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染色體是如何形成的?

2021-02-23 知識分子


撰文 | 谷之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你一定知道最近有一部中國國產電影曾引起不小的觀影熱潮,這部電影就是《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源自2015年一位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為他人代購印度仿製藥的真實案件。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或許會記得電影裡提到的那個被仿製的抗癌藥「格列寧」,它影射了現實中的一種名藥——格列衛(Gleevec)。

格列衛的化學名稱是伊馬替尼(imatinib),主要用於治療費城染色體陽性(Ph+)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那麼,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就是費城染色體(Philadelphia chromosome)和造成費城染色體的原因——基因融合。

說到染色體,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人體細胞內有23對染色體。那麼什麼是費城染色體呢?費城不是美國的一個地名嗎?一個地名怎麼會和染色體連在一起呢? 在說費城染色體之前,我們先來講幾個有關染色體的重要科學發現。

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瓦瑟爾·弗萊明(Walther Flemming,1843—1905年)經過實驗發現,用苯胺染料可以將細胞核內的一種物質染成深色,他稱其為染色質。1888年,這種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易著色的物質被正式被命名為染色體。染色體的發現揭開了科學家在生命探索中的新的篇章。

德國科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於1895年發現X射線後,X射線對人體組織的損害很快就為人所知。許多研究X射線的學者或截肢或罹患癌症,甚至發明大王愛迪生本人以及他的助手都深受其害。

1895年,當時年僅21歲的美國芝加哥醫學生埃米爾·格拉比(Emil Grubbe)聰明地想到:既然X射線可以損害正常的人體組織,那麼X射線也應該可以殺死癌細胞。於是他嘗試用X射線治療乳腺癌,埃米爾·格拉比成為放射治療癌症的先驅者。

然而,放射線治療癌症的機理一直不清楚,直到染色體被正式命名50年後的1938年,美國的卡爾·薩克斯(Karl Sax,1892—1973年)教授通過X線照射細胞,觀察到細胞中的染色體損傷、易位的現象。X線照射導致細胞中染色體的損傷不僅解釋了放射治療癌症的作用機制,更為重要的是,染色體發生易位的現象為後來費城染色體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

在1960年,工作於美國費城的賓州大學病理系的教授彼得·C.諾埃爾(Peter C. Nowell,1928—)和他的學生、工作於費城福克斯蔡斯腫瘤研究中心(Fox Chase Cancer Center)的大衛·亨格福德(David Hungerford,1927—1993年)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第22號染色體比正常人的要短一小段。

他們敏銳地意識到這也許就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作的原因。後來的實驗證明這些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腫瘤細胞確實是從發生染色體變異的單個細胞生長而來。世人為之震驚。這一短小的染色體也就以兩位研究者所在地費城命名,即費城染色體。然而,在其後的12年中,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為何費城染色體會短小?那缺失的一小段染色體去了哪裡?染色體缺失的意義何在? 

1973年,芝加哥大學的珍妮特·戴維森·羅利(Janet Davison Rowley,1925—2013年)用優化的染色法研究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時發現,原來費城染色體所缺失的那一小段,從22號染色體的長臂易位到了9號染色體上。這一發現首次在人類癌症細胞上證明了染色體易位的發生。這一重大的科學發現被人們戲稱為「費城掉了的東西在芝加哥找到了」。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珍妮特還發現,染色體易位在白血病中是普遍存在的,如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中存在8號和21號染色體的易位,在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存在15號和17號染色體易位。於是珍妮特提出,每種染色體易位都會導致相應的疾病發生,這是對傳統「腫瘤是由病毒引發」的觀念的挑戰。通過對不同腫瘤的染色體進行研究,到1990年,科學家已經發現了70多種染色體易位。

現在我們知道,原來費城染色體的形成是染色體發生了易位的緣故,那麼為什麼染色體發生了易位會導致腫瘤呢?

1985年,科學家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費城染色體形成時,原來9號和22號染色體斷裂點上,各含有一個基因,分別是9號染色體上的ABL基因和22號染色體上的BCR基因。費城染色體易位形成後,打斷了這兩個原有的基因,同時又組合成了新的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的發現,也引出了我們要探討的第二個重要問題——基因融合。基因融合在腫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因為針對基因融合所開發的治療癌症的藥物,轉變了原有的癌症治療方式,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為精準的、靶點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那麼,什麼是基因融合呢?基因融合是指兩個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序列相互融合為一個新的基因的過程,其原因有可能是染色體易位、中間缺失或染色體倒置,通常具有致瘤性。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費城染色體中的BCR-ABL融合基因。我們知道,基因是一段DNA序列,可以轉錄成mRNA,細胞根據mRNA上攜帶的編碼信息翻譯合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質。融合基因與普通的基因具有一樣的功能,BCR-ABL融合基因能編碼一種分子量是210kD的蛋白質(P210),這種蛋白質有增強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如果酪氨酸激酶一直處於「活躍」狀態,能引起細胞的不受抑制的生長,並抑制了細胞凋亡的發生,造成細胞生長失控,最終導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發生。

費城染色體易位導致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強,繼而引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這一機制是在1985年被發現的。隨後,瑞士汽巴嘉基(Ciba-Geigy)製藥公司的研究員尼古拉斯·B.萊登(Nicholas B. Lydon)與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的布萊恩·J.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等人合作研發抗腫瘤藥物。他們通過高通量篩選技術,找到了2-苯胺基嘧啶(2-phenylaminopyrimidine)。它可以與BCR-ABL蛋白上的活性位置結合,抑制其活性。研究者通過對2-苯胺基嘧啶進行甲基和苯甲醯胺等修飾以增加其藥性,最終得到了伊馬替尼。

200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伊馬替尼作為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一線用藥,其商品名就是格列衛。格列衛自上市之日起,一直位於暢銷藥物之列,它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癒率從不到50%增加到90%。格列衛成為第一個針對BCR-ABL靶點的靶向藥,用於治療融合基因所引起的癌症,這也開創了靶向治療癌症的先河。

NTRK基因融合是指編碼TRK蛋白的NTRK基因異常地與其他基因融合,從而產生促進腫瘤生長的生長信號。雖然NTRK基因融合很罕見,但在不同類型的癌症中都有存在。

近兩年針對NTRK的靶向治療可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比如,Entrectinib突破性療法被批准用於治療NTR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的幼兒神經母細胞瘤、非小細胞肺癌和轉移性結直腸癌。Entrectinib(RXDX-101)是一種口服的ATP競爭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該藥物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對TRKA/B/C、ROS1和ALK融合等靶點均顯示出了非常好的活性,具有廣譜治療效應。

2018年5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對另一個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藥物Larotrectinib進行優先審查。僅僅6個月後,就在2018年11月2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由拜耳和Loxo腫瘤公司聯合開發的、首個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TRK抑制劑Larotrectinib(商品名為Vitrakvi®)。

Larotrectinib是針對NTRK這一致癌驅動基因量身定製的,且與腫瘤類型無關的治療藥物。 NTRK融合腫瘤的診斷可通過特定的檢測方法,包括新一代測序技術(NGS)和螢光原位雜交對NTRK基因融合進行鑑定。

Larotrectinib已經在多種存在NTRK基因融合的獨特的腫瘤類型中顯示了臨床效果,包括肺癌、甲狀腺癌、黑色素瘤、胃腸道間質瘤、結腸癌、軟組織肉瘤、涎腺腫瘤和嬰兒纖維肉瘤。Entrectinib和Larotrectinib,這兩個新的靶向藥物開啟了廣譜靶向融合基因治療的時代,為癌症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隨著靶向藥物的增多和檢測靶點的增加,多重基因檢測的需求也逐漸產生,基因序列檢測和個體化治療已經成為腫瘤治療的公認趨向。

 

儘管基因融合一直被認為是腫瘤細胞獨有的特徵,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正常器官和組織細胞中都存在融合基因,而且融合基因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針對腫瘤的融合基因檢測更為重要。在未來的腫瘤治療中,精準的腫瘤基因檢測將是指導臨床用藥的重要手段。只有找到腫瘤基因,才能精準選擇靶向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才可能成為真正的「藥神」。

作者簡介:

谷之,醫學博士,美國知名基因實驗室領頭人。

原文標題為「《我不是藥神》裡的科學|費城染色體和基因融合的發現」,首發於《小多少年時》,《知識分子》獲授權轉載。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更多精彩文章:


調查:什麼人會反對轉基因?14個轉基因傳聞,你信過幾個?

▼▼▼點擊「閱讀原文」,與知識分子一起悅讀2019。

相關焦點

  • 染色體檢查 染色體檢查掛哪個科
    染色體檢查進行染色體組型檢查,能夠從中發現許多大染色體的變化。染色體組型檢查可以告訴我們DNA 的數目是否正確、DNA是否異常、個體的性別、個體的某些不育問題等。染色體檢測能預測生育染色體病後代的風險,及早發現遺傳疾病及本人是否有影響生育的染色體異常、常見性染色體異常,以採取積極有效的幹預措施。染色體檢查項目1、生殖系統:通過白帶常規篩查滴蟲、黴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陰道炎症,以及淋病、梅毒等性傳播性疾病。是否有婦科疾病,如患有性傳播疾病,最好先徹底治療,然後再懷孕,否則會引起流產、早產等危險。
  •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基因組分析可以提供有關基因及其在DNA鏈上的位置的信息,但這些分析幾乎無法揭示它們在染色體內的空間位置關係,而染色體是高度複雜的三維結構,承載著遺傳信息。染色體在顯微鏡圖像中類似於一個模糊的「X」,可以攜帶數千個基因。當DNA纏繞蛋白質(稱為組蛋白)時,它們就形成了。組蛋白進一步摺疊成稱為染色質的複合物,染色質構成了單個染色體。由於相鄰的基因通常一起起作用。,因此知道基因在染色質內的空間接近性非常重要。現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利用熱圖數據逆向工程染色體高度詳細模型的計算技術。
  • 三代試管嬰兒胚胎染色體篩查
    人類有23對染色體,每一條染色體上的DNA 片段就是一個基因。下圖中左側的X形就是染色體,而右側的片段就是染色體上的基因。23對染色體上面分布著大約5-10萬個基因。由此證實43歲以上卵子發育為囊胚的,即使表面看上去正常,級別再高,實際上染色體的異常率高也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高齡妊娠流產率高的原因所在!  二、哪些疾病與染色體相關?  常見的染色體/基因異常導致的疾病:  染色體數量缺失(非整倍體):除了性染色體,其他22對染色體都應該是兩條,即2倍體。如果哪一號染色體只有1條或者3條(三體),就是染色體數量問題。
  • 鴨嘴獸的十條性染色體如何決定自己生的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
    最近,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和中國浙江大學的生物學家們第一次測繪了鴨嘴獸的全基因組,與另一種單孔目的動物針鼴一起,從基因的角度揭示了單孔目哺乳動物獨特性的起源,尤其是它們有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10個性染色體的起源。(你沒聽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均只有兩個(XY)性染色體,而鴨嘴獸等單孔目動物有十個,XY各五個)。先說卵生。
  • Y染色體退化可能導致男性「消失」?朱欽士:不必擔憂
    生物的性別是如何被決定的?地球上多細胞生物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賞心悅目的綠葉、五彩斑斕的花卉、翩翩起舞的蝴蝶、鳴腔婉轉的鳥兒,使得我們的世界生氣勃勃,充滿情趣。如果我 們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多細胞生物生活得多彩多姿,在很大程度上與生物的性別有關。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多細胞生物,都分雌、雄兩性。
  •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大膽猜想」——人工合成僅含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自然界中的生命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染色體細胞核被核膜包裹的真核生物,如人類、動物、植物、真菌、酵母;一類是染色體裸露無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在自然界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同生命體逐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基因組,包括相對固定的染色體數目。
  • 費城故事
    生活中我遇到了《費城故事》中律所的辯護律師(後來成為費城大法官原型的法官本人)的助手律師。這位律師在十年的律師生涯後自製成了一位藝術家。我的費城故事從這位藝術家開始。我們一年半前在一家咖啡廳遇到,當時和我一起的有我的校友和一位美國的朋友。他過來問我可不可以為我畫幅畫。
  • SisterC可檢測姐妹染色體相互作用
    SisterC可檢測姐妹染色體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4:55:52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Job Dekker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生殖隔離和染色體數目的關係,沒你想像的緊密
    常見的解釋只是拿染色體數目說事兒。馬的染色體為2n=64,驢為2n=62,騾子的染色體是半馬半驢,共63條,奇數無法進行正常的減數分裂,故不能生育。此說看似合理,實則經不起推敲,隨手就是一個反例:普氏野馬的染色體為2n=66,說起來和家馬的2n=64也應該「隔離」,然而它倆卻可以產生可育的後代(65條染色體)。63不行65行,上哪兒說理去?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格列衛是如何被研究出來的?
    但他的靈光一閃實在太過超前了——限於科研能力的局限,直到1921年,科學家們還相信人類的基因組裡有48條染色體。可以想像,西奧多那不合時宜的天才想法,註定無法得到時代的驗證與認可。在1960年,當時一位著名的學者更是在大量分析後斷言,在絕大部分的人類腫瘤細胞中,染色體都是正常的。
  • 株洲市發現1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世界首報 我市發現1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丈夫7號染色體「長臂臂內倒位」,致妻子孕早期自然流產株洲晚報記者 楊凌凌 通訊員 張倩省直中醫院在一例自然流產婦女的丈夫身上,查出了「染色體異常核型」,日前經省級專家確認,為全球首次發現,該核型被《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資料庫》收存。
  • 從染色體數目異常到癌症,MIT科學家提出悖論:是什麼引起免疫系統...
    圖丨染色體分離錯誤會導致異常的染色體組型,此時的染色體會發生非整倍性改變。照片中正在分裂的細胞正在經歷一次異常的染色體分離過程。該發現為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癌細胞的機制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很多癌細胞的染色體數目是異常的。「如果我們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識別機制,就有可能引導其清除癌細胞,」論文的作者之一,MIT生物系教授Angelika Amon表示。
  • 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完全來自智人
    此後,分子技術的進步使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得以為進化人類學確定尼安德特人常染色體基因組的高質量序列,並發現了一個早已滅絕的全新人類分支,即丹尼索瓦人,他們是亞洲尼安德特人的親戚。  但是,由於所有保存良好,足以產生足夠數量DNA的標本都來自女性個體,因此之前無法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Y染色體進行全面研究。
  • 北費城,北費城 攝影師眼中的荒廢之城
    (Daniel Traub 作品《NorthPhiladelphia》)北費城,北費城攝影師眼中的荒廢之城很多在費城的中國人都遏制不住想要把費城的「費」字替換成「廢」——這可不是戲謔,因為你若是看過北費城以後,便知道這毫不為過。
  • 帶你認識Y染色體微缺失
    客戶在開始試管周期前,醫生會要求先做常規身體檢查,其中男性檢查項目:Y染色體微缺失,這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檢查呢?如果Y染色體有缺失是否意味著不能生育或者無法生育男孩呢?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Y染色體微缺失的臨床檢測意義。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 Y染色體正在日漸萎縮,若干年後人類男性會消失嗎?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是常染色體,還有一對是性染色體,男性的是XY,女性的則是XX。性染色體決定了男女的不同,X染色體上具有大約1000個基因,Y染色體與之相比就少多了,只有45個。當第一批哺乳動物在100億至2億年前進化時,他們是沒有性染色體的,或者說他們的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沒有任何區別,無論是大小、結構還是功能。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古老的動物是不需要性染色體的,那它們沒有性染色體的話如何區分雌雄呢?
  • 費城交響樂團又「活過來了」
    三年前曾因為申請破產保護而備受關注的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近來傳來利好消息:樂團目前的財務指標均有很大改善,音樂會的收入大幅上揚,年度籌資也有了很多進帳。這意味著,曾經一度在困境中掙扎的美國一流樂團,如今又可以揚眉吐氣地昂首闊步繼續向前了。
  • 斑點是怎麼形成的?
    斑點分為很多種,每一種斑點的形成原因也不一樣,那麼今天小美來和大家聊聊關於長斑的話題。首先我們要知道臉上的斑點分為哪些種類,斑點分為五大類:1:黃褐斑:黃褐斑也稱肝斑,為面部的黃褐色色素沉著。曬斑是由日光或因其他光線照射形成,是皮膚對強光照射引起的一種急性損傷性反應,是一種光敏性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