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為何人盡皆知?成為「網紅」背後,是司馬池在「操刀」

2021-01-08 騰訊網

很多人不知道北宋興也司馬光亡也司馬光,更不知道這人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倒是對其砸缸的事樂此不疲,這件事不僅影響了一代小學生的課後作業,對於司馬光同樣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才被史書記住,關於砸缸故事的含義,你是否有真正的品讀過。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人盡皆知?

先丟一個故事背景出來,並非因為司馬光功成名就,才被挖出來小時候砸缸的歷史,在司馬光還沒有功成名就之前,他的砸缸歷史就已經鬧得滿城風雨。,我們先來看看司馬光的小時候,根據史書記載 ,司馬光深受其父親的影響,自幼便聰明好學七歲時就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 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是司馬光,從小就是標準的三好學生,但是真正讓司馬光走進大眾視野的是砸缸,砸缸事件其實從根源上講,並不能體現出司馬光驚天動地的才能,只能說這個孩子比其他孩子機敏,周圍的人誇讚上幾句,並不會引起過多的轟動。

但事實司馬光砸缸這件事,在短時間內就造成了一片轟動,甚至達到了名傳九州的地步,根據史料記載,即使遠在汴京和洛陽都有故事圖畫流傳,這樣的影響力就有些太過了。在古代即使是嬰兒出生 天降鴻運,紫氣東來,都未必有這樣的影響力,可是司馬光就做到了,並且將自己很成功的推廣了出去,傳播速度和古代閉塞的交通格格不入。

司馬光成為「網紅」背後的推手

如果有關注現代的網紅背後的商業邏輯,你會發現司馬光砸缸背後存在炒作嫌疑,那是濃濃資本主義的香味,而這個幫助司馬光造勢的金主,就是真的是他的爸爸司馬池,身處官場的司馬池一定了解官場的潛規則,如果履歷平平無奇,即使在有能力沒有遇到合適的推薦人或者機會,也很難擠進高層,或者說難以擠入第一梯隊。

因此在年輕時候造勢就很有必要的,在這裡是否大家會疑惑,難道司馬光砸缸是他父親自導自演的一場戲,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司馬光砸缸可能只是恰巧發生的事情,而這件事情又剛好給了司馬池一個機會。

在砸缸之後司馬光是否獲利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了神童的光環 ,司馬光在仕途上走的比很多人都要順利,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的小官,就受到了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改并州通判 。

通判是什麼官,類似如今的特派員,到了南宋時期 ,更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州郡內包括州郡官,縣官在內的一切官員情況,那是可以直接和皇帝對話的存在,司馬光可以說直接跳過了被人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走完的路,直接擠入了第一階梯的權利梯隊,這期間他自身的能力是一方面,但是身上的神童光環也一定起了重要作用,這就是商業炒作的妙用。

捧紅一個童星,遠遠要比捧紅一個明星簡單的多,司馬池能在官場沉浮多年,手段、眼界、心胸肯定都不差。能夠用很小的事情,為自己的兒子博一個未來,手段還不觸犯底線,我想許多父親都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如果去網上搜索的話,很多網文說上官尚光也是北宋宰相。
  • 司馬光砸缸世人皆知,但為何無人知道他救的誰?真相老師不願意說
    司馬光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人,因對歷史和文學的貢獻與司馬遷並稱為"史界兩司馬"。他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從大臣到宰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知道他的。經過幾千年的交流和解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歷史的波濤中不斷更新。
  • 在司馬光砸缸的背後,小孩子之間的事為何流傳這麼廣?
    其中司馬光砸缸就是一個人人口口相傳的故事。在這個事件裡面,主人公的智慧,勇敢,冷靜在和其他小朋友的對比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會被後人記住的一個原因。但是在這個7歲小孩子砸缸救人的背後,是存在著一些沒有被提及到的故事的。下面就由我給大家講一下吧。首先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被我們這麼多人熟知故事,是因為。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故事,並不是一些無從考證的野史。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人命關天,正經點,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馬光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眾所周知,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同時也是世界民族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被救的人是誰?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學生時代,想必大部分人都學習過一篇課文叫做《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可是在這篇課文中,大篇幅都是在將司馬光的救人過程,對於司馬光所救之人是誰隻字未提,那麼,司馬光砸缸救的是誰呢?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如今孩子們的啟蒙故事之一。其實小時候我總是會把砸缸的司馬光,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搞混,還很奇怪這個司馬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有勇有謀敢砸缸救人,長大了反而學壞了。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說起司馬光砸缸大家都知道,但是背後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下面四叔就講講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解析為什麼這個故事傳播得人人皆知,他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為什麼老師從來都不介紹他?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文丨曹鏡明題丨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為啥知者甚少?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司馬光流傳千古,那個小孩的感恩之舉,少有人知?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這就是歷史所特有的偏見,對待普通人太過無情,寧可在「司馬光砸缸」的原文中,佔用大量篇幅,來描繪司馬光如何聰明機智,喜歡閱讀、學習《春秋》一書,也不對被救者是如何報答司馬光的行為,進行記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不過,置身政壇,千古功過任人評說,多少人來了又走,所謂功名也只不過為王侯家錦上添花而已;但是砸缸救友的英雄少年,遍翻青史恐怕也只有司馬光一個。砸缸,這一英勇的行為早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深處,激勵著孩子們的成長,為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責任和擔當。  砸缸的真相  1019年,河南信陽光山縣令司馬池喜得一子,由於自己時任光山縣令,司馬池就為其取名曰「光」。
  • 砸缸少年司馬光?點秋香的唐伯虎?這就是中國歷史了嗎?
    當年春晚,趙麗蓉老師有個老梗,盡人皆知,曰:「司馬光砸缸!」仔細想想,還真是:現在說及司馬光,大家先想到的,是他老人家砸缸。
  • 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時,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不介紹他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說起來關於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這個問題,還曾有過一番辯論,最終得出結論,砸的不是缸,是甕。說來說去,還不都是裝水的大水缸嗎?只是規格不同的區別。
  • 司馬缸砸缸家喻戶曉,你可知他救的是誰?名氣很大,名字聽著耳熟
    公元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了河南光山縣,而他的父親司馬池擔任光山縣令,因此司馬光的名字也因此而來,司馬光從小就有著十分過人的智慧,在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熟讀《左氏春秋》,而到了1031年,12歲的司馬光跟隨父親外出,在棧道上看見一條巨蟒,更是冷靜的用劍刺向巨蟒的尾巴,其鎮定和勇氣也讓不少人感到深深的吃驚。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裡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 司馬光說:不砸缸怎麼救人?
    相信很多人對司馬光的記憶莫過於他那精彩的一砸吧摩碼先生敬愛的趙麗蓉老師在她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
  • 思想者|姜鵬:司馬光砸缸是假的,但為何這個故事值得講?
    為什麼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我們經常講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這個歷史故事,它有可能是假的?這就是思想的來源,你要敢於去質疑,不要輕易接受別人告訴你的任何一件事情。所有珍貴的思想,首先都來自質疑,這就是人文學科給予大家非常寶貴的一條經驗。
  • 司馬光的故事不僅僅是砸缸,還有許多
    從司馬光19年孜孜不倦編著宏篇巨製《資治通鑑》,看出他做事的堅持與堅守,幼年時的砸缸故事,更看出他做人不但是智慧,更是有勇氣、有擔當。其實,歷史上的司馬光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事。司馬光其人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鑑》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呂蒙正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後續為何老師不說?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人盡皆知,後世司馬光因為砸缸而出名,他年少時陪朋友遊玩,在朋友不慎掉入裝滿水的大缸裡時,當時還是個小朋友的落水者第一次落水,還很新奇,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甚至還在水裡撲騰兩下覺得很愉快。
  • 新司馬光砸缸之司馬缸砸光
    明《三才圖會》裡的司馬光畫像作者:南航  話說七歲的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成名之後,深刻意識到每隻水缸都有可能是張著大口