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2021-01-08 網易

2020-11-29 13:35:19 來源: 哥的影視生活

舉報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因為太過耳熟能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一些疑點。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裡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喬家大院,院落裡大水缸隨處可見;在號稱中原第一宅的河南馬氏莊園裡,同樣擺著數口盛滿水的大缸;在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裡,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個。

  提起水缸,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司馬光砸缸」。現代人大多沒使用過水缸,在人們的想像中,水缸應該是比較巨大的,所以才會導致孩童溺水。那麼古代的水缸究竟有多大呢?以故宮的「太平缸」為例(這種水缸又稱「門海」),其口徑為1.6米,高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區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較深了,其他大多數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夠到缸沿爬出來,而不會溺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據考古發現,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製藥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釐米左右,高度也在50釐米左右。由此看來,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並不大。

  至於古代水缸為什麼不高,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方便人們取水。此外,較矮的器形便於拉坯,在燒造時也更容易成形。

  砸的是「甕」不是「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雖廣為流傳,但「缸」的深度並不足以溺死孩童,這一點引也得到馬未都等學者的認可。如果「司馬光救人」的故事是真的,那又是什麼導致了危險發生呢?有學者經過考證,發現了「司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北宋詩僧惠洪著有《冷齋夜話》,內容為論詩,間雜傳聞瑣事。書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兒偶墮甕水中,群兒譁然棄去。公即以石擊甕,水因穴而進出,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即兒童)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這是此故事迄今所見最早的版本,內容與現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甕是個什麼東西呢?據了解,甕與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甕一般是大肚,甕壁呈一定弧度。簡單來說,缸口一般是向外敞開的,而甕口則是向內收斂的。甕的形狀特殊,動物放在其中不會輕易逃出,所以古人還用它來養蛇。

  如果司馬光砸的是「甕」,那麼故事裡的情形就不難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滿水的甕裡,由於甕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較小,孩童在水中慌亂掙扎時接連觸壁,無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司馬光以石頭砸破甕壁,救出孩童。據了解,在後來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馬光砸甕」的說法,由此看來司馬光砸的確實是「甕」而不是「缸」。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又從何而來呢?據考證,「砸缸」一說出現於清朝,例如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就有:「溫公(司馬光)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不得死」這樣的文字。民國時期,各種白話版本與童謠版本紛沓而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逐漸被描述得繪聲繪色,並單列出來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之物。

  對於「司馬光砸缸」一說流行的原因,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很明顯「司馬光砸缸」比「司馬光砸甕」更合仄押韻。

  在古人眼裡,甕與缸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從使用方法上看,缸與甕雖然都可以用來盛水,但缸偏向於陳設,甕更偏向於廚具。從材質上看,陶器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更加堅固的石質以及金屬器具取代,而甕卻一直保持著陶器的本色。有個成語叫「甕牖繩樞」,就是說拿破損的甕做窗戶,形容家裡窮,可見甕是古代百姓生活裡常見的器皿。「司馬光砸缸」雖與事實有所出入,但仍不失為一則好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作者 宋宇晟製圖 張艦元絕大多數中國人童年都聽過一個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 新司馬光砸缸之司馬缸砸光
    明《三才圖會》裡的司馬光畫像作者:南航  話說七歲的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成名之後,深刻意識到每隻水缸都有可能是張著大口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如果去網上搜索的話,很多網文說上官尚光也是北宋宰相。
  •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請君入甕嗎
    ——《司馬光》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藝術瑰寶,比如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還記得課本上的那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嗎?像聞雞起舞,刻舟求劍等等,這些故事不僅帶有豐富的趣味性,還告訴了大家深刻的哲理。今天要談的是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 馬未都說宋代沒有大的缸,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嗎?這裡有答案
    司馬光砸缸沒問題,馬未都說的也沒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呢?【1】馬未都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好多地方「缸甕不分」中國的語言文化太豐富,就說這各種稱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詞彙細分的忒豐富。這麼多稱呼,在英語裡面就一個 「UNCLE」就包括了。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如今孩子們的啟蒙故事之一。其實小時候我總是會把砸缸的司馬光,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搞混,還很奇怪這個司馬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有勇有謀敢砸缸救人,長大了反而學壞了。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眨眼之間,事發現場只剩下咱們的砸缸小英雄司馬光。生死關頭,司馬光出手了:舉石,砸缸,缸破,水洩,得救。整個施救過程可謂一氣呵成,奪命危險就此化解。這個典故,意在表明司馬光的聰明沉著,臨危不亂,非常適合用來教化、啟蒙孩童天性。
  • 司馬光到底砸的是缸還是甕?馬未都說宋代沒那麼大的缸,可信嗎?
    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流傳久遠,這個故事的原文其實不是砸缸,而是砸甕,歷史上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很明確的記載,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司馬光7歲的時候和一群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的一個孩子爬到了一個甕上,結果一失足掉到這個甕裡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不過,置身政壇,千古功過任人評說,多少人來了又走,所謂功名也只不過為王侯家錦上添花而已;但是砸缸救友的英雄少年,遍翻青史恐怕也只有司馬光一個。砸缸,這一英勇的行為早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深處,激勵著孩子們的成長,為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責任和擔當。  砸缸的真相  1019年,河南信陽光山縣令司馬池喜得一子,由於自己時任光山縣令,司馬池就為其取名曰「光」。
  • 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在小學的課本上,大家都應該讀到過司馬光砸缸這一個故事,這件事情大概發生在公元11世紀,那個時候正好是北宋時期,司馬光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了他不同於一般人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了。
  • 司馬光砸缸真相,流傳了千年的經典故事,竟是大臣拍馬屁杜撰的
    這時,司馬光一聲不響,從旁邊撿起一塊大石頭,狠狠地向缸砸去。只聽「咣」的一聲,大缸被砸開一個大洞,水奔湧而出。這下禍闖得更大了,大家都埋怨司馬光。司馬光笑著說:「別怕!只有這樣,老員外才不會讓我們賠呢。」司馬光拽過那個孩子,說:「一會兒你鑽到缸裡,只要把衣服沾溼就行,然後就說你不小心掉到了缸裡,我為了救你,就把缸砸破了,不然你就非淹死不可。」
  • 小時候都學過司馬光砸缸!可你知道被救出來的小孩兒是誰嗎?
    在小學課本上,我們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當時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在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小孩掉進了水缸,這時候其他的孩子都嚇的不知所措,司馬光卻非常淡定,然後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搬起了一塊石頭,朝大缸猛烈砸去,結果大缸被石頭砸破,而掉進缸裡的小孩兒也因此而得救。就這樣,小司馬光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童」。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後來混得怎麼樣?我們需要後續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許多人銘記於心,他的機智果敢和臨危不亂的作風被寫進了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或許是這個故事太有震撼力,導致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司馬光的身上,以至於這麼多年來很少人會問,那個被司馬光救下來的小孩是誰?這件事的經過和結果又是如何的?
  • 「司馬缸砸光」
    說起「司馬缸砸光」,我們馬上會想到趙麗蓉出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在小品中,侯耀文扮演導演,趙麗蓉扮演老太太,導演要求老太太說「司馬光砸缸」,但老太太屢屢說錯,或者說成「司馬缸砸缸」,或者說成「司馬光砸光」,把導演弄得暈頭轉向,讓人不禁捧腹。
  • 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時,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不介紹他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說起來關於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這個問題,還曾有過一番辯論,最終得出結論,砸的不是缸,是甕。說來說去,還不都是裝水的大水缸嗎?只是規格不同的區別。
  • 司馬光的故事不僅僅是砸缸,還有許多
    從司馬光19年孜孜不倦編著宏篇巨製《資治通鑑》,看出他做事的堅持與堅守,幼年時的砸缸故事,更看出他做人不但是智慧,更是有勇氣、有擔當。其實,歷史上的司馬光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事。司馬光其人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訓儉示康》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司馬光的故事之砸缸英雄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後續為何老師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人盡皆知,後世司馬光因為砸缸而出名,他年少時陪朋友遊玩,在朋友不慎掉入裝滿水的大缸裡時,當時還是個小朋友的落水者第一次落水,還很新奇,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甚至還在水裡撲騰兩下覺得很愉快。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自上古時期開始,民間便流傳下來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著名的則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精忠報國等等。今日,筆者要來說一說歷史上的另一個有名的故事:司馬光砸缸。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人。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我國歷史上第一步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便是由他主持編纂的。
  • 司馬光砸缸,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未提起
    另外一個熟知司馬光的故事應該就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了。在故事中,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在一起玩,其中有個小孩不慎掉進水缸中,那時候的的水缸多是為了防火,下雨的時候接雨水裝滿的,平時沒人會在意它,只有發生火災時,大家才會來找水救火。救火可不是三盆兩桶的水就可以處理的事情,可想而知,水缸的容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