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缸砸光」

2021-02-23 咬文嚼字

說起「司馬缸砸光」,我們馬上會想到趙麗蓉出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在小品中,侯耀文扮演導演,趙麗蓉扮演老太太,導演要求老太太說「司馬光砸缸」,但老太太屢屢說錯,或者說成「司馬缸砸缸」,或者說成「司馬光砸光」,把導演弄得暈頭轉向,讓人不禁捧腹。有人認為這是口誤現象,其實不是,口誤是說話人不小心說錯了話,而小品裡老太太是在學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太太並不知道是「司馬光砸缸」,還是「司馬缸砸光」,因此談不上是口誤。這實際上是傳聲錯置現象。老太太說「司馬缸砸光」等話語,都是一種傳聲行為,是在傳聲過程中把「司馬光砸缸」錯置為「司馬缸砸光」等等。對老太太來說,「司馬光砸缸」就是一串聲音,無法和所表達的實際意義結合起來,因此,「司馬光砸缸」=「司馬缸砸光」=「司馬缸砸缸」=「司馬光砸光」,所有這些聲音串價值都是等同的。

傳聲和轉述都是說話人傳達他人話語的現象。轉述是傳達他人的意思,說話人理解他人的意思並進行轉述;傳聲是傳達他人的聲音,說話人並不理解他人的意思,只是把他人的聲音傳達出來。傳聲是不太常見的話語現象,對說話人來說,他人的話語只是一串聲音,說話人並不理解這串聲音的意義,或者只是刻板地傳達,或者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意義傳達。金庸的《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1)遊坦之年輕識淺,不學無術,如何能和玄慈辯論?但他來少林寺之前,曾由全冠清教過一番言語,當即說道:「我大宋南有遼國,西有西夏、吐蕃,北有大理,四夷虎視眈眈,這個……這個……」他將「北有遼國、南有大理」說錯了方位,聽眾中有人不以為然,便發出咳嗽嗤笑之聲。

例(1)遊坦之刻板地傳達全冠清的話語,他自己並不知道「北有遼國、南有大理」的意義,因此在傳聲中錯置為「南有遼國、北有大理」。

說話人有時會按照自己理解的意義傳聲,這樣也會造成錯置。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2)賈政看時,認得是寶玉的奶母之子,名喚李貴。因向他道:「你們成日家跟他上學,他到底念了些什麼書!倒念了些流言混語在肚子裡,學了些精緻的淘氣。等我閒一閒,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長進的算帳!」嚇的李貴忙雙膝跪下,摘了帽子,碰頭有聲,連連答應「是」,又回說:「哥兒已念到第三本《詩經》,什麼『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說的滿座哄然大笑起來。賈政也撐不住笑了。

例(2)李貴是傳達賈寶玉的話語,李貴不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意義,這個聲音串被李貴理解為「呦呦鹿鳴,荷葉浮萍」並傳達出來,也是傳聲的錯置。

傳聲是言語交際中的特殊現象,說話人實施傳聲行為,必然有他人的原聲存在,但說話人不能正確理解他人原聲的意義,不能把聲音和意義準確地結合起來,因此在傳聲過程中容易發生錯置。傳聲錯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說話人不具備相關知識,像上述各例,老太太不了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遊坦之不知道相關地理知識,李貴沒學過有關古典文學作品,等等。當然,也可能有說話人不願意合作的因素在內,比如《英雄母親的一天》中的老太太,因為急著買豆腐而不願意接受拍攝,因此潛意識中有不願意合作的因素,這也是屢屢出現傳聲錯置的原因。從言語交際看,傳聲錯置多為消極現象,但從藝術創造看,藝術家們常常以此作為素材充實作品,從而使作品充滿趣味。

相關焦點

  • 新司馬光砸缸之司馬缸砸光
    感動於他共產主義雷鋒精神,飲水不忘造缸人,人們將其命名為「司馬缸」。  既不須購買專利,又具備司馬光名牌效應,還有龐大市場需求量,各地水缸廠家紛紛投產。司馬缸所向披靡,到處風行。由於是高科技水缸,價格昂貴,不像土法燒制的舊水缸廉價,消費者都比較珍惜,使用慎重,產品壽命也因此大大延長。
  • 【總第31期】施主,你知道司馬缸是怎麼砸光的嗎?
    司馬光砸缸之司馬缸砸光南航/文感動於他無私奉獻精神,飲水不忘造缸人,人們將其命名為「司馬缸」。既不須購買專利,又具備司馬光名牌效應,還有龐大市場需求量,各地水缸廠家紛紛投產。司馬缸所向披靡,到處風行。由於是高科技水缸,價格昂貴,不像土法燒制的舊水缸廉價,消費者都比較珍惜,使用慎重,產品壽命也因此大大延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 吳辰  如果司馬光泉下有知,看到一千年前他所為大宋做的一切都早已被人淡忘,使他名揚百世的竟然是一口缸,恐怕連他自己都會啞然失笑
  •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司馬光砸缸」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一天,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裡玩兒。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但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兒砸那口缸。
  • 司馬光到底砸的是缸還是甕?馬未都說宋代沒那麼大的缸,可信嗎?
    而這個甕裡頭有水,眼看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見狀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臨危不懼,靈機一動,撿起一塊石頭,把這個甕砸爛,水全部洩出來,甕裡的孩子得救了。當時司馬光砸的是一個甕不是一個缸,這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 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把一個甕變成缸了,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甕的發音,不像缸這麼響亮,而且這個甕的形制和製造可能各方面都比較粗糙,不如缸那麼華麗美好,所以就變成缸了。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裡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請君入甕嗎
    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司馬光》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藝術瑰寶,比如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還記得課本上的那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嗎?像聞雞起舞,刻舟求劍等等,這些故事不僅帶有豐富的趣味性,還告訴了大家深刻的哲理。今天要談的是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 司馬光死後,差點被開棺曝屍,他到底是謙謙君子,還是千年頑固?
    《宋史》云: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注意,按《宋史》的說法,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在古代,缸和甕雖然都是儲水容器,和缸相比,甕腹大口小,所以掉進去很難出來。把「甕」誤傳成了「缸」其實減輕了司馬光救人的難度。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其實小時候我總是會把砸缸的司馬光,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搞混,還很奇怪這個司馬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有勇有謀敢砸缸救人,長大了反而學壞了。 由此可見讀史書是有助於開民智知禮守節的,這也是為何在司馬光年僅7歲的時候,就能夠在小夥伴掉入院中水缸的時候,機智且有勇氣上前將水缸砸開,救出落水兒童。
  • 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在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時候還只有7歲,也就是在公元1028年的時候,有一天他跟他的朋友一起玩耍,有幾個調皮的孩子失足掉進了大水缸當中,周圍的孩子看到這一幕之後,立刻害怕的四散逃跑,只有司馬光冷靜的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大缸
  • 司馬光砸甕救小孩,盡顯機智
    就在小孩快被淹死的時候,司馬光情急智生,抱起地上一塊大石頭,用力向水甕砸去,水甕破開了,水不斷從缸中流了出來。甕中的小孩得救了。司馬光臨危不亂,聰明機智的舉動,受到了大家的讚賞。司馬光砸甕司馬光不單聰明伶俐,而且勤奮好學,尤其喜歡飽讀歷史書籍,使得他博學多聞,二十歲時便考中進士。他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等四朝,期間曾因不滿王安石變法,要求外任。
  • 司馬缸說|梵谷畫作疫情期間被盜!他和它都經歷了什麼?
    大家好,我是司馬缸,語文課本裡的「砸光少年」,歷史課本裡的顏值擔當。眾所周知,我的本尊司馬光寫過一部煌煌巨著。小缸不才,惟拈取時下一二熱點,勾連歷史深處,撰成案頭小文,看今昔互鑑,供破愁解悶而已。藝術品卻仍然不得安生3月30日荷蘭The Singer Laren美術館因疫情關閉竟有蟊賊一頓風騷操作堂而皇之破門而入直接拿走了梵谷的畫作《春天花園》小缸不禁發出靈魂拷問
  • 大司馬開網吧賺了虧了?五殺就送皮膚,老馬經商鬼才!
    大司馬開網吧賺了虧了?五殺就送皮膚,老馬經商鬼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電競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網上衝浪的環境有了新的要求。近些年來,曾經藏在角落裡的網吧消失殆盡隨之取代的是環境優美、設備精良的網咖。
  • 馬未都說宋代沒有大的缸,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嗎?這裡有答案
    【1】馬未都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好多地方「缸甕不分」中國的語言文化太豐富,就說這各種稱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詞彙細分的忒豐富。這麼多稱呼,在英語裡面就一個 「UNCLE」就包括了。同樣道理,一個放東西的容器,都能叫出好多花樣:缸、甕、壇、罐……這些東西,要是咬文嚼字,說起來區別很是有的。
  • 司馬光這首愛情詞寫得纏綿悱惻,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我們從這麼一個小故事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他的智慧,一個小孩遇到了困難臨危不懼,能夠從容地去面對一切,最終把困在缸中的小孩救出,從此人們記住了這個司馬光。司馬光這首詞其實是寫了一位男子在宴會上遇到了心儀的女子,於是產生了愛羨之情,整個上片是描寫其人其境,從而充滿了詩情畫意,也情意綿綿;然而到了下片,又是專門描寫內心的感受,以此表達出了自己的一片深情。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這首詞顯得情深意重,充滿了濃濃的愛意,讓我們立馬能夠從中感受到詞人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