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2021-01-18 快科技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

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並且在山東膠州板橋鎮北宋遺址就出土過口徑達一米的陶缸殘器,直徑一米的的陶器完全能容下一個孩子。滿足能收集並儲存雨水,並能長時間儲水的北宋大缸是存在的。

那說沒砸缸的就:你這幾口缸由於不是在院落中發現的,無法進一步證明北宋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這樣的大缸啊。

兩派人馬你來我往,劍拔弩張,你方唱罷我登臺。

那——司馬光究竟有沒有砸缸啊?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既然這個典故出自官修史書,而非筆記雜談,一般來說,便增加了可信度,雖說官修史書也並非完全真實可信,但是可信度至少有六成。

那我們下面再來分析文中的文字描述,古人修書應該是十分嚴謹的,用詞方面十分講究。舉個「慄子」,現在我們會把雙目失明的人統稱為盲人,可是我們看一下古人是怎麼說的:

眇,瞎了一隻眼,後亦指兩眼俱瞎。

瞍,眼睛沒有瞳仁,看不見東西。

瞽,雖瞎但有眼珠。

矇, 有眸子而不見。

多麼複雜而精準(非常適合處女座),所以說古人用詞肯定是精確的,那我們仔細研讀這段資料會發現,文字裡根本沒有出現「缸」這個字,原文裡面是另一種容器「甕」。

放到現在,肯定會有很多人說「缸」「甕」不都一樣嗎?

可是通過剛才的例子你就知道古人是不會濫用字詞的,如果「缸」「甕」是無區別,那成語「請君入甕」豈不是可以說成「請君入缸」,顯然這是說不通的,所以司馬光砸「缸」是一個已經傳訛的故事,準確的叫法是「司馬光砸甕」!

我估計如果「甕」老兄有靈性的話,它肯定會出離憤怒,世人拿我當空氣呀,無視我的存在。

不過宋史也不可盡信嘛,那麼那時候的甕淹死人到底有沒有可實現性呢。



缸和甕兩者都是土燒制而成的,外型和用途上稍有不同。

1、外型:缸一般是體型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甕一般是大肚,口比底略大,甕壁呈一定弧度。

2、用途:缸一般是家庭盛水、裝面的,口大舀水、挖面方便。甕一般是醃鹹菜、做醬的,肚大裝的多,口小容易密封不易漏進雨水。

3、觀賞性:缸一般做工好一些,用來養魚中蓮,口大可以目瞭然。甕用來養動物,比如蛇和烏龜等,口小蔽日,動物在裡面比較安靜,不以逃脫。

那麼初步推測,司馬光砸的甕應該是餵養動物的或者儲水的用具。口小底深肚大,會淹死人,人掉進去不太容易出來。很符合故事背景。

其次問題就是,宋代到底能不能製造出這麼大的甕呢?

在印尼海域有很多沉船,其中在裡面打撈出一種越窯大甕,經勘測是唐後期的成品,當然並不是用來裝飲用淡水的,而是裝中國外銷的各種瓷器。大甕高約一米,最大直徑超過半米,完全可以淹沒一個兒童。

1973年於曹家泊鄉丁家沙浯宋代遺址發現一種白瓷大甕,通高90.6釐米,口徑52釐米,底徑37釐米,腹徑85釐米,是宋瓷中之佼佼者,這種容積也完全能容下一個兒童。

至於砸不砸的動甕這一點,陶器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較差。大甕,還有未滿的水,比較易碎,司馬光是砸的動的——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小孩子的破壞力。

司馬光砸甕。

相關焦點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聽這一聲響,想必你已猜到,今兒個要侃的這樁歷史公案是「司馬缸砸光」。人命關天,正經點,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馬光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裡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不管司馬光到底跟西晉王族有沒有關係,但他的確從小就非常聰慧,十分喜愛閱讀《左氏春秋》,據說7歲時就能將《左氏春秋》背誦出來,還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但如今有一種說法開始傳出,那就是司馬光砸缸之事是假的。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古代製作工藝品的技藝較為低下,在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大水缸,實際上在宋朝的時候並未出現。
  • 馬未都說宋代沒有大的缸,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嗎?這裡有答案
    司馬光砸缸沒問題,馬未都說的也沒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呢?【1】馬未都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好多地方「缸甕不分」中國的語言文化太豐富,就說這各種稱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詞彙細分的忒豐富。這麼多稱呼,在英語裡面就一個 「UNCLE」就包括了。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這就是歷史所特有的偏見,對待普通人太過無情,寧可在「司馬光砸缸」的原文中,佔用大量篇幅,來描繪司馬光如何聰明機智,喜歡閱讀、學習《春秋》一書,也不對被救者是如何報答司馬光的行為,進行記述。
  • 關於歷史的真相:為什麼說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有待考證!
    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國的歷史書籍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從野史到正史,從私人修史到官修史書,使我國的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自成體系,並得以保存。對於歷史的重視,是我們民族對文化傳承的態度。使我們民族將人性的光輝發揚光大,將人性的鄙陋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眾所周知,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同時也是世界民族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司馬光砸缸真相,流傳了千年的經典故事,竟是大臣拍馬屁杜撰的
    司馬光者,《資治通鑑》之作者也。據說此人十分了得,之所以能寫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皇巨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小時候砸缸。一天,司馬光帶著一群孩子偷偷地鑽進一老員外家的後花園玩耍,他們從來沒有來過這麼有趣的地方,玩得正高興的時候,一個孩子不小心把一口盛水的大缸打裂,缸裡的水開始洩漏,闖了禍的孩子嚇得哭起來。大家都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 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時,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不介紹他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說起來關於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這個問題,還曾有過一番辯論,最終得出結論,砸的不是缸,是甕。說來說去,還不都是裝水的大水缸嗎?只是規格不同的區別。
  • 司馬光砸缸世人皆知,但為何無人知道他救的誰?真相老師不願意說
    司馬光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人,因對歷史和文學的貢獻與司馬遷並稱為"史界兩司馬"。他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從大臣到宰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知道他的。經過幾千年的交流和解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歷史的波濤中不斷更新。
  • 司馬光砸缸為何人盡皆知?成為「網紅」背後,是司馬池在「操刀」
    很多人不知道北宋興也司馬光亡也司馬光,更不知道這人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倒是對其砸缸的事樂此不疲,這件事不僅影響了一代小學生的課後作業,對於司馬光同樣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才被史書記住,關於砸缸故事的含義,你是否有真正的品讀過。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被救的人是誰?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學生時代,想必大部分人都學習過一篇課文叫做《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可是在這篇課文中,大篇幅都是在將司馬光的救人過程,對於司馬光所救之人是誰隻字未提,那麼,司馬光砸缸救的是誰呢?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砸缸少年司馬光?點秋香的唐伯虎?這就是中國歷史了嗎?
    當年春晚,趙麗蓉老師有個老梗,盡人皆知,曰:「司馬光砸缸!」仔細想想,還真是:現在說及司馬光,大家先想到的,是他老人家砸缸。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後續為何老師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人盡皆知,後世司馬光因為砸缸而出名,他年少時陪朋友遊玩,在朋友不慎掉入裝滿水的大缸裡時,當時還是個小朋友的落水者第一次落水,還很新奇,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甚至還在水裡撲騰兩下覺得很愉快。
  • 小時候都學過司馬光砸缸!可你知道被救出來的小孩兒是誰嗎?
    在小學課本上,我們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當時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在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小孩掉進了水缸,這時候其他的孩子都嚇的不知所措,司馬光卻非常淡定,然後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搬起了一塊石頭,朝大缸猛烈砸去,結果大缸被石頭砸破,而掉進缸裡的小孩兒也因此而得救。就這樣,小司馬光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童」。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後來混得怎麼樣?我們需要後續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許多人銘記於心,他的機智果敢和臨危不亂的作風被寫進了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或許是這個故事太有震撼力,導致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司馬光的身上,以至於這麼多年來很少人會問,那個被司馬光救下來的小孩是誰?這件事的經過和結果又是如何的?
  • 司馬光到底砸的是缸還是甕?馬未都說宋代沒那麼大的缸,可信嗎?
    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流傳久遠,這個故事的原文其實不是砸缸,而是砸甕,歷史上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很明確的記載,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司馬光7歲的時候和一群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的一個孩子爬到了一個甕上,結果一失足掉到這個甕裡了。
  • 新司馬光砸缸之司馬缸砸光
    明《三才圖會》裡的司馬光畫像作者:南航  話說七歲的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成名之後,深刻意識到每隻水缸都有可能是張著大口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應該叫司馬光砸甕,在這個故事的原文裡是可以看到的,司馬光和幾個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孩很調皮爬到甕上去了,結果一不小心失足掉到大甕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