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鮑曼值得一讀 馬上讀書

2021-02-07 社會學吧
當後現代性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議事日程的時候,鮑曼能夠看到,他的西方知識分子夥伴可以說在幻滅、放逐和迷失方向的經驗方面趕上了他。鮑曼的價值是他有更多的時間重新給自己定位。

概括地說,現代性中的重心在20世紀發生了轉移。在歐洲,它給人的感覺猶如地震,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給予歐洲大陸巨大的衝擊,然後釋放出一系列餘震。這些餘震之一摧毀了蘇聯集團,它是龐大的歐洲帝國的最後一個,在1989年之後崩潰。在20世紀歐洲發生的這一地震引發了有關後現代性的激烈爭論。這一爭論愈加喧囂,並且每過十年就變得愈加難以解釋。


在這一爭論中,鮑曼的聲音非常獨特。它清楚易懂。既不恐慌,也不失望。我相信這是由於在「後現代」經驗尚未成為盛行的話題時,鮑曼在個人層面上就已經消化吸收了它很多年了。


本文摘自《齊格蒙特·鮑曼——後現代性的預言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我們有必要了解下列有關鮑曼的關鍵事實。他曾經十分相信社會主義現代性的承諾,也十分痛苦地對波蘭、東歐現存的國家機構實現這一諾言的能力感到幻滅,並遭受了從蘇東共產主義機構,從波蘭、從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直接參與中被放逐的巨大打擊。他和他的家庭面臨著適應西方資本主義而迷失方向的挑戰。所有這一切在1970年前就都讓鮑曼遭遇到了,但他肯定不是唯一一個遭遇此境的人。然而,沒有多少人能夠像鮑曼那樣生存下來,並吸收這種經驗,也沒有多少人在將此種經驗轉化成富有洞見的社會學、具有挑戰性的社會哲學以及極具啟發性的歷史敘事上如此成功。當後現代性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議事日程的時候,鮑曼能夠看到,他的西方知識分子夥伴可以說在幻滅、放逐和迷失方向的經驗方面趕上了他。鮑曼的價值是他有更多的時間重新給自己定位。他的境遇有點像典型的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他們是「前天」到達的,他能給昨天到達的人提供建議。儘管民眾依然對向後現代性進發的旅程感到驚恐,但是,人們依然在尋找著落腳的土地。鮑曼是值得傾聽的。他的計劃充滿抱負。他相信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通過現代性的重建和我們對現代性變化了的態度,這個時代出現了。後現代性是一種人類狀況,在人們不再相信現代意識形態製造的宏大承諾之後,在人們不再接受傳統的社會主義能夠帶來平等、自由,或者法西斯主義能夠淨化社會,或民主能夠給予人民以權利,或科學能給予人類以力量使自然服從它的意志之時,這種狀況到來了。鮑曼想要抓住後現代的民眾在進行思考、感受、選擇存在時的本質特徵。他想要認識他們在其中越來越多地發現自身的社會狀況。他想要理解後現代棲息地的居民們是如何嘗試著為自己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的。按照鮑曼的觀點,後現代棲息地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的機制不能被簡化成統計的公式。大大小小的代理機構或代理人居住其中,這包括一個大的範圍。例如,競選的組織、製造特殊產品的公司、推廣通往「真理」之路的機構、企圖認識世界和自我的富有個性的個人。它們沒有一個能夠決定其他機構的行為,但是他們都部分地相互依賴。它們的行為「完全處於不受決定的狀態之中,具有自主性」。每一個代理機構都認為這一較為寬廣的棲息地是一處混亂的、不確定的空間,充滿了推行敵對要求的競爭者,這些要求包含不同的意義和解決方法。這一棲息地是一個無法預測的、各個相互競爭的代理機構之間實際操縱的競技場。每一個競爭者都認為這一棲息地其餘的地方是一系列機會或者難題,它們幫助或者阻礙了追求自己特殊的目標。換句話說,競爭者們往往擁有一個蒙蔽了的隧道幻象。例如,他們制定了而且確實是過度地制定了他們的技能和資源可以應付的解決方法,然後又去尋找需要這些解決方法的問題。後現代棲息地的居住者具有一種無根的、不確定的存在狀態。他們通過磨難和錯誤建構他們的身份。這一「自我構造的過程沒有可見的終點,甚至沒有穩定的方向」。這一延續過程的唯一可見之點是人類自身的身體。這是一個人們感知和展示自我的焦點,兩者通過「對身體的培養」得到人們的追求。人們消耗的食品、飲料、藥物,所接觸的化妝品、衣物成了令人深感興趣的東西。個人給自己強加了殘酷的生活規則,使身體健壯和苗條。這些自我強加的生活規則取代了「現代工廠、學校或者兵營全面監視的訓練」。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後現代棲息地的非確定性使得制定「一個至高無上的生活計劃」不再可能。換句話說,這一計劃是穿越生活的軌道,它事先作為一次穿越確定地形的有意義的旅行被設計出來。相反,人們現在根據其他在棲息地中四處盤旋的代理機構來給自己定位。對他們所選擇的代理機構,他們以「自我表示的忠誠」來確定自我。後現代棲息地的居住者依靠採用「擁有物的象徵符號」顯示他們的忠誠。這些東西可能包括他們的服裝、購置的家具、生活的居住區域、住房的類型、消費的食品和飲料的種類、休閒方式、閱讀的圖書、欣賞的藝術品、反覆敘述的觀點,等等。這一選擇是他們自己作出的,無需許可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意見。然而,自由帶來了不確定。人們需要再次得到保證:他們已經明智地作出了選擇,他們已經充分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他們需要撫慰。假如他們對象徵符號——服飾和觀點等——的選擇符合大眾的口味,或者假如它與他們所信任的專家的觀點一致,他們就得到了這種安慰。專家控制了通往兩個戰略資源的通道:知識和消除疑慮的能力。象徵符號所採用的選擇自由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些較為富裕的並且擁有更多知識的人具有較為寬泛的選擇權。後現代棲息地是分層次的。在頂部是受到優待的少數人,他們能獲得使世界成為他們的利益來源的所有信用和專長。他們出沒在全球各處,人們經常可以在機場的休息室裡發現他們。下面是一個寬闊的中間層,由那些有足夠金錢、知識的人組成,他們分享了上述的積聚感官刺激和攜帶象徵符號的文化。在底層的是窮人。在後現代棲息地,他們缺少自由存在所需要的金錢。他們受到這一棲息地價值觀的強烈影響,因為這些價值觀向所有的人廣泛傳播。然而,他們在社會—政治的競技場上是一些邊緣存在物,這些競技場是由那些有信用卡和銀行帳號的人所主宰的。事實上,大多數窮人被完全排除在那些競技場之外,並且依然被禁錮在「第三世界」。人們可能在機場的休息室中發現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但是他們在那裡等待被驅逐出境,回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地方。對於大多數生活在較為富裕的國家的民眾來說,在後現代棲息地中自由和安全的關係與現代棲息地中的狀況相反。在現代棲息地,全面的監視是廣泛的,居住者按照外在權威所建立的規則行事。在這樣的棲息地,民眾普遍地、更為強烈地要求獲得更多的自由——擺脫國家的控制和在市場中的自由。在後現代棲息地,更多的人感到了自由,但是另外的需要在折磨著他們。這就是對安全的渴望,特別是由公眾觀點或者由他們感到能夠信賴的專家所提供的安全。自由的匱乏被安全的匱乏所取代。後現代棲息地需要放置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中。正如鮑曼所說:「後現代性的出現和發達的消費主義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假如這一跡象是確信無疑的話,那麼有必要去詢問在什麼程度上後現代性應該被視作是一個地區的事件、一個區域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的資源分配中,它完全依賴於暫時的、可能是十分短暫的一些國家的某個集團的特權。」這段話應該和另外一個想法一起予以考慮。在《全球化:人類的後果》中,鮑曼批評了富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旅遊家們的自我關注。他們把世界作為快樂的異國表演進行享受,而不是嚴肅地對待它。對於這些乘坐飛機往來於各地的富豪來說,後現代的生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大雜燴,充滿了令人興奮的經驗。這個世界是一個全球性的色拉缽,任憑他們選擇和挑選。這是一場永遠不會結束的文化的、輕鬆的午宴。然而,後現代主義者對「全球化」世界的讚美,宣布了本質主義的雜交變異和失敗,這種情況與傳達使世界破碎的複雜性和尖銳的矛盾依然相去甚遠。後現代主義只是對後現代的現實許多可能的描述中的一種,僅僅說明了與等級密切相關的全球人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嘈雜的、喧譁的和富有影響的,然而相對處於狹隘的不受國界控制的、在全球不斷穿梭的精英領域。後現代主義遺留了其他一些無數的未加闡釋的經驗,這些經驗也是後現代場景的組成部分。這些不斷穿梭於全球的人是後現代的精英,他們所佔據的棲息地是全球性的。它延伸到他們起飛的機場、他們經常光顧的酒店和餐館,他們演講的會議室和報告大廳,他們遊玩的高爾夫球場、海濱浴場、網球館。這些頻繁流動的精英提供了許多典範和榜樣,他們的生活方式在廣告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示,將並不太富裕但依然算得上是富有的消費者引誘到大型購物和休閒中心,從他們的家來到這些地方是十分便利的。鮑曼在這裡發現了一個新的機制在發揮著作用。他引用了託馬斯·馬西森提出的一個概念:單景監獄(Synopticon)。不像少數人監視多數人的全景監獄(Panopticon),在單景監獄裡,多數人在電視、電影院、雜誌、報紙上注視著少數人。名人的生活為數以百萬計的欣賞者提供了一個生存的模式。他們的行動好像「天堂的廣播」。被聲譽催眠的聽眾接受了有權有勢的少數人在全球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一個有效的社會控制體系, 它依靠著一個特權階層,這一階層「只引導,而不統治」。社會富裕階層佔據了後現代棲息地的一部分,這個部分與窮人所忍受的痛苦和挫折小心翼翼地隔離開來,這些窮人被困在他們城市的集中居住區,被困在他們鄉村的破屋子裡。後現代棲息地儘管受到焦慮的支配,並且製造了矛盾態度,但是它給許多人送上了自由。然而,正如鮑曼所指出的那樣,社會的進程給予了一些人新的機會去統治另外一些人,「後現代的自由」與可能十分不可思議地感受到的某種奴役的後現代形式一起存在。從西方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和政治結構的發展的最新傾向,給城郊富裕的多數人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自由,同時給中心城區貧窮的少數人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壓迫。然而,從世界其他地方的觀點來看,多數人和少數人之間的平衡是不同的。從全球的觀點出發,近來的發展給予了西方富裕的少數人以更多的自由,同時給不太發達的社會貧窮的多數人帶來越來越多的壓迫。


社會學吧精選文章推薦

(請回復以下關鍵字查詢)


社會學是什麼 | 社會學有什麼用 | 社會學如何入門 | 社會學總統 | 社會學明星 | 社會心理學年會 | 社會學危機 | 美國社會學大學 | 考研 | 投稿


100本圖書 | 2015社會學年度好書 | 在逃 | 大轉型 | 第二性


費孝通 | 雷潔瓊 | 吳景超 | 傅高義 | 林南 | 周曉虹 | 風笑天 | 翟學偉 | 鄭也夫 | 布洛維 | 李銀河 | 曹錦清 | 蘇國勳 |金耀基 | 裴諭新 | 李培林 | 應星 | 九把刀 | 劉達臨 | 石計生 | 彭華民 | 費正清 | 劉緒貽 | 潘毅


時空社會學 | 文化反哺 | 社會動員 | 女權主義 | 酷兒理論


單身社會 | 農村老人自殺 | 告密文化 | 廣場舞 | 留守兒童 | 鳳凰男 | 性史 | 性教育 | 婆媳關係 | 底層教育 | 男性自殺


定性研究 | 擴展個案法 | 案例研究 | 文獻綜述 | 深度訪談 | 田野實驗 | 田野寫作 | 混合研究法 | 實證研究 | 計算社會科學 | 畢業論文綜述


相關焦點

  • 讀書三問(讀什麼、怎麼讀、為什麼讀)
    讀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讀什麼書(what),怎麼讀書(how)和讀書為什麼(why)。在北京批評有些人時常說:「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大學生要讀書,要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基礎上繼續讀書。終生學習,這是地球村發展所需要的信念和習慣。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我看來,讀書行路各有千秋。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足不出戶走天下已成為事實,但我們這代人還是喜歡將真實和虛擬世界加以區分。
  • 讀書對普通人有多重要?為什麼說只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
    關於讀書,前兩天看到一個網友說過這麼一段話:農村,甚至是城市工薪階層的孩子,你要相信讀書是你唯一併且可靠的出路,只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素質教育,那都是給富人看的,是給富人孩子錦上添花用的。讀書學習是獲取資源最公平的方式一個人的強大,本質上是這個人可以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而知識資源,教育資源,這些是可以通過讀書學習獲取的社會資源。它不像其他資源,資本有很強的話語權。所以,在讀書學習考試這一條賽道上,普通人可以獲得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 如何讀好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2 有建設性的好書值得讀除了科學性之外,評判圖書的重要角度,就是這本書是否具備建設性。關於此點評判的標準是:讀完一本書後,你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和啟發。三、把書讀薄:讀懂和解構一本書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人為地弄清楚一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抓住一本書的脈絡和重點。再複雜的書也有一個結構,有可以快速理清脈絡,找到拆解的方法。
  •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讀書?
    作為一個愛書之人,我覺得有必要調查清楚,為什麼我的一些朋友會不喜歡看書? 於是我對他們進行了一些採訪。整個採訪過程並不算愉快,但是我至少弄明白了「為什麼有的朋友不喜歡讀書」。 可能是他們讀書多,瞧不上我讀的書吧……後來慢慢地也覺得看書又浪費時間又不爽,還不如看看電視劇追追星好玩……同樣是一部作品 我看原著可能好看好久,但是看電視劇,隨隨便便一個周末就能肝完……所以說為什麼不看書,感覺是自然而然就不需要看了吧!」 第三位朋友,他的答案我覺得不對,但又覺得很有道理,完全想不出要怎麼反駁……「買了就是讀了!
  • 4個步驟教你如何去讀一本書?解決讀書沒耐心
    我們平時買書的時候,可能各種原因,一是去書店,或者在網上看到別人的文章裡介紹那本書,例如得到、樊登讀書、喜馬拉雅等等經常會給我們介紹一些書。那我們就把它買來放那裡,買來之後不一定馬上讀,可能過一段時間我們有用的時候再讀。如何區別哪些是好的書,哪些是不好的書?
  • 為什麼你會不願意讀書?
    一方面,得反思,自己做事的效率低,浪費的時間、磨蹭的時間算下來也不少;另一方面,值得慶幸的是,每天看書的時間都能雷打不動。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叫《曾國藩家書》,買的是古文版,雖然這本書的古文相對於論語、道德經來說已經是簡單易懂了,不過還是有一些難懂的詞彙,所以讀起來,思緒偶爾也會被打斷。
  • 世界讀書日:分享十句與書籍有關的句子,讀書因讀而美
    老師告訴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很多名人和先知也是這樣教導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對一個人視野的拓寬、思想的進步以及文化的提升,都起到很重要和關鍵的作用。眾所周知,我國並不是人均閱讀量最高的一個國家,甚至這個數字很低很低。
  • 麻莉|鮑曼對跨文化動力與音樂行為中的文化多樣性的研究
    全球化進程加劇了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與影響,怎樣在這一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觀察和理解由此形成的複雜多變的音樂表現形式,是近年來音樂學界關注的焦點。這裡鮑曼引用一位人類學家克里斯多福·沃爾夫(Christoph Wulf)的話:「今天我們很少將文化作為精神和價值觀的統一體去理解,而是將文化更多的作為混雜差異的密集體、作為歸屬感和存在方式的多元化、作為深層的多樣性來理解。」鮑曼認為,如果我們將這裡的「文化」一詞換成「音樂」的話,同樣也適用於我們的學科。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即我們怎麼知道該怎麼讀才能更好的讀透一本書,比如要讀哪些書才能更好的理解透另一些書?說到這,不由的想起以前上學時背誦的那些內容,以及考試時的考點了。比如作者生平、簡介。這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去了解更多關於影響作者的書籍。
  • 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教你怎樣高效快速地閱讀一本書
    導語: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教你怎樣高效快速的閱讀一本書。讀書是自我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讓心智變的成熟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人抱怨拿起書看著看著就跑調,讀了很久反反覆覆還是那幾頁,一本書讀下來沒有小半年也快一個月了。想找一種方法既能掌握書中的精華,又能快速地閱讀,這是很多愛讀書的我們最理想的讀書狀態。到底該怎樣讀書?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
  • 世界十大名著中這幾本書值得一讀,堪稱大師的文學「結晶」!
    世界十大名著想必愛讀書的人都有所了解,所謂的世界十大名著是在2000年的時候才選出來,依據則是來自《紐約時報》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做的一場票選活動,這一場票選有十萬熱愛讀書的讀者參與其中,而這些讀者也是來自五大洲百餘城市,可以說也十分具有權威了,而這選出的十分書也堪稱世界文學大師的文學「結晶」
  • 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100句,建議收藏給孩子讀一讀!
    34、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55、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不抱有一絲幻想,不放棄一點機會,不停止一日努力。7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 讀書,是讀有價值的書好,還是讀喜歡的書好?
    每本書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只要能帶給我們收穫和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好,就是值得我們讀的好書。到底該讀大家推薦的經典書籍、暢銷書籍,還是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我覺得要結合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否則即便讀了很多書,也達不到閱讀的效果。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書呢?
  • 人為什麼要好好讀書
    而書,或者發揮著「書」一樣功能的東西,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東西,而且要好好去讀,用心去讀。「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一日不讀。」可見,好好讀書是多麼重要!曾經我也問過這個問題,但是只有讀了很多書,才能找到答案。
  • 賈寶玉不喜歡讀書,為什麼詩才那麼好?
    因為寶玉只是不喜歡讀「書」,並不是不喜歡讀詩啊。明清時,由於科舉制度的嚴重教條化、僵硬化,不僅取消了大唐時的「詩賦取試」等豐富內容,而且一切與「四書」無關的書籍,都受到「讀書人」的摒棄。賈母問黛玉讀沒讀書,黛玉很謙虛地回答「只讀了四書」;寶玉偷看《西廂記》被黛玉發現,也是騙她說自己讀的「不過是《大學》《中庸》」。由此可見,讀「四書」是不犯忌的、是允許的、甚至是提倡的。賈政聽到寶玉有個丫頭名叫襲人,馬上猜到是寶玉起的名字:「老太太如何知道這話,一定是寶玉」,並且推知「可見寶玉不務正,專在這些濃詞豔賦上作工夫」。
  • 淺談功利式讀書,為什麼這樣讀書對我們有用?
    現在我們想說的是,應該怎樣理解並利用這些文字,對於文字,我們通常會考慮這些文字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例如,很多人說「讀書是無用的」,是因為沒有看書,但是,既然訂購了這篇文章,我相信你是知道知識能力的人,我不認為上面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必須像那些「讀書是無用的」的人那樣去考慮,我們在看書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這本書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可以教我新的技術嗎?
  • 讀書筆記:《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作者、寫作背景、內容分析等角度,多側面呈現一本書的精妙!主講人梁文道品味獨到,是廣為人知的「說書人」,他興趣廣泛、涉獵頗廣,每一本書都經過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後形成了真實而中肯的評論,沉穩客觀地把各種思潮、社會文化熱點與你私享,讓你領略讀書的美好,在獨處時亦不會孤寂,獲得心靈的慰藉。
  • 2015值得一讀的好書推薦~PS:人醜就要多讀書~^_^~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elainy近期讀的最推薦的書,適合對於近期生活不太滿意,家裡亂,自己胖等人事閱讀學習。《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r.HUANG克萊.舍基 一個時代的變遷,一種情緒的釋放。《斷舍離》@蓮蓬米。在去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改變了我去年以前所有的生活。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家長正確的回答方式,會讓孩子愛上讀書!
    甚至很多小孩都會問:「媽媽,為什麼要讀書?」此時父母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只能說:「讀書學習,就是你這個年紀應該做的事。」董卿曾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我一直相信,讀過的書不會是白讀的,將來一定會對我有所幫助。董卿的這句話,在她身上也得到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