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司馬缸砸光」,我們馬上會想到趙麗蓉出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在小品中,侯耀文扮演導演,趙麗蓉扮演老太太,導演要求老太太說「司馬光砸缸」,但老太太屢屢說錯,或者說成「司馬缸砸缸」,或者說成「司馬光砸光」,把導演弄得暈頭轉向,讓人不禁捧腹。有人認為這是口誤現象,其實不是,口誤是說話人不小心說錯了話,而小品裡老太太是在學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太太並不知道是「司馬光砸缸」,還是「司馬缸砸光」,因此談不上是口誤。這實際上是傳聲錯置現象。老太太說「司馬缸砸光」等話語,都是一種傳聲行為,是在傳聲過程中把「司馬光砸缸」錯置為「司馬缸砸光」等等。對老太太來說,「司馬光砸缸」就是一串聲音,無法和所表達的實際意義結合起來,因此,「司馬光砸缸」=「司馬缸砸光」=「司馬缸砸缸」=「司馬光砸光」,所有這些聲音串價值都是等同的。
傳聲和轉述都是說話人傳達他人話語的現象。轉述是傳達他人的意思,說話人理解他人的意思並進行轉述;傳聲是傳達他人的聲音,說話人並不理解他人的意思,只是把他人的聲音傳達出來。傳聲是不太常見的話語現象,對說話人來說,他人的話語只是一串聲音,說話人並不理解這串聲音的意義,或者只是刻板地傳達,或者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意義傳達。金庸的《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1)遊坦之年輕識淺,不學無術,如何能和玄慈辯論?但他來少林寺之前,曾由全冠清教過一番言語,當即說道:「我大宋南有遼國,西有西夏、吐蕃,北有大理,四夷虎視眈眈,這個……這個……」他將「北有遼國、南有大理」說錯了方位,聽眾中有人不以為然,便發出咳嗽嗤笑之聲。
例(1)遊坦之刻板地傳達全冠清的話語,他自己並不知道「北有遼國、南有大理」的意義,因此在傳聲中錯置為「南有遼國、北有大理」。
說話人有時會按照自己理解的意義傳聲,這樣也會造成錯置。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2)賈政看時,認得是寶玉的奶母之子,名喚李貴。因向他道:「你們成日家跟他上學,他到底念了些什麼書!倒念了些流言混語在肚子裡,學了些精緻的淘氣。等我閒一閒,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長進的算帳!」嚇的李貴忙雙膝跪下,摘了帽子,碰頭有聲,連連答應「是」,又回說:「哥兒已念到第三本《詩經》,什麼『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說的滿座哄然大笑起來。賈政也撐不住笑了。
例(2)李貴是傳達賈寶玉的話語,李貴不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意義,這個聲音串被李貴理解為「呦呦鹿鳴,荷葉浮萍」並傳達出來,也是傳聲的錯置。
傳聲是言語交際中的特殊現象,說話人實施傳聲行為,必然有他人的原聲存在,但說話人不能正確理解他人原聲的意義,不能把聲音和意義準確地結合起來,因此在傳聲過程中容易發生錯置。傳聲錯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說話人不具備相關知識,像上述各例,老太太不了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遊坦之不知道相關地理知識,李貴沒學過有關古典文學作品,等等。當然,也可能有說話人不願意合作的因素在內,比如《英雄母親的一天》中的老太太,因為急著買豆腐而不願意接受拍攝,因此潛意識中有不願意合作的因素,這也是屢屢出現傳聲錯置的原因。從言語交際看,傳聲錯置多為消極現象,但從藝術創造看,藝術家們常常以此作為素材充實作品,從而使作品充滿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