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2021-01-18 前瞻網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CHEN • 2021-01-16 17:21:03 來源:前瞻網 E288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基因組分析可以提供有關基因及其在DNA鏈上的位置的信息,但這些分析幾乎無法揭示它們在染色體內的空間位置關係,而染色體是高度複雜的三維結構,承載著遺傳信息。

染色體在顯微鏡圖像中類似於一個模糊的「X」,可以攜帶數千個基因。當DNA纏繞蛋白質(稱為組蛋白)時,它們就形成了。組蛋白進一步摺疊成稱為染色質的複合物,染色質構成了單個染色體。

由於相鄰的基因通常一起起作用。,因此知道基因在染色質內的空間接近性非常重要。

現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利用熱圖數據逆向工程染色體高度詳細模型的計算技術。通過這項工作,研究人員發現了染色質摺疊在DNA鏈上彼此相距很遠的基因之間產生的緊密空間關係的新信息。

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利用一個叫做Hi-C的過程中的信息對單個染色體的複雜結構進行逆向工程的方法。

Hi-C生成基於概率的熱圖,反映出哪些基因在空間上最可能彼此接近。這些熱圖可以提供染色體如何組織的大致三維信息,但由於它們是基於來自多個細胞的遺傳物質,這些熱圖代表了基因之間接近的平均可能性,而不是確切的位置。

研究人員研究了果蠅胚胎細胞染色體的Hi-C熱圖,果蠅胚胎細胞只有8條染色體。他們將這些熱圖與新的先進的計算方法結合起來,生成了非常詳細的單個細胞染色體的三維圖。

這是第一次製造出準確代表染色體內遺傳空間關係的單細胞模型。研究人員表示,「有了這些模型,可以發現豐富的生物學模式,並回答有關染色體三維結構變化導致幹細胞發育成不同組織的基本生物學問題,以及這些過程中的故障如何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疾病。」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90-9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如何導致癌症基因組複雜性
    研究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如何導致癌症基因組複雜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0 13:02:36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Pellman、Neil T.
  • 科學家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科學家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4:14 美國哈佛醫學院Heng Li等研究人員合作實現染色體尺度下、單體型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裝配。
  • 哈佛醫學院Church等團隊開發新的方法,可快速組裝染色體
    但是,當前用於分階段裝配的算法要麼不生成染色體尺度的定相,要麼需要譜系信息,這限制了它們的應用。近日,哈佛醫學院Heng Li,George M.該研究證明了染色體規模的分階段裝配對於發現結構變異(SV)的重要性,包括數千個新的轉座子插入,以及高度多態性和醫學上重要的區域,例如人白細胞抗原(HLA)和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KIR)區域。DipAsm將促進高質量的精準醫學以及個體單倍型變異和種群多樣性的研究。
  • 《自然》:首次測得單個晶體斷層處的量子機械振動
    加州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採用最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量了單個晶體斷層處的聲子光譜,即晶格中的量子機械振動,並發現了靠近瑕疵聲子的傳播。該重要發現研究論文,題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單缺陷聲子」,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如圖所示研究團隊首次所測得的聲子在晶體中單個缺陷中的量子機械振動,該突破性進展為在高科技設備中使用更好的工程材料打開了大門。
  • 費城染色體是如何形成的?
    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瓦瑟爾·弗萊明(Walther Flemming,1843—1905年)經過實驗發現,用苯胺染料可以將細胞核內的一種物質染成深色,他稱其為染色質。1888年,這種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易著色的物質被正式被命名為染色體。染色體的發現揭開了科學家在生命探索中的新的篇章。
  •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背靠背」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有關酵母染色體的成果,一篇來自覃重軍團隊,另一篇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的「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博伊克。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史衛峰團隊《細胞》子刊發文:為駁斥「新冠病毒人造」陰謀論提供證據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團隊在《細胞》子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描述了最近發現的一種蝙蝠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在基因組某些區域是SARS-CoV-2的近親,它在病毒突刺蛋白的S1和S2亞基的連接處以類似於SARS-CoV-2的方式插入胺基酸。
  • 《科學》子刊: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阻斷TRAIL可改善恆河猴等心肌...
    他們發現,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凋亡誘導配體(TRAIL)與死亡受體5(DR5)結合,會誘導心肌細胞死亡,並募集和活化白細胞,進而導致心臟損傷。此外,他們還首次在多種動物模型中證實,用可溶性DR5-Fc融合蛋白(sDR5-Fc),可阻斷體內TRAIL與DR5結合,減少心肌梗死後的心肌細胞死亡與炎症反應並改善心臟功能。
  • 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10大區別!一文說清楚
    總之,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通常是多種異常組合的結果,不是單個突變或蛋白質異常(題外話。 所以一般認為,從癌症的發生到最終臨床上表現出癌症,通常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不斷地接觸致癌物)。 所以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究竟有什麼不同?
  • 從染色體數目異常到癌症,MIT科學家提出悖論:是什麼引起免疫系統...
    所有的體細胞都有一定數量的染色體,比如人類細胞就有23對。在細胞分裂時,該染色體的數目可能存在增加或減少的情況,而這通常對生物體危害極大。MIT生物學家首次發現了免疫系統清除這些基因異常細胞的機制。大多數細胞在染色體數量異常之後,會立馬向免疫細胞發出信號,這些自然殺手會就將此異常細胞清除。
  • 帶你認識Y染色體微缺失
    客戶在開始試管周期前,醫生會要求先做常規身體檢查,其中男性檢查項目:Y染色體微缺失,這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檢查呢?如果Y染色體有缺失是否意味著不能生育或者無法生育男孩呢?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Y染色體微缺失的臨床檢測意義。
  • 醫學最前沿005|肌肉細胞的再生「密碼」
    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由於海星有如此驚人的再生本領,所以斷臂缺肢對它來說是件無所謂的小事。海星的組織可以再生,那麼人類的組織呢?組織再生是一個進化守恆的過程,浸潤的炎症細胞和局部組織細胞之間必須進行精心協調才能實現體內平衡和功能恢復。人類的細胞會不會再生仍屬未知領域。
  • 腦科學日報: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被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減肥!
    為了更好處理患者的非呼吸系統症狀,他與同事一道結合臨床經驗並回顧了現有研究,近日在《自然-醫學》發表綜述,全面闡述了新冠病毒對肺以外器官的影響。 綜述提出,血液系統、心血管、腎、胃腸肝膽、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眼部和皮膚都可能會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
  • PROE三維圖與CAD二維工程圖的轉化
    我是一名國企的設備技術員,從事零部件的加工與設計以及圖紙繪製工作,在七年的工作中對圖紙的繪製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在這裡介紹給大家:     首先三維圖比較二維圖的優點在於直觀易懂,二維圖較為抽象,較三維圖來說理解難度較高,尤其對於沒有或者圖紙繪製知識相對較少的人員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 蛋白質設計算法可實現精準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蛋白質設計算法可實現精準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14:22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論文通過設計蛋白質合成可實現精確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 三代試管嬰兒胚胎染色體篩查
    一、染色體問題有多嚴重?  首先要說明的是,能夠順利出生的健康嬰兒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數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都會不著床、流產、或者胎停育,被自然淘汰。99%的流產是胎兒的原因,而不是母體的原因。  2)胚胎繼續培養到第五天,形成囊胚:胚胎不斷分裂成長時,有部分細胞從開的小孔中滲出,從滲出細胞中吸取一個細胞進入微細導管中。  3)將取出的細胞送檢:通過染色體提取和分析,判斷該胚胎有無遺傳疾病和鑑定胚胎性別,通常檢測結果需要2-4周。  4)將囊胚冷凍存儲:所有囊胚都將被冷凍存儲,等到染色體結果出來後,患者可以選擇胚胎進行移植。
  • 《細胞》子刊:針灸的神經學機制找到了!華人科學家揭示不同穴位...
    最近發表在《細胞》雜誌子刊《神經元》上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解釋[1]。因此,為了更加細緻地揭示其中的神經學機制,研究人員設計了這項實驗。圖片來自pixabay.com以前的研究人員缺乏工具,沒辦法選擇性地操作不同亞型的交感神經元,這次,他們開發了一種交叉遺傳工具,可以調控嗜鉻細胞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
  • B肝複製第一階段,單個rcDNA,修復成共價閉合環狀DNA
    B肝病毒複製周期開始於進入細胞,整個生命周期的每個步驟都是有可能產生在研新藥的。比如,在第一階段,單個的rcDNA修復成共價閉合環狀DNA(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s),然而由組蛋白與非組蛋白包裝成染色質。
  •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6:20:07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harles Swanton研究小組,揭示了腫瘤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 國家藥監局關於發布基於細胞螢光原位雜交法的人類染色體異常檢測...
    為加強醫療器械產品註冊工作的監督和指導,進一步提高註冊審查質量,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了《基於細胞螢光原位雜交法的人類染色體異常檢測試劑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呼吸道病毒多重核酸檢測試劑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基於核酸檢測方法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試劑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沙眼衣原體和/或淋病奈瑟菌核酸檢測試劑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