清楚,直到染色體被正式命名50年後的1938年,美國的卡爾·薩克斯(Karl Sax,1892—1973年)教授通過X線照射細胞,觀察到細胞中的染色體損傷、易位的現象。
  • Nature:正常皮膚中的癌症種子
    突變始終存在於我們的細胞中,雖然大部分的突變是無害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突變的數量將會累積。一旦突變發生在關鍵基因中,將改變細胞行為,將細胞推向癌變的道路。也有假說認為,體細胞突變也促進衰老及癌症不相關疾病的發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2期:Y染色體可以逃脫消失的命運,日本流行...
    新研究認為Y染色體可以逃脫消失的命運 在2億多年的進化過程中,Y染色體已經大大縮小了。,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
  • Nature Genetics: 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凱特林癌症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 drives oncogenic genome remodeling in neuroblastoma」的文章,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 鴨嘴獸的十條性染色體如何決定自己生的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
    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具有三個與產卵息息相關的基因:卵黃蛋白原基因(Vitellogenin,VTG)。由卵黃蛋白原發展來的卵黃蛋白是卵黃的主要成分,為胚胎和幼體的早期發育提供主要的營養來源 。現生脊椎動物中,爬行類,鳥類保留了全部三個卵黃蛋白基因,而除單孔目之外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失去了全部三個卵黃蛋白基因。
  • 從染色體數目異常到癌症,MIT科學家提出悖論:是什麼引起免疫系統...
    所有的體細胞都有一定數量的染色體,比如人類細胞就有23對。在細胞分裂時,該染色體的數目可能存在增加或減少的情況,而這通常對生物體危害極大。MIT生物學家首次發現了免疫系統清除這些基因異常細胞的機制。大多數細胞在染色體數量異常之後,會立馬向免疫細胞發出信號,這些自然殺手會就將此異常細胞清除。
  • 攜帶這些基因,可能讓你的免疫藥物都「白用」了—抗癌管家
    但其實,具體的基因突變類型也會影響PD-1/PD-L1抑制劑的療效!多項臨床數據提示攜帶某些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劑更容易起效,但攜帶另外一些基因突變的患者, 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即使滿足了免疫治療的指標,也仍然對PD-1/PD-L1抑制劑不敏感,甚至會出現腫瘤爆發進展的情況,這對於腫瘤患者來說猶如雪上加霜!
  • 研究揭示人類癌症中的功能進化依賴性
    研究揭示人類癌症中的功能進化依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45:48 近日,瑞士洛桑大學Giovanni Ciriello團隊揭示人類癌症中的功能進化依賴性。
  • 科學家揭示骨髓惡性腫瘤克隆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揭示骨髓惡性腫瘤克隆進化的歷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30:45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Ross L. Levin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Y染色體導致不能生殖繁衍 500萬年後男性將消失?【3】
    在胚胎的性分化過程中,SRY基因刺激原始性腺向睪丸方向發育,然後這個最初的睪丸就開始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睪酮,刺激男性胚胎整個向男性化的方向發展。2003年,對Y染色體的成功測序揭開了Y染色體的真實結構和Y染色體微缺失的分子基礎。對Y染色體上基因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過去Y染色體上一些被視為無用的「垃圾基因」,也許在未來,我們能發現它們的真正作用。
  • 哈佛醫學院Church等團隊開發新的方法,可快速組裝染色體
    該研究證明了染色體規模的分階段裝配對於發現結構變異(SV)的重要性,包括數千個新的轉座子插入,以及高度多態性和醫學上重要的區域,例如人白細胞抗原(HLA)和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KIR)區域。DipAsm將促進高質量的精準醫學以及個體單倍型變異和種群多樣性的研究。
  • 科學家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科學家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4:14 美國哈佛醫學院Heng Li等研究人員合作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 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完全來自智人
    此後,分子技術的進步使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得以為進化人類學確定尼安德特人常染色體基因組的高質量序列,並發現了一個早已滅絕的全新人類分支,即丹尼索瓦人,他們是亞洲尼安德特人的親戚。  但是,由於所有保存良好,足以產生足夠數量DNA的標本都來自女性個體,因此之前無法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Y染色體進行全面研究。
  • TCGA腫瘤基因譜主要信號通路分析——Cell系列文獻解讀
    TCG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資料庫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所(NHGRI)牽頭創立的癌症基因組學研究項目,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橫跨33種主要腫瘤類型、超過11000例患者、匯聚了DNA、RNA、表觀遺傳修飾、蛋白質等多個層面組學信息的資料庫。
  • 將軍在上我在下,原來Y染色體是個吃瓜群眾!
    失去了X染色體的幫助,自己又沒有能力保護自己,這條執意走獨木橋的Y染色體就常常發生各種各樣的基因倒轉和刪除事件!就這樣,從沒有差異的原始染色體,經過了3億多年的進化以後,Y染色體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