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感染不同細胞靶點,e抗原蛋白下調,TLR天然信號通路

2020-12-23 小番健康

最近科學研究已經證明,e抗原(HBeAg)蛋白下調TLR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因此也有科學家指出,HBV感染的不同細胞天然免疫靶點。怎樣理解B肝e抗原、HBV核心蛋白(HBcAG)、B肝病毒剪接蛋白(HBSP)和TLR免疫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呢?

B肝感染不同細胞靶點,e抗原蛋白下調,TLR天然信號通路

舉個例子,2020年3月5日廣東大學傳染病與分子病理學研究中心和埃及亞歷山大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總城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核酸研究部等研究人員就提出過相關見解,並發表在科學雜誌《Viruses》。研究人員的觀點是,與B肝e抗原陰性慢性B肝患者相比時,e抗原陽性慢性B肝患者的Kupffer細胞、外周單核細胞和肝細胞的TLR表達降低(觀點來自:Viruses)。

如何理解,科學家提出的觀點?

實際上,在這份報告中,編碼G1896A前核心區終止密碼子突變的HBV cDNA質粒(可消除e抗原的產生)對TLR2的表達是沒有影響的。但是,最近全球有一項研究表明,e抗原直接與TLR2途徑中的關鍵適配器相互作用。在與e抗原陰性的HepG2細胞系相比時,穩定轉化的e抗原陽性HepG2細胞中,IFN-α和IFN-βmRNA的表達下調。

由此可見,科學數據證明了此前觀點,即e抗原蛋白下調了TLR天然免疫信號通路。還有一些觀察,比如HBV核心蛋白(HBcAG)和HBV剪接蛋白(HBSP)方向的發現。HBV核心蛋白的作用是什麼呢?它其實通過與IFN-β啟動子結合,成為一個反式消音器幹擾小鼠成纖維細胞中IFN-β的表達(動物實驗中)。本研究人員注意到,由剪接pgRNA編碼的HBV核心蛋白下調IFN誘導的MxA蛋白表達,MxA是一種重要的抗病毒蛋白激酶(觀點來自:本研究人員)。

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

除了這些發現之外,還有除核心蛋白與前核心蛋白外,最經常檢測到的剪接pgRNA,還編碼1種稱為HBSP的新蛋白,這種蛋白可能下調MxA。由此可見,HBcAg和HBSP下調IFN誘導的MxA蛋白表達。前期研究表明,HBx通過Lys136位點促進MAVS泛素化以觸發其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並與野生型MAV相比,MAVS K136R誘導的IFN-β激活水平更高,這說明MAVS Lys136位點可能是泛素E3連接酶RNF125靶向的泛素化位點;

能夠使MAVS蛋白通過RNF125介導的泛素結合進行蛋白酶體降解。PSMA7是蛋白酶體的一個亞單位,它負責調節與HBx相關的複合物活性,提示HBx可能通過與PSMA7相互作用,來調節蛋白酶的功能。PSMA7,可能通過破壞MAV的穩定性來調節宿主的固有免疫信號,科學家認為,若能夠增加PSMA7,可能在線粒體外膜上橋接HBx,來發揮其對先天性免疫反應的抑制作用的。

如果上述觀察發現比較晦澀,接下來科學家正式提出HBV聚合酶抑制先天免疫

在揭示之前,科學家給出了3個觀察在3月5日科學雜誌《Viruses》上,3個觀察的目的是討論B肝病毒Pol對IFN信號的影響。第一,和以往研究表明HBV-Pol對IRF信號具有抑制作用,對NF-kB信號的抑制作用較小,這些都有助於IFN-β的產生;第二是,在非免疫狀態下,大量地檢測到了HBV-Pol,這說明HBV-Pol可能參與B肝病毒的發病或者免疫逃逸;

第三個觀察是,B肝病毒的Pol已經被確認為1種病毒蛋白,賦予對幹擾素治療的抵抗力。全球有研究表明,HBV的聚合酶是誘導肝細胞IFN-β的有效抑制劑,其表達能夠抑制PH5CH8原代肝細胞系IFN-β的啟動子活性、轉錄以及抗病毒免疫。另外,還有一些研究說明,HBV聚合酶在TBK1/IKKε水平上幹擾IFN-β的誘導,HBV聚合酶的表達抑制仙臺病毒(乙型副流感病毒,SeV)誘導的內源性IRF3磷酸化、二聚和核轉位。

如何理解以上介紹 HBV和先天免疫的衝突?

簡單的講,正如前期介紹的,B肝病毒也被科學家稱為1種「隱形病毒」,它不幹擾肝細胞固有的免疫感應功能。然而,在最新研究中發現,循環中的固有免疫細胞和肝細胞群能夠感知和響應HBV感染,因此,科學家認為這將使得先天免疫系統能夠檢測和限制入侵的病毒。另外,HBV在與其他病毒進行比較時,HBV誘導的肝細胞幹擾素反應相對偏弱,這種研究結論與小鼠、黑猩猩模型的結果都是一致的。

相關焦點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檢測HBV顆粒,內吞後內體中核酸
    曾經介紹了全球擬應用於開發B肝治療新藥靶點之一: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TLR3、7、8和9,怎樣理解這些Toll樣受體激動劑在B肝治療方向的潛在開發價值和作用機制呢?小番健康認為,若要詳細介紹這些,必須先認識一下B肝病毒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之間的聯繫。
  • 中國科學家成功建立起B肝病毒感染模型
    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首次證明了一種化學小分子可以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幫助實現功能性肝細胞在體外的長期維持。此外該研究還證明了肝細胞在體外支持B型肝炎病毒(HBV)及C型肝炎病毒(HCV)的長期持續感染。這項研究為大量製備功能成熟細胞及其應用提供了可能。
  • B肝PD-1受體,恢復衰竭T細胞,體外阻斷改善動物亞群特性
    PD-1/程序性死亡1配體1(PD-L1)系統,可能在B肝病毒感染期間負性調節T細胞功能,耗盡的T細胞就是慢性B肝感染的標誌。簡單的講,它可以阻斷免疫檢查點,比如PD-1/PD-L1,恢復衰竭T細胞功能;PD-1/PD-L1還可以恢復增殖、細胞因子分泌和細胞毒性,同時,降低B肝病毒的載量。 相信讀者聽到這裡,已經對PD-1/PD-L1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 B肝在研新藥GS-9688,重新建模,突出潛在生物標誌物靶點
    B肝在研新藥GS-9688(selgantolimod)的抗病毒活性,先前已在體外B肝病毒(HBV)感染的肝細胞和慢性B肝土撥鼠模型體內進行了評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免疫與移植研究所感染與免疫科、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研究人員共同在2020年12月25日《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GS-9688治療慢性B肝的潛力(見下圖:來自HEPATOLOGY)。
  • EGFR信號通路簡介
    EGFR 通過與配體結合,兩個EGFR單體形成二聚體,二聚體自磷酸化之後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強,下遊信號通路的蛋白質可與EGFR上磷酸化的酪氨酸位點結合,分別引起細胞內不同的信號應答,進一步誘導細胞去分化、 快速增殖、凋亡阻滯和新生血管形成
  •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
    雖然,目前全球有許多B肝在研新藥正處於III期臨床試驗中,但我們無法簡單去判斷哪一種研究藥物對B肝治療更好。實際上,它們多數的開發靶點,也就是開發方向、作用HBV生命周期的步驟都是不同的,因此,簡單來講,就是全球有不同方向正在開發B肝新藥中。
  • B肝複製第一階段,單個rcDNA,修復成共價閉合環狀DNA
    B肝複製第一階段,單個rcDNA,修復成共價閉合環狀DNA目前,醫學上把這種包裝的cccDNA認為是,B肝病毒的小染色體,它主要負責病毒在受感染細胞的細胞核中的持續存在。這些cccDNA還是唯一已知的前基因組RNA(pgRNA)轉錄模板,病毒DNA最終通過反轉錄重新合成。當然,這些cccDNA還適用於前C mRNA的轉錄,以及編碼主要病毒蛋白的所有其他亞基因組mRNA。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和藥物化學簡介
    從全球慢性B肝新藥開發方向,以宿主固有免疫或適應性免疫作為靶點,一直被藥物學家長期跟蹤,從理論上該方向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但目前也有許多研究藥物遇到一些開發瓶頸。前期已經普及了多種蛋白質/肽疫苗、活載體疫苗、DNA疫苗,我們再介紹一些尚處於臨床研究的基於DNA疫苗開發的在研B肝新藥。
  • TCGA腫瘤基因譜主要信號通路分析——Cell系列文獻解讀
    研究將多種腫瘤分為三大類群,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分別是包括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在內的婦科腫瘤類;包括膀胱癌、宮頸癌、食管癌、頭頸部癌及肺癌等鱗狀細胞癌類以及以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胰腺癌為代表的消化道腫瘤。這三大類群各有獨特的分子通路失調,我們關注的消化道腫瘤則主要體現在免疫檢查點、白介素類、細胞增殖周期相關和細胞黏附相關等通路的改變。
  • B肝在研新藥Immtav和英國研究員發現新免疫治療方法
    B肝在研新藥Immtav,體外模型中,清除整合與感染細胞當前,全球正在開發一些在研B肝新藥顯示出希望,但它們也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治療。英國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有效的雙特異性分子,它可以改變多克隆T細胞的抗原特異性,以消除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從而實現快速的功能治療。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B肝兩對半檢查結果對照表
    核心提示:B肝兩對半檢查又稱B肝五項檢查,包括B肝表面抗原、B肝表面抗體、B肝e抗原、B肝e抗體、B肝核心抗體這五項。B肝五項檢查是檢測血液中B肝病毒的血清學標誌,臨床上常用B肝五項的不同組合,來判斷B肝感染的現狀和轉歸。
  • 對話耶魯大學周挺博士: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周挺:細胞因子是一個典型的矛盾複合體。它一方面天然的具有抗腫瘤的潛力:細胞因子作為一種小的、可溶性的信號蛋白,調控著免疫細胞及其相關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和效應功能,這些功能對於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在對抗病原菌入侵和腫瘤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 B肝創新藥VLV-dp改良版,小鼠模型,結合NA降低抗原水平
    B肝創新藥VLV-dp改良版,小鼠模型,結合NA降低抗原水平對於VLV的長期開發,觀察到其啟動與增強能力對於其他領域應用也很重要,比如免疫原性弱的抗原疫苗接種,或者在需要長期免疫的背景下。它其實一種已經在動物試驗中證明,有利於治療慢性B肝的治療性疫苗。VLV-dp已經與核苷(酸)類似物、免疫刺激劑或其他研究藥物聯合使用並實現了B肝表面抗原水平降低(在動物實驗中)。目前,美國科學家提出,這種潛在治療性疫苗,有望促進最終控制HBV的功能性HBV特異性CD8+T細胞反應的產生。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6月5日的疫苗領域期刊——Vaccines。
  • 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目前認為,朊病毒病是由正常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形成了具有感染性、部分蛋白酶K抗性和去汙劑不可溶性的朊病毒(PrPSc)。感染朊病毒Chandler毒株的小鼠神經瘤細胞系SMB-S15是一種可觀察到朊病毒的持續複製,但不影響細胞生長和分裂的細胞模型,經硫酸戊糖(pentosane sulfate,PS)處理後可清除PrPSc;經白藜蘆醇(resveratrol,RES)處理後可有效抑制PrPSc的體外複製,並消除其在體內的感染力。
  • B肝兩對半檢查要怎麼去看呢?讓醫生來詳細告訴你!
    看到那麼多抗體、抗原,很多網友及非肝病科醫生頭都快要炸了,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抗原是病毒的成分,而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針對抗原的存在而產生的蛋白質,就好比沙灘上的一塊石頭,石頭是「抗原」,石頭在沙灘上留下的坑是「抗體」。B肝病毒的繁殖與普通病菌不同,前者需要在肝細胞內生產「零件」,然後再把零件「組裝」成完整病毒。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一種兒童癌症),修飾後的NKT就能表達白介素-15(IL-15),其是一種能支持NKT細胞生存的天然蛋白。作為一種新型的CAR-T細胞,這種Dual-CAR-T細胞是通過對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同一個T細胞表達兩種CAR。每種CAR都攜帶一個CD4蛋白,使得它能夠靶向HIV感染細胞,而且每種CAR還有一個共刺激結構域,用於向CAR-T細胞發出信號,增加這些T細胞的免疫功能。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病毒一般特徵有哪些?B肝病毒屬於B肝病毒科,他只感染人類和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肝細胞。B肝病毒在血液中,有幾種不同形式。感染型的Dane粒子直徑為42nm,包含一個部分雙鏈環狀DNA基因組,基因組與一個由核衣殼和3個被稱為大(L)、中(M)、小(S)表面蛋白的多聚酶相連。
  • 治B肝的Aligos衝刺美股:擬募資上億美元 路演PPT曝光
    上半年淨虧4083萬美元Aligos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總部在舊金山,Aligos正在研發的B肝新藥都是不同機制靶點,包括反義寡核苷酸、寡核苷酸聚合物以及衣殼裝配調節劑。基於反義寡核苷酸這個靶點,Aligos公司的ALG-010133,能夠抑制B肝表面抗原水平釋放,並抑制s抗原轉運的寡核苷酸聚合物,其療效也比目前的核酸聚合物更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