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設計算法可實現精準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2020-12-26 科學網

蛋白質設計算法可實現精準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14:22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論文通過設計蛋白質合成可實現精確靶向細胞表面抗原。該研究於2020年8月20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研究人員設計了執行「與」、「或」和「非」布爾邏輯運算的共定位依賴蛋白轉換器(Co-LOCKR)。 僅當滿足所有條件時,這些轉換器才會通過構象變化激活,從而在複雜細胞群體中以單細胞解析度快速生成轉錄非依賴的反應。研究人員利用AND門實現了T細胞對表達兩種表面抗原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同時避免脫靶識別單抗原細胞;添加NOT或OR程序的3輸入轉換器以避免或包括表達第三種抗原的細胞。

因此,從頭設計蛋白質可以對細胞表面抗原進行運算以實現將多個不同的結合互作整合到單個輸出中。

據介紹,細胞的精準靶向具有一定挑戰性,這是因為大多數哺乳動物細胞缺乏將它們與其他細胞區分開的單一細胞表面標記。一種解決該難題的方法是基於存在其表面蛋白質的特定組合來靶向細胞。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signed protein logic to target cells with precise combinations of surface antigens

Author: Marc J. Lajoie, Scott E. Boyken, Alexander I. Salter, Jilliane Bruffey, Anusha Rajan, Robert A. Langan, Audrey Olshefsky, Vishaka Muhunthan, Matthew J. Bick, Mesfin Gewe, Alfredo Quijano-Rubio, JayLee Johnson, Garreck Lenz, Alisha Nguyen, Suzie Pun, Colin E. Correnti, Stanley R. Riddell, David Baker

Issue&Volume: 2020/08/20

Abstract: Abstract Precise cell targeting is challenging because most mammalian cell types lack a single surface marker that distinguishes them from other cells. A solution would be to target cells based on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proteins present on their surfaces. We design colocalization-dependent protein switches (Co-LOCKR) that perform AND, OR, and NOT Boolean logic operations. These switches activate through a conformational change only when all conditions are met, generating rapid, transcription-independent response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within complex cell populations. We implement AND gates to redirect T cell specificity against tumor cells expressing two surface antigens while avoiding off-target recognition of single-antigen cells, and 3-input switches that add NOT or OR logic to avoid or include cells expressing a third antigen. Thus, de novo designed proteins can perform computations on the surface of cells, integrating multiple distinct binding interactions into a single output.

DOI: 10.1126/science.aba6527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8/19/science.aba6527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華大吉諾因「靶向新生抗原自體免疫T細胞注射液」獲批臨床
    華大吉諾因「靶向新生抗原自體免疫T細胞注射液」獲批臨床 1 月 8 日,CDE 臨床默示許可一欄更新數據,其中武漢華大吉諾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腫瘤新生抗原細胞治療藥物「靶向新生抗原自體免疫 T 細胞注射液」獲臨床默示許可,用於新生抗原陽性的晚期實體瘤患者
  • ALDH4A1是動脈粥樣硬化靶向抗原
    ALDH4A1是動脈粥樣硬化靶向抗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3:05 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Almudena R. Ramiro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陳子博:用人工設計的蛋白質來從頭編程生命
    所謂蛋白質設計,就是依賴於對蛋白質結構的精確預測,按照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綜合運用各學科的技術手段,獲得比天然蛋白質性能更優越的新型蛋白質。與傳統蛋白質設計中的直接修改自然界的蛋白不同,蛋白質的從頭設計是對蛋白質分子的「大改」,還要使之具有特定的空間結構和預期功能,因此也被視為難以實現的世界性難題。
  • 臨床試驗表明:靶向GD2的CAR-T細胞有望治療神經母細胞瘤
    GD2 CAR-T細胞設計、表達和功能,圖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doi:10.1126/scitranslmed.abd6169。在這項原則性驗證研究中,這些作者對患者自身的T細胞(一種免疫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使之具備識別和殺死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能力。12名復發性或難治性神經母細胞瘤兒童接受了這種治療,這是英國癌症研究中心資助的I期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項研究是首批證明CAR-T細胞實現實體癌快速消退的研究之一。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他們根據從一種名為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CAR-T)療法的前沿抗癌策略中獲得的經驗,設計和開發了這種新的細胞靶向療法,其中,CAR-T細胞療法是對患者自身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然後將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T細胞灌注回患者體內來攻擊癌細胞。類似的基因修飾可引導T細胞選擇性地破壞導致黏膜PV的自身反應性B細胞。
  • 真「碳基電路」:用蛋白質邏輯門把細胞變成計算機|Science
    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小組,用人造蛋白質從零開始製造分子邏輯門,實現了雙輸入、三輸入的與門、或門、與非門、或非門、異或門等等。這項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的Science。在矽電路裡,高電平表示1,低電平表示0。被巧妙設計的蛋白質,就像一串串01信號,通過一組不同的組合實現特定的功能。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CAR-T全稱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它屬於過繼性T細胞轉移(adoptive T-cell transfer,ACT)的一種,是輸血醫學的一個新領域。
  • 第一屆EAR肺癌精準診療高峰論壇:序寫非小細胞肺癌精準診療未來
    2近年來,新的治療藥物、治療策略與手段層出不窮,特別是針對驅動基因的靶向治療藥物給NSCLC治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教授指出:「十幾年來,隨著醫學研究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認識不斷深入,實現了從組織學分型到分子學分型的演變,肺癌進入精準治療時代。
  • B肝感染不同細胞靶點,e抗原蛋白下調,TLR天然信號通路
    最近科學研究已經證明,e抗原(HBeAg)蛋白下調TLR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因此也有科學家指出,HBV感染的不同細胞天然免疫靶點。怎樣理解B肝e抗原、HBV核心蛋白(HBcAG)、B肝病毒剪接蛋白(HBSP)和TLR免疫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呢?
  • 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簡稱TAO,發病機理複雜,免疫靶向治療開拓前景
    Cawood 等研究發現,脂肪和黏多糖的生成與菸草提取物呈劑量依賴性,菸草提取物可通過增強白細胞介素1(IL-1)的作用,促進黏多糖和脂肪的合成。放射性碘治療可破壞中狀腺濾泡細胞引起自身抗原尤其是促甲狀腺素受體(TSHR)的大量釋放,觸發眶內炎性反應。
  • 首款靶向TROP-2的ADC藥物Trodelvy來襲!
    之前小編其實在文章中提及到ADC藥物(相關文章:精準爆破癌細胞,多款ADC抗癌藥玩轉「靶向+化療」,未來可期),其全稱是「抗體偶聯藥物」。 抗體偶聯藥物就像是生物飛彈,由兩部分核心功能組成:第一是抗體(飛彈體),第二是強化療藥(核彈頭);這種設計會使抗體帶著化療藥去找腫瘤細胞,然後精準地給腫瘤細胞下毒,毒死它們。這種藥物設計結合了靶向藥的精準和化療藥的高效,既避免了全身使用化療藥的毒副作用,也比單獨使用靶向藥具有更強的殺傷能力,一舉兩得。
  • B肝在研新藥Lunar-HBV,臨床前單次注射,表面抗原和HBVDNA雙降
    RNA幹擾類藥物靶點,Lunar-HBV在小鼠試驗表現出單次注射給藥後,能夠減少小鼠HBV-DNA與B肝表面抗原水平。小番健康提醒,RNA幹擾藥物依然是目前B肝創新藥研發的前沿技術之一,覆蓋全部B肝病毒轉錄物序列,時間表上,全球藥品研發資料庫有一條它的信息。
  • 【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
    它是靶向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地識別受體酪氨酸激酶,切斷腫瘤細胞的信號轉導,細胞得不到增殖和擴散的信號指令,就會減緩生長,從而延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恩西地平,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小分子靶向藥。
  • 小米科普自研降噪算法:可精準分離人聲與環境噪音並實現降噪
    集微網8月25日消息(文/數碼控),小米手機官方微博在昨天發表長文科普小米10 至尊紀念版搭載的自研降噪算法,官方稱它可精準分離人聲與環境噪音並實現降噪,再喧鬧的車水馬龍,與噪音「正面交手」不落下風。圖片來源:微博由於真實場景中的噪聲十分複雜,很難得到精準的噪聲預估,使得傳統降噪算法很容易做出不恰當的處理,出現聲音斷續、忽大忽小;而小米自研AI降噪算法融合信號處理,實現深度自適應降噪,可有效過濾複雜噪聲。
  • Nature|腸道菌群參與塑造B淋巴細胞抗原受體組庫
    責編 | 兮B細胞作為構成獲得性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取決於B細胞受體(B cell Receptor) 重鏈可變區基因胚系VDJ重排形成的抗原受體多樣性。大量單個特異性B細胞抗原識別特異性的集合被稱為B淋巴細胞抗原受體組庫(B cell repertoire)。
  • 綜述:T細胞抗原的發現之旅
    綜述:T細胞抗原的發現之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14:04:14 匹茲堡大學Alok V. Joglekar與中國醫學科學院李貴登合作總結了T細胞抗原的發現之旅。
  • Nat Commun:靶向目標物對抗癌細胞
    2016年4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靶向目標物在不傷害周圍的健康組織的情況下可以進入癌細胞並傳遞致命細胞毒素。這在癌症研究中是一個長期的願景,但它已經被證明很難實現。「多年來,我們試圖闡明目標蛋白在癌細胞表面可以用來幫助這些「目標物質」進入細胞。發展這種方法非常複雜,但讓我們感到很高興的是終於成功了,」臨床腫瘤學教授Mattias Beltin說。他的研究小組最近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新方法。Mattias Belting描述了癌症腫瘤內部的不利環境。腫瘤的細胞快速分裂導致缺氧、低pH值、營養不足。
  • 盧培龍:從頭設計跨膜蛋白質|「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
    獲獎時年齡:31 歲獲獎時職位:西湖大學研究員獲獎理由:他首次實現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維結構的精確設計。自 2014 年從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實驗室博士畢業後,盧培龍在華盛頓大學花了 4 年半的時間來進行全新蛋白質的設計,也就是基於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原理,通過計算機模擬輔助,設計蛋白質胺基酸序列,從而使其能夠自發摺疊形成設計預期的三維結構。算下來,他在結構生物學和蛋白質科學領域已經耕耘了 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