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前,當高合HiPhi X那一長串非「全球首個」即「國內首個」的產品配置,隨68-80萬的價格一同公布時,再熱心為自主品牌崛起搖旗吶喊的人,內心想必也無比忐忑。
一個沒什麼底子的新品牌,上來就想處處冒尖,怕是要玩脫。
不過,一個月後,10月30日,華人運通宣布高合HiPhi X 試生產車下線,比當初發布會上 「2020年底」的時間點,甚至還有提前,預計明年上半年就將交付,令人頗感意外。
當然,一貫「不炫技不舒服」的華人運通,自然不會放過下線這樣極具儀式感的環節。全球首個車輛無人駕駛全自動下線的應用,科技感滿格,也為自家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技術好好做了回廣告。
自動下線已來,量產的高階自動駕駛不遠了
很多人估計會問,自動駕駛都知道,自動下線又是什麼?
普通的車輛下線大家已不陌生,裝配完畢,工人開下流水線,駛入特定區域。與之相比,此次高合HiPhi X秀出的無人駕駛全自動下線,核心是全程「無人為幹預」和全球首創。這些高調的「炫技「與其他車企最大的區別,是其已經走到量產階段。
據悉,通過華人運通自主研發的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技術,高合HiPhi X從產線下線後,可自動駕駛至指定發運區,甚至能夠實現無人移庫、無人提取車等智能化停車場景。
實施無人駕駛全自動下線,自然有生產運營層面提升效能的考慮。但若從大處著眼,更重要的仍在於擴展自動駕駛的使用場景,磨合技術,為通過車路協同路線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做好準備。
從技術角度看,無人駕駛全自動下線與全自主代課泊車AVP一樣,都已經夠上L4級自動駕駛,目前市面上尚沒有產品量產落地。即便特斯拉最近發布的FSD測試版,雖名為「完全自動駕駛」,但仍需駕駛員保持關注並隨時接管,離真正的「無人為幹預」相去甚遠。
實際上,FSD測試版發布引發的關注熱潮,一方面令業界感到振奮,但在振奮之餘,對單車層面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的自動駕駛,更多了幾分疑慮。畢竟,強如特斯拉,在堅持自研多年後,也只能交上這樣一份遠遠算不上完美的答卷。
單車層面難以突破的,只能依靠車路協同,已逐漸成為業內共識,從而給了像華人運通這樣走車路協同路線的玩家,登上舞臺中心的機會。
說起來,華人運通最先為人所知,並不是因為產品。從發布「三智」戰略到在鹽城開展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路項目,華人運通起初恰恰因為「不務正業」而引發關注。所幸其並未被輿論風向左右,堅守車路協同路線, 並在政、產、學、研各個圈子裡都建立了強大的朋友圈,協力推進。
等到高合HiPhi X面世後,華人運通的車路協同路線終獲載體,顯著提速。前有張江5G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園區項目的落地,後腳AVP全自主代客泊車功能的測試,加上本次HiPhi X無人駕駛全自動下線的實現,已經將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技術的潛力展露無疑。
同時,在單車層面,高合HiPhi X也達到了較高水準。據介紹,其搭載的HiPhi Pilot輔助駕駛系統,已可在量產車型上實現L3級自動駕駛的諸多功能。配合車路協同,無論當下體驗還是未來可延展性,都有不小的想像空間。
「炫技」背後的野心
這種想像空間,想必正是高合HiPhi X所期待的。
自亮相以來,這款產品給人一以貫之的印象便是,熱衷於「炫技」。似乎每一個耳熟能詳的功能,每一個司空見慣的場景,在高合HiPhi X這裡,都能被玩出「花樣」。此番在看似常規的下線環節秀出無人駕駛,便是又一個例證。
舉凡「炫技」,多是為了展示高人一籌的技術水平和更為深厚的技術積累,背後的邏輯是「人無我有」或者「人有我優」。細觀高合HiPhi X的「炫技」邏輯卻可以發現,與其說它想在競爭對手面前秀優越,倒不如說它在宣示自己不同於市面上任何產品的「另類」身份。
以自動駕駛為例,雖然對車路協同的討論漸多,但就車企而言,基本仍聚焦在單車自動駕駛,尋求感應、規劃、決策、控制環節軟硬體的單點或多點突破。
高合HiPhi X雖然在單車層面配置頂尖,但似乎並未打算沿此路徑「莽」下去,反倒從一開始就瞄準各種高級自動駕駛場景,包括高速公路、園區、停車場甚至本次的汽車產線,然後通過特定技術組合加以攻克。
三年前,華人運通從創立之初,就決心從車路城系統維度考量未來智慧出行。單車層面受限的情況下,車路協同的介入,實際是一種必然。
三年後,2020智能網聯汽車C-V2X「新四跨」暨大規模先導應用示範活動在上海舉辦,當車路協同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其它主機廠還處在工程開發階段,華人運通推出的全球首款量產5G+V2X車型——高合HiPhi X,已經駛上開放道路。
自動駕駛之外,高合HiPhi X的另類,在產品素質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NT展翼門、Meridian可進化數字音響、可進化數字燈光系統、可進化高性能動態底盤,這些從傳統角度看純屬「炫技」的功能,在高合HiPhi X一心想打造的智能汽車上,只能算「正常操作」。畢竟,智能的兩大核心,就是軟體定義以及可進化,而汽車的任何部分,包括人們眼中那些不能再普通的部件,都可以成為智能的載體。
當然,造車畢竟是精細活。再獨特的定位、再前衛的理念,最終也需要通過可靠的產品來實現。尤其對初出茅廬就定位豪華的高合HiPhi X而言,如何不負豪華之名,一直是外界關注甚至質疑的問題。
在試生產車下線之後,這樣的疑慮多少會被打消。
官方稱高合HiPhi X採用了全球頂級的製造工藝,能實現多車型柔性化全自動生產。就實際而言,看的見的地方,自適應點焊、FDS及SPR航空級緊固連接技術、油漆8塗層技術以及車輛裝配中的無極升降AGV及超靜音EMS輸送技術,已經是許多豪華品牌介紹產品工藝時的高頻詞彙;看不見的地方,後臺各種自動化系統和OTA高速無線技術的應用,也算與其智能科技的定位一脈相承。
先進的製造工藝必然能將產品品質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但後期表現究竟如何,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
「跟隨競爭」OR「替代競爭」
然而,對新進入者,市場的寬容度正在降低。
主要原因,自然是選擇越來越多,市場日漸擁擠。自主品牌、新勢力、合資品牌甚至一度對新能源態度曖昧的豪華品牌,都在加碼電動化。在尚處於培育期、本就不大的市場空間內,一場慘烈的競爭無可避免。
觀察當下格局,特斯拉仍是獨一檔的存在。面對強勢領跑者,市場中其他品牌,尤其自主品牌和新勢力,目前普遍採用跟隨策略,緊盯特斯拉的產品、技術演進,然後通過本土化適配、價格等手段製造差異。
跟隨競爭,自然算是一種穩妥的策略和相對安全的生存方式,但一心瞄準特斯拉,不尋求其他的可能性,也意味著很難趕上特斯拉,遑論超越。近些年,自我標榜或被外界標榜為「特斯拉殺手」的產品不勝枚舉,但無一能撼動特斯拉的地位,多少說明問題。
高合HiPhi X的推出,暫且不論前景如何,至少提供了一種新的競爭思路。
有特斯拉「帶節奏」,性能和科技似已成為整個新能源行業的「金科玉律」。不過,百公裡加速越來越快、各種新增的科技配置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實際體驗卻未見得越來越好。
高合HiPhi X看似「另類」,但基本邏輯卻是從智能的大前提出發,基於場景,用技術為場景賦能。將一些普通但高頻使用的部件,包括車門、音響、車燈,加以智能化,而非盲目堆砌配置,便是這一思路的直觀體現。
當然,智能上的最大區別,恐怕還在於封閉與開放的對立。特斯拉以端到端的自研聞名,試圖打造由自身完全掌控的封閉生態。不少品牌雖有意效仿,但終究資源和能力有限,很容易落成「半吊子」。
高合似乎沒有這樣的包袱,旗幟鮮明地走開放路線。利用HOA開放式電子電氣架構打通硬體後,又將搭建開放共創平臺HiPhi Lab,面向用戶和第三方開發者,要把「共創」進行到底。
封閉與開放,各有利弊,沒辦法也沒必要分出高下。但在特斯拉之外,看到另一種解決方案,對市場終究是好事一件。
特斯拉及其忠實追隨者們還有一大「軟肋」,便是品質。特斯拉的工藝和質量問題,由來已久。只是智能科技的光環太盛,加之市場中缺乏同等量級的替代者,一直被有意無意忽視。如今定位豪華、在智能上另闢蹊徑同時也有傳統造車積澱的高合入場,可能會給予消費者一個旗鼓相當的替代選項。
至於消費者會在多大程度上買單,明年這個時候,可能已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