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人類一發笑,上帝就倒臺!

2021-03-03 YYeTs人人影視字幕組

小卷麵包,人人影視認證評論員,一個擁有濃密頭髮的熬夜人、專注於帶薪摸魚的社畜、三棒子打不出個屁的社恐、可愛小狗的飼主、破產者和拖稿專業戶。

「閱讀一本名著最好的時機是在十年前,其次是在它終於被改編成影視劇的當下。」 ——我亂講的。 

就在幾天前,網飛拿下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經典著作《百年孤獨》改編權,並準備將其拍成一部西語劇集,對此大多數人滿懷期待,畢竟真正有精力讀完原著的人少之又少,對大眾而言影視改編無疑是了解一部作品最簡單高效的方式。不過《百年孤獨》的影視化還需時日,我們不妨先看看改編自另一位文學大師翁貝託•埃柯同名小說的新劇——《玫瑰之名》。

主題

《玫瑰之名》這一題目源自於莎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對白,在埃柯的原作中,他將其表述為:「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於是這裡的玫瑰被賦予了豐富的意蘊,它既可以指主角阿德索無果的愛戀,也可以指宗教對聖潔的追求,又或者它指代了在中世紀對知識的禁錮下依舊為少數人所信奉的真理。

在《玫瑰之名》中,無論是把守森嚴的藏書閣、被禁止閱讀的書籍還是一連串精心設計的死亡都是為了強化一種情緒:

恐懼,對未知的恐懼確保教會能控制民眾。

這與《1984》中那句「無知即力量」何其相似。故事中兇手的作案動機看似無理,不過站在他的立場上仔細想想卻不無道理。幸而最終人文主義的光輝驅散了中世紀的陰霾,恐懼終究不能支配我們的意志。

劇情

《玫瑰之名》講述的是關於連環命案的故事:

在中世紀的義大利,方濟各教會修士威廉帶著他的弟子阿德索來到了一間神秘的修道院,在他們停留期間不斷有修士非正常死亡,以學識淵博而聞名的威廉受命調查事件真相。

與此同時,末日審判、異端作祟等等可怕的流言在修道院中散播開來,與威廉積怨頗深的宗教審判所也隨之介入,但威廉卻認為修士們的死並非源於詛咒,而是與一本禁書有關,這本書中隱藏著可怕的秘密,以至於兇手寧願大開殺戒也要阻止禁書被閱讀。

翁貝託•埃柯代表作《玫瑰之名》的文學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由它改編的電視劇也不會出現劇情崩壞的情況,問題只在於編劇要如何在原著包羅萬象的內容間做出取捨。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作家,埃柯習慣在其作品中旁徵博引,《玫瑰之名》涉獵範圍之廣、象徵意蘊之深歷來為人所稱道,但這也使許多讀者對這本小說敬而遠之,可以說讀者有越豐富的知識儲備,就能從《玫瑰之名》中解讀出越多的內涵。

我們當然可以把《玫瑰之名》單純地看作一部以中世紀修道院為背景的懸疑推理故事,但如果想更好地理解《玫瑰之名》,不妨把艾柯的原作和電影、電視劇的改編版結合起來互為補充,也免得在一大串冗長的人名中迷失方向。

 拍攝

在視覺效果方面,新版的《玫瑰之名》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中世紀修道院的場景布置儘管灰暗卻並不簡陋,考究的光線和構圖讓畫面有了油畫般厚重的質感。

中世紀骯髒的環境、修道院肅殺的氛圍、宗教的神聖光輝再加上連環命案的血腥氣息調和出《玫瑰之名》幽暗而迷人的色調,石砌城堡、粗布長袍、修士髮型等要素也忠實還原了歐洲中世紀的風貌。

不過《玫瑰之名》中最值得期待場景的還要數被列為禁地的藏書閣,在原著的描述中那是一幢如迷宮般兇險詭異的建築,由於想像力的匱乏我一直無法在腦中構築起它的全貌,希望劇集能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出這幢「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藏書閣」。

表演

《玫瑰之名》卡司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麥可•艾默生,作為曾主演過《迷失》和《疑犯追蹤》的老戲骨,「宅總」的演技自然無需置疑,這次他在《玫瑰之名》中飾演修道院院長雖是配角卻並不簡單,我們將在後續的劇情中看到這個灰色人物的私心、欲望、看他如何平衡修道院內外的關係,在死亡不斷的「詛咒」中維護宗教的威嚴。

飾演主角威廉的是坎城影帝約翰•特託羅,在《玫瑰之名》中他和弟子阿德索是一對福爾摩斯與華生類型的探案搭檔,在原著中兩人亦師亦友,即便在最兇險的環境中他們的對話依舊智慧而幽默,他們間深厚的師徒情誼也是《玫瑰之名》的一大看點。

另一個主要角色盲眼喬治的飾演者是詹姆斯•卡沙莫,他最為人所熟悉的角色當屬權遊中的「熊老」莫爾蒙,看過《玫瑰之名》原著的讀者會明白這兩個角色之間的巨大差異,而對於不知道結局的觀眾來說,靜觀其角色在事態發展中的動向也會充滿樂趣。

音樂

配樂水平參見片頭,不通樂理的人也就不在此班門弄斧了,但這一段的畫面、音樂俱美是真的,屬於讓人不想快進跳過片頭的那種。

相關焦點

  • 《玫瑰之名》觀後感
    《玫瑰之名》觀後感(二):借聖潔之名,行齷齪之事  黑暗中世紀,政教合一,宗教惡勢力借主的名義行齷齪之事,為維持統治使用愚民政策,宗教更是宣稱只有自己對於聖經的理解才是正統的,其它的均為異端邪說,因為當時民眾普遍不識字,聖經又由拉丁文所寫,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假借聖潔之名行齷齪之事。
  • 《聖經》:為什麼上帝對人類說謊?
    在《聖經》的「創世記」篇中,詳細記敘著上帝創造萬物的過程。而人類是最後被創造的,上帝把人類安置在伊甸園中。上帝又用亞當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妻子便是這樣產生的。那時候人類都是赤身露體,認為這很正常。但是,上帝為什麼對亞當說不能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實」呢?
  • 藝術是上帝給人類的安慰
    全世界每一寸土地都在上帝的照料之下,這片江邊的竹林和我的書房同樣也是。當竹林中響起沙沙沙的風聲,我的身上也能感到陣陣涼意。剛剛讀到日本女詩人金子美玲的一首詩:好想全都喜歡上,這個,那個,所有的東西。繼而美玲又聯想到對世間萬物的愛,雖然醫生打針很疼,雖然烏鴉的叫聲不好聽,但所有這些都是上帝造的,人們理應懷著感恩之心。中國小學課本收錄了美玲的詩可惜的是,美玲不認識耶穌,她只能模模糊糊感受到有一位創造主。但她的詩歌還是撫慰著自己內心的傷痕。
  • 《紙牌屋 第六季》魔鬼以上帝之名讓我們叛離上帝,以自由之名讓我們放棄自由。
    那些美國美女無緣無故為什麼要朝我們這些留學生笑呢?她們對我們亞洲男性根本沒有絲毫興趣,我猜測她們看到我們潛意識裡就覺得不太舒服,但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所以展開了嫵媚的笑容。我們每個人做的所有的事情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己做的。我們生的每個氣歸根到底都是生自己的氣。我們每次害怕恐懼歸根到底都是害怕自己。
  • 我想上帝把媽媽還給我,而我卻得到了會笑的星星
    波納特深信上帝會把媽媽帶回她的身邊,她常常避開大伙兒,一個人坐著期盼媽媽出現陪她,但是從未實現。爸爸和阿姨都擔心她,連家裡表弟也告訴她,媽媽不可能回來,但是她仍不放棄。後來波納特上了寄宿學校,她學會做上帝的女兒,祈求上帝把媽媽還給她。
  • 英格麗·褒曼誕辰105周年——上帝的玫瑰 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女神
    英格麗·褒曼誕辰105周年 上帝的玫瑰 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女神 她就是被譽為「上帝玫瑰」的好萊塢黃金年代的女神 ——英格麗·褒曼。
  • 本周電影《上帝之城》:雙城記
    溫馨提示:本片分級為R級,請不要帶小孩子《上帝之城
  • 《隊列之末》一戰的廢墟,埋葬上帝的軀骸和人類的靈魂
    一戰的廢墟,埋葬上帝的軀骸和人類的靈魂----扶蘇全評《隊列之末》本尼迪克特在傷愈後衝回約克郡。人家說,他是在憤怒麗貝卡砍倒了那顆雪松。人家說,他其實是哀嘆自己未能守護家族的象徵。他自己說,也許只是曾經某一瞬,有一絲淡淡的憂傷略過了心頭。他所堅持的那一切,都已經永遠不復存在了。然後,他帶回了一截樹幹,親手丟進公寓的壁爐裡。仿佛一場葬禮。
  • 電影《銀翼殺手》:「缸中之腦」的人類總想嘗試做一回上帝
    具體而言就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人類有一天覺醒了,不滿足於作為被造物而想突破由他的造物主所設定的種種限制——這些限制讓人類始終無法站在上帝的位置上,也無法成為上帝——想求得生命的永恆。 人類突破自我的故事在人類歷史中有各種表現(當然主要是在西方文化中)。
  • 人類的哭聲,上帝聽見了嗎?——觀韓國賣座電影《哭聲》
    當苦難發生時,導演開始質疑神的存在。事實上,聖經裡並沒有逃避關於苦難的話題,反倒是不避諱苦難。苦難的存在並不能證明上帝的無視或不存在。正如路易斯所說,苦難的存在其實更能支持上帝存在的論點,他說,苦難是上帝的擴音器,使人們排除世界雜音幹擾更能聽見上帝的聲音,而不是否定上帝的存在,「殊不知,當天國來臨之時,將要逆轉一切,甚至使痛苦變成榮耀。」
  • 名著尋蹤,尋找《玫瑰之名》裡的神秘修道院——翁貝託·艾柯逝世四周年
    崇高的哲學思辨和正邪對抗貫穿全篇,可一切竟然歸於一個極其庶民的出發點:人類的笑! 翁貝託·艾柯(Umberto Eco)是義大利著名的哲學家、符號學家、小說家,擁有最優秀大腦的歐洲知識分子。他的《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堪稱奇書,出版至今已售出五千萬冊,並於1986年改編成了同名電影。
  • 《生物黑客 第一季》人類≠上帝
    科學家洛倫茲秘密進行一項不為人知的基因實驗——人類上帝實驗。好比劇中的人類上帝實驗。這個實驗本身絕對是正確且利於人類未來健康發展的。想想看,從此以後不會再有新生兒受到遺傳病的困擾(據相關統計,目前新生兒患遺傳病的比例高達3%—10%)。甚至可能會營造出一個沒有任何疾病的社會,一個不再會有新冠困擾的社會。沒人不會支持這個實驗。
  • 《上帝也瘋狂》一部上世紀80年代初的喜劇電影,看著看著就笑哭了
    電影將這三條線交錯在一起,讓不同文化之間碰撞出火花,也讓觀眾看到了許多啼笑皆非的畫面,笑過之後,就開始思考: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這個發展過程給人們生活觀念和生活質量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廣泛而深刻的。
  • 《上帝也瘋狂》一部上世紀80年代初的喜劇電影,看著看著就笑哭了
    電影將這三條線交錯在一起,讓不同文化之間碰撞出火花,也讓觀眾看到了許多啼笑皆非的畫面,笑過之後,就開始思考: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這個發展過程給人們生活觀念和生活質量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廣泛而深刻的。
  • 馬拉作品‖宙斯比上帝更像人類
    《世界觀·宙斯》 宙斯比上帝更像人類,我因此而愛古希臘;孔子和亞里斯多德相比,即使我熱愛漢字,我還是臣服於亞里斯多德。我不相信人性,只相信科學;僅限於大自然的倫理。玫瑰不適合我們,停滿海鳥的島嶼也不合適秋天的落葉林又太過做作。我們有錢,免費的河流,大自然的星空都不合適我們;烏青的夕光中,美酒會讓我們陶醉。巨人沉睡,鼻息輕巧羞澀,睡夢中總有一個瞬間,愛情沒有消亡,它把信息傳遞給憂鬱的死者人間還沒有人學會空手彈奏音樂。
  • 人類的量子信息革命:上帝擲骰子嗎?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月13日消息,回顧2019年的科學進展,量子物理領域收穫頗豐:人類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親眼看到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谷歌實驗證明「量子優越性」,演示了量子計算超越經典計算機超級計算能力,一個新的信息技術時代迎來新曙光。
  • 該隱謀殺親弟亞伯,為什麼上帝願意寬恕人類第一個謀殺者?
    該隱成為了農夫,亞伯是牧羊人,而亞當據說活了九百多歲,可見亞當擁有一部分神性,只是如果他繼續生活在伊甸園的話就不會死去,生命終結也是上帝對他的懲罰之一。但是亞當即使受到了懲罰過上了苦日子,可他心裡畢竟還是有上帝之父的,他還信奉著上帝,因為他的兒子也會為上帝準備祭獻禮物。
  • 唯願一生貼近玫瑰——百美玫瑰園採風作品專輯之二
    ,兩朵玫瑰三朵玫瑰,十一朵玫瑰親愛的,我的天仙和上帝多少回我偷偷輕喚你的芳名唯願一生貼近玫瑰,任你針刺雖然痛,願我們依然痛而快樂人生一世,唯有人性與愛情至高無上,最難將息視線盡頭,一對紅男綠女相倚對笑玫瑰的熱度毫無保留,釋放甜蜜加美麗 一行白鷺天外飛仙比劃出優美的弧度清脆的鳴音撩動含苞欲放的花蕾五月,悄無聲息地綻放最美的季節
  • ​赫爾佐格《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天譴降於人類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天譴降於人類《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是赫爾佐格第一部獲得國際聲譽的電影,也影響了後世影人,如在T恤上書寫「赫爾佐格、布列松、楊」的楊德昌。我就是上帝的憤怒,我走到哪片土地,哪片土地就要看著我戰慄。」阿基爾反抗王室,同樣反抗自然,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帶來的結果無疑是走向毀滅。他那「魔鬼」的氣質同亞馬遜叢林的險惡氣息相得益彰,讓全片的氣氛一直處於壓抑之中。
  • 以保護之名,毀掉上帝的名聲反思基督教領袖被掩蓋的醜聞
    《境界》獨立出品【基督教反思系列之二:觀點】@韓國純福音教會的領袖們以為,保護機構的創辦人,就是保護上帝的名聲,為此他們要不惜一切代價。為了維護成功,他們不自覺地走上權威絕對化之路。他們幾乎認為自己是無敵的,不會錯的,如果不是真理的化身,也至少是真理獨一的詮釋者。多數的造神運動就這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