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18日訊(通訊員 危為)日前,央視一則新聞報導登上了熱搜,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這個討論的「主角」正是幽門螺桿菌,在我國幽門螺桿菌的平均感染率已經達到了59%。這就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攜帶者。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這麼高?感染幽門螺桿菌有哪些症狀和危害?今天,長沙東大肛腸醫院胃腸科醫師餘仁貴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
幽門螺桿菌是何方妖孽?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微厭氧,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黏附於胃黏膜及細胞間隙,是一種螺旋形、帶有 2~7 條鞭毛、微需氧、對生長環境十分苛刻的革蘭氏陰性桿菌,1983年首次從胃黏膜組織中分離出來,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根據世界胃腸組織(WGO)保守估計,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桿菌。在發展中國家,成人在50歲前感染該細菌的比例高達80%。它有個洋名H.pylori,有的醫生還會把其簡寫為「Hp」或「HP」。
「吃進去」的細菌
幽門螺桿菌是典型的「病從口入」細菌,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糞便裡,主要的傳播方式為口—口、糞—口傳播。
口—口傳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導致的,如嘴對嘴親吻,唾液中存在的幽門螺桿菌會暢通無阻地在接吻雙方中傳播;家庭共餐中,感染者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用嘴把飯嚼碎了餵孩子,使用感染者的水杯、牙刷、毛巾、臉盆生活用品等行為,都有可能把該細菌傳播給對方。
糞—口傳播:通過被汙染食物、水源傳播,是消化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通俗講,就是吃了被含病原體的糞便汙染的食物、飲水,幽門螺桿菌就可以進行傳播。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會有哪些症狀?
餘主任介紹,並非每個感染幽門螺杆者都會有症狀,大多數人渾然不覺。通常來說,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會出現如下症狀:
1、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
2、引發慢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不適、隱痛,有時發生噯氣、反酸、噁心、嘔吐,病程緩慢,但是容易反覆發作。
3、引起胃黏膜損害,臨床疾病的發生呈現多樣性,患者多出現反酸、噯氣、飽脹感等。。
目前,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有哪些方法?
1、侵入式檢查-胃鏡活檢
胃鏡除了可以看到胃部的情況,還可以「順手」取一些組織做活檢,在做活檢時可以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
2、非侵入式檢查-C14呼氣試驗
C14檢查方式也很簡單,吹口氣就能完成。具有無痛苦、靈敏度高、檢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來在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很受歡迎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養成好習慣,遠離幽門螺桿菌
餘仁貴提醒大家,預防大於治療,日常生活中培養分餐習慣非常有必要。在外聚餐也儘量使用公勺公筷,不要互相夾菜,避免細菌交叉感染。除了分餐制,飯前便後洗手,食物要經過高溫,禁止口對口餵食、牙具定期換等都能減少或避免幽門螺桿菌的傳染。讓我們一起動起來吧,讓健康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